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旅程之5 姑苏行(一)---3

离开李鸿章祠不远又见一祠堂,祠堂前立一牌坊,上书“泽被东南”,门口匾额书“中国南社纪念馆”,再进一宅,又有匾额书云“张忠敏公祠”。

张公即张国维,浙江东阳人,是明末苏州巡抚,当崇祯皇帝在京自缢后,他抗清兵败,以身投水殉国,尽显爱国之志。清末的南社以虎丘张公祠为第一次集社地,与明末的复社有了呼应,是一种地域文化精神的绵延,也是民族气节的同气相应。陈去病、高天梅、柳亚子等决定在张公祠成立社团,可谓寓意深远!

后来南社影响遍及全国,虽然呈现出多元地域文化形态,但追究南社的根本,仍然不能弃顾其孕育地——苏州的人文环境。2009年苏州市政府对张公祠重整修缮,重立牌匾,并内设“中国南社纪念馆”。

我踏步进内一看,修葺一新的张公祠气派不凡,它集中展现了南社先贤厚重的传统人格和爱国主义精神,侧壁墙上嵬集了多位名人的南社题字,天井置南社首要人物铜像,西设花园亭廊,寓教育于休闲之中。

 

   

中国南社纪念馆



名人的南社题字



南社首要人物铜像


 

西花园



花园亭廊



 

出了张公祠往前没走多少路,就是“普福禅寺”,寺门前有一石牌坊,上书“慈云普覆”。这一路商店寥寥无几,却是祠堂寺庙云集,充分展示了山塘街的人文风貌。

“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狭窄,人皆呼作葫芦庙。”《红楼梦》中开篇第一回提到的葫芦庙,据红学专家考证,隐指的就是山塘街的普福禅寺。

普福禅寺始建于宋咸淳年(又称“葫芦庙”),原位于七里山塘内,清末因供奉相传为崇祯皇帝化身的朱天菩萨,俗称“朱天庙”,后殁于何时已无考,2009年经过修复后重新落成开光。

新落成的普福禅寺黄墙黛瓦,在这平淡的山塘街上分外显眼。我没有进去,因为我不知道走完这山塘街到底要多久,我不敢多耽留,反正寺庙大同小异,不看也罢,赶路要紧。

 

  

普福禅寺



普福禅寺的黄墙黛瓦



 

 

过了普福禅寺东边的小桥,就是“五人墓”。五人墓葬明代苏州市民反对阉党魏忠贤而慷慨就义的颜佩韦等五义士,明复社领袖张溥撰有《五人墓碑记》为不朽之作。我到这里时大门紧闭,也许是开放时间已过,没法进去参观一番。

 

 

五人墓



 

 

此时再往东行,一座三孔拱桥掩映在柳树丛后,桥旁立一碑示曰“普济桥”。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桥侧有普济堂,因以名桥。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修,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1925年重修。历史上虽几度修葺,终因桥墩倾斜桥圈开裂而岌岌可危,1986年遂与西侧之同善桥一并大修。

普济桥是苏州较为珍贵的古桥之一,在普济桥的花岗石楹柱上,现在还留有一幅字迹清晰的楹联:“东望鸿城水绕山塘连七里,西落虎阜云岩塔影立春秋。”这幅对联既描述了桥的地理位置,又吟咏了四周的自然景色。

 

 

普济桥


 

 



 

 

看到了普济桥我又想到了万年桥,同是三孔拱桥,却是各有千秋,气韵迥异。万年桥大气磅礴,普济桥委婉秀丽,它们都是苏州拱桥的典型之作,不由你不感叹阵阵!

过了普济桥,山塘河的水面骤然开阔起来,原来这里是三水汇聚之处,谓之“野芳浜”。河对岸有一断桥残垣没入水中,许是山塘河上唯一的“残景”吧。

 

  

“野芳浜”上的断桥残垣



 

 

回家后一查资料,才知道它叫“斟酌桥”,而斟酌桥是山塘河、东山浜、野芳浜的交汇处,是当年画舫云集的所在,桥东堍的花园弄花香袭人。有不少诗词赞美斟酌桥畔的风光:“斟酌桥头花草香,画船载酒醉斜阳。桥边水作鹅黄色,也逐笙歌过半塘。”,“半塘春水绿如渑,赢得桥留斟酌名。桥外酒帘轻扬处,画船箫鼓正酣声。”

也许是为了印证这些诗里的景色,一艘游船和一艘画舫不失时机地驶了过来。游船载着满船的游客疾驶而去,小画舫却伊伊呀呀,轻橹慢摇。此时正是傍晚时分,真可谓“一声柔橹一销魂,一船一酒醉斜阳。”

 

  

满载游客的游船



轻橹慢摇的小画舫



一声柔橹一销魂,一船一酒醉斜阳


 

 

我在野芳浜驻足了一会,听了一会那销魂的橹声又往前去。只见一些古老的石牌坊散落于河边、民居间,有的甚至还被砌于宅居之中。它们无名无款,只是向人们默默地诉说着逝去的岁月。

还有一些年代久远的宅居间或见于民居之中,那门头的砖雕是那么的精美,山东、陕西等古会馆建筑也夹杂期间,展示着山塘街过去的辉煌。

 

 

砌于宅居中的无名石牌坊



精美的砖雕门头


 




仅存门墙的山东会馆



 

 

