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我注重培养她阅读习惯,专注力的提高,到现在培养她复述的能力、发现细节的能力,每天引导她坐下来读一会书,是我必做的功课,阅读带领我们通向更大的世界。
~ 1岁前 ~
我们真正开始每天亲子阅读,大概是在8-10个月,孩子还不会说话。
我印象很深的是,一岁的时候,爷爷奶奶来上海给她庆祝生日,她把一本农场书封面上的十来种动物一一指给爷爷看,这是他第一次展示她的阅读成果。最初的阅读习惯和趣味也慢慢养成了。
我们的阅读时间一般在睡前,看二十分钟左右的书,然后喝奶、关灯睡觉,这个习惯在日后一直延续了下来,每次时间会慢慢变长。
白天我也会想着跟她一起看书,给她讲一些非常简单的小故事。每一次阅读,都会有大量的停留和互动,早期的阅读,不仅仅是讲述,会有更多地象声词的演绎来丰富她对于书本的画面感。
在一岁以前,我们看的比较多的是立体书、翻翻书、触摸书,以纸板书为主,那些一岁以前看过的usborne出版社的低幼翻翻书,苗苗一直都很喜欢,到很大了都会自己拿出来翻着看。
她对书本的兴趣主要集中在色彩、动物和一些比较简单的情节变化上,比较著名的翻翻书《Dear Zoo》,每一个盒子打开能看到一个动物,不知道看了多少遍。
孩子的专注力也非常好,能够盯着一本书仔细地从头看到底,而且能找到很多变化。
顺便说一句我们当时看了不少原版卡纸书,但是我大多是用中文来给她讲的。
小朋友在小的时候,拥有的书其实不需要很多,每一本可以看很多遍,有时候看一本熟悉书,远远比一本全新的书更有兴趣。
她从书本中认识了色彩、动物,而在讲述的时候,也有大量让她自己感受的停顿,让她自己触摸,自己打开,体验探索的乐趣。
苗苗其实不怎么撕书。但是在一岁前,我们家的不少平装书还是会被有意无意地撕坏,但在我看来也没有什么很大的关系,可以更多地买卡纸书。我只在她一岁半左右故意撕坏书的时候,才会让她面壁思过,在刚刚开始培养阅读兴趣的时候,不要为无意的破坏而让她丧失阅读的乐趣。
~ 1-2岁 ~
一岁到两岁的那一年,可能是我们读书总时间最长的一年。那一年我整理书单,发现给她买了四五百本书,而且很多书都看了几十遍。
几乎每天晚上,除了哄睡,我们大量的亲子时光都是在读书,这一年也是她学习母语进步飞快的一年。
最早喜欢的系列有咕噜汪和鼠小弟,真的是每一本都看了三十遍啊!我记得她自己讲出来的第一个单字表达的故事,就是《鼠小弟去海边》,十四个月的时候,她自己翻着图片讲道,兔,圈,海,游!意思就是“兔子也带着游泳圈要去海边游泳”。
当时一个晚上,一本接着一本,要讲十来本书,才能安心熄灯睡觉,在这些短短的童真故事的阅读中,小朋友的语言能力飞速提高。
到了一岁半以后,她开始输出整句。当时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一个故事要听到能够全部记住复述,才肯放过。我记得有一天读了一个相对字数比较多的故事,小朋友要求我在字数最多、句子最长的那一页反复读了十几遍,可能觉得自己还是没记住背不出来,着急了起来。
非常明显地,当时她喜欢主体人物非常清晰的简单故事,对自然类和动物类情有独钟,另外一点就是对语言有着极大的敏感度。可能在两岁前,是我们对诗歌和散文体的绘本最爱的顶峰,爱重复爱背诵。
这一年,她的阅读单本时间也变得越来越长,对故事的理解力越来越好。大概在20个月以后,她慢慢能够听一些非常长的绘本。
我当时也很惊讶,她能够安安静静地听完一整本卡梅拉,在后来两岁出游的飞机上,也是靠三本卡梅拉让她安安心心地度过了机舱时光。之后每次坐飞机,我都会带上足够的书来让她变成一个天使宝宝。
当时我主要和她以亲子共读为主,很少给她听音频故事(至今我也没有买故事机),虽然有时候会有一种口干舌燥、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但回想起来还是非常美好的,在亲子阅读中培养的感情,可能比一切都要重要。
当然我也不反对听听音频。小朋友大概20个月多的时候,有一次奶奶来带她一阵,用手机放了几个传统故事给她听,她和看绘本一样,也是需要反复听,没几天就背了下来,我手机里录了一个她咬字含糊的《猴子捞月》,是她背下来的第一个故事。
总体而言,录音比起亲子共读来说,还是略有不足,因为没有了绘本画面的补充,小朋友对单纯的故事情节理解力可能还有欠缺,另外就是比较难以捕捉她的趣味点。一起看绘本读绘本时候,会有许多不同的停留和延伸,是一个互动反馈的过程,这是故事机比较难达到的,但我也会把一些她喜欢的需要反复读的绘本录下来,放给她听,都是建立在已经看了很多遍书的基础上。
一岁到两岁,小朋友对于绘本的重复性很强,几乎白读不厌。同时,对于语言的重复非常喜欢。有一些我看来非常适合语言学习的绘本,的确也是她当时的最爱,比如台湾的童书爷爷林良的两个系列,有好几本她都百读不厌,仔细想想,其实是语言流畅,句型重复比较多,抓住了她当时的语言敏感期。
这个阶段也是孩子最坐得住的一个阶段,对她来说,书里的世界似乎是最大的天地,所以不妨多尝试各种各样的小故事,尤其是一些成系列的故事,对孩子来说,都有种即熟悉又新鲜的感受。
~ 2-2.5岁 ~
两岁以后是我们开启英语阅读的时候。但是英语绘本一周也就是一两本,小朋友还是坚持着自己一定要背出来才算数的韧劲,经常十几遍地听一个英文故事。
比起两岁前我们一整个系列一整个系列地读低幼读物来看,两岁后读的单行本更多,基本上所购清单都是一些大奖绘本。当然,也看了非常多的无字书,比如之前在公众号里写过的那些,在艺术、音乐和空间想象上,这些书都给了我们非常大的启发。
过了语言发展阶段后,她就转而追求绘本的故事性和趣味性了。这段时间我会选择一些更多寓意的虚构文学,让她在学习语言之余,更多地去思考和回味故事,也会读很多非虚构类的科学绘本,来增强她对世界的认知。
我们最喜欢的故事类绘本,是李奥尼的作品。
而她最喜欢的科学绘本是《第一次发现》。
在中文绘本和英语启蒙两条线一起迈进的道路上,自然会把原来的阅读时间让出一大部分用来看原版绘本,听英语故事。但并没有带着“一定要学好英语”的目标,反而成为最享受的时光。
在小朋友看来,看原版绘本也是非常快乐的事情。可能是因为开始得相对早一点,虽然她的母语已经很不错了,但是并没有形成非常强势的语言习惯,所以简单的原版绘本,对她来说也是一样的阅读体验吧!
