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别让我们的孩子成为“讨好型“人格

大人们都喜欢懂事的,暖心的,会讨巧的孩子。

我也喜欢这样的孩子可是每每看到TA们的懂事,忍让……感受到TA们的暖人贴心……我心情是沉重的……脑海里想到了“讨好型人格”。

懂事的孩子,看起来很坚强,但内心无比渴望爱。TA们不是什么天生的高情商是形势所迫。

我和儿子一起看过一个电影《奇迹男孩》,剧情中的维娅,男主的姐姐,就是这样一个女孩。4岁前的维娅,是家人的掌上明珠。先天性畸变的弟弟奥吉出生后,父母把全部的爱和精力都倾注在弟弟身上,维娅成了被忽略的孩子。她不需要父母监督完成作业,不需要提醒复习考试。她是不给父母添麻烦的孩子,一个“最体贴的女儿”。她在心底不停暗示自己:“我不能叛逆,我的家庭无法再承受更多了。”维娅很早就学会了关上门消化自己的情绪,打开门微笑着对弟弟说,“我把我的糖果全部给你”。

生活中也会看到这样的人,很怕给别人添麻烦,当每天走出卧室的一瞬间,就会笑容满满,能量满满,竭尽自己的能量去帮助身边的人快乐,让身边的人有存在感……

心理学家Donald. W. Winnicott曾提出一组概念——“真自我”和“假自我”。真自我的人,以自己的感受为中心,行为的动机源于自己的真实感觉,不会因为失败而自我怀疑。假自我的人,以别人的感受为中心,他的自我价值高度依赖他人的评价,行为动机也大多源于对外界评价的迎合。好的教育鼓励孩子拥抱真自我,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而长久以来,很多家庭的教育回避“个性”,压抑“任性”。

比如我天天让自己孩子尽量保持超我状态……为什么不敢让孩子释放本我呢?怕丢人怕自己没面子,但是试想如果我对孩子的教育真的是深入骨髓,又何必怕什么没面子还是我自己对孩子教育的不到位。我最近一直在反思检讨自己。

前几天因为儿子写英文句子首写字母总是忘记大写,我扯着因为长期工作而嘶哑的嗓子吼叫着:“润润,你到底想干什么?”一边叫嚷着一边拿起了戒尺。

这时候儿子眼眶里含着泪水,给我做出了一个比心的手势说:“老妈,是不是学校有人气您啦?“然后跑到小书桌前给我写了一个小纸条。

收到纸条后,我觉得自己太过分啦!一个7岁的孩子被突发性吼叫后,不是去维护自己,而是反过来讨成年人的欢心,这让我很是自责。

孩子在3-6岁时,如果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过于严苛,冷淡或者溺爱,孩子没有获得正常的安全感,就会主动停止自我成长,转而去寻找安全感,这是一种退行。

润润在这件事事情发生后和我比心,给我写纸条,可能真的因为我当时的面部表情太狰狞了,所以儿子因为我不喜欢他了,为了重新获得安全感他开始用爱心手势和小纸条来讨好我。

如果我不及时调整,这样的他很可能就会成为一个“讨好型”人,习惯自我牺牲,而付出的代价,是他的活力,他的主体感。

童年的痛,弱小的孩子通常无法承受,必须扭曲,以保存自己,而这种保存自己的过程,就是神经症形成的过程。

一个孩子如果长期在严苛否定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经常要讨好别人,孩子的自我就得不到完善的发展。

讨好型人格都有强烈的压抑,面对任何攻击,都会选择躲避;面对自己的意愿没信心坚持。

要不停的通过索取关注,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比如最近儿子在学校反映出来的就是极其粘老师,他渴望被关注,被认可,有时候一些做法像个两三岁的孩子。这也就是我上面所说的退行现象的发生。

反思之后,我又想到了几个星期前儿子和同班孩子发生肢体矛盾后,吓得不敢再去上学。回家后,一直哭,一直说:“我要等*老师回我们班再上学。”当时我是又心疼又生气,看着润润那健硕的体型,能懦弱到不敢上学啦。事后冷静得想想,这和我平时对儿子得态度有很大关系。

文章写到这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像是在构思着一份检讨书。用了这么多的文字,只是想和更多的家长分享一下我最近育儿路上的反思,也想唤醒更多的家长不要像我一样走弯路。

著名心理学家霍妮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中描述了一种讨好型人格:讨好型人格也叫服从型人格,他们在童年时候,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担心自己被抛弃,因而拼命压抑自己,讨好父母。长大成人后,总是对别人笑脸相迎,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这段话值得我们家长们反思, 我们作为养育者是否属于下面所诉的那样呢?

