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战国中后期在夹缝中生存的魏国(2)

再度衰弱及谋求复振的魏昭王时期

公元前296年,惨淡经营下的魏襄王去世后,子魏遫即位,即魏昭王。而就在这个时间段,秦国内部已经稳定了下来,对外持强硬态度的魏冉掌握了军政实权,大举对外进攻,主攻点依然是通过豫西猛攻韩魏。而同一时期,韩国的韩襄王也去世。韩魏两国都在同年丧失君王,新君初立,无疑又给了秦国以机会。

前295年,秦国攻打魏国,夺取魏国的襄城(今河南许昌境内)。

前294年,秦国将领向寿夺取了武始(今河北省武安市南),左庶长白起夺取了新城(今河南省伊川县西南)。两次失利让秦国继续东进,韩魏两国也深感局势危机,必须联合作战才有可能挽救危局。韩国派出使臣,赶往魏国,请求增援。秦国是共同的敌人,韩、魏又同出三晋一家,有同盟关系,魏王并没有作壁上观。魏王立即下令,命大将公孙喜(又名犀武)点齐人马,前去助战。于是魏、韩起倾国之精锐对秦国进行反攻,东周也派兵加入魏、韩联军。伊阙之战爆发。

伊阙之战,秦相魏冉力主任用左更白起为将。白起所率军队不足联军一半。而韩魏两军主将暴鸢、公孙喜都参加过垂沙之战,也都是名将,并非无能之辈。白起兵力不足,远道而来,只能追求速战速决。白起先设少量疑兵同韩军对阵,摆出要进攻韩军的架势,所谓疑兵,就是堆出无数旌旗和飘带拥在阵前,令敌人眼花缭乱,误以为这是主力的进攻方向。韩军不知虚实,被秦国疑兵牵制。白起抽调自己精锐主力绕道联军后方,乘魏军不备,突然向魏军发起攻击。魏军毫无防备,被杀得措手不及,情急之下被迫在伊阙山的狭隘地区仓促应战,阵形来不及统一调度,纷纭各自为战,或奔或斗,迅即惨败。韩军得知其侧翼的盟友被瞬间击溃后,军心不稳。士兵哗变,主帅控制不住颓势。这时,韩军的侧翼已经完全暴露在强大的秦军主力面前。未等主帅布置,便立刻遭到秦军左右夹击,一时间,韩军溃败而逃。秦军乘胜追击,扩大战果,把韩军杀的尸横无数。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杀主将犀武,即公孙喜,占领伊阙及五座城池。

伊阙之战,以秦国军队大胜而结束。而韩魏联军因为此战精锐都失去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面对秦军的猛攻是根本无力招架,而秦军趁势猛攻。涉河取韩安邑以东,到乾河。前292年,秦使白起攻魏,取垣,复予之,攻魏,拔之;秦取楚之宛、叶。前291年,秦司马错取魏之轵和邓;秦取韩之宛。前290年,秦取魏的垣、蒲阪、皮氏;秦魏冉为将攻魏,魏献河东四百里地;赵将赵梁与齐攻韩,至鲁关下。前289年,秦司马错错决桥取河雍;秦魏冉、白起、司马错取河内六十一个城邑;韩入武遂地二百里于秦。

伊阙之战对魏国而言是彻彻底底的惨败,魏惠王晚年和魏襄王时代苦心惨淡经营起来的一批精锐的魏军就这样葬送了。如果韩魏联军不至于那么有嫌隙,能够扼守伊阙一带天然险阻,白起不会轻易得手,就算失败了,也不至于全军覆没。晋国故地河东沦落敌手。韩国地缘结构被秦国彻底破坏,豫西山区基本被秦推平,颍川之地自此暴露在了秦军铁蹄下。这为后来魏冉入林中,攻大梁埋下了巨大的隐患。此战之后,魏国无奈将河东郡割让给秦国,但是也留有一些后手。魏国并没有割让安邑。安邑位于“汾水”的“水”字一带。南侧正是三门峡,函谷关位于三门峡东山口。安邑在河东地区的位置颇为微妙,它位于汾河流域中部,同时能够掐断函谷关向东方的交通线。可以说,如果秦国不攻取安邑,就永远无法在河东真正站稳脚跟。而秦国无法攻占安邑,主要是来自齐国的干涉。齐国既希望保留魏国牵制赵、楚,又不能坐视秦国坐大,因此一直在干涉秦国在河东的动作。直到在齐闵王灭宋时,秦国终于得到了齐国不干涉攻占安邑的承诺。虽然赖齐国支持,安邑暂时没有被秦国掌控,但是河东基本已经落入秦国手中,秦国在河东的势力已经不可控制,魏国对西部的统治也无以为继。魏国仅存半壁江山,昔日的大魏如今仿佛是残魏了。

