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万人行课堂笔记 5(42--59条)

讲师:张玉林

整理:徐孝刚

编辑:灵兰小草

第四节课:(42~59)

42.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头痛、项强、脉浮、恶风寒。

外证:恶寒与不恶寒,有一份恶寒便有一份外证,少阳病寒热交替往来,少阴病也恶寒,阳明病不恶寒(发热汗出),太阴证也不恶寒。

外证未解:恶寒恶风。

脉浮弱者:等同于脉浮缓,≠慢,缓=从容、弱。

如果是脉浮紧,则是麻黄汤

43.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下之:下法,肯定是误治,因为太阳病就是一个汗法才对。

微喘:误治以后出现微喘。上冲到肺,造成气的上冲,上冲到胃,造成心下痞,上冲到胸,严重了造成结胸证,陷胸证,真正的大喘有一个端肩膀的动作。

表未解:太阳病的症状还是存在的,用了下法以后又加上了带点儿呼吸急促,判定为表未解。

既然表未解,加上厚朴杏仁,把上冲之气给它压回去,杏仁是向下的。

18.喘家:素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喘家+厚朴杏子

15.下后,其气上冲,与桂枝汤。

35.无汗而喘,麻黄汤

表未解,脉浮紧,不出汗,要调整为麻黄汤适应症。

伤寒的底层逻辑是非常清晰的,任何一条可以扩展出去。

44.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外证未解:判定依据:恶寒有没有。不可下。汗出(桂枝汤要有点汗出),脉浮缓(包含脉弱)

欲解外者,也可以用麻黄汤,不汗出,脉紧,身痛的时候。

45.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先发汗(正治)不解,有两点原因,①汗出不彻或发汗太多,大汗亡阳,风去湿不去,发汗是要掌握程度的。②自然病程。比如器官衰竭的病,肝衰竭、心衰、肾衰的,处置没问题,癌症晚期,处置没问题,但是好不了。

表不解,又用了下法,脉浮不愈,气上冲,奔豚,陷胸证等,都是误用下法导致的,会出现很多变化。

脉浮,就是太阳病,还在表,应当用汗法,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有如是病,用如是药。

阳明病脉是洪大的,太阴病,脉偏软,少阴病,脉微细,又偏下。

汗后复下:

汗后不能大汗:是不是这样,要看原则:有如是病,用如是药。程度不好把握。

46.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八九日不解:儿童,常年在医院度过,至少两个星期,然后又反复,又去住院。青春期后缓解,但是这样的孩子一般发育不好。

他们一般会每次咳嗽,胃肠道也不好,这样的孩子,喝了中药体温还会上去,家长就会有疑虑,喝着中药,发烧的孩子,不影响吃喝玩睡,一般在一天到三天,自然就好了。这样的情况反复三次以上,才会真的体质调整好了,不会轻易感冒了。

服药已微除:症状减轻了,但是这人有点发烦。

发烦,目瞑:发烦(不是 很严重的那种),眼睛瞪瞪着,有点发胀,是因为阳气重故也。这里不是有里热的意思。阳气调上来,没用完,剩下的阳气,随着鼻子出血,就散掉了,如果阳气还是发散不掉,就会聚在这儿有问题了。太阳病都是在上部的。

剧者必衄,出血,发散掉了。整个病就都好了。

阳明热证烦是最严重的,烧糊涂。

阳气重故也。

47.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同上条

48.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

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方法是对的,但是程度没把握好,汗出不彻,会转属到阳明,阳明病的特点是不恶寒,轻型是白虎汤证,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恶寒和不恶寒是我们区别表证和里证标志,腹部满实,用下法。

并病:合并,兼并。

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不可清解,应该用小发汗。

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郁在表,当解。

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

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49.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脉浮数弱者,法当汗出而愈,紧,如果我们判定不准,误判成阳明证,下法后,出现身重,心悸,此时用药观其脉症随证治之,心动悸,炙甘草汤,小建中汤。治到自己能出汗了,病能好了。

50.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头痛项强无汗恶风寒,可能有呕逆,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麻黄汤证。

尺中迟:迟脉,三部脉本是一致的程度,所以我们变更一下, 迟换成弱,脉微细,细软沉,这时候就不是太阳伤寒了,要变成少阴证了,少阴证肯定是不可发汗的。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对这个。

荣气不足,血少故也。荣气就是营气。

51.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脉浮者,应为浮紧,找到三条、四条、五条对应上,能不能用方子,能用,如果没把握,开一副,喝了看怎么样。

52.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发热以后肯定脉要快,体温升高一度,脉搏增加10次,

53.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营气和卫气配合不好,常自汗出,怎么能配合好呢?再通过发汗的方式,讲讲和,桂枝汤,小汗。

营(荣)血:

卫气:

血液:

参见:阴弱者,汗自出。

以脉定自汗:营卫不和,脉象阴弱,气虚(尺脉弱)。

气虚出自气血津液系统的,使用广泛,但是问题也多,气虚,是短气,畏寒怕冷,动则气喘,动则汗出。假如200斤的人,坐着不动大夏天的都出汗,肥胖,不一定气虚,就算有虚也是因为体内废物太多,不能发挥作用,烦渴,喝水也不解渴,消耗肥胖,又影响正气的生成。

动则汗出真正原因不是气虚,是体内的痰湿瘀,或寒或热。所以气虚是不是桂枝汤的适应症,不是。

54.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体质好,没有基础性疾病,表现的是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定时发热,

脉象:沉弱,用桂枝汤外加少阴病的附子,干姜,甘草多用点儿。

55.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参见47条:自衄者愈

一般来说经常鼻子出血的人不可发汗,如果经常出血,可不可以发汗,观其脉症,随证治之,有时也可以用麻黄汤。

56.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一云大便青,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不大便:腹部满实证。

头痛有热:有热上攻,胀痛,晕晕乎乎,与承气汤,有三个承气汤,用哪个?用调胃承气汤去试试,判定不是很准确,是不是有燥屎,喝完肚子响, 换大承气汤,喝了没动静,调胃承气汤也别用了。

小便清:如果有里热,小便不会清,会短赤,从小便判断病在表还是在里。

太阳病出汗出的,半天才去小便,一便发现尿是黄的,另外算,汗多导致的。一般冬天尿清。

出汗喝水,小便又清长了。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自己发汗了,好了,过了四五个小时,烦,是因为伤寒没好。

烦:理解成症状和脉象,

汗后再发汗,不能过汗。

(三阴三阳病都可以让人烦),

58.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攻邪三法:汗、吐、下。

阴阳自和:外观看,大小便正常了。

59.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小便不利:又少又黄,臊气味道重,排尿烧灼感,渴了就喝点儿水,饿了就吃点儿饭。不用治。

小结:发汗剂

单方:桂枝汤、麻黄汤、大小青龙汤、葛根汤

合方:桂麻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

加减: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新加汤等。

伤寒给我们提供的是一个范式,一个依据,怎么加减变化,观其脉症随证治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解读(连载十)
《伤寒论》第二季(更新第31讲到第60讲)
名老中医之路之(26 )吴考檗
【学伤寒】背诵条文第35条
自学伤寒四
伤寒论重要背诵条文-百度文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