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是千百年来人们亘古不变的追求,而健康则是长寿的基石,尤其在多种疾病高发的现在。
一个人的身体是否健康,各项身体指标的指数是最直接的判断。今天可可就给大家整理了一份身体指标参考表,对于指标异常的人又该如何调节?相信今天这篇文章,很多家庭都用得上!
一、血压
除了指标高低,脉压差也非常重要
正常的血压是血液循环流动的前提,也是保证机体正常运转的基础。但很多人只是关心血压高不高,这是不够的。
1、血压指标参考
临床发现:血压过低、过高、脉压差大,都会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具体可参考下图:
▲血压数值参考表,长按即可保存
2、正确测血压,避开“三错”
不少人存在“白大衣性高血压”,即在医院测的血压值会偏高,因此鼓励大家自己在家监测血压。但很多人普遍存在“三错”——时间错、方法错、取值错,正确测量血压,这3件事一定要做好:
①合理选择测量时间
人体的血压是波动的,一般早上6点~10点、下午16点~20点存在血压峰值。因此,测量血压建议早起后1小时、晚上睡前1小时各测量一次。
②正确使用血压计
双脚平放在地上,不跷二郎腿,血压计与心脏保持水平;充气管应放在动脉搏动的地方;袖带下缘应在肘横纹上两指处,松紧合适,以能放入一根手指为宜。
③量取正确的血压值
建议测量双侧上肢,以高的一侧为准。每回测量血压建议测3次,每次间隔1~2分钟,以血压差值在5mmHg以内的为准。
提醒:在《我是大医生官微》公众号主页输入“血压”,即可查看控血压的方法。
二、低血糖,可能比高血糖更可怕
这个数值也莫忽视
血糖偏高,不仅会引起糖尿病,随着病情的发展,还会伤及脏腑、血管功能,引发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心脏病等100多种并发症,因此糖尿病也被称为“不死的癌症”。
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低血糖、血糖波动,甚至可能比高血糖更可怕。因此,测量血糖时不能只是简单的排查高血糖风险。
1、血糖指标参考
▲血糖数值参考表,长按即可保存
【小贴士】糖尿病前期:是逆转糖尿病的“黄金时期”,此时干预生活方式,即便不吃药也可能避免发展成糖尿病。
2、血糖波动大,并发症风险高,预后差
多项基础研究证实:血糖波动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过度的血糖波动甚至比持续性高血糖更危险,尤其是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更易引发动脉硬化等并发症,加大治疗难度。
①餐后血糖波动幅度应<2.2mmol/L
计算三餐前后血糖差值的平均值,若结果大于2.2mmol/L,提示血糖波动大。
②全天最大波动幅度应<4.4mmol/L
一天7次(三餐前后、睡前共7个时间点)的血糖最高值减去最低值,若结果>4.4mmol/L,说明血糖波动剧烈。
传统血糖仪只能监测某一个时间点的血糖值,因此,有需要的人可以考虑使用24小时动态血糖监测仪。
提醒:在《我是大医生官微》公众号主页输入“血糖”,即可查看控血糖的方法。
三、血脂
化验单没有↑↓≠血脂正常
血脂是血液中所有脂类的总称,适当的血脂水平是生命细胞基础代谢的必需物质,但血脂过高,却会成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也会引起血压、血糖等指标异常。而判断血脂是否正常,主要与以下3个要素有关:
1、总胆固醇(TC)
血液中所有胆固醇的总和,包括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指数低较好。
正常水平<5.2mmol/L;若在5.2~6.2mmol/L之间,属于边缘升高;若>6.2mmol/L,就是高胆固醇血症。
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又被称作“坏胆固醇”,是动脉硬化的元凶,堆积过多,会粘附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堵塞血管,诱发心血管事件。
正常值是<3.12mmol/L,理想值是<2.6mmol/L。
3、甘油三酯(TG)
甘油三酯是存在于血液中的脂肪,它会帮助体积大的胆固醇变成小而密的胆固醇,从而更易进入血管间隙,是“坏胆固醇”的“帮凶”,进一步加快动脉粥样硬化。
一般而言,18岁以下人群,参考值是0.36-1.69mmol/L;18岁以上人群,参考值是<1.7mmol/L。若≥1.7mmol/L,则是高甘油三酯血症。
这3项指标中的任意一个指标过高,就属于高血脂症。但要注意的是,以上的参考数值只适用于健康人群。如果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等,即便体检单上没有过高过低的箭头指示,也可能存在异常,需要及时干预。
◎ 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经常吃高脂食物、饮酒等人群)而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参考值应该<2.59mmol/L。
◎ 已经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极高危人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参考值应该<2.07mmol/L。
▲血脂异常临床分型,长按即可保存
所以,大家不能只根据血脂化验单上数值升降走向来判断健康状况,还需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判别,因为同样高(或者低)的数值对不同人群的危险性有所不同。
提醒:在《我是大医生官微》公众号主页输入“血脂”,即可查看控血脂的方法。
四、同型半胱氨酸:一高伤全身
同型半胱氨酸是人体必需氨基酸——蛋氨酸的产物,健康人体中的含量非常少,但一旦升高,就可能引发脑卒中、心脏病、糖尿病、血栓、老年痴呆、妊娠并发症等50多种疾病,可谓“一高伤全身”!