第一类是父母本身就是讨好者人格,自尊和价值感都很低。

他们一方面会不停的暗示自己的子女做人就是要讨好别人获取生存,一方面又言传身教许多讨好的模式。甚至从小时候开始,父母就会在对待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时,牺牲自己孩子的需求去满足别人家孩子的需求,捧着别人家的孩子,照顾别人家父母的脸色,而委屈自己,牺牲自己。 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长大后自我感觉就低人一等,不自觉的就容易讨好别人。 一个家族在传递讨好的时候,它一定会传递与之匹配的抱怨。在外人眼里,讨好型的家庭似乎与世无争,对外总是在示好。但是就像一个人一样,过度的讨好会引发人性的失衡。在讨好者家庭的内部,也会有更多的抱怨和负能量释放的方式。除非发现这种模式的不合理,才会尝试去改变,不然的话,他们就会一直讨好下去,甚至把这种讨好模式传递给后代。

第二类出现讨好型孩子的家庭往往存在着控制欲过强的父母。

在这种家庭里,孩子的一切必须围着父母的需求转,孩子不能有自己的意见和自我,孩子必须孝顺,一旦孩子做不到这些,这些父母就会通过指责、批评、打骂的方式去教育孩子。渐渐的,孩子内心的声音被完全泯灭,而成为只依赖大人评价的傀儡,孩子变的胆怯畏缩,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时觉得自己必须讨好父母,因为只有讨好父母,自己才有好日子过。 当他们长大后,讨好父母的模式就变成了讨好所有外部世界的人的模式。

以上两种类型的父母容易塑造讨好型的孩子。

一次儿子写完作业,我就让儿子不停的改,因为我觉得占格不对,字体不规范,儿子总改不成我觉得标准的样子,我就着急了!我拿起笔去给儿子纠正。儿子说:“老妈,您干嘛呢?”

我说:“帮助你呐,妈妈要对你负责任,这就是爱,你长大就懂得啦。”

儿子:“是爱我吗?老妈,是您自己怕丢人,怕没面子,满足自恋的需要呢吧?”

有没有这个原因呢?有!的确有!随后我及时调整自己。我不想让儿子因为讨好妈妈,所以努力变成妈妈喜欢的样子,而不是自己本来的样子,讨好产生了,道理很简单,孩子觉得自己本来的样子不被喜欢嘛。

其实,所有讨好型人格背后都是因为恐惧,恐惧被抛弃、恐惧被惩罚、恐惧被内疚。 那么,真实需求都去了哪里呢? 它们大部分都变成了刀子,这一把把刀也有个名称叫“愤怒”,心理学称它为“攻击性”,请注意,有人拼命讨好你或对你言听计从,他的背后往往带着攻击性的匕首,那都是被打压下去的愤怒铸造而成。

早年没有获得认可,所以对认可有着贪婪的渴求,不过是在弥补早年的缺失,而生命如果一直被这种缺失捆绑,就会严重影响自己的成长和外部关系。也会影响自己现有家庭中的亲密关系,亲子关系。一些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心理沙盘课程内容非常重视,非常好奇孩子的心理困惑在哪里????却没有勇气面对自己内心的伤痛。

我认识的一位孩子妈妈:在给孩子辅导作业的时候,她都在关注着老公对她的看法,害怕孩子爸爸的否定。其背后的原因是自己无法接纳自己,爱自己。必须不停的去获取肯定,才能得以安宁。

关系的一面镜子,关系也是人的一面镜子。人的一切问题可以说因关系而起,又会从关系中表现出来。

这世界上没有不好的自己,只有因为不被接纳而被定义成的不好的自己。通过“镜子”找到这些被排斥的委屈的“自己”,看见他们,理解它们,接纳它们,是走向我们人格重塑、心理强大、个体新生、活的自在的必经之路。 愿我们在镜中看见自己,做出改变。您会发现当您改变的时候,这个世界也会随之改变,孩子也会随之转变。

本文想献给那些我很在乎又惦念的人们,希望你们能看到。

关于今天的话题你有什么看法吗?如果爸爸妈妈还有其他想要了解的话语,或者有育儿困惑想要一起交流,可以私信回复“爸妈交流”就能和子玲老师交流育儿经啦。

发现孩子独一无二的天赋优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囧妈》: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理想的孩子
家庭教育的20条金科玉律
养“儿子”这种生物,注定心要大!
聪明的父母都懂得:育儿有尺,管教有度
我就吼一下孩子怎么了?就你有资格当妈啊!
不吐不快 | 以后孩子大了找对象,你们愿意TA找独生子女还是有兄弟姐妹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