再往前走,河道开始变窄,两岸的民居稠密起来,街上也繁华了许多,一座单孔石拱桥横跨山塘河上,又一次再现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典型江南景色。旁人告诉我,那叫星桥,山塘街在这里分为上、下半塘,我已走完了下半塘,再往前走就是上半塘。山塘街到了上半塘就商铺林立,热闹非凡,是山塘街的精华所在,也是山塘街的主要游览地段。

 

 

河道开始变窄,两岸的民居稠密起来


 

星桥横跨山塘河上



上半塘商铺林立,热闹非凡



 

 

待到了通贵桥更是游人如织,摩肩接踵,寸步难行。通贵桥是一座横跨山塘河的单孔拱形环洞石级桥,扁砌青砖压条石栏杆。清朝顾公燮《丹午通贵桥笔记》记云:“山塘吴文端公一鹏与蔷提庵前郭方伯某友善,朝夕过从,明隆庆二年(1568)桥上首出现五色彩云,古又名瑞云桥。崇祯十三年(1640)曾修整,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重建,光绪六年(1880)五月再修……”

通贵桥宛如弯月,桥洞和水中倒影连成了一个规则的圆。过街楼道、沿河的石栏杆、水码头,有的挑前,有的缩进;那河滩踏步是用石条凌空架起的,石条的半截砌在驳岸里,半截露在外面,略有点参差,显得玲珑古拙;临水而筑的破旧小楼,前门是街,后门是山塘河,是典型的“水陆相邻、河街平行”的双棋盘格局。

你看,高与低,曲与直,虚与实,藏与露,明与暗,和谐统一,相映成趣。这里是欣赏苏州水乡风貌的佳绝处,是堪称经典的油画、水彩画取景处,一切都是原汁原味,浑然一体。通贵桥在七里山塘的古代桥梁中并不显眼,但据说基于这座古桥究竟发表了多少摄影照片,拍过多少影视作品,已经无法统计了。

这一段山塘老街全长360米,虽仅有七里山塘的十分之一,却是山塘的精华所在,也是苏州市近年来耗巨资修复的地段,被称之为“老苏州的缩影、吴文化的窗口”。老街重现了当年山塘的繁盛,店肆林立、会馆齐聚。既有苏州老字号采芝斋、五芳斋、乾生元等小吃店;也有吴韵茶庄、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紫檀木雕、石雕、刺绣等特色商铺,并将汀州会馆、古戏台等古建筑移建于此,我儿时看过的“小电影”,也在这里得以重现。

 

 

通贵桥宛如弯月



通贵桥西的新民桥,两桥对望



繁盛的山塘街店肆林立



山塘街上的古戏台



我儿时看过的“小电影”在这里重现



 

 

我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挤了好久,终于到了七里山塘景区的入口,我是倒着从山塘街的街尾走到街首,对我来说,这里是出口。当年乾隆皇帝游江南,到七里山塘曾御笔题书“山塘寻胜”四字,如今“山塘寻胜”的御碑仍矗立在山塘街首。

 

 

山塘街入口



矗立在山塘街首的御碑


 

 

在山塘街入口的马路对面有一个山塘书院,不时传来阵阵苏州评弹的声音,软软的非常悦耳,不知是放的录音还是真人在弹唱,没有人去探究。

   在山塘桥的桥堍,置放着一块大圆石,上面刻着“七里山塘,千年古街”八个大字,旁边为重修山塘的碑记。

  

山塘书院



刻着“七里山塘,千年古街”的圆石



 

 

过了山塘桥便是渡僧桥,桥北立着“山塘胜迹”的牌楼,这里是七里山塘景区的起始点。牌楼旁是新建的白居易纪念苑,纪念苑建筑精致典雅,粉墙黛瓦,为山塘古街增添了新的风貌。至此,整条山塘街算是走完了,现在的游人多半只会逛这里新修的山塘街的一小段,能从头至尾走完全程的人凤毛麟角,我不禁有些自得起来。

 

 

“山塘胜迹”牌楼



牌楼旁的白居易纪念苑



 

出了“山塘胜迹”牌楼往前走就来到阊门,我自以为到了一个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地方。三十多年前我在苏州跑业务的时候,这里是我协作单位所在地,我常在这里打转。可如今旧貌不再,一个崭新的阊门呈现在我眼前。

看得出来,苏州这几年对阊门作了大手笔的改造,建了新的城楼,城楼前的吊桥两旁建了憩廊,西面的外城河上建了一座既宏伟又秀丽的五孔石拱桥,谓曰“五龙桥”,据说其意为“五龙汇阊”。“五龙汇阊”是阊门地区独特的水貌特征,外城河、内城河、上塘河、山塘河分别从五个方向在这里汇聚,配以对岸白居易纪念苑,现在的阊门景色之美真是无以复加。

由于天色已晚,我还要赶回无锡,就没有在阊门好好溜达一番,反正苏州是无锡的近邻,我想以后会有机会的。

 

 

 崭新的阊门



阊门的门洞



五龙汇阊



对岸的白居易纪念苑



 



 

太阳落山了,我这次的苏州之行也结束了,我还会来苏州的,下回来的主题是“苏州园林”,byebye!

 

 

游于2011424

文结于20115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3)苏州的桥
苏州山塘街
江南运河-七里山塘街
赴一场苏州七里山塘的约
七里山塘到虎丘(修订)
古井古桥古牌楼不可多得苏州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