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万人行课堂笔记 13(171-178条)

讲师:著名中医实战家 张玉林

第十二节课

171.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解:

针刺大椎比较安全,肺俞、肝俞都在太阳经上,肉比较厚,刺点儿没关系,现在政策规定:不能超范围经营,开中药大夫是不能动针的,用针的不能开药。

172.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解:

呕加半夏,生姜半夏,治呕的。

由太阳传入少阳叫并病:头痛项强脉浮恶寒,往来寒热,胸胁胀满,心烦喜呕,不想吃东西。

太阳和少阳同时发病为合病:

自下利者:加一条症状腹痛,没有芍药加腹痛没有意义,自下利腹痛者,与黄芩汤:黄芩、芍药、甘草、大枣。如果不加腹痛的话,跟32条葛根汤是区别不开的,另外一个鉴别点就是32条葛根汤脉浮紧,而172条没有解表的药,所以浮脉是不明显的。

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

补充症状:下利加腹痛。

黄芩、芍药、甘草、大枣、应无明显表证及半表半里

参见163、32条

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表里不解,同样有个表里不解,但是一定是以表为主的,同时“里不解”是阳明有一点儿热,但是还没形成实热,会有口渴,口舌干燥津液不足的表现,是要用人参桂枝汤的。

32.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 15g(味苦寒) 甘草二两 10g(炙,味甘平) 芍药二两 10g(味酸平) 大枣 12 枚(掰,味甘温)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若呕者,加半夏半升,生姜三两。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 15g(味苦寒) 甘草二两 10g(炙,味甘平) 芍药二两 10g(味酸平) 大枣 12 枚(掰,味甘温)半夏半升(洗) 生姜一两半(一方三两,切)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若呕者,加半夏半升,生姜三两。

173.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解:

胃中有邪气:停水:指的是脾胃整体说的,心下痞,腹中雷鸣(水痞)

胸中有热:表现为热在胸中,烦,胸中有肺,一定是体现在气上面,有热会快,气促,短气。 热不是很明显。

腹中痛,欲呕吐:是肺的邪气与水中的痰饮交互作用,脾胃系统(中医说的脾胃包括整个消化道,从口腔到大小肠)邪气作用于偏下的地方,会出现腹中痛,作用于胃本身,胃有停饮跟在肺中的热想混交感作用以后,就出现欲呕吐。

补充症状:

胸中有热:烦

胃中有邪气:心下痞、腹中雷鸣(有水)加上腹中雷鸣的话,整个痞一定是水痞。

黄连汤方

黄连三两(味苦寒) 甘草三两(炙,味甘平) 干姜三两(味辛热)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各 15g 人参二两 10g(味甘温) 半夏半升 15g(洗,味辛温) 大枣 12 枚(掰,味甘温)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看名字是很寒的,看组成后不寒。因为有甘草、生姜。看出胸中有热,但不明显

还有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可以自己补充。

黄连汤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

炙甘草3两

人参2两

干姜3两


半夏半升

黄连3两

大枣12枚

桂枝3两

生姜泻心汤

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

炙甘草3两

人参3两

干姜1两

黄芩3两

半夏半升

黄连1两

大枣12枚

生姜4两

半夏泻心汤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炙甘草3两

人参3两

干姜3两

黄芩3两

半夏半升

黄连1两

大枣12枚


甘草泻心汤

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炙甘草4两


干姜3两

黄芩3两

半夏半升

黄连1两

大枣12枚


黄连泻心汤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






黄连1两

大黄2两

大黄2两

附子泻心汤







黄连1两

大黄2两

附子1枚

174.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解:

身体疼烦:可不是一般的痛。动都不能动,疼的让你心烦,强迫你就一个姿势呆着,是肉疼。疼的很严重,不能自转侧,翻身费劲。

不呕,不渴:排除了少阳证和阳明证。(自己补充:少阳证,想吐,胃不舒服,恶心想吐,阳明证是什么?出现有点燥,有点烦。)

风湿:素有湿,寒湿或湿热体质的人。

不呕:无停饮、无少阳证。

不渴:无阳明里热证。

脉浮虚而涩:脉浮表明病位是在表,还有虚,虚阳外越那个浮是很弱的,是没劲儿的。涩脉后世脉法说的是气血不足,流动的不顺畅,但是在伤寒上还有一层意思跟浮虚是一样的,是血少,血的不足。总的来说是提示营血不足。

