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部遭拒播的良心片,是因为太真实

一直梦想剑走天涯,像个独行侠一样,潇洒走世界。

然而现实很无奈,因为人气太火爆档期都排满满的,我只能偶尔看看世界各地的纪录片纾解下。

昨晚瘫睡在沙发上,打开B站上就惊喜发现了一部极品的纪录片,迫不及待要分享给你们。

《寻找手艺》

它简直是纪录片中的清流,由一个野路子团队出品。

和我们印象中的纪录片很不一样,《寻找手艺》随机拍摄,拒绝一切摆拍,不加修饰满满的真实感,眼尖的还看到制作陶瓷的大叔裤裆开着的拉链。

非常有特色,纪录片中没有煽情和吹捧,反而有不少官方吐槽。

可惜他失败了

旁白也是很调皮,导演三人厚着脸皮在木匠家讨饭吃、被啦嘛收留住宿,蹭吃蹭喝。

厚着脸皮请求吃饭

感觉自己被收留了

聚焦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制作,展现了手艺人的质朴和温暖。

坦白讲央视高大上的纪录片拍摄风格,看多了难免有些审美疲劳。

《寻找手艺》从拍摄者个人情感切入,不做作反倒给观众极强的代入感,更能自然流露出手艺人的质朴和温暖。

连张景导演自己都说土得掉渣,是外行拍的纪录片。录影师是个客栈老板,出发前的一个星期才学会录音,可以说是很任性了。

张景导演

因为有多年影片制作经验的张景导演厌倦摆拍的套路:

我觉得这样做最大的弊端就是,把真诚的人也变得不真诚。

带着“为中国传统手艺做点什么”这个愿景,40多岁的张景卖掉了北漂近20年买的房子疯狂筹钱,投入一百多万干了3年,欠了一屁股账。

请不起专业人员,买的设备都是二手的残次品。自己也没有钱做推广,一路磕磕碰碰终于出品了,却遭到近20家电视台拒绝:

太不专业了吧,画面不行、声音不行

太个人化了,重新配音,按照传统规格重新做一遍.........

最终还是B站的运营人员主动联系帮忙把《寻找手艺》推上了首页,让世界各地的网友看到了那些快要失传的手工技艺。

B站弹幕

带着满满的期待一口气撸完,越看到后面,越无法自拔。更有趣的是,导演在片中的日常自我检讨!

觉得自己很矫情,出来一个月就想家

这次的拍摄,以为是为了梦想

其实仍然是为了钱

他们从北京出发,一路往新疆,西藏,云南,湖南,再往北。

经历了126天,拍摄了100多项传统手艺。

惊叹那些从未见过的繁复手工艺,但也心酸那些无人继承而丢失的技艺。

例如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了桑皮纸,就是古装剧中可以用手指沾口水就戳破窗户的那种纸。

用羊皮制作成的筏子。

要4个月全手工制作的新疆花毡。

导演和两个拜把子兄弟就一直开着一辆破车随走随拍,他们没有事前约访。

令他们糟心的是出师不利,头几个点没拍到。

也因为没有计划,途中也收获到不少惊喜。

去到新疆,纪录片才慢吞吞进入了手艺的世界。

英吉沙小刀,算得上中国最精美的传统手工道具,以家庭作坊为单位。

一把小折叠刀,看似简单。

但背后需要全手工制作至少40道工序,还要经过无数次的调整。

在英吉沙,每个做刀的人身上都会有大大小小的伤疤。

伤疤,几乎是新疆做刀人的标记。

镜头中的小哥,麦麦提日木鼻子上就有一道很明显的伤疤。

25岁的小哥已经制作折叠刀16年,即使这样一个熟练的工匠,一天最多也只能打造3把。

在制刀的过程中,麦麦提克日木十分专注,手法娴熟而沉稳。

因为每个环节都会隐埋着危险,在拍摄过程中导演就抓拍到铁砂溅射到小哥的眼睛中。

导演三人去到哪拍到哪,一路寻找拍摄点。

关注的不只有快遗传的手工艺,还有手工艺人给他们带来的心灵冲击,也让导演再次认真思考什么才是匠人精神。

在西藏,他们遇到佛像制作的最高水准人,29岁的土旦次仁,人们叫他土旦大师。

制作佛像的每个细节都有严格的佛教意义,一锤一锤的敲打,精雕细琢。

因为工艺水平高,土旦大师手头上的单子从不间断。

导演三人去到时,他们正在打造的一尊一米多高的莲花生佛像,这是土旦大师捐给寺庙30万造价的佛像。

一笔佛像造像订单最高可以有几百万,但土旦大师并不富裕。

面对镜头他憨厚的笑了笑,说:

