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你了解多少,快来看看吧~

一、中医学和中医理论体系

1.中医学的概念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2.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亦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3.中医学理论体系

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观和辩证观,即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和恒动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4.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的标志:《黄帝内经》一书的问世

体系的确立:《黄帝内经》 《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二、整体观念

中医的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对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以及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整体认识。

包括: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1)体现:

组织器官的整体联系

生理活动的整体统一

病理反应的整体分析

(2)举例:

由于脏腑、组织和器官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决定了可以通过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的异常表现,由表及里的了解和推断内脏的病变,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并进行恰当的治疗。

“有诸内,必形诸外) 如舌体通过经络的循行直接或者间接与五脏相通,因此,人体内脏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以及疾病的轻重顺逆都可以呈现在舌上(舌质和舌苔),察舌可以测知内脏的病理变化。断治疗上的整体观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

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大自然存在的阳光、空气、水、温度、磁场、引力、生物圈等,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最佳环境。同时自然环境的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

这种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与自然界的变化是息息相关的,即是“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1)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气候变化: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

生物变化: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

人体生理:出现相应的适应性调节

汗尿:“天暑衣厚则腠理(毛孔)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灵枢·五癃津液别》

脉象:“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素问·脉要精微论》

气血:天气温和,日色晴明,则人体血液流行滑润,且卫气常浮于肌表,血容易外泄,精气容易循行;天气寒冷,日色阴霾,则人体血行滞涩不畅,卫气沉藏于里

(2)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

“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则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生气通天论》

(3)地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地域环境主要指地势的高低、气候、水土、

物产及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地域气候的差异,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和脏腑机能进而影响体质的形成。

举例:如江南多湿热,人体腠理(毛孔)多稀疏;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

(4)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社会环境不同,造就了个人的身心机能与体质的差异。这是因为社会的变迁,会给人们的生活条件、生产方式、思想意识和精神状态带来相应的变化,从而影响人的身心机能的改变。

一般说来,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力的社会支持,融洽的人际关系,可使人精神振奋,勇于进取,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不利的社会环境,可使人精神压抑或紧张、恐惧,从而影响身心机能,危害身心健康。

3.病理上的内外影响

(1)季节气候变化对发病的影响

在四时气候的异常变化中,常可发生一些季节性多发病或时令性流行病。

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泻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某些慢性病恢复期中,也往往由于气候剧变或季节交替而使病情加重、恶化或旧病复作。如痹证、哮喘。

(2)昼夜晨昏对疾病的影响

一天之内,由于昼夜的阴阳消长变化,天人相应,昼夜对病情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关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3)地域环境的不同影响

对疾病也有一定的影响。某些地方性疾病的发生,与地域环境和生活习俗有着密切关系。

举例:《素问·异法方宜论》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剩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附,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

(4)诊治上的内外考虑

气候变化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心理和病理变化,故在养生,要顺应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法于四时”,“四气调神”,“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在防病中,气候变化剧烈或急骤时,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防止病邪侵犯人体。在治疗疾病时,要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和地域环境来考虑治疗用药,即所谓“因时、因地制宜”。

(5)人与社会环境相统一

社会环境常有变更,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也随之而变。剧烈、骤然变化的社会环境,对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机能有较大的影响,从而损害人的身心健康。

如《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尝贵后贱”可致“脱营”病,“尝富后贫”可致“失精”病,并解释说:“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蹙为挛。”

总结: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是对证候的辨析和因证候而治。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中医认识并治疗疾病,是既辨病又辨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与辨病,都是认识疾病的思维过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中医治病的精髓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的整体观:身心合一,天人合一
#跟着韩老师学中医#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
细解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深度分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