伤寒八九日:头痛项强脉浮紧无汗,八九日还没传到少阳,还在体表,但是人比较虚弱的,所以这个方子要用桂枝附子汤。就是去掉个白芍,加上振奋机能的附子(可以理解为中药中的激素)。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以前解释过大便和小便的关系,津液分配给大小便是相对固定的,对半分。如果小便尿的多,小便就占到70%,大便减到30%,一定会硬的。去桂加白术汤。

小便自利有很多医家解释成水谷不别。分配出问题的意思。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 20g(去皮,味辛热) 附子三枚 15g(炮,去皮,破八片,辛热) 生姜三两 15g(切,辛温)甘草二两 10g(炙,味甘温) 大枣 12 枚(掰,味甘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去桂加白术汤方

附子三枚 15g(三枚) 白术四两 20g 生姜三两 15g 甘草 二两10g 大枣 12 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去掉了桂枝,白术是健脾的,中医认为食饮入胃,脾要健运,水液代谢障碍的话,可以用白术健脾。其他固护脾胃的。促进津液生成的。

175. 风湿相搏斗,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解:

上一条肉疼,这一条是关节疼。大关节疼。

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风湿性关节炎,在急性发作时符合这条描述。还有一个病急性扁桃体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可能出现的三个并发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肾小球肾炎(现在隐匿性肾炎多了,肾小球肾炎少了些,肾衰多了,肌酐高500+尿素高,除了换肾只能听天由命,肌酐700以下,肾衰早期中药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把处在损伤的肾小球保住不再继续损伤)、风湿热(主要侵犯大关节,有红肿热痛)

近之则痛剧:看前后文看出来,这里描述的是“风湿热”。类风湿的描述跟这个描述不太符合,但是慢性关节炎如果伤寒或者中风了,跟这个也很像。现在有些人反复查风湿指标都没问题,但就是关节疼或者肉疼,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寒和湿,再严重点儿可能还有风的因素参与,风寒湿三气杂合而致的。

汗出短气,小便不利:又出汗,气又不够用,尿少,尿短赤。

恶风不欲去衣:衣服就跟舍不得脱一样。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不欲去衣,是一种真寒假热证。

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或的,就是可以有可以没有这个症状。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 10g(炙,味甘平) 附子二枚 30g(炮,去皮破,味辛热) 白术二两 10g(味甘温) 桂枝四两 20g(去皮,味辛热)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妙。

制附子,温经通脉

生附子:回阳救逆

记住什么脉象定的是什么证型。分析方子组成不大靠谱,中药的作用,神农本草经是一个说法,汤液经用的就是这个药性。如果把神农本草经对药的解释去解释伤寒的方子,解释不通的额,本草纲目是植物学,不是中药学,用现在的中药学去解释伤寒的方子,完全解释不通。伤寒方子112个,太阳病讲完, 方子就已经讲了74个了,现代大概常用的也就80个方子。

桂枝附子汤

桂枝4两

炙甘草2两

生姜3两

大枣12枚

炮附子3枚


甘草附子汤

桂枝4两

炙甘草2两



炮附子2枚

白术2两

桂枝汤的加减变化一共有20几个方子,放在一起,找内在规律,麻黄汤变方,栀子豉汤变方,小柴胡汤变方,葛根汤变方,都做个整理。

176.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解:

跟前面不通,里有寒改成里有热,或者表里俱热,因为里面有寒的话,脉不会是浮的,而且既然里面有寒,为什么要用白虎汤,也是说不过去的。

都有热用白虎汤也不大说得通,以前讲治法的时候,太阳和阳明合病的时候,有表证又有里实证,原则是先解表再攻里,里虚要先补里虚,再解表。用白虎汤也不太合适

或者说表有热很轻微,表占1,里热占3-5,表里俱热,但是表热很轻,里热非常重才能用白虎汤。

应改为:表里俱热,白虎汤主之。

渴者,人参加白虎汤主之:心下痞,渴是干燥。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 30g(味苦寒) 石膏一斤 50g( 碎,味甘寒) 甘草二两 10g(甘温) 粳米四两 20g(味甘平)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77.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解:

