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理学家告诉你,性格缺陷、婚姻失败,早在童年时期就已注定

文|椰子也爱笑

你是否因为性格畏畏缩缩、处事优柔寡断,而不敢迈入一段亲密关系?

你是否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迁怒于伴侣,越吵越凶、一发不可收拾?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曾有一个术语叫“阴影”,即不能在阳光下呈现的心理,最后就会躲入阴影中。但它不会消失,而是会以我们不能控制的破坏性的方式出现。

具体什么意思呢?

我们小时候一直被教育“父母是伟大的”“一定要做个孝顺的孩子,听父母的话”。然而在这种教条之下,我们儿时所有的灰暗感受都将无处安放。因为在传统观念中,父母的话即使是错的,我们也只能将情绪隐藏,而这便是“阴影”,也是“迁怒”于人的开端。

注意,这里说的将情绪隐藏并不是指青春期叛逆时期,而是在更早的性格与心理形成时期,若长时期处于“阴影”之中,我们的内心便会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我们长大后拥有了自己的独立思想,就可以改变曾经的心理状态。然而事实却是,童年时期受到的原生家庭影响之大,足以陪伴一个人老去、甚至死去。

比如生活中一个很常见的现象,中国人往往都好面子,可没有人想过为什么会这样?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往往都是没有面子的,任何一个孩子都受到过父母的比较、否定和打骂,所以等孩子长大后,一旦有力量与之抗衡,就会过度捍卫自己的颜面。如今,“好面子”仿佛已渗透进国人的骨子里,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它其实来源于家庭。

像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甚至还会影响我们亲密关系间的发展。为了让大众更好的了解这一点,美国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结合平时积累的案例,将原生家庭与性格之间的关系,写进了《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中,让我们有勇气改变自己的同时,也更好的化解因性格问题而出现的恋爱、婚姻危机。

01婚姻中无法控制的脾气:源于小时候受到的打骂

老夫老妻的婚姻生活很少像刚恋爱时那么如胶似漆,生活中的琐碎小事都会成为吵架的导火索,时间久了易造成婚姻破裂。但究其根本,真正的导火索该追溯到儿时。

在苏珊·福沃德接到的案例中,有这样一个例子:

38岁的戈登与结婚6年的妻子闹矛盾,妻子离开了他。戈登曾想方设法地挽留,但妻子说,如果他不改掉控住不住的坏脾气,她是不会回家的。

事实是,戈登在婚姻生活中经常有突如其来的爆发,以及对妻子毫不留情的训斥。戈登也知道自己的问题,可脾气来了却依旧无法控制。

交谈中,苏珊·福沃德让戈登试着谈一谈对儿时父母的印象。在提及父亲时,戈登的双手不停扣紧再松开,彰显内心的不安。戈登说,小时候父亲经常对他大吼大叫,偶尔还会挨揍。

戈登所谓的“偶尔”,其实是每周被父亲用皮带抽打两三次,且即使戈登没犯什么大错,或许在父亲眼中也是不可饶恕的罪行。

苏珊·福沃德很快意识到,这才是戈登暴脾气的真正问题所在。然而比让戈登找到内心深处那个挨过揍的孩子,且主动治愈这个孩子更难的是,他在心中自觉弱化了父亲对他的暴行,而只轻描淡写的用了“偶尔”两字代替。

其实很多孩子都有类似的经历,无论是挨打还是挨骂,他们很少获得过父母的肯定,更多的是批评指责。而他们的内心也会逐渐筑起防御墙,一道名为“否认”的墙。

“不,不怨父母,是我犯了错,他们才会惩罚我”

这是这类孩子成年后最常说的一句话,因为常年得不到父母的爱,所以他们心中一直有个“理想化”的父母。然而当现实中这个并不理想的父母出现时,他们便会主动将父母的行为变得合理化,来保持父母的光辉形象。但几乎没有孩子意识到,眼前这个本该保护自己的父母,是这样不值得信赖,这是个多么可怕的是事实。

在心理学中,像戈登父亲这样的家长叫做伤害型父母,他们就像化学毒素一样,逐渐蔓延至孩子的整个身心,并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断加深,甚至复制到自己的家庭生活当中,从而成为婚姻不顺的导火索。