有钱的时候捐金子,捐佛像

没钱的时候,我们就免费给寺庙做,不要人工费

导演原以为卖掉房子,为了梦想拍纪录片是很了不起的行为。但遇上了土旦大师,导演自己觉得很惭愧。

下面又到了日常检讨的时刻,导演在纪录片中diss自己。

这也是手艺最难得的魂魄:付出。

还有13岁开始刻经,刻到今年已经21岁的小哥。

他在有260多年历史更庆寺里的德格印经院工作,用不利索的普通话和导演聊天:

刻的时候好好刻,慢慢刻

对这个板子好一点嘛,这个不好好刻的话

我们死了的时候,因为这个,害怕得很

他明明可以提高制作速度,但他并没有。

因为对他来说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信仰。

在云南,导演张景第一次对着手工艺人留下了眼泪。

那是每天都坐在墙角做伞,80多岁的傣族油纸伞做伞老人坎温。

整个制作过程中,老人一直在忙活着,没空理睬镜头。

老人在用棉线固定伞骨架时,一次次断线,断了8次。这种不加修饰和掩盖的真实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心。

每断一次,老人的表情都会忽然地愣一下,然后心急地尝试下一次,表情看起来十分沮丧。

特意查下资料,有几千年历史的傣族油纸伞,一直以来是傣家人引以为豪的传统手工艺之一,也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几年前,这里的传统做伞被媒体发现时村里还剩下四位老人在做,但导演张景去到时只剩下坎温老人一个。

然而如今,这位老人今年二月份也去世了。

残酷的岁月,带走了先人的智慧。

虽然随着时代发展,油纸伞早已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也因为需求量小、制作过程繁琐、不赚钱等原因,傣族油纸伞面临失传的境地。

太多的手工艺蝉主第一次看到,《寻找手艺》更像是活生生的博物馆资料。

感叹手工艺的落寞和后继无人,印象深刻的是侗族造纸的两位老人最后一次造纸,她们用完最后的原料就不再做了,这一幕刚好被导演撞见拍了下来。

《寻找手艺》记录到还有很多传统手艺仅存在个别老人手中,比如隐居山村的李腊补老人,是唯一的水鼓传承人。

他们都是名不见经传,以手艺为的普通人,没有任何光环。

他们的坚持,不仅是对生活的坚守,更是对文化的担当。

朱宣堂大哥坚持修秤,因为他知道,如果没有他,传统杆秤就会失传。

那说到底什么是匠人精神?其实手工艺人自己也没思考过,吐尔逊冰.祖农宁愿自己少赚点钱,也要多做点陶器留给世人。

手艺,是人类文明的精美载体,也是先人智慧的生动体现。

从小生活在农村的导演,他觉得那些山林生存技巧无法传授给孩子们,但这些智慧至少可以作为影像保留下来,所以就有了《寻找手艺》。

但是有些智慧至少可以作为影像保留下来,毕竟这些智慧让中国得以延续数千年。

也有必要让孩子们知道,中国,远远不止你身边经常看到的那些。

手工艺人,还有他们的手艺、他们的产品,连同他们的环境,形成一种无形的温暖。

情怀虽然不能为纪录片制作水准加分,但导演张景历经风霜拍摄的这三年,卖出一套房子攒钱拍纪录片为100多位手艺人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这是实实在在的作为。

这种坚持和行动同样是一种难得的工匠精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部9.9分的神作,在寻找消失的「李子柒」
卖掉北京一套房才拍出的良心片,真不容易
这部9.9分的好片,曾被各大电视台拒绝
B站9.9分,国产“最土”顶流,刺痛了无数人
他卖掉北京一套房,寻访199个人,拍出消失的手艺,被13家电视台拒播,却意外火爆B站!
他卖掉北京的房子,拍下中国快要消失的手艺,却被20家电视台拒播,只因镜头下的人太过真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