心率不齐的人都觉得心脏有停歇,咕咚咕咚跳的感觉。

心动悸、脉结代:儿童病毒性心肌炎,多见于儿童身体弱,经常感冒,特别容易闹心肌炎,严重的话,一定有心律不齐。是不是中医的脉结代,肯定是。如果心肌酶高,用炙甘草汤效果出奇的好,降心肌酶效果快。

另用于左寸脉细,心脉细、小,跟性别、体型、年龄都不符合的话,心源性猝死可能性大,心脏跳跳突然就不跳了,可能有基础性疾病,也可能反复检查身体很好。用炙甘草汤解救她。

第三种病是房颤:用于转率,效果非常好。98%以上。

炙甘草汤方

甘草四两 30g(炙,味甘平) 生姜三两 15g(切,味辛温) 桂枝三两 15g(去皮,味辛热) 人参二两 10g(味甘渴) 生地黄一斤 50g(味甘寒) 阿胶二两 10g(味温甘) 麦门冬半升 25g(去心,味甘平) 麻子仁半升 25g(味甘平) 大枣 12 枚(掰,味甘温)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人参用于津液损伤,生地用的多,生地和麦冬都是偏凉的。

178. 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解:

把心律不齐的脉分三种:促、结、代

促脉:脉跳的快的基础上,不一定什么时候就停一下;结脉是指在正常脉跳的时候,是不快不慢的,既没有窦速也没有窦缓的基础之上,不一定什么时候就停一下;代脉,是在窦缓的基础上,脉跳的慢的时候,不一定什么时候就停一下,出现间歇或者早跳。这是后世脉法的描述。178条的描述对我们意义并不大,因为心电图很普遍,随时都可以做。

但是在伤寒论中的脉诊描述的是非常精准的。下图每个竖线代表心脏没跳动一次。

正常人的:

  

 

间歇跳动脉:

 

早跳的:比正常跳的要提前,有房性的、室性的,交界性的,早跳以后,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回不到以前的节律,后面的都跟着提前。从早跳那一次开始,后面节律是正常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第二个早跳了,但是后面的没跟上来,第三跳还在原来位置,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shuo),中有还者反动:在第二跳和第三跳中间又出现一个小的,原因是心室充盈时间不够,心脏收缩没有那么大劲儿,射血没有那么多,这个小的心电图的话,就不是标准坡形。要小。

 

太阳篇小结:共计112方,太阳篇占74方。

一、三步开方法(一)

第一步:辨病

第二步:辨证、脉

第三步:变法

太阳病

太阳中风

桂枝汤及变方:

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附子汤等

太阳伤寒

麻黄汤及变方:

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葛根汤等

温病




先要辨病,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用的是三阴三阳病,在每一个病的开篇,首先介绍定义和基本症状。一旦辨病辩对了,直接就告诉你太阳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比如发汗的方法,但是到这一步行不行,还不行,第二步,要用证脉,这里的证,别用后世去解读这个证(病位病机病因病势统统称为证),伤寒论就把它简化理解成症状,症状加上脉象。来分出它是哪个证型。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当我们辩证、脉,到第二步的时候简单的病就已经够用了。太阳中风直接告诉你就是桂枝汤,太阳伤寒直接就用麻黄汤。

再复杂点儿的,就是各种变方,体现在条文中,比如桂枝加葛根汤,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上项背强几几(jiang shu shu),大脖筋特别难受,那就在桂枝汤里加葛根。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这个人不是个正常人,过去有基础病,喘家,有呼吸道疾病,有慢阻肺基础病的人,他在得这种太阳中风证的时候,用桂枝汤是合适的,但是要加厚朴杏子,这才是第三步。伤寒所有的条文,有这三步就全都囊括了。

条文中辨的非常相信,是白虎汤证还是承气汤证,比如白虎汤证耗伤津液特别严重,口鼻干燥:这个时候加人参。辨出阳明病,有好几个证型,方子怎么加减,承气汤有好几个,调胃承气汤、大小承气汤、桃核承气汤。

