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中医谈中药:对阴阳的再认识

从新的视角对阴阳学说的内涵进行分析,揭示阴阳学说的物质性、不定义性、矛盾性、示象性。中医学的发展从最初的起源到后世的昌盛,无时无刻不包含着阴阳学说的特质,中医学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学说,但又不注重它的物质性,更注重的是物质运动中所反映的功能和应象,试图用哲学的阴阳观来否定中医的物质性和试图用科学的物质观来研究阴阳的应象观都是片面的,试图用西医的物质性、定量性来否定中医的理性思维、逻辑推论和精确分析也是不科学的。总结中医学走过的道路,以期对现在中医的发展方向有所启发。

对阴阳的再认识

阴阳学说是古代自然哲学思想,是建筑在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基础上,反映古人对天地自然现象变化规律的观察与认识。阴阳是中国哲学中最根本的行而上学范畴,阴阳学说是中国哲学中最早出现也最为根本的学说,经过长久的历史积淀,阴阳已广泛地渗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00 多年来,中医学最完备的继承了阴阳学说的精髓,又反过来发展丰富了阴阳学说的哲学思想。《素问 · 四气调神大论》云“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因此中医学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水乳交融的。中医学永远跟中国的传统文化一起发展兴盛。

1 “阴阳”范畴的物质本性提到“阴阳”

人们往往认识的是它的哲学性,容易把哲学的阴阳思想混同中医的阴阳观。实际上,从阴阳学说的起源来看,其所指代的事物都是明确而具体的,这为现代研究中医“阴阳”的科学本质提供了依据。

阴阳的基本概念、引申概念和哲学概念是有根本区别的[2],在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也是不同的。阴阳学说用于医学时,这个概念就成为某种物质或功能的代号。阴阳是一个综合概念,包含实体、应象和属性。尽管阴阳并没有完全脱离具体的事物,但仍不失为抽象概念,而非实体概念。所以阴阳强调的是属性而非实体。但这并不等于否定阴阳的物质基础的存在。否则的话,中医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的。阴阳的概念容易与哲学的概念完全等同,阴阳的物质性被忽略,阴阳学说不仅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石,而且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医学。界定阴阳学说的科学论域必须划清阴阳的基本概念范畴。

从阴阳学说的起源看[3],阴阳概念的两种原始意义中,太阳照射明暗与否形成的阴阳之“气”,属于物质范畴 ( 阳光与广谱电磁波均为物质 )。由“高”、“阜”和“水之南山之北”代表的阴阳方位,属于空间范畴。按照物质概念的定义,阴阳本质研究应以阴阳起源的原始意义作为研究的主体,参照阴阳的方位概念、剔除引申概念和哲学概念。在这种前提下,阴阳学说的论域是自然科学范畴的物质性实体。

从阴阳学说的内涵看,如《灵枢 · 阴阳系日月》所谓:“阴阳者,有名而无形”。 阴阳是与太阳运动密切相关的充满于天地之间的“气”。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多认为阴阳是普遍存在的物质,是弥漫于天地之间的一种无形之气。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 · 第四十二章》);管子曰:“阴阳者,大地之大理”(《管子·四时》);孔子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 · 系辞传上》):都将阴阳看作普遍存在的具何物质性的事物。《黄帝内经 · 阴阳系日月》指出,“阴阳者,有名而无形”。邹衍“深观阴阳消息”,创立了显赫一时的阴阳学派。这种“气”不但包含宇宙万物之中,也直接体现在人的自身。但古人讲的“无形”不是哲学意义的“抽象”,是指看不见但可以感觉到的事物 ( 如气感、热辐射、电磁场等 )。因此不应据此认为阴阳是属性而非实体,也不能否认阴阳的物质性。古人虽然认为阴阳“有名无形”,但指出“水火者, 阴阳之征兆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们可以通过水火感觉到阴阳的物质性。否定了阴阳等于否定了我们生存所依赖的太阳、地球、月球甚至宇宙的存在。

从万物的物质性而推断出的阴阳“有名而无形”,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人天才的预见性,古人不把自己肉眼看不到的东西一概否定,从不故步自封。如《素问 · 阴阳离合论》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说明世间万物,都可用阴阳分析的方法来加以分析和认识,由宏观世界分析到微观世界,万事万物中仍然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无论分析的对象多么复杂,而用阴阳分析的要领却只有一个,即“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类经 · 阴阳应象》)。阴阳说,它既是方法论也是认识论,放之四海而皆准。

