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虱母仙何野云的身世

云石布衣《品云集》载:

    何野云先生,原名德宏,字雪樵,潮人又多称虱母仙,江西丰城人,精堪舆术,曾为陈友谅军师。元末明初,潮汕来了一位精于青乌之术(青乌,原为古代方士名,相传其善堪舆之术,著《相冢书》,后以其名指方术或方士)的高士。此位高士隐居山水间,为老百姓看风水、卜吉凶,皆灵验,渐渐名声广传,享誉整个潮汕。高士即何野云先生,民间因其身所着破衣尽长虱母(潮汕对“虱子”的俗称)而称之为“虱母仙”。虱母仙在潮汕民间为人建寨门、点墓穴,非常灵验,又因其形骸放荡,本领高强,在民间有许多传说,被视为神仙,人们为了纪念仙师为潮汕人民所做的贡献,专门为其建庙祀拜,尊称为“陇尾爷”。至今在潮汕地区仍流传着很多关于仙师传奇故事及遗迹,如何野云得仙衣”、“榕树枝叶于元宵节挂上门顶为记号”、“仙城乡”、“仙门城”的由来,“仙泉”、“欹寨门”、“碧川奇遇何野云”、“虎山”、“石亭中的何野云建亭,郑国胜毁亭的神机妙断”桑浦山野云岩、潮阳贵屿凤港村野云墓,等等……几百年来,虱母仙师其人其事已深入潮人心目中,几乎家喻户晓,然而,究竟仙师真实姓名是什么,仙乡何处,生平真实经历如何,历来众说不一,史料也没明确记载,至今仍是一个千古奇谜。本文本着对一代堪舆大师的景仰,试图从现有资料中分析、印证,探索其真实身份。

有较确切的史实记载应该是清朝光绪《潮阳县志》。《潮阳县志》卷十三《虱母仙》:

    明初有虱母仙者,精于青乌之术。至潮为人择地而多不扦穴,听人自得之。矢口成谶,后吉凶皆如券。每遇其蹲坐处,则多吉地,故人往往阴识之以为验。或曰:即何野云也。从陈友谅而败,佯狂来此,然终不得而详。居止无定,多在凤港卢家。其乡外有冢垒然,传为所葬处。

    这是目前潮汕地区唯一记载有何野云仙师情况的地方志书,然所记情况甚简单而模糊,令后人不得知其详。  由于何野云仙师在史上确有其人,而且“野云”并非其真名,又缺乏史料记载,这就造成后世考证困难,更带来许多猜测臆断,弥漫着一层神秘色彩。潮汕民间传说普遍认定“虱母仙”何野云是元末明初人,曾随陈友谅起义反元,任军师,陈友谅鄱阳湖一役兵败被杀后,何即从江西徒步至潮汕,隐姓埋名,以堪舆之技谋生。《潮阳县志》虽将其列入正史记载,但也仅仅数言简单略记,而且是划归《杂录篇》范畴,至于何野云真实身份、生卒年、生平事迹等均无确切史实记载。

    民间对何野云身世说法不一,《潮俗丛谭》载:

    何野云,原名柯逸,化名何野云,曾参加元末农民起义,任陈友谅军师。朱元璋一统天下后,何野云从江西徒步到潮汕,隐居潮阳县,为民做好事,还替人看风水,卜卦测字,自称虱母仙。(陈汉初《泰国潮人所崇拜的神》)

    然而查阅相关史料,均未发现有柯逸其人的记载,陈友谅更没有名叫柯逸的军师。

另,《潮汕地区和泰国华人的何野云信仰》云:

    根据何野云(1325-1393)的传记故事,他生于江西,由于善风水预言而成为元末红巾军将领陈友谅的军师。在陈战败于朱元璋以后,何野云开始了逃亡流浪的生活,从江西一直向南方游荡,从福建进入了广东的潮汕地区。道教资料《何野云师尊传略》记载:

    何野云师尊,乃元末时人,生于山西棘县,幼而好学,长从清元道人穷习玄理,尤精堪舆学理。遨游华夏,遇陈友谅而奇其有豪杰之风,述陈计略,与明太祖朱元璋共争天下不果,入山参修玄机,终悟妙法,升化逍遥。因自明后清季,屡现玄迹于江南七郡,以化有缘,鸾坛设帐,多承仙驾不吝,频有示机,而不泄示生平事端,故后来无从克究。俗称龙尾圣王,主裁邀归德社,为鸾庭化世之导师耳。

    云石布衣《品云集》载:

    何野云先生,原名德宏,字雪樵,潮人又多称虱母仙,江西丰城人,精堪舆术,曾为陈友谅军师。

    几乎所有的有关何野云资料均有记载称其随陈友谅争天下,任陈的军师。然而其真实姓名、籍贯、生死去向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查无确切史料记载。