1、超过15个单位,得及时干预
理想状态下,血液中的平均含量约10μmol/L左右,正常不超过15个单位,最佳不超过6个单位。担当机体发生功能障碍,同型半胱氨酸无法顺利代谢时,就会在体内越积越多,一旦超过15个单位就要进行干预了。
▲同型半胱氨酸数值参考表,长按即可保存
2、高同型半胱氨酸的危险人群
①有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周围血管病变者;
②有高血压、高血糖、肥胖者、吸烟者;
③有冠心病家族史,或家族性高脂血症;
④有黄瘤或黄疣者;
⑤40岁以上男性及绝经期后女性。
提醒:在《我是大医生官微》公众号主页输入“同型半胱氨酸”,即可查看控同型半胱氨酸的方法。
五、比三高更可怕的“第四高”
警惕3个危险信号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正常的尿酸水平有利于能量储存,但如果血液中尿酸含量过高,就会变成高尿酸血症。
数据表明,临床上约10%的高尿酸会发展为痛风,但无症状的高尿酸可能持续10~20年,这期间不仅会对肾脏、膀胱、尿道、肝脏等泌尿系统组织或代谢器官造成不利影响,还会加重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动脉硬化。
1、血尿酸指标参考
▲血尿酸数值参考表,长按即可保存
2、高尿酸出现这些信号,小心肾功能异常
高尿酸无症状表现时,以保守治疗为主,但如果高尿酸患者还出现了以下3个信号,说明肾脏已经处于比较危险的状态!
①尿少或无尿。晨尿是人体经过整晚代谢产生的,当尿酸盐结石堵塞输尿管时,容易出现无尿或少尿现象。
②尿色重、有尿泡。高尿酸损伤了肾的过滤功能,会使尿液浓度异常,出现茶色尿、浑浊尿、泡沫尿等;如果尿酸盐结石导致了肾间质或输尿管破裂出血,还可能会有血尿出现。
③下肢浮肿。肾脏是人体内水分代谢的重要器官,肾功能下降,很容易引起下肢浮肿。如果晨起时发现下肢浮肿,过后又减轻,需要立即检查肾脏健康。
提醒:在《我是大医生官微》公众号主页输入“尿酸”,即可查看控尿酸的方法。
六、肝功能检查
指标正常≠肝脏健康
肝脏有合成、代谢、消化、解毒功能,是人体至关重要的器官,一旦出现异常,整个消化道甚至机体都可能出现问题,因此合理的检查十分有必要。尤其是以下几个指标异常,可能提示肝脏疾病:
1、谷丙转氨酶(ALT)
谷丙转氨酶是急性肝细胞损害的敏感标志,其正常参考值为0~40u/L。
当肝细胞有炎症时,血清谷丙转氨酶就会升高;但谷丙转氨酶升高,不一定患有肝炎,因为剧烈运动、过量饮酒、感冒、口服某些药物等也可能导致结果异常。
2、谷草转氨酶(AST)
谷草转氨酶的正常参考值为0~40 u/L。数值升高可能预示肝细胞坏死、线粒体受损。
【小贴士】临床上常用谷草转氨酶与谷丙转氨酶的比值来判断肝脏受损情况,正常情况下,两者数值相近。
3、胆红素
包括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
临床上,通常要结合三者的数值进行判断,如: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升高,可能预示急性肝炎发作;三者同时升高,可能预示肝细胞坏死,胆红素代谢受阻,多见于急性肝损伤。
4、白蛋白
白蛋白只能在肝脏合成,可以反映肝脏合成功能,正常参考值为35~51g/L。若白蛋白降低,常提示肝脏合成能力减弱,可能有慢性肝炎、肝硬化等情况,且降低程度与肝病严重程度相关。
即便以上指标都处于正常范畴,也不能完全保证肝脏健康!肝功能检查结果仅代表抽血时肝细胞的状态,只要抽血时肝细胞没有炎症,结果就基本正常。但实际情况可能是肝细胞曾经有过炎症,但抽血时炎症没有了;或是已经患有肝硬化或肝癌了,但还属于早中期。
因此,对于肝炎患者、肝炎病史者、肝脏疾病高危人群等而言,单一的肝功能检查结果局限性较大,更建议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提醒:在《我是大医生官微》公众号主页输入“肝脏”,即可查看养护肝脏的方法。
从健康角度而言,除了掌握身体各项指标参数,保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很重要。然而,如今很多人都普遍存在无肉不欢、久坐不动的问题,又该如何把控?
七、红肉
把握好度、合理搭配更健康
猪、牛、羊等红肉,是人体所需蛋白质、铁、锌和维生素B12的重要来源,在膳食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红肉判定为2A类致癌物,食用过量很可能增加结直肠癌肿瘤风险。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畜禽肉摄入量不要超过75克。其中,红肉摄入量控制在50g/天以下较为适宜;但对于一些缺铁性贫血的人群,则可以适当多吃一些红肉。
肥胖、三高等特殊人群,应该选择里脊肉、牛肉等新鲜的瘦肉,少吃肥牛、五花肉等高脂肪肉类;平时可以选择水产类(如:鱼虾蟹等),禽类(如:鸡鸭鹅等)白肉,代替部分红肉的摄入,“红白搭配”更健康。
八、久坐:适当运动,缓解不适
日常生活中,由于工作、学习等需要,很多人大部分时间都是坐着的,然而久坐的危害很大,甚至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十大致死致病的元凶之一”。
长期久坐,容易引起肌肉疲劳僵硬、肩颈腰背痛;还会伤心肺、伤胰腺、伤大脑、伤血管;并可能直接影响肠道的蠕动速度,减慢肠道内代谢物质的排出,增加肠癌风险。
专家建议每次静坐时间不超过90分钟,最好每小时站立一次,每次大约2~3分钟,伸展一下腿脚。也可通过两个简单的动作运动腹部,辅助预防肠癌。
动作一:张开双腿,腰部用力,将臀部来回扭动,同时反向甩动手臂,连续四下后转换方向并重复,坚持2min。
动作二:双脚打开与肩同宽,张开双臂,60°弯腰,双膝内曲,手臂与膝盖同时做反向运动,来回交叉,坚持2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