对阴阳的再认识

2 阴阳多元性

既然中医原封不动的引用的阴阳的哲学观,而阴阳哲学观的形成与周易密不可分。那么深入探求易经中阴阳的含义对我们正确理解中医的阴阳具有深渊的意义。易经中的阴阳观最为实质的表现在阴阳的和谐的共存性和兼容性。这种多元性思维让我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遵守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对生命体进行治疗中,采用一种与抗生素杀灭截然不同的调和阴阳的方法。

作为道家经典的《老子》首先用阴阳说明万物的构成,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原本于混沌一体的太极(太和),因此二者是相互联系的,阴阳相感而成其功用并彼此互相转化从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根据古人留下的演示图像,阴阳符号或太极图是一个完美的圈,分为两个相等而相反的相互渗透的组成部分。它表明对立面的动态的一致,阴阳是宇宙的基本的(最初的)构成原则。也就是说“阴和阳无所不阴阳观念的最重要的特点是它提供了一种非二元论的思维方式”[4],这不像典型的“二者之中择一 / 或者”的西方思维。阴阳思维提倡“二者/和”的思维,一种“不仅……而且……”的思维。阴和阳是相关的二极性。它们相互依赖和补充。它们并非是绝对冲突的,其中的每一个都预设着另外一个。二者又是平等的。其中哪一个都既不优越于也不低劣于另一个。它们是伙伴而不是敌人。每一个把另一个视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它们互相补充、相互增进。更多是强调阴阳的稳定平衡。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夫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说明阴阳的和谐是万物正常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对阴阳的再认识

这种认识方法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2.1 阴阳的不定义性 

阴阳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中的许多概念由此衍生,故阴阳的概念非常重要。而一个概念的如何表述,关系到该概念的如何理解。中医学形成并发展于中国古代,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的学科,故其必然带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这一特征也表现在中医的概念思维上,表现在阴阳的表述与理解上。现代科学表述一个概念,通常是用下定义的方法,或用属加种差定义,或用发生定义,或用功能定义,这种表述可使他人对所表述概念有明确的认识[5]。而《内经》关于阴阳概念的表述,却是非定义性的,只是直接列举出所述概念的有关内容,而不抽象概括,不定义不不界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同上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素问 · 阴阳离合论》)“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 这些论述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形象展现、勾勒阴阳的内涵,但始终未象现代科学那些,为阴阳下一明确的定义。但作者通过男女、水火、气味等众多形象的罗列,也将阴阳表述的差不多了。古人虽然没有给阴阳下一个十分清晰的定义,却通过举例、归纳、取象比类等十分科学的逻辑学方法解释并且说明了阴阳的概念[6]。首先,界定阴阳概念时,古人使用了逻辑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归纳法,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素问 ·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水为阴,火为阳”(《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外为阳,内为阴”(《素问·金匮真言论》)等归纳得出阴阳的基本属性,火和天的属性具有阳的特点,阳首先是属性的阳,类似于形容词的阳,例如,热的、向上的、向外的、兴奋的、明亮的、运动的。同理,水和地的属性具有阴的特点,凡是寒的、向下的、向内的、静止的都属阴。

阴阳的不定义性,决定了阴阳在任何时候都具有开放性。都会吸收时代最先进的东西容为自身。而从这个过程中,阴阳不断的修正自身,完善自身,发展自身。

2.2 阴阳的矛盾性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是普遍存在的,这种普遍性表现为不论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关系多么复杂,都能纳入到阴阳这两个范畴中去。显然,人们之所以将阴阳等同于矛盾或用矛盾解释阴阳,是看到了阴阳的对立统一的属性和阴阳的互根。

在阴阳的相互转化、相互滋生以及阴阳互藏的特点中,我们找不到阴阳对立的、相互斗争的特点。而是“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阳生是指春夏季节阳气不断地生长释放,也就是能量从聚积转向释放过程;阴长是指随着阳气的释放,万物不断吸收能量而生长壮大;阳杀是指秋冬季节阳气的回收和贮藏,阳气的释放本身有个度,到达这个度以后,就转向收藏阶段,以便聚积能量,再行生发;阴藏就是随着阳气的逐渐回收,万物处于萧条和隐藏状态。所以黑夜为阴,但其实质乃是阳气生长收藏而形成的具体状态。“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应该被理解为纯阳是阳的生发达到最大限度,纯阴是阳的收藏达到最大限度。否则就成了孤阳不生,孤阴不长。