伊阙之战后连年兵败失地让魏国损失惨重,魏国不得不谋求寻找新的输血来源地。西部已经无法收回了,只能是失之于西而求之于东了。主要目标就是富庶的宋国。而魏国也因河东故地沦于秦国而不甘心,再度参加合纵攻秦,结果合纵无果。而秦国则在前287年又攻魏,拔新垣、曲阳。前286年,秦将司马错击魏河内,魏献安邑。此时魏国被迫献出安邑,是因为齐秦已经达成谅解。齐国不干涉秦国取安邑,而秦国也不干涉齐国灭宋。也就在同年,齐国经过多年战争,终于灭亡了宋国。而齐国也因为扩张过快,遭到了秦赵魏燕楚的共同反对,引来了五国伐齐之战。

五国伐齐对魏国而言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利用五国伐齐,魏国趁齐灭宋后尚未来得及巩固凝聚的机会,迅速出兵抢占了宋国故地,设置了大宋郡与方与郡,唯独陶邑落入秦国之手,但也赚的不少了。魏昭王的投资终于得到了回报。晋地的表里山河换来了宋国的锦绣河山,也许是个不赚不赔的买卖,或许还有点赚头。但是失去了晋地,也就失去了魏国仅存的纵深空间。秦军将能轻而易举地迫使韩国屈服,然后穿过韩境直取大梁,何况还有定陶在背。地缘破坏的代价不是领土进账就能弥补的。

很快,秦国因为夺取了陶邑,主政的魏冉也有大举进攻拿下魏国的打算,目的是要扩大陶邑,进而东西并进中心开花。如果做得好,甚至不排除有灭魏的举动。前283年,秦韩攻魏,取安城、北林、梁囿,已经进攻大魏都大梁。赖魏相孟尝君田文游说赵燕救魏于林中,秦割地以退。

之后的几年里,魏国大体上宁静。不过也有战事。前281年,赵决河水伐魏。前279年,田单复齐后,齐魏联合灭薛。

公元前277年,魏昭王去世。魏昭王在位十七年,遭遇到了当年比祖父魏惠王时代还大的惨败即伊阙之战。伊阙之战着实是大败,险些让魏国彻底崩盘。不过五国伐齐后,魏国却又能死灰复燃。但是没有了河东之地,魏国就再无缓冲之资。而且还坐拥天下最富庶的中原之地,魏国也因此成为列国都嫉羡的肥肉,谁都想咬一口。魏昭王给后代留下的魏国是一个比父祖更难处理的局面。

双峰政治下的魏安釐王时期

公元前277年,在位十九年的魏昭王去世,其子魏圉继位,是为魏安釐王。魏安釐王时代,尤其是前期,因为秦国对魏国吞并宋国大部,也因为穰侯魏冉要打通陶邑与关中联络,继续对魏国大规模的进攻。魏国局势是十分危险的。

前276年,秦将白起伐魏,取两城。前275年,秦相魏冉伐魏,韩之暴鸢救魏,穰侯魏冉大破之,斩首四万,暴鸢走开封,秦击之,魏献温求和;同时赵国也派廉颇趁机取魏之防陵、安阳。前274年,秦将魏冉、胡阳取魏之卷、蔡、中阳、长社,斩杀四万。

