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剖析茶道文化内涵,体会紫砂壶之韵味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古人对于茶道有着极高的兴趣,甚至到了视茶如命的地步。

茶道,往往令人联想到清香的蒸汽缓缓蒸腾,一位穿着简朴的僧人盘腿静坐于竹木小桌前,伴着涓涓流水声与叽喳鸟声,放眼望去满山晨雾缭绕,竹林遍布,宛如一幅淡墨山水画。

僧人瞑目抬手,小巧细腻的紫砂壶泛着独有的光泽,茶水便涓涓流入杯中。品一口,清香四溢,神清气爽。

“茶禅结合,茶道一体”。饮茶之道,内涵至深。从茶具紫砂壶,到茶禅一体的宗教理念,再到释然一切的人生态度,茶道有万千神秘之处,如同浩瀚深海,诱人又不可捉摸。只有细细品来,才能体会其奥妙神奇之处,才能感受其古色古香之美。

一、饮茶之道,始之甚远

古时,中国文化作为东亚文化发源之地,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又与其他文化不同,在浩瀚的基础上蒙上了一层独有的神秘面纱。

茶文化产生于一个宗教盛行的时代。茶,由于其清香、纯洁又幽秘的特点,成为了众多宗教的物质载体与精神寄托,成为了联系理念与现实的具象化载体。

在宗教文明盛行的泛神论时代,茶文化的盛行无疑是文化蓬勃发展的重要体现,亦是各种不同宗教文化基因的重要继承与传播载体。

由此可得,饮茶之道,是多少人难以割舍的习惯,是多少人的消遣取乐、调整心态的手段。

中国的茶道亦有悟道,而这与佛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称为“中国茶道”,亦可被称为“中国禅道”,于品茶中静思、反省、悟身,体悟人生的智慧与哲学之美,感悟生命与宇宙的浩瀚与奥妙。

“茶禅一味”说的就是中国茶叶所独有的内涵精神。由此可见,饮茶之道是一项着重注意饮茶的环境与精神体验的活动。讲究之人多偏向于“和尚家风”,譬如名山、名水、名植、名寺,佛光沐浴、佛乐贯耳,于清闲体验之中用心感受自然,达到“自然与我合一”的超然境界。

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茶的神秘之处与茶叶作为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沟通的载体所具有的幽然特色。茶自古便是人神、人鬼的沟通中介,因而凭借其神秘特色,源源不断地吸引更多人前来了解与体验。

众所周知,茶圣陆羽是对饮茶文化进行弘扬的领军之人,在“茶神”的领导之下,这项活动吸引了无数士族贵人的目光,在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层面上,饮茶之道也自然而然成为了具有宗教倾向的贵族群体的喜爱之物。

二、浮生若茶,禅学之道

自汉明帝梦金人,而佛教始于此——此中国佛教之序也。饮茶之道与佛教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佛教的思想观念、氛围以及信仰的体现都离不开饮茶,饮茶在无形之中成为了佛教传播的必备载体。

茶与佛教是如何结合的,这必然离不开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中国古时的僧人便自然而然成为了这一结合过程的中介。僧人们对饮茶的认识程度越高,禅道与茶道的发展便越成熟。

“和尚家风”的形成过程,实则是僧人饮茶之道的形成过程。最初,茶如此受到僧人的青睐,主要是由于茶水对僧人的学习与作息形成了良好的帮助。

在僧人眼中,茶有“三德”:可缓解精神疲惫以助彻夜不眠之德;可缓解消化不良以助于久坐之德;可抑制欲望以达到修身养性之德。由此看来,茶水是僧人的好帮手,为僧人提供了极好的物质帮助。

然而,当饮茶“三德”广为流传之后,便形成了从物质到精神的伟大飞跃。僧人在闭目养神、仔细钻研禅道时,借助茶香赋予对茶道与禅道的深入理解,因而逐渐形成了一个广为流传的“茶文化之圈”。在这个圈子里,培养了人们对于茶叶的浓厚热情,人人凭借茶水获得了精神上的提升。

茶文化虽起源中国,然而对于茶道理解更为深刻的不是中国僧徒,而是日本名僧与茶学家。可见,中华文化影响力十分强大,早已漂洋过海,传播至其他地区。

对茶文化理解较为全面的有日本名僧明惠上人,他通过亲身的实践,总结出了“茶有十德”的观点,从父母朋友、人际关系,到身体健康、精神状态,无不体现茶文化的良好特点,反映了僧人对于茶文化的更加全面的解释,体现修身养性之道与茶之道的进一步结合。

谈到茶道的来源,在《山上宗二记》中,山上宗二写道:“茶道是从禅宗而来的,同时以禅宗为归依。”

谈到茶道的含义,在《茶禅同一味》中,泽庵宗彭写道:“茶意即禅意,舍禅意即无茶意。不知禅味,亦即不知茶味。”