02工作狂,逃离亲密关系:源于过早成为“小大人”,过早地封闭情感

不得不说,有些家庭的孩子,自己还未经世事,就要一面承担父母的角色,一面看护弟弟妹妹长大。

对于处在童年时期的孩子来说,生活的重担本该交由父母,可迫于现实的压力,他们无奈地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过快的成长,剥夺了他们正常的童年生活,他们将自己的需求看淡,而尽力满足需要被自己照顾的人,以此对抗孤独与缺失的情感。

因此这类孩子长大后,常会以工作来麻痹自己。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汲取任何情感滋养,于是干脆关闭了情感之门。甚至在恋爱时也会逃离,被伴侣抱怨如同与机器人交往。

他们也曾幻想,是不是只要投入足够的时间精力,就可以证明自己的价值,以此得到父母的欢心,让父母对自己充满期待。可往往过高的期望,也会带来更大的失望。

就像小说《灿烂千阳》中的女主人公玛利亚姆,渴望每周能与父亲见上一面那样。当她满心欢喜的等待与父亲看场电影,却没有等来父亲出现时,玛利亚姆的内心极度失望。最后也因父亲的原因,嫁了一位比自己大几十岁的大叔,从而走上了不归路……

虽然两者不能完全类比,但这类孩子的形象确实让我想到了玛利亚姆,他们让人心疼,也令人唏嘘。

03被父母操控金钱、爱情、事业:源于“这都是为了你好”

《银河补习班》中有句台词:“没有什么比‘我是为你好’更恐怖的借口”,被无数网友转发。为什么一句简单的话,会令我们如此触动?因为对于国人来说,它太过熟悉,熟悉到我们都曾被它所操控。

很多孩子在还没有任何金钱权力的时候,总是被父母操控着金钱,严重的家庭还被延续到了成年。例如,一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在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从而被父母要求来到家族企业。表面上可以帮助家里人打理生意,可实际上却依然处于被父母操控的尴尬局面。

更有甚者,打着“为了你好”的旗号,连孩子和什么人谈恋爱、结婚,也完全由他们操控,这也成为了某些年轻人宁愿单身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长大后随着思想、行为的不断独立,我们好似越来越不需要父母的参与和帮助。正因如此,父母们相继出现了“空巢综合征”,儿时的过度依靠,使他们想要继续“捆绑”孩子,继续有做家长的样子。

记得《奇葩说》中有一道辩题,大意是成年后和父母代沟越来越大,到底应不应该反抗?不同的人心中有不同的答案,但我却在苏珊·福沃德的书中看到了最好的解答:“如果父母换一种方式,直接说出自己的需求,就不会让彼此互相为难了。”

或许他们想要的只是能继续参与我们的生活,那我们在某些时刻,适度地询问他们的意见,是不是就能缓解父母的过度操控,也能让彼此学会更好的“放手”。

在看完《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中的例子后,个人觉得很有意思的现象是,主人公们都不希望重复父母的方式,可最后他们偏偏成为了父母当初的样子,或找了个和父母行为模式很像的伴侣,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婚姻走到了尽头。

我知道“原生家庭”这四个字,大家可能早已看腻,但谁也不可否认,它依然是许多问题出现的根源。我们唯有越来越了解原生家庭对自身的影响,才能勇于追寻儿时过往、发现问题,将内心的力量得以释放,找回本应成为的那个理想生活中的自己。

“你那些灰暗的、一直以来难以被被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纳、似乎根本无处安放的感受,其实就是来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是来自你与父母的关系。这是一个真相,我们必须尊重的真相。”

武志红曾出过关于原生家庭的书,但据他自己所说,他的书籍风格启蒙源于苏珊·福沃德。这本《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没有背离我们的生活,而是生活的组成部分。苏珊·福沃德也没有举戏剧化或难懂的例子,而恰恰举了我们日常工作中每天都会遇到的、最具代表性的事例。

它会让你明白,你的所有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感受。看完这本书,相信你一定会迫不及待地想去探寻过往、并开始试着做出改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原生家庭》:一个人的觉醒,从摆脱原生家庭的伤害开始
如何处理成年子女与其父母之间的关系?
不做“有毒父母”,才能帮孩子成就自己!
北大博士失联20年:《原生家庭》的伤,可能一辈子都治愈不了
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
决定你的“人生剧本”的,不是父母和家庭,而是你自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