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曾子》
《曾子》为曾子及其弟子所作。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人。先祖为夏朝少康子曲烈后代,曲烈被封于曾阝。春秋时曾阝被莒所灭,曾阝世子巫公奔鲁,三传而至曾点(即曾晰)。曾子即为曾点之子,父子二人同受业于孔子。曾子青壮年时参加农事劳作,家庭经济生活不太宽裕,为养活父母曾到莒国去谋求了一个“得粟三秉”的小官。他受业于孔子后学有成就,便收徒讲学。父母死后南游楚国,“得尊官官焉”。后齐国欲以为相,楚国欲以为令严,晋国欲以为上卿,但他一概谢绝,专事研习孔子并授徒,终成儒家名师。他性格沉静,忠诚老实,为人谨慎,态度谦逊,鄙薄“胁肩谄笑”,并具勇敢精神。
他修养全面,对仁、义、礼、信等方面,均按孔子思想行事和修养,特别注重“信”的品德教育。他“孝”行突出,既有认识又有行动,深受孔子赞许。司马迁说:“孔子以为[曾子]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他提倡“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教育学生慎于待人接物,主动自我反省,注重“慎独”工夫,要求士人具有高度的道德人格和主体精神。唐总章元年(668)被封赠“太子少保”;唐开元二十七年(739)被封为“郕伯”;宋政和元年(111)改封“武城侯”。咸淳三年(1265)被封赠“郕国公”;元至顺二年(1331)被封为“郕国宗圣公”;明嘉靖五年(1530)被封为“宗圣”。
《曾子》一书自秦代以来已亡失了,但《曾子》中的著作言论散见于《说苑》、《列子传》、《搜神论》、《韩非子》、《晏子》、《史记》、《新语》、《中论》、《颜氏家训》等书中,后人对它们加以整理、校刊;我们今天读到的是崇川冯云?校刊的《曾子》。冯云?校刊的《曾子》共八卷,即第一卷《年谱》,第二卷《王言》,第三卷《立事》、《本孝》、《立孝》、《大孝》、《事父母》,第四卷《制言上》、《制言中》、《制言下》、《疾病》、《天圆》,第五卷《补遗》,第六卷《附录》,第七卷《祠墓古迹》,第八卷《宗子世表》。从中可以看出,我们今天读到的《曾子》虽然不是《曾子》的本来面目,但它的体制完备,形式和内容上都是成系统的,我们至少可以窥见原《曾子》的精华部分。
在内容上,《曾子》抓住了儒学的中心内容,对早期儒家中关于政治伦理的内容加以深化,适应了封建宗法社会的需要,作了系统论证,具体阐述如下:一、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曾子注重“内省”的修养方法,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他把个人道德修养提高到政治之本的地位。他继续阐述道:“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各个等级的人虽有贵贱不同,修身为本这一点却不异。只有修身才是本,齐家、治国、平天下虽重要,但对修身来说只是末,因为身不修则家不能齐、国不能治、天下不能平。《曾子》注重自省,要做到“朝有过夕则改”,使天赋的善性实实在在地体现到自己的思想言行中,这就是修身所要达到的境界。
二、行孝道。在宗法制度中,基本的关系是父子、兄弟之间的关系,天子与诸侯、诸侯与大夫之间的关系,同时就是父子、兄弟之间的关系。维护这种关系不受破坏,是礼的根本,仁的根本。
《曾子》提出三种不同的孝:大孝、中孝、小孝。他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孝有三,大孝不匮,中孝用劳,小孝用力。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所谓“博施”,即博施天下以仁义,以德教化天下百姓,为天下做出榜样;“备物”,即富有四海,用四海之内的物产来祭祀自己的宗庙。曾子以“博施备物”为“大孝”,显然是一种家天下的观念,为祖宗争得一个天下,显身四海,光宗耀祖,即他所说的“大孝尊亲”。“中孝用劳”,即以勤劳王事,为国家建功立业。但居官理民,要遵循仁义,不杀无罪,不取不义,故能“不辱”其亲。所以,曾子所说的“中劳”指一般士宦,由于他们为士为官尚能清廉自守,故能得到一方百姓的赞美;所谓“小孝用力”,指一般老百姓行孝道,即要恭谨诚实地劳动,勤俭节约,服侍父母,即“慈爱忘劳”,庶人的孝是以敬养父母为特点的,但这“养”不只是给口饭吃。
曾子关于“大孝”、“中孝”、“小孝”的说法不是指“孝”的程度的不同,而是从“孝”的类别的不同上作区分的。若论孝的程度,则从天子到百姓只有敬与不敬、安与不安,久与不久的区别。
《曾子》对孔子思想理解精深,认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曾子事亲至孝,“参后母遇之无恩,而供养不衰”(《孔子家语》),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提出“夫孝者,天下之大经”的主张,并身体力行之。三、提倡仁政思想。早年孔子提出以德为政的思想。孔子说:“通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国格。”曾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并提出“三至”、“七教”为之服务。
曾子说:“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遵道也”,“众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霸。是故昔者明王内修七教外行三至;七教修焉可以守,三至行焉可以征。七教不修,虽守不固;三至不行,虽征不服。”所谓七教,指“上敬老则下益孝,上顺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谅,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强果则下廉耻”;曾子认为“七教”是治民之本。而“三至”则指“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说,至乐无声则天下之民和”,“明王笃行三至,故天下之君可得而知也,天下之士可得而臣也,天下之民可行而用也。”
《曾子》从个人道德修养为出发点,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旨归,全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对儒家学说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可惜的是,到了秦代,秦始皇公开宣布不法先王,下令除“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故杀儒生,严令“以法为敬”、“以吏为师”。秦始皇全面否定传统思想,为后代统治者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每当群雄割据、天下大乱之时,儒学也随之遭殃,被置之一旁;而当天下初定,儒学又被重视,尊为统治思想,以统一人心,起到精神支持的作用。
《曾子》作为儒家经典,经过科学的研究和总结,它的封建内容将被淘汰,它的具有生命力的内容将保存下来,并且获得新的内容和形式,在新文化中得到体现和发展,这将是《曾子》的命运,也是儒学发展的命运和前景。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繁荣,也衍生了许多社会问题,造成社会道德败坏,也带来了人际关系日趋恶化的现象。建立法制社会,固然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是对伦理道德依然要重视,它的基本精神更应予以发扬,诸如礼让之风、信义之行、廉耻之心、见义勇为、敬业乐群等精神,不是单靠法律就能培养出来的,它依然要借助礼德之教化。但儒学不可能也不应当政治化、意识形态化,它只能是我们创造新的文化体系的一种根基,一种思想文化资源。同样,儒学的政治哲学和治国之术,也只能作为我们现代政治和政治家的参考和借鉴,作为一种资源利用。资源是一种无价之宝,我们没有权力浪费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儒学的当代意义
读诸子思想之研究有感(一)-- 孔子及其弟子篇
“内圣外王”的说法出自《庄子》,为何会成为儒家的核心思想?
书法创作与儒家哲学(叶鹏飞)?
中国孔子网整理的孟子
《论语》的思想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