谈到茶道的目的,“茶道的根本在于清心,这也是禅道的中心。”茶学家珠光禅师写道。

谈到茶道的作用,“一味清净(清心),法喜禅悦,赵州知此,陆羽未曾至此。人入茶室,外却人我之相,内蓄柔和之德,至交接相互间,谨兮敬兮,清兮寂兮,卒以天下(心国)太平。”可见,饮茶之道的精神内涵已上升至国家与民心的层面,由此可见其格局之大,也不难理解茶道广为流传的原因。

因此,茶禅文化、禅宗茶道,茶与禅,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缺一不可,协同发展进步。

禅道与茶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迎来了飞跃,例如,谂禅师“赵州古佛”,对于茶如痴如醉,不管旁人问他几何,他通通用“吃茶去”来回答。简简单单地几字几句,看似无聊至极、枯燥无味,实则体现了僧人的人生态度以及为人处世之道。

“吃茶去”,字句之间展现了僧人不为世事所困扰,不为凡俗所纠缠,凡事展开眼界,放宽心胸,顺其自然的大度思维。

这一飞跃,便是茶道与禅道从思想化向生活化的飞跃,从神坛降落、飞至人间的飞跃,是贴近百姓的飞跃,是茶道与新型思维与生活方式广为流传的重要进步。深刻地将精神与物质融为一体,“禅”于生活之中,修身养性,“禅”于精神之中,愉悦身心。

在历经飞跃之后,佛门茶道便迅速登顶,攀上思想境界的巅峰。著名僧人怀海作出《百丈清规》一书,是禅道与茶道发展迅速登顶的重要标志。

当人们饮茶的目的从物质上升为精神,当人们脱离了凡俗,凭借茶香进行思想的飞升,而并非简单以调养生息、遏制睡意为目的,人们便向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不断靠拢,人人便更加接近于“禅境”,僧人们更可借此遇见内心真实的自我,立地成佛,实现飞升。

三、紫砂细腻,众人之爱

上文说到茶文化的悠久历史起源与禅道的深刻茶文化内涵,一则为了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二则为了本文的重要物品作出铺垫——即紫砂壶。

紫砂壶是自古以来古人饮茶的重要物品,可谓饮茶氛围烘托所不可缺少的物品,亦可谓是进行精神上升的重要实际之物。

细短壶嘴,磨砂壶身,棕褐色调,低调中饱含着大气,颇显精神却又蕴藏无数历史岁月的痕迹。从外貌看,有大有小,有高有矮,有胖有瘦,大气沉稳却又灵动秀气,不仅可以作饮茶工具,亦可作收藏品陈列在家中予以展览。

由此可见紫砂壶不仅具有实用性,更具有收藏性与娱乐性。而正是因为其既具有历史特征和精神内涵,又具有较高的娱乐特性,一举两得,因而广为流传,深受人们的喜爱。

茶道流传之后,人们便人手一把紫砂壶,在手中把玩。玩弄久了,其表面的磨砂亦可消逝,进而显得油光锃亮,反而散发光泽,十分可爱,犹如胖乎乎的圆脸娃娃。

“摩掌宝爱,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正是对紫砂壶的细致夸赞。

“壶供真茶,正在新泉活火,旋瀹旋啜,以尽色香味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砒,汤力香茗,俾得团结氤氲。”

对于紫砂壶来说,越是用得悠久,越是把玩得油光锃亮,就越有收藏价值。其中的韵味难以解释,只有真正精通门道之人才可理解紫砂壶的可爱之处——那便是岁月与历史的痕迹。世上还能有何物,比得上光阴岁月珍贵呢?

因此,紫砂壶之所以备受喜爱,不仅是因为其做工精良,外形优美,具有收藏价值,更在于紫砂壶作为历史与时间的见证,是茶道与禅道等思想精神的重要标志,是爱茶者无限热情地传递使者。

结语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而面对广阔世界的我们,应秉承着一颗自由大度的心态,如茶一般清新自然,又如紫砂壶一般于无声中抗风挡雨默默记录下历史的分分秒秒,回头细细品尝。

茶之道,禅之道,均为古今思想之集大成者。现如今,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静下心来,品一口茶,静观世事变迁,静看风云变幻,而非被喧嚣的人与事打乱了阵脚。

紫砂壶也好,一口清茶也好,拿出一天的时间,闭目养神,反思自我,便可脱离世事的喧嚣,与古时之人进行思维上的交流。当今社会,比起功利与物质,往往富足的精神财富更值得我们去重视与珍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茶与佛:茶是佛化身
中国“茶道”究竟指的是什么!
茶艺与茶道,大不一样!
明代茶事 | 明代茶文化的特征浅析
儒、佛、道三教与茶的渊源
茶之道,禅知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