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育叙事:我这样用教材

教育叙事:我这样用教材

(2011-09-06 08:27:06)

博友“灿然一笑”在她的博文里以“我这样用教材”为题,讲述了自己如何不去“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一个案例。具体内容如下:

 

按照惯例,我让学生开火车朗读了一遍郑振铎的《猫》,对同学们的朗读进行了必要的指导。然后问学生是否读懂了这篇文章。很多同学颇自信地说“读懂了”,读出了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愧疚之情。

我很高兴,学生只朗读了一遍课文,就能抓住文章的中心,很不简单。看来,学生的阅读能力确实有所提高。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又让学生找出文中能表明作者情感的语句。学生很快就抓住了文章最后的“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这三段文字。

学生反复齐读了这三段文字后,我让他们思考这三段文字和前面作者记述养猫经过的文字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

学生经过讨论后明白:前面的文字是记叙,齐读的三段文字是抒情。我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要抒情。学生说为了便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愧疚。至此,本课的重点及难点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记叙中的抒情,往往起到点明中心的作用。为了巩固这一学习方法,我让学生翻阅学过的课文,看总结的规律是否成立。

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社戏》中的抒情句也是中心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又有学生大呼着《伤仲永》的结尾段——这本是这节课的另一个重点——我便趁势引导学生思考这段文字是何种表达方式,最后一致的结论是议论。我又引导大家思考王安石议论的目的。学生很自然的说为了表明作者的观点。最后水到渠成的得出了一个结论: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往往起到点明中心的作用。不待我说话,大家又兴致昂然地找了许多例子来印证。这节课就在大家“哎,还真是哩”“这篇课文也是”“以后再读这类文章,直接找里面的议论抒情句就行了”的讨论声中结束了。

按照普遍的观点看,我的这节课是低效的,除了开火车朗读了一遍课文外,就告诉了学生一个阅读方法: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往往起到点明中心的作用。既没有按部就班地分析文章内容,也没比较作者对三只小猫的不同态度。

但我认为这节课是成功的,因为我既实现了本学期的教学目标,也较好地实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本学期我的教学重点是:让每一个学生(无疑,是每一个,而不是几个)的朗读能力都能有所提高。所以,本学期的每一节课我都让学生不预习就直接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一个学生的站姿、音调、音高、字音、停顿、抑扬……都能在课堂上得到纠正和表扬,什么时候错了,什么时候纠正;哪里错了,纠正哪里;字音拿不准就停下来查字典,弄清楚了再接着读。谁读得好,大家就鼓掌,就跟他学朗读方法。在保证大目标的基础上,再根据课文内容确定每节课的一个小目标,只一个。本节课我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明确读记叙性的文章,可以从文中的议论或抒情中把握作者的情感。这节课,这两个目标我都实现了,特别是第二个目标,实现得很自然,让学生很有成就感,课也上得兴致盎然。

不再“教教材”,而是“用教材”,这是我对自己的课堂进行深入思考后得到的结论。不再为了教完课文而一节课一节课的耗费,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有选择有重点地用教材,让教材真正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制定了每个学期的总目标,这个目标是扎实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又根据具体课文制定了小目标,即“一课一得”,这一目标大多是阅读方法方面的,旨在让学生学会阅读不同的文章。这样一册书30课,再加课后10首古诗词,大约40课时即可学完,剩下的时间就可以让学生在语文课上读书,在语文课上写作,利用语文课组织综合性实践活动,利用语文课组织学生喜欢的活动。这样,既可以学到语文知识,又有时间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所以,我认为,老师一定要学会“用教材”,让教材为师生服务;而不是“教教材”,让教材奴役师生。

 

读“灿然一笑”的这篇博文,我有几点想法:

第一,整体规划教学目标,是“用教材教”的基础

当前的教学,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师对每一节课都非常用心去准备,充分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下了很大的功夫,但很少从整体上来设计一个学段几年内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就拿语文的作文来说吧,从三年级开始学写作文到十二年级参加高考,整整十年的时间里,作文训练的梯度递升或旋转楼梯式递升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在每个学期该做些什么,有多少人能够从整体的角度进行思考?可能跨学段困难比较大,在一个学段里,我们是否注意到了整体设计?