    查考元末明初有关史料,陈友谅并没一个叫何野云的军师,更没有叫柯逸的军师。但各种史料及民间传说均明确地记载  “虱母仙”何野云是陈友谅军师,那么较大的一种可能性是“何野云”确有其人,但并非真实姓名,“柯逸”也很可能是“虱母仙”的另一个化名。为什么呢?因为陈友谅与朱元璋鄱阳湖一战败亡后,朱明王朝建立并乘胜统一天下,陈友谅旧部属下,除了部分归顺朱元璋的,其余的作为逆叛旧属,必定在朱元璋的镇压追杀之列。那么在这种背景下,这些陈友谅旧部,为了逃避朱明朝廷的追杀,而隐姓埋名、隐居深山郊野、迁居四川及贵州等边远地区的都有。在这种白色恐怖环境下,作为陈友谅的智囊团骨干成员--军师,自己深知成王败寇的道理,本身又不甘归顺朱明朝廷当贰臣,为了躲避杀身之祸,万般无奈之下只能改名换姓,逃往边远蛮荒之地隐藏。如此说来,“何野云”是陈友谅军师的化名就完全符合逻辑。而“柯逸”作为其曾经使用过的化名也完全有可能。先简单从这两个名字的字面意思理解,“何”即暗含有“自己不知自己从何而来”,或者说“不愿告诉世人自己是从何而来”的意思;“柯”字本身就是“何”字的“人”字旁改为“木”字旁,似在暗示自己“改名换姓后隐居山林”之意;“野云”和“逸”就更好理解,意思是“从此不问政治,不卷入俗世纷争,不贪俗世凡尘的荣华富贵,甘心寄情山水,过闲云野鹤的生活,乐得安逸超脱。”这样理解则完全与史料记载及民间传说相吻合。诸多资料可以确证,史上确有虱母仙何野云其人,且曾是陈友谅军师,而“何野云”又并非其真实姓名。那么,其真实身份及生平情况又是怎样呢?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又都零碎而简单,缺乏确凿的历史根据,造成后世无从考证。笔者本着对虱母仙何野云的敬佩,本着探寻潮汕民俗文化的好奇心,试探着从现有各种零碎资料,进行比对、查考、探究,期望能对一代堪舆宗师进行较详实的探源。