前273年,赵、魏联合攻韩之华阳,秦国救韩,魏冉、白起、胡阳败魏赵联军,斩首十三万,走魏将芒卯,沉杀赵将贾偃所部二万人于黄河,取北宅,再度包围大梁,魏割南阳予秦,秦设南阳郡。华阳之战,芒卯战败而逃,孟尝君田文也失势,他的许多门客后来投奔信陵君魏无忌门下。华阳之战,魏国虽然失败,秦军再度包围了大梁,但是大梁城池高深,魏国已经纠集周围达三十万兵力死守大梁,秦军无法短期破城。同时韩国虽然已被秦国降服,但随时可能反转。而且如果秦军久攻不下,赵楚极有可能增援魏国,秦军将首尾难顾,在此情况下,秦国接受魏国割地求和之间。而魏国割让的南阳,这是一处原来魏国西部残余的领土,靠近楚国,对魏国的实际意义并不大。秦国则将此地与原来从楚国、韩国取得的南阳地界土地合并为南阳郡。华阳之战后的几年里,秦国依然对魏国发动了几次规模并不很大的进攻。前268年,秦使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前266年,秦取魏之邢丘。

从华阳之战到长平之战的几年里,秦国接连跨过韩国打击魏国,虽有不断蚕食收获,但并未实现一举灭魏斩断合纵之腰的最终目的。秦军沿途疯狂进攻给魏国领土带来巨大的破坏,魏国也因此承受了巨大的损失。但不能忽视的是,魏国东部地区人口城市密集,交通便利(鸿沟等运河),能够调动大量战争资源反击。这种强悍的防御能力严重妨碍了秦军推进的步伐,使得魏能够有时间利用外交手段来斡旋,争取他国援助。而在对秦作战失利的同时,魏安釐王即位初期,楚国也趁机北上夺取了魏国占据的原宋国故地方与郡大部和大宋郡东部地带。魏国的淮北突出部被楚国占据。魏国失去了向淮北纵深扩展的能力,而楚国则得以稳固占据淮北地区。

从公元前266年开始,秦国对东方奉行远交近攻的政策,魏国因为中间隔着韩国,暂时得以苟安。加上从前262-前258年持续的秦赵上党-长平-邯郸之战,秦国将注意力全集中在了赵国方面,魏国得以休养了几年的时间。但赵国的安危对魏国也事关重大。前257年,魏安釐王终于下决心救赵,命老将晋鄙统军十万来救,但却停留在魏赵边境之邺城观望。幸赖信陵君窃符救赵以及楚国出兵,赵国才得以最终在邯郸之战取得了胜利。

邯郸之战胜利后,信陵君率各国联军顺势反攻,秦兵接连败退。赵国太原、韩国上党再度恢复。韩国还取得汝南部分地区,魏国则趁机收回了河东故地之一部分。三十三年后,魏国旗帜得以再度飘扬到河东故地,殊为难得,不过这也是最后一次了。而信陵君却因为救援之功而声名鹊起,成为了魏国的希望,也是山东各国的希望,但也招致了其兄安釐王的猜疑。整个魏国实际上就陷入了魏安釐王和信陵君的共同掌握中,魏国实际上形成了双峰政治。魏国一国拥有了两个强人。

虽然赖邯郸之战列国齐心合纵,逼迫秦国突出了不少土地,但是秦国独霸的局面已经无法逆转。前256年,秦军就再度对韩赵出击,并灭亡了西周国。前254年,秦将嬴摎伐魏,取吴城,魏国收复的河东故地再度沦陷。不过也在同年,魏国趁趁河东牵制秦军之时候迅速出兵夺取陶邑,一举出兵攻占了秦国的关东飞地陶邑,打破了魏冉自五国伐齐以来为大梁套上的长达三十年的枷锁,同时灭掉已经沦为附属国的卫国。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子孝文王立,即死,庄襄王立。庄襄王在位三年,吕不韦为相,蒙骜为将。秦国再度大举进攻山东各国。韩赵是首选目标。为了避免攻韩赵时列国尤其是魏国楚国救援,秦国与魏暂时和解,希望将魏国的目光转移到与楚国齐国上,暂时与魏国谅解。而魏国则在前250年,攻取齐国五都之一的平陆。前249年,秦相吕不韦领兵灭东周;秦将蒙骜攻韩,取韩之成皋、荥阳,设三川郡。前248年,赵使廉颇、延陵钧助魏攻燕;秦使井忌经赵而攻燕,拔二城;燕献十城于秦,秦使蒙骜攻赵,定太原,取榆次、新城、狼孟等三十七城。

