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宗懋院士:偶入茶叶研究,我从没后悔当初的选择。

仲夏的杭州,天气已经颇为炎热,但90岁高龄的陈宗懋院士依然坚持每周3天要去到单位,和科研团队商量工作。

我们和陈院士约在他的办公室见面,招呼我们坐下喝茶后,陈老将他的求学、工作、科研的人生历程向我们娓娓道来。

——[ 《茶源地理》主编吴垠(左)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宗懋(右)]

本想学医,却误入农学

70多年前,也是这样的夏天,陈老一早出门报考大学。

那是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招大学生,由于母亲是学医的,陈老也希望医学。

陈老在报纸上看到报医学的要到同济大学,在上海出生长大的他轻车熟路找到了报名点。

“当时有两个队已经排好了,有一条队伍排得长一点,有一条队伍排得短一点,我就排到短一点队伍去了。”陈老笑着说排到他的时候,招生的老师对他说:“这里不是报医学的,是报农学的。”

——[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宗懋 ]

正当陈老在犹豫要不要换个队伍重新排队,招生的老师对他说新中国对农业特别重视,学农也是一个有前景、能实现抱负的方向。陈老当时才17岁,想着自己还年轻,学得好就继续学,学不好在重新考就好了,于是,在误打误撞之下,陈老报考了复旦大学农艺系。

学了一年之后,陈老觉得学农并不像他想象中那么好,学院的严家显教授就跟他说如果你实在不想学农,毕业可以转到他做医学研究的另一个单位巴斯德研究院。没想到严家显教授一年后就去世了,也让陈院士的再次无缘学医。

两次与医学失之交臂,陈老决定从此好好学农。

——[ 《茶源地理》主编吴垠(左)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宗懋(右)]

半年学会捷克语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复旦大学农学院被调整到沈阳,毕业后陈老被分配到了位于哈尔滨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陈老工作非常努力,经常在周六、周日都会在研究室看到他的身影,业余时间也大量阅读和工作相关的书籍、文献。

有一年,一位捷克的研究所所长要到他们单位访问。领导让陈老写一幅欢迎语,陈老说:“我不会捷克文啊。”经过和领导商量,陈老用英文写了欢迎语。那位所长看到后非常欣喜地说:“不简单啊,你们在这里还学习英文。”

领导就跟他推荐陈老:“我们这位研究员英文、俄文、日文都有涉猎,是他给你写欢迎语。”这位所长非常高兴,热情地问陈老的名字并和他深入交流。后来,所长回到捷克后给陈老寄了厚厚两大叠书,全部是和他们专业相关的捷克文书籍。

——[《茶源地理》主编吴垠(左)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宗懋(右)]

陈老心想:“人家送的书,我一点都不看也不行。”于是,陈老马上去买捷克词典、语法,每天下班后花5、6个小时学习捷克文,终于在半年内可以看懂这些书籍。

后来,陈老还用捷克文给那位所长写了一封信,告诉那位所长是她激励自己学习捷克文,而她送的书都看了,没有白送。

希望人们都能喝上健康的茶

在哈尔滨工作了6年的陈老,始终没有办法适应冬天严寒的气候,陈老就跟领导申请希望调回南方。陈老的勤奋、努力,领导都看在眼里,虽然从领导个人的考量希望留住他,但还是尊重他的意愿批准了陈老申请。

1960年,陈老调任位于杭州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此开启了他的终身事业。

——[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宗懋 ]

谈起茶,陈老说自己从小就喝茶:“小时候我老是拿起父亲的茶杯就喝。”在东北学习、工作时,他也会请父母帮忙寄些江南的绿茶给他。

调到杭州后,有一次陈老到一位医学教授那作客,当时刚好教授的研究生提交了一篇论文,那位教授把论文递给陈老,笑着说:“讲你的茶叶呢。”

陈老接过论文一看,论文的主题是“茶对身体的害处”,他觉得这个题目很有意思,自己喝了那么多年茶,都没听说过茶叶的坏处,那到底喝茶对人体有益还是有害呢?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陈老查阅了大量的中外书籍、文献资料,发现没有一篇是说茶叶的坏处的。

从那次开始,陈老就一直收集茶叶与健康的相关文献,而茶叶的质量安全也成为了他科研主攻的方向。

——[ 《茶源地理》主编吴垠(左)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宗懋]

