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生物化学丨酶

酶是生物催化剂,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少数RNA分子也具有催化功能,称为核酶。酶不改变反应的平衡,只是通过降低活化能加快反应的速度。

酶的催化作用

一、酶的分子结构与催化作用   

绝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根据酶的组成成分,分为单纯酶和结合酶两类。

1.单纯酶:此类酶的结构组成除蛋白外;无其他成分,酶的活性决定于蛋白部分。

2.结合酶:分子组成中除蛋白成分外,还有一些对热稳定的非蛋白小分子物质,把分子组成中的蛋白部分称酶蛋白,非蛋白小分子物质称辅助因子。  

酶蛋白与辅助因子结合形成的复合物称全酶。通常全酶才能起催化作用辅助因子+酶蛋白=全酶

3.在催化反应中:酶蛋白与辅助因子所起的作用不同,酶反应的专一性及高效性取决于酶蛋白,而辅助因子则起电子、原子或某些化学基团的传递作用。 

4.酶的活性中心:酶的特殊催化能力只局限在它的大分子的一定区域,称为酶的活性中心。 

酶的活性中心有两个功能部位:(1)结合部位:(2)催化部位

5.必需基团  

(1)活性中心内的必需基团:。 

(2)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

二、酶促反应的特点

高度特异、高效、不稳定和可调节。  

(一)高度特异性(专一性)  

(二)高度催化效率   

(三)高度不稳定性  

(四)酶活力的调节控制

辅酶与酶辅助因子

全酶中有蛋白质部分和辅助因子。辅助因子又分为辅基与辅酶。辅酶与酶蛋白结合疏松,可用透析或超滤的方法除去    

一、维生素与辅酶的关系

1.维生素与辅酶的关系

----------------------------------------------  

辅酶         缩写    维生素成分

----------------------------------------------  

焦磷酸硫胺素     TPP  B1  

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  FAD  B2  

辅酶I/辅酶IINAD+/NADP+ 尼克酰胺   

辅酶ACoASH泛酸  磷酸

吡哆醛               B6  

辅酶B12   B12  

生物素                 生物素  

四氢叶酸                叶酸

---------------------------------------------

二、辅酶作用

在反应中起运载体的作用,传递电子、质子或其他基团

酶促反应动力学

一、底物浓度的影响  

(一)米氏方程 Km和Vmax的概念   

底物浓度与反应速度的关系可以用米氏方程描述:

v =Vmax·[S]/Km+[S]

v :反应速度; [S]:底物浓度; Vmax:反应的最大速度; Km:米氏常数

1.米氏常数:Km就是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单位是mol/L。                              

2.米氏常数的意义   

(1)米氏常数是酶的特征常数之一,每一种酶都有它的Km值,Km值只与酶的结构和所催化的底物有关,与酶浓度无关。  

(2)判断酶与底物亲和力的大小。Km值小,表示用很低的底物浓度即可达到最大反应速度的一半,说明酶与底物亲和力大。可用1/Km近似地表示亲和力,1/Km愈大,酶与底物的亲和力愈大,酶促反应愈易进行。   

(3)判断哪些底物是酶的天然底物或最适底物(即Km值最小的底物)。  

(4)判断正逆两向反应的催化效率。如一个反应的正逆方向由同一个酶催化,则Km值较小的那向反应催化效率较高。  

(5)求出要达到规定反应速度的底物浓度,或根据已知底物浓度求出反应速度。  

例如:已知Km值,求使反应达到95%Vmax时的底物浓度为多少?  

解:95%Vmax=Vmax·[s]/Km+[s]  

移项解出[s]=19Km 

二、最适pH值和最适温度

(二)最适温度:在某一温度范围时酶促反应速度最大,此温度称为酶作用的最适温度。人体内酶最适温度多在37℃左右。    

(三)最适pH:溶液的PH对酶活性影响很大。在一定的PH范围内酶表现催化活性。各种酶的最适pH不同,人体内大多数酶的最适pH在7.35—7.45之间,胃蛋白酶最适pH为1.5—2.5,胆碱酯酶在pH大于7.0时有最大活性。

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抑制作用

一、不可逆抑制      

这类抑制剂通常比较牢固的共价键与酶蛋白中的基团结合,而使酶失活,不能用透析、超滤等物理方法除去抑制剂来恢复酶活性

二、可逆性抑制   

抑制剂与酶非共价结合,可以用透析、超滤等简单物理方法除去抑制剂来恢复酶的活性,因此是可逆的。根据抑制剂在酶分子上结合位置的不同,又可分为三类:

1.竞争性抑制:抑制剂I与底物S的化学结构相似,在酶促反应中,抑制剂与底物相互竞争酶的活性中心,当抑制剂与酶形成EI复合物后,酶才不能再与底物结合,从而抑制了酶的活性,这种抑制称为竞争性抑制。Km增高,Vm不变

2.非竞争性抑制剂:抑制剂与底物结构并不相似。也不与底物抢占酶的活性中心,而是通过与活性中心以外的必需基团结合抑制酶的活性,这种抑制称非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与底物并无竞争关系。Km不变,Vm降低

3.反竞争催抑制:酶只有在与底物结合后,才能与抑制剂结合,即ES+I→ESI, ESl一×→P。比较起来,这种抑制剂作用最不重要。 Km减小,Vm降低

酶活性的调节

一、别构调节

一些代谢物可以与某些酶分子活性中心外的某一部位可逆的结合,使酶发生变构并改变其催化活性。此结合部位称为别构部位或调节部位。对酶催化活性的这种调节称为别构调节。受别构调节的酶称为别构酶。导致别构效应的代谢物称为别构效应剂。

二、共价修饰 

酶蛋白肽链上一些基团可以与某种化学基团发生可遂的共价结合,从而改变酶活性。这一过程称为酶的共价调节或化学修饰。在共价调节过程中,酶发生无(低)活性与有(高)活性的互变。(磷酸化最为常见) 

三、酶原激活

1.酶原:有些酶(大多数为水解酶)在细胞内初合成或初分泌时是无活性的,这些酶的前身称为酶原。

2.酶原的激活:在某些物质作用下,无活性的酶原转变为有活性的酶的过程。

3.酶原激活的本质:酶原激活的实质是活性中心的形成和暴露的过程。首先是酶蛋白的一部分肽段被水解,去掉其对必需基团的掩盖和空间阻隔作用,然后三维构象发生改变,必需基团相对集中,形成活性中心。4.酶原激活的生理意义:酶原的存在形式对机体来说是一种保护作用。例如胰腺分泌的胰蛋白酶原和胰凝乳蛋白酶原。需在肠道内经激活才能催化蛋白质水解,这样也保护了胰腺不受酶的破坏。 

四、同工酶概念 

指能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和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LDH 五种同工酶,LDH1 心肌,LDH3在胰腺,LDH5 在肝脏 。Ck1 在脑组织,Ck2 在心肌,Ck3 在骨骼肌

核酶

核酶主要指一类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大多数核酶通过催化转磷酸酯和磷酸二酯键水解反应参与RNA自身剪切、加工过程。与蛋白质酶相比,核酶的催化效率较低,是一种较为原始的催化酶。核酶的发现对于“所有酶都是蛋白质”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生物化学课件 第四章 酶
全面解析!李海涛组综述组蛋白新型酰化修饰建立与去除的分子机制
酶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玩转太极拳之二十四式》作者龙殿法的生物化学笔记
酶百科知识
【竞赛】细胞学 §1.4 酶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