而阅读是为了丰富她的视野,所以会选择各种各样的作品来读给她听,许多音乐主题或者艺术主题的绘本都做得有趣而深入浅出,大大丰富了亲子阅读的广度,同时,对于故事的寓意和深意,也会多有考虑,可能有时候也是自己被其中的深意触动,所以想要一起多读几次吧!
这个阶段的阅读我也更用心一些,做一个投入感情的朗读者,才能真正带小朋友进入情境,同时,会有更多的互动,她对故事不再是背诵,而是复述或者提问,她开始有了非常多的问题,非常多的疑惑。有一些我会解答,有一些我也不知何从解释,就让她留着再去读一遍。
~ 2.5-3岁 ~
两岁半以后,小朋友变得调皮起来,每天的阅读时间较之从前明显下降,我这个当妈的说来惭愧,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但是有时候她也能读个一两小时书,夸张的时候读个小半天。但大部分时候并不是很主动,而且一切都是自主行为,看她自己的兴趣和意愿。
两岁半以后,她更爱演绎故事,也更爱问为什么。一本原来能五分钟读完的书,可能要读上二十分钟,她觉得有意思或者没理解的部分,又会翻来覆去地看,有时候我读完了一遍,觉得累了,她会提出来,我自己再去看一遍,虽然她还是不认字,但是对图画看得更细致了,也会在画面上做比原来更久的停留。
她对于故事的热情仍然很高,也开始喜欢阅读时间比较长的一些故事,比如彼得潘,绿野仙踪这样读起来要很久的故事书,但是她似乎不太喜欢公主类的童话故事。
对于阅读,她也有和更多的延伸兴趣,比如一起演,去看演出,她对阅读的故事有了很多的自己理解和想象,也需要自己去一遍遍地角色扮演。
纸质书阅读时间虽然变得少了,但是她增加了大量的听故事的时间。比如“彩色斑马”,或者有时候她自己提出一些童话故事,我都会在荔枝fm上来给她找来听。
但可能很多故事的版本不同,特别是经典童话,她开始会比较每个版本的差异,有时候接受,也有不接受的时候,对于这些不同总有着非常大的疑问,大概这也算是比较文学的启蒙。同时,我开始给她听一些长篇连载,比如《窗边的小豆豆》。
我们会看一些舞台剧,尤其是读过的故事,她非常爱演,可能小女孩的关系,也可能是教英语绘本的时候经常一起演,陪读的大量时间,基本变成了陪演,但这也是一个自主表达和复述故事的好方式。
英语的亲子阅读还是相对更多,她也慢慢能接受听一些长一点的故事,如果听不懂,她会要求翻回来再听一遍,倒是很少要求翻译。但是有时候我为了知道她到底理解了没有,会停下来要求她用中文复述一下大概意思来了解她的程度。
在她英语变得好一点以后,我还做了一个之前不一样的选择,简单的绘本看中文,因为便宜得多,尤其有妈妈会跟我吐槽,买了原版的无字书,那简直就是白白多花了好几十的银子啊!
另外就是家里的书开始放不下了,多多少少要买一些,但是会有控制地买,然后中文绘本我靠借阅来控制家里的藏书总量。也会带她去图书馆,但是大部分时间还是我下班路上去完成借阅过程,虽然读书不能少,但空间还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到底上海的房子实在买不起了。
我觉得早期阅读或多或少地奠定了她的审美和趣味,所以我会花很多心思让她多读一些好书。多看得奖作品,多看各种的推荐就是了,还有就是自己要大量地多读,有体系地给孩子演绎和阐发,同时,自己在图书馆选书,也是一个比较有保障的事情。
阅读在我们家从来都不是功课,而是趣味和奖励。如果她不想读书,我只会引导或者激发出她的兴趣,让她愿意坐下来读书。如果她要放下书去玩,也都依着她的想法。
好的阅读习惯也会迁移,比如她会在大人忙的时候,知道如何自己搭积木,自己玩,自己读书。我经常早上起床看到她自己趴在沙发前翻书,在大人吃饭的时候,她会一个人静静地在自己的小书架前一本本地看书。当然,她也有一个熊孩子顽皮的常态,只是这些时候,都让我非常欣慰。
在这三年的伴读生活,自己也读到了那么多优秀的儿童绘本,常常感到惊喜和温暖。感谢绘本,让我再次回到童年,和孩子一起经历成长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