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通衢大道连四方

通衢大道连四方

——我市普通公路建设与养护管理工作纪实
1
■ 本报记者 刘兴华 周莉
   10月20日-21日,全省普通公路建设与养护管理现场会在我市召开。这既是全省公路交通事业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市公路建设史上的一大喜事。期间,150余名全省交通系统人士观摩了我市部分工程现场,感受到了我市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工作的新成果。
   城市发展,公路先行。我市是辽宁沿海经济带的西端起点,也是通达全省各市的西大门。多年来,我市坚持交通优先战略,公路建设提速发展,结构布局日趋合理,干线公路技术状况明显提升,以刚刚开通的兴建高速为标志,乡村公路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县县通高速目标全面实现,形成了干支相连、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大交通格局,为沿海经济强市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坚持“三高”成就显著
   “十二五”以来,我市在省交通厅提出的“五个交通”发展战略和省公路局提出的“四化”理念指引下,公路建设工作坚持高标准实施、高水平管理、高质量发展,全市路网总体水平和服务功能显著提高,有力推进了13个主题概念园区建设和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
   路网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到2013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达7505公里,比“十一五”末期增长17.5%,“两高四横五纵”的路网主骨架基本形成。公路密度由每百平方公里62.7公里提高到73.7公里,二级公路比重达21%,乡村公路铺装率由58%提高到68%。以国省干线为主骨架、乡村公路为补充的,层次分明、四通八达、布局合理的路网格局基本形成。
   公路服务质量实现了新飞跃。“十二五”以来,全市完成县以上公路维修改造771公里,乡村公路“一事一议”1177公里、大中修改造1244公里,累计完成投资28.2亿元。同时,完成危桥改造6089米/121座,新植绿化183公里,景观带建设270公里。县以上公路优良路率达到93.6%,路网技术和安全状况全面改善。经过几年努力,全市的公路建设与养护管理工作已经逐步向全省先进行列迈进。
   拉动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我市大力实施了国道102线、306线、省道葫六线等干线公路的维修改造,大规模新建乡村公路,维修改造了兴西线、汤李线、葫金线等县级公路,新建了周稻线、曹刘线、南红线、北站线等一批产业园区路、城市出口路和旅游路,有力地推进了产业升级和空间布局优化,促进了区域经济和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带动了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
   狠抓落实 打造精品
   十二五以来,结合省交通厅提出的“高标准通道精品”工程建设,我市全面推进工程精细化、标准化管理,在设计理念、建设理念、工艺理念、管理理念等方面都发生了新变化,建造了一批质量优良的精品项目。
   施工中,市交通部门严格按照省下达的计划落实年度任务,坚决杜绝接转工程。在上报工程计划前,积极与县区政府沟通协调,将项目建设纳入政府工作范畴,尤其是涉及征地拆迁及配套资金问题,“咬出牙印”、“叫住板”,确保按期完成、足额到位,为工程实施提供了必要的外部环境。为切实提高投资效益,我市落实因地制宜、优化方案的设计理念和全寿命周期设计理念,根据路线交通量、旧路结构、病害等现状,结合以往维修历史,合理确定建设性质、标准和结构方案,该中修的绝不大修。同时,国道102线、306线等干线通道工程和重要县道本着整线实施、干一条成一条的原则,路面主体与综合附属设施一并设计到位;对原路存在的小半径、大纵坡等不达标路段,同步改造到位或设置安保设施,确保行车安全;吸纳沿线乡镇政府参加外业验收,确保设计方案更加科学合理、经济可行。市公路处与县(市)区公路段签订了项目法人授权书和责任状,将按期保质保量完成计划任务作为必须坚守的红线,确保建设目标的全面实现,各年度计划的完成率均达100%。
   我市公路建设始终将“质量第一”和“精品战略”的理念贯穿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着力推进工程管理标准化,加强工程细节质量控制,加大稽查和监管力度。结合今年创建国道306线通道精品工程,我市将各项工程管理标准全部落实到位,从设计、招标、施工过程、拌和站生产和质量控制等多方面入手,推行工程管理标准化,切实起到了样板和示范作用,带动了全地区工程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为提升工程质量奠定了良好基础。我市出台了《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要点口袋书》和《公路安全生产手册》,细化施工和安全生产要求,重点抓好材料级配、施工工艺、实体质量和安全生产有关规定的落实。同时,加强对各县区沥青拌和站生产质量监管,有效提升了沥青混合料质量。市公路处和质安处联合组成检查小组,每月对在建工程进行全面稽查,发现施工和质量问题,要求必须限期整改到位。尤其是桥梁基础等隐蔽工程和透层洒布、改性沥青生产等薄弱环节,重点进行监管,严把开工、队伍、材料、工艺和验收五道关口。几年来,我市工程质量全面提升,彻底消灭了路面早期破损现象,县以上公路工程质量优良率稳定在86%以上,乡村公路工程质量合格率100%。