阴阳是二而一、一而二的统一体。阴阳分开仿佛是两个独立的,确切的实体,合起来的实质却是一。就像一块硬币有两个面。二而一、一而二就是从实质上来看是一,从显现上来看则是二。如寒热表现为对立的二,但实质却是阳气的生长收藏所产生的表象,阳气释放了天气就变热,阳气收藏了天气就变寒。所以《素问》中强调:“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其要一也。”阴阳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促成。尽管阳作为能量发挥着资生作用,阴作为体起着协调和控制作用,但它们之间并没有主从关系,没有高低之分,没有贵贱之别。养阳就是要更好地发挥阳的作用,养阴就是要更好地发挥阴的作用,“一阴一阳之为道”,并没有孰轻孰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得载物”更是说明了两点论。阳化气,阴成形,阳为用,阴为体,阴阳乃是二而一,一而二的统一体,只有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才是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方法,“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天上要有日月星辰,地上要分春夏秋冬,这都是事物之间相互配合的内在要求。没有秋冬的能量积累,哪有春夏的品物茂盛。所以说“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兼三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7]。

阴阳运动的结果或目的是动态平衡,而矛盾对立运动的结果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阴阳双方自动地向最佳目标发展运动,阴阳双方倾向于维持相对稳定的结构关系。阴阳运动的结果是动态的均势,也就是阴阳双方的比例是不断变化的,但又是在正常限度之内的常态。这也是阴阳运动的最佳状态,表现在生理方面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 · 生气通天论》) 。

对阴阳的再认识

3 阴阳的应象 

《系辞传》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象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说卦传》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又云:“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八卦成列,象在其中,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说卦》曰:“乾,键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剔除古代统治者为了社会意识形态的需要给易经披上的封建迷信的外衣,易经的作者们的初衷还是非常客观的试图通过观天地万物所呈现出的示象来观察宇宙的运行规律,来对人们征服自然的行为给予预测性的指导。而由此产生了阴阳五行的示象如:水的寒凉、向下、滋润、水能滋润、闭藏;火的炎上、温热、红亮;木的曲直、易动、喜伸展;金的肃杀;土的载物、生化等。

“阴阳应象”正强调了对阴阳的认识必须借助于其相应的“象”,而不是与本体的联系。《内经》以“阴阳应象”为依据来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也就决定了它对人体构造的观察方法和研究人体的主要方式,是以表示事物行为功能的动态形象为本位,以形体器官和物质构成为辅从。

中医的阴阳学说可谓是当时集阴阳学说之大成。根据《内经》的论述,互为阴阳关系的事物更加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及人的生命现象中。就物质形态而言,诸如天地、日月、水火、木金、牝牡、形气、男女、夫妻、父子、君臣、脏腑、气血、背腹等;就事物的属性而言,诸如明暗、寒热、动静、虚实、屈伸、进退、强弱、兴衰、新旧、言默以及脉之浮沉、数迟、滑涩等;就时间过程、空间方位和运动趋向而言,诸如春秋、冬夏、昼夜、朝夕、上下、前后、内外、表里、来去、升降、出入等。可见,《内经》不是把阴阳看作具体事物,而是视为万事万物的共性。不管是对人体生理性和病理性的描述都是一种外在的表象。哪些事物属阳,哪些事物属阴,则是根据阴阳的属性演绎而来的。例如,“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素问 · 金匮真言论》)。气与血中,气为阳,血为阴。营气与卫气中,卫为阳,营为阴等。另外,还有水与火、天与地、日与月、左与右、男与女等。这些事物并不具有矛盾的特点,气与血之间不存在着相互对立、排斥和斗争的关系。同理,日与月仅是各自独立的天体而已。水火、天地、左右、男女看似属于矛盾范畴,但是真正属于矛盾范畴的是水火所象征的寒热属性,以及天地、左右所表示的方位,男女所体现的刚柔属性属矛盾范畴,而并非这些具体事物。这也决定了对人体生理病理的描述是阴阳应象。《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 · 评热病论》曰“阴虚者,阳必凑之”。“阴主寒,阳主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对阴阳的再认识

这种方法对事物表现出来的行为功能有十分精细的观察,而对事物的实体构成和物质成分则重视不够。现代对人身阴阳的研究,大多把阴阳的本质设想为某种物质实体,力图找出能特异性地决定并呈现为人身阴阳变化的物质成分。这种物质成分在量上的减少或增加,决定着并呈现为人身阴阳的虚实变化。这种研究从某种角度而言,偏离了原有的“阴阳应象”的研究路径,对细胞、基因的研究也只不过是阴阳在机体某一功能层次的具体体现。以科学研究阴阳,是通过科学与阴阳学说的衔接发展阴阳学说[9],主要属于诠释学的范畴。诠释学通过理性重构而发掘研究对象中潜在的知识结构,或者说通过“翻译”手段实现理解。理解并不包含创造科学新知识的要求,而科学研究的任务则是创造性的活动。因此,两种研究方向具有“理解”和“创造”的明显差别,这里也隐含着当代中医界特别值得注意的研究中医与中医研究的问题。中医阴阳理论的现代科学研究,基本上是属于一种诠释性研究,并没有新科学知识的创造。