“茶叶是最天然、健康的植物,完全对人体健康有好处的。但是为什么会有人说会有害处呢?”陈老认为使用了农药是关键。

1962年,陈老开始进行茶树农药残留的研究工作,60年来,陈老的研究从防治茶树病虫害,到研究绿色防控,希望通过物理、生态化学的方法,逐步让茶树的种植管理不再需要用农药,从而保障茶叶对人体是健康的。

近年,陈老团队研究出利用干扰害虫信息激素,从而达到防止虫害的方法。通过分析害虫雄虫激素,通过人工合成修改,干扰害虫的交配产卵,目前已经成功应用在九种鳞翅目害虫上,陈老告诉我们这个效果非常好,成本比原来用于防治这些害虫的化学药品还要低。

针对原有的捕虫灯,不论是害虫,还是益虫,都一律捕杀,其中捕杀的虫中85%都是益虫。经过研究,陈老的团队发现害虫和益虫喜欢的波长是不一样的,他们通过改变捕虫灯波长,同时增加不同的色板,从而极大降低对益虫的诱捕。

这些年,陈老团队绿色防控的研究成果,已经普及到几十万亩的茶园。除了在种植管理的层面,陈老还带领他的团队研究茶叶加工过程,包装材料等方面产生的污染物,致力于将茶叶种植、加工的各个环节对人健康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因此,在茶界,陈老被誉为守护产业全方位安全的“茶斗士”。

1984年,陈老被推举为茶科所所长,让不是茶学科班出身的陈老非常诧异,他跑出去跟领导说自己不合适,领导却对他说:“群众选你有什么办法呢,选了你,你不当,将来要受批评的。”

于是,陈老接受了所长的任命,但在他当所长的十年里,陈老经常跟同事说:“你们不要把我当所长啊,你们资格都比我老,你们都是茶学系毕业的,茶我是跟你们学的啊。”

感恩相依为命的夫人

60多年来,可以专注投入科研,陈老说要特别感谢他的夫人陈雪芬。

“那时候我在东北,有可能掉不回南方,我问她如果我调不回来,你愿意来东北吗。”夫人肯定的回答,让在冰天雪地里的陈老倍感温暖。

调回南方后,研究茶树病虫害防治,陈老经常需要上山下乡,家里的一起事务、教育小孩都要夫人一手操持。“她知道我喜欢看书,就让少点做家务活,让我多看一会书。而且她很厉害的,我看书她就在一旁学种花,家里种满了漂亮的花了。”谈起夫人陈雪芬,陈老脸上总会洋溢着温馨的笑容。

——[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宗懋 ]

2003年,陈老当选为院士,他告诉我们:“我当选院士后,她也没享什么福。”当选院士后的陈老,比之前更忙碌。以前只需要专心研究,现在很多事情要参加。一些地方的茶叶单位邀请他参加活动,他往往盛情难却。

“拒绝了,怕人家说架子大。”所以,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无论事情大小,与茶有关的,陈老都尽量去参加,只是也辛苦夫人要陪着他奔波劳碌。

——[ 《茶源地理》主编吴垠(左)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宗懋]

采访的尾声吴垠主编问陈老觉得自己像一杯什么茶?

陈老回答:“还是绿茶吧,自己还是比较爱喝绿茶,绿茶泡出来的水清雅,绿叶也很漂亮。”确实,60多年来,陈老对新知的渴望,谦卑、终生学习的态度,一如绿茶,鲜活而又让人感觉生命力旺盛。

陈老有句名言:“饮茶一分钟,解渴;饮茶一小时,休闲;饮茶一个月,健康;饮茶一辈子,长寿。”从事茶叶研究60多年,陈老说自己从未后悔过当初的选择。

——[ 《茶源地理》主编吴垠(左)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宗懋]

陈宗懋,1933年10月1日出生于上海市,男,汉族,浙江省海盐县人,中共党员,中国茶学学科带头人,食品安全和茶叶植保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陈宗懋1950年8月在上海复旦大学农艺系学习。1952年8月至1954年8月因院系调整到沈阳农学院植物保护系学习。1954年8月至1960年2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任技术员。1960年2月起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工作。1984年至1994年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农药残留和茶叶植物保护研究工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辟谣|“中国98﹪茶叶都有农药残留?不可能!”中科院老院士怒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越做越有味道的“跨界”茶学家
工程院院士:此物经常喝几口,1分钟解渴、1个月健康、1辈子长寿,关键要用对
茶界院士陈宗懋:饮茶一分钟,一小时,一个月,一辈子
[首藏作品](5886)院士入滇,绿色防控加速普洱茶产业转型
“茶院士”陈宗懋:一片叶子也关情 作者:郝耀华 陈向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