    《明史·陈友谅传》有确切记载陈友谅杀徐寿辉建大汉政权后,麾下有一位太师,叫邹普胜。《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记载“邹普胜,元麻城人。铁工出身。白莲教徒。至正十一年(1351)八月,与徐寿辉等在蕲州(湖北蕲春)组织红巾军起义。十月,建天完政权,任太师。次年,领兵攻取九江、武昌等地。至正二十年闰五月,陈友谅杀徐寿辉,建大汉,仍任太师。后不知所终。”至于当时“太师”这一官职是否就是“军师”,据《元史·百官志》记载“太师……正一品,银印,以道燮阴阳,经邦国”;《明史·官职志》记载“太师……正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或许民间所说的“军师”就是史书记载的“太师”。从这位邹普胜“白莲教徒”、“后不知所终”的情况看,更贴近传说中及零散资料记载的“虱母仙”的情况。那么,基于“虱母仙何野云原为陈友谅军师”这一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比较认可的说法,综合了诸多资料,笔者更倾向于“何野云是邹普胜”之说,理由有四:其一,邹普胜身为白莲教徒,且是骨干人物,具有较大影响力,必定通晓一些风水、预言的玄学之术。有关资料记载,邹普胜是江西彭莹玉大和尚的徒弟,而彭莹玉创“白莲教”,在民间教徒颇众。彭莹玉是湖南浏阳人,自幼在江西袁州慈化寺出家,人称彭和尚。彭和尚自己创立白莲教,以偈颂劝化,每晚燃上高烛,聚众烧香礼拜,诵念弥勒佛号。有一年,袁州发生瘟疫,莹玉煮一些中草药加进山泉水,称为“圣水”,为人治病,更受到百姓的信仰,深得人心。人们还传说他能“撒豆为兵,飞茅成剑”。莹玉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一位神僧,有较大影响。可见,彭莹玉和尚是一位精通医术,佛、道及玄学的厉害角色。而作为其得意弟子的邹普胜,必定也通晓一些诸如易卦、风水学之类的玄学。这一点与后来县志记载其“精于青乌之术”的情况相吻合。其二,邹普胜在元末红巾军中的地位及影响,与“何野云”真实身份更接近。据史料记载,邹普胜原是麻城县一名铁匠,后来拜彭莹玉为师,成为白莲教徒,在茅子元所制定的“普觉妙道”名辈中居普字辈,他“讲义气,结交江湖朋友,很有威信”(吴晗《朱元璋传》)后成为当地白莲教首。元末至正十一年(1351),红巾军起义,天下大乱。江西袁州和尚彭莹玉利用宗教,与麻城的邹普胜“聚众为乱,用红巾为号”,在湖北地区发动起义。他们见蕲州布贩徐寿辉“状貌”奇特,遂推他为首领,为了提高他的威望,邹普胜还造出许多谣言,在徒众们中间广为散布。说“一天,寿辉在塘中洗浴,见他身上直冒毫光。弥勒佛降世,就应在此人身上”。又说“一天,寿辉住多云山的圣人堂中,溪水每天两次涨潮,来朝拜寿辉。溪水旁边有一块怪石,像舟船模样,寿辉在上面凿一个洞,插上桅杆,冥目祝祷:‘如果老天佛祖保佑寿辉,此石当飘扬出溪口。’祝毕,但闻山石轰鸣,溪水扬波,石舟果然往前行了十余丈”。这样,徐寿辉便俨然成为当地白莲教兄弟们眼中的一位佛尊。徐寿辉很快在蕲水建都称帝,国号“天完”。邹普胜因此被封为“太师”,成为徐手下四大金刚之一(其馀三人为彭莹玉、赵普胜、丁普郎)。后来陈友谅投奔徐寿辉,之后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杀徐寿辉自立为帝,国号“大汉”,在五通庙由邹普胜为其主持登基大典仪式。据《明史·陈友谅传》记载: 陈友谅……挟寿辉东下攻太平,太平城坚不可拔,乃引巨舟薄城西南,士卒缘舟尾攀堞而登,遂克之。志益骄,进驻采石矶,遣部将阳白事寿辉前,戒壮士挟铁挝击碎其首。寿辉既死,以采石五通庙为行殿,即皇帝位,国号汉,改元大义。太师邹普胜以下皆仍故官。会大风雨,群臣班沙岸,称贺,不能成礼。这一点与史载“何野云是陈友谅军师”的“军师”身份相吻合。其三,陈友谅鄱阳湖一战兵败被杀后,邹普胜不知所终,与“何野云”传说“隐姓埋名”、“从江西徒步到潮汕”的情况不谋而合。至正二十三年(1363)七月,陈友谅与朱元璋在鄱阳湖决战,陈军全军覆没,而且他自己也在指挥战舰上“骤中流矢,贯睛及颅,死。”之后,其部属除了部分归顺朱元璋,大部分隐姓埋名、外逃避祸,有的“避乱入蜀”,有的“避兵南逃”。据《百家姓》关于“何”姓源头记载,称“本是韩姓,秦灭六国以后,韩国贵族韩氏子孙散流各地,为避祸而根据方言‘韩’‘何’谐音,改姓何”,作为陈友谅的军师,在兵败逃亡中,化名为“何野云”,也许正有避祸隐居之意。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元末农民起义影响较大的彭莹玉和尚、项甲、徐寿辉、倪文俊、赵普胜、丁普郎等人,史书或详或简均有记载其生死去向情况,而跟这些人物影响力相当的邹普胜却没有其生死去向的记载,仅在《中国历史大辞典》中记载其“后不知所终”。这一点正呼应了传说所称“陈友谅在江西鄱阳湖一战兵败被杀后,何野云心灰意冷,为避祸而隐姓埋名,从江西徒步往东南,至粤东潮汕地区而定居”。“何野云”既不是其真实姓名,“邹普胜”又不知所终,这两者是巧合呢,还是邹普胜其实就是何野云?其四,元末明初,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人们除了顾及自己的身家性命,根本没法顾及太多“无关紧要”的事情,也就自然不注重史料的搜集和史实的记载,尤其是作为败军之将的情况,更是没有人太过留意。加上邹普胜于陈友谅战败灭亡后,即隐姓埋名,为了自保,必定尽量消灭自己真实身份的相关资料,以达到完全隐瞒自己真实身份的目的,因此造成史书没有记载其后来的情况,即“后不知所终”。这一点也与潮汕何野云身世传说情况相吻合。

    综上所述,邹普胜极有可能就是何野云,但这也仅仅是根据上述几个理由所作出的判断,并没有绝对确凿的史料加以佐证。或者根本就没必要再去考证,就让其作为一个美丽的谜,一个神奇的传说在人们心中千古流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潮汕“封神”,丰城人
风水学历史上几位开宗立派的风水大宗师
潮汕虱母仙,被人认祖宗 --- 陈友谅军师,虱母仙何野云
传说潮汕人医治奇难杂症、观风水、拣地建屋、造坟……
邹普胜
凿仙泉救难:陈友谅军师何野云的传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