4 阴阳之变化

关于《周易》的得名,历代有多方考证,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曰《系辞》曰:“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周易 · 系辞》中云:“阴阳之义配日月”,而易字从日从月,可见易字的本身就是个阴阳。《周易 · 系辞》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又云:“生生之渭易”。自然界事物的变化,都是由于阴气和阳气两种相互作用的结果。“易”谓变化,“易与天地准……乾坤是易之门户”,就揭示了老祖先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把在自然界运动中的万事万物概括为“阴”、“阳”两个对立的范畴,以阴阳的交错变化来说明物质世界的运动和发展,《系辞传》:“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周易》利用一阴一阳等符号来穷尽思想,利用卦爻来穷尽世间复杂多变的情况,在卦爻下面又分别加上辞来穷尽语言。《周易》反映了自然界中变化发展的规律性,用它来了解变化发展的规律,则包揽无遗。孔子曾说过“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所以变化之道就是规律。由此说明世界的复杂性、多变性,任何规律、定律都会随时发生变化,不能生搬硬套。但又有阴阳规律可掌握的不变性。“一阴一阳之为道”阴阳之道是天地之道,又是不变之道,透过错综复杂的的表象还是能抓住事物的阴阳本质。从阴阳属性的角度言,事物的阴阳划分虽然具有相对性和灵活性,但在每一特定的场合,阴阳的划分是确定的,而不是任意的。因为阴阳理论对阴阳双方各自的属性有着特殊的质的规定,正如《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曰:“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即水和火的特性比较集中的反映了阴阳的属性,则水为阴,火为阳,绝对不能反称。《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这个“要”指的就是“阴阳”。成为中医基础理论之纲领,知此者,即可融会贯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中医学完全吸收了易经的精髓,创造了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以阴阳及五行学说为指导,用取表比象,由表及里的方法,把生理功能,病理表现与体表部位归纳在一起,形成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特色的治疗。辨证的过程,就是通过变化之象,制定出因人、因时、因地的符合阴阳之道的治疗方法。

对阴阳的再认识

5 讨 论

阴阳由最初一种观察自然现象、总结自然现象、推理自然现象的物理方法而逐渐演化到各个自然学科以及社会各个领域以至形成了一种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和方法论。从各个学科的发展来看,中医学继承和发展阴阳学说最为彻底。阴阳是一个太极,是一个整体,阴阳相拥相抱,阴阳不是矛盾的双方,阴阳是互相为用,阳为阴之使,阴为阳之用,阴阳共同成长,共同衰老,一起死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使世界变化万千,丰富多彩。阴阳变换为五行,万物皆在有制之中,没有最大,没有最小,没有最好,没有最坏。万物皆有所长,皆有所用。阴阳既瞬息万变,也恒久不变,变的是象,不变的是质。

中医学的发展从最初的起源到后世的昌盛,无时无刻不包含着阴阳学说的特质,中医学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学说,但又不注重它的物质性,更注重的是物质运动中所反映的功能和应象,试图用哲学的阴阳观来否定中医的物质性和试图用科学的物质观来研究阴阳的应象观都是片面的,试图用西医的物质性、定量性来否定中医的理性思维、逻辑推论和精确分析[9]也是不科学的。从医学的发展过程来看,中医从数千年前的《黄帝内经》、《难经》到《伤寒论》、《温病》,每一次理论上的突破都是中医的飞跃,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指导。综观中医学的发展史,从张仲景的《伤寒论》到温热病的发展成熟,以及各大学派的形成,李东垣的脾胃论、刘完素的火热论、朱丹溪的滋阴论、张从正的攻邪派、张景岳的命门说等等充分体现了易经中这种变易、简易、不易的思想,遵古而不泥古,在不同时期,根据当时的时空特点的阴阳变化之象,创造出当时最符合疾病发展变化规律的最有效的治疗学说,以疗人民之疾苦。中医学永远是发展变化的学说,永远站在时代的最前列。在二十一世纪,中医一定会发展出符合时代特色的新的理论,最有效的为临床服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四十二章
五行、十天干、十二地支和六十甲子
中医全方位解读系列之阴阳五行的哲学
阴阳五行和八卦学说 - 阴阳学说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想要成为中医界中最亮的仔,请先读懂阴阳!
(10)古哲学对中医的消极作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