这两年的秦国东征虽然没有直接对准魏国,但三晋一体休戚与共。韩国成皋、荥阳成为秦国三川郡,则新郑就在囊中。新郑距离大梁咫尺之地,大梁也就危险。而赵国太原起家之地的沦陷,则使得赵国丧失了对秦国东出的牵制。也无疑使得对魏国支援力量的进一步削弱。

在对韩赵取得突破性进展后,秦军就开始对魏国大举用兵。前247年,秦王龁攻上党诸城,悉拔之,初置太原郡;秦使蒙骜取魏在上党地区残存的据点——高都和汲,魏国危急。在魏国危急的时候,魏安釐王与客居赵国十多年但在魏国和列国仍有巨大影响力的信陵君和解,拜之为上将军,信陵君返回魏国,立即召集了五国联军抗秦,大败蒙骜,秦军被迫退回函谷关内,拯救了魏国。信陵君在战胜秦军后,率军大举进攻韩国之管城,目的是为了扼守攻占大梁的黄河道口,以确保大梁的水道安全,但是管城的攻击并不很顺利。反而是楚国对魏国此战中表现出来的战斗力表示担忧,对魏国南部的睢阳、召陵用兵,不过被魏国击败。之后,信陵君所率魏军攻克管城,但是攻击时间太长,使得魏国已经无有继续深入的机会了。

信陵君和魏安釐王为何在反击秦军获胜后,没有收复上党一带,而是率军攻打韩国。并不仅仅是为了维护大梁的安全这么简单。重要的原因是想借此来压制最好能解决韩国这个隐患。韩国地处天下枢纽之地,实力不强但是位置太过于重要,尤其对于魏国而言。而韩国又是比魏国还弱小却又极为反复的国家,故而魏安釐王和信陵君可能认为只有彻底铲除起码是压服韩国这个隐患,才能真正确保大梁及魏国的安全。但是信陵君虽然最终攻下管城,但耗时较长,而且频繁的战争消耗了魏国大量战争资源,魏国最后还是没吃掉韩国。不过,沦为小型诸侯国的韩国灭亡也进入了倒计时。

赖信陵君杰出的军事才能和威望,魏国度过了这次危机。魏安釐王因为有这个出色的弟弟,得以破秦、败楚、伐齐、存赵、残韩,俨然是中兴之主(《韩非子·有度第六》称“魏安釐王攻燕救赵,取地河东;攻尽陶、卫之地;加兵于齐,私平陆之都;攻韩拔管,胜于淇下;睢阳之事,荆军老而走;蔡、召陵之事,荆军破;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安釐王死而魏以亡。”)。好像当年魏文侯、魏惠王也没这么拉风过。然而,不管魏国取得了多大的胜利,魏楚两国同盟已经破裂,韩国已经残废,齐国早已经退出合纵,表现的不问世事一样。而燕赵相互扯皮是没完没了。三晋势力基本退出山西的晋国故地,秦国则稳固的占有山西高原,原有山西高原境内可能的对秦国的国土安全的威胁被彻底解决,凭借巴蜀关中的支持,蛰伏关内的虎狼之秦则在进一步谋划新的攻击六国的计划。而透支国力并举目无亲的魏国逐步丧失机会,并面临着更加的危险。更要命的是,信陵君因为威望、才能出众,魏安釐王对信陵君多疑在秦国反间计的作用下不断被放大。信陵君也被迫不问国事,整日与门客醉生梦死,四年后去世。同年,他那位俨然“中兴之主”的兄长魏安釐王也病逝。一年之内,魏国失去了两位强人,魏国的将来也就可想而知了。

伊阙之战到五国伐齐前的魏国

五国伐齐后再度复燃的魏国

伊阙之战

魏安釐王和信陵君破秦后的魏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烧脑战国:残魏六十年(7)
战国历史故事——战国七雄之魏国的历史分享(五)
趣解庙号之魏安僖王:几时得安?几时敢“僖”?
战国七雄之魏国(二)
头脑最清醒的战国四公子,很早便预见秦将统一天下,可惜无力回天
一口气看完战国七雄之魏国178年历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