我们区的公办初中,就有这样一位语文教师,她对预备班到初三整整四年的语文教学都进行了整体的设计,对每个学期的教学任务有非常清晰的认识,每学期稳扎稳打、按部就班地带领孩子们学习语文,因为教学有序,学生学得轻松快乐,效果也很好。在中考中也有不俗的表现,可以为“灿然一笑”的做法提供一个佐证。

“灿然一笑”在文中说,她“制定了每个学期的总目标”,在每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注重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期总的教学目标之间的呼应与衔接。目标清楚了,教材中每篇课文的作用也就可以判断出来了,“用教材教”也就有了可能。

第二,简化课堂教学目标,才能保证教学中的有的放矢

从原来的只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到现在关注“三维目标”,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大突破,是的我们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习过程的关注,对能力和方法的关注,以及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这是落实“以为人本”的教育理念的必然。

但从一维目标到三维目标,也给教师处理教学目标带来了很大的困惑。人们习惯于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角度分别罗列各自领域的目标,结果搞得一节课有七八个甚至十多个教学目标。目标太多,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自然应接不暇,甚至根本就不管自己在备课的时候所设计的这些目标,目标成了摆设。

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主宰。它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是评估教学是否实现了预期目的的依据。要让目标发挥这样的作用,保证教师在课堂上不开无轨电车,一节课的目标就不能太多,要让教师自己能记住,并让其成为课堂教学流程的指引者。

我非常赞同“灿然一笑”对具体的一节课教学目标的取舍,“让学生明确读记叙性的文章,可以从文中的议论或抒情中把握作者的情感”,虽然只有这样的一条目标,但不难看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都蕴含在了其中。我想,“灿然一笑”的这个案例,对广大教师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第三,教学内容于学习负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关键在于如何去教

减负增效,最常见的手段就是删减学习内容,以为学习内容少了,学生的负担就会减轻了。但学习的内容少了,教师心中的恐惧感却进一步加大了。一方面,内容少了担心学科知识的不完整;另一方面,内容少了考试范围狭窄了,必然会导致在试题命制过程中的“深挖洞”。这样的恐惧心态,给教师的教学行为带来一些变化,结果导致学生的负担进一步加大。当前的学校,所面对的就是这样的现状。

语文教材每一次的修改,都会带来很多的争议。有篇目方面的,有总量方面的,有教学要求方面的,等等。一册书30课,再加上课后的10首古诗词,如果全部都要精讲,每周至少要完成23篇课文,很多教师抱怨课文太多,来不及细讲,看来也在情理之中。但反过来看,为什么每篇课文都要从识别字词、划分段落、明确中心思想、分析佳句……一样样地重复呢?为什么不能做一些取舍,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呢?一方面,教师还是出于恐惧,担心自己某篇课文因为没有讲到而考到了,被他人批评;另一方面,可能不知道该如何取舍。

“灿然一笑”的这个案例,给教师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提供了一种路径和方法。首先,对一个学段的语文教学进行整体规划,明确每个学期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其次,根据学期的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有选择有重点地用教材”,确定本学期要完成目标需要重点教学的课文篇目;第三,每节课一个具体目标,依次来推进总目标的实现。正是有了这样一个清晰的路径,“灿然一笑”才能做到用40课时左右的时间将其他老师认为来不及讲的40篇课文全部学完。“剩下的时间就可以让学生在语文课上读书,在语文课上写作,利用语文课组织综合性实践活动,利用语文课组织学生喜欢的活动。”学期的教学目标达成了,又有了如此多的时间开展读书、写作、综合实践等活动,还愁学生的在学科学习上没有好的成绩吗?

看来,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负担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课文只是一个例子,只要教学目标清晰,教学方法得当,学生就会经常发出“哎,还真是哩”的感叹,在这种氛围中的学习,会有过重的负担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输入标题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读《我怎样教语文》的反思
语文教师如何走向深度备课
小学语文教师个人发展三年规划
初中初一七年级下学期下册音乐学科教学工作计划,方案下载大全
教学工作计划或总结模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