   在推进工程建设中,我市实行外力牵引与内力驱动相结合,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市委、市政府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高度,对公路建设在政策倾斜、资金保障、科技应用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县(市)区也将公路建设列入惠民实事,在项目规划、土地指标、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为加快公路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几年来,我市以省公路局“科技创新年”为载体,大力推广科技成果应用,使用了胶粉改性沥青、温拌沥青、高粘乳化沥青等新材料,以及基层就地冷再生、面层厂拌冷再生、碎石封层等新工艺,有效提升工程质量品质和科技含量。“十二五”以来,全市共实施就地冷再生基层156.3公里、温拌沥青路面34.7公里、冷再生下面层70.5公里、碎石封层96.8公里,既做到了“低碳环保、绿色交通”,也降低了工程造价。市公路处还积极引导和支持各地加大投入,更新改造施工养护设备。全市累计投资1.25亿元,改造沥青拌和设备5套,购置进口摊铺、碾压、铣刨、再生机械设备20余台,在提高产能、降低成本的同时,为工程高质量实施提供了有力的设备保障。
   建养一体 惠及民生
   建养并重、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公路工作必须遵循的方针。为促进公路养护质量进一步提升,打造样板路线,从2012年开始,市交通部门开展了养护管理示范路创建工作,提高了示范路的绿化美化标准,全面提升了路线总体形象,普通公路在全面养护、标准化养护和规范化养护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
   几年来,我市在重视工程主体质量的同时,加大了综合附属设施配套的推进力度。多数项目村屯段排水、标志标线、路肩、边坡、林台、边沟同步实施到位,通道工程还配套了绿化、美化和景观设施,改善路域环境,“建养一体”理念得到全面落实,效果显著。为确保建设成果,我市养护工作尝试推行养护巡查专项化与养护作业专业化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按照市处、县区、道班组成养护巡查体系,强化养护巡查检查,并依托省公路局养护巡查管理系统,通过手持终端实现养护事件网络化报送,保证养护事件的闭合式管理。专业化养护方面,彻底取消了道工标段养护的生产模式,成立巡查队、保洁队、绿化队、小修队等专业养护队伍,开展班组集中作业养护和机械化养护。在养护工作上推行合同管理,实行量化考核,计量支付,全面提升了养护标准和水平。村屯路域环境治理方面,加强与乡镇政府和路政部门的沟通和配合,加大重点、难点路段治理力度,通过硬化边沟、砌筑景观式隔离墙、设置固定垃圾投放点等措施,改造村屯路域环境,以往脏乱差的现象有了明显改观。通过养护与建设的无缝衔接,确保了工程建设项目更好服务于社会大众。
   乡村两级公路是公路路网的基础,对县以上公路路网增容和效能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我市在抓好县以上公路的同时,以利民惠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建养思路,全力抓好乡村公路工作。四年来,累计到位地方配套资金达3.3亿元,直接惠及沿线527个村、79万人,推进了民生工程的实施。县区政府积极落实主体责任,完善乡村公路建设、养护体制,配备足够管理人员,在出台地方政府优惠政策的同时,协调相关部门确保配套资金足额到位。通过新科技的应用和机械设备的投入,推广了高强纤维韧性混凝土路面,加大了高等级路面铣刨料的再利用,应用了同步碎石封层及砂封层。今年水泥路面施工中,兴城的三立线、往盖线等一批工程广泛应用了强制拌和机、电动抹光机、三辊轴振捣梁等先进设备,有效提升了工程质量。在执行“四制”有关规定的同时,市交通局出台了《葫芦岛市农村公路工程项目管理“七公开”制度实施方案》,保证“七公开”制度在全市落实到位。
   道路通,则商贾集,万事兴。政府重视、上级支持,是公路快速发展的前提;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是公路质量提升的基础;加大投入、升级设备,是工程优质高效的保障;科技创新、成果推广,是公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是公路健康发展的保证。有了这些做保障,全市的“通道经济”必将加快发展步伐,为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葫芦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超过10万座桥梁为危桥
甘肃日报:天祝
农村公路网络化促经济发展
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10万公里,高居世界第一!
公路管理所“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苏式养护:科学引领、智慧高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