桂枝汤禁忌

汗法禁忌(7个条文):变通方式,各半汤等,非常灵活。

49.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正气虚;邪热壅滞气机)心悸(心阳虚,心神失养)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50.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83.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84.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85.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86.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87.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88.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89.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有汗用桂枝,无汗用麻黄,二者是定律,似乎不可逾越。

但:表有轻微寒邪,又有营卫之气不足,单用桂枝汤不能发散体表寒邪,单用麻黄汤更加损伤已不足的营卫之气。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未入少阳),清便欲自可(未入阳明),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少阴证),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面红,寒闭阳郁),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寒轻身痒,寒重身痛),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 生姜(切)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一两 大枣四枚

(擘) 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25.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无口渴,仍在太阳),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却更轻微)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甘草(一两二铢) 杏仁(十六枚,去皮尖)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 大枣(五枚)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日再服。一本云桂枝汤二升,麻黄汤一升,合为三升,分再服

27.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此为少阴),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去皮) 芍药 甘草 麻黄(去节,各十八铢)大枣(四枚) 生姜(一两二铢)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

越婢方:麻黄六两 甘草二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

二、传与不传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太阳病可以传到任何一家,或者说任何一个病发病初期的时候都会有太阳病的表现。有基础疾病的可以跟它同时发病。传到太阴就不会再传了,因为它归土,土承载万物,无所传呀,最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归到土当中。


太阳                       少阳                      阳明

少阴                       太阴                      厥阴



可以从少阳传到阳明,但是阳明不会往回传到少阳。

三、三步开方法(二)

合病:同时发病叫合病。有基础性疾病,又外感。某个人本来就有脾胃湿热,又能吃、肚子又大、脸红扑扑,一动就出汗,脉跳的也快,脉也大也有劲儿,这是阳明病的表现。又感冒了,那就有太阳和阳明合病。

现代与三阴合病比较多,太阴病有一些,但是少阴病归到现在的虚寒体质,这个群体是非常大的。

并病:太阳病没好,传到少阳,叫太阳少阳并病。

证、脉,大家要通过条文的学习把脉证给补充上来。

第二步是属于哪个证型的。太阳中风还是伤寒。第三步方子开好。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闹肚子,用的是葛根汤;病情变化,若呕者,下泻上吐,加半夏。

第一步:病

第二步:证、脉

第三步

合病

太阳阳明合病

麻黄汤36、桂枝汤、葛根汤32、葛根加半夏汤33等

太阳少阳合病

黄芩汤、黄芩加半夏汤172

与三阴合病


并病

太阳阳明并病

48

太阳少阳并病

142、150、171、220

四、三步开方法(三)

大概分一下,不是很合理,但是目前没有更好的分的方式。

热证,可以把它当做太阳病向里传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张仲景为什么要把这些并划到太阳病里呢?太阳病因为可以传到所有另外二阳和三阴中,所以在太阳病条文中,张仲景把其他病都提到了一些,做了简要介绍。

栀子豉汤证:热邪聚集在胸口部位,出现心烦,严重的心中懊侬,栀子豉汤应用范围其实也非常广。现在人常有不满足感,心情不愉快,不一定完全是栀子豉汤适应症,但是现代人情绪坏,物质生活提高了,心情反而不好了,不满意,觉得谁都亏欠她的,社会国家亏他的,心情不愉快淤积以后,可能就是一个栀子豉汤证,方子开到寒热平衡后,包括那些平时素体虚寒的,栀子豉汤都可以用上。

麻杏石甘汤证:无大热,汗出而喘。

葛根芩连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都是偏热的证型。

偏寒的证型基本上就是用四逆汤证,比如闹肚子,下利,这时候先救里边的虚,先用四逆汤,把里寒解除掉以后,再用桂枝汤解表。四逆汤、茯苓四逆汤、干姜附子汤、真武汤。

上热下寒证:黄连汤,其实还有泻心汤更适合寒热错杂的,但是它都是在胃当中,上下并不是很明显。

太阳蓄水证:五苓散

太阳蓄血证:桃核承气汤抵挡汤/丸

第一步:病

第二步:证、脉

第三步:变方


热证

栀子豉汤证及禁忌

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干姜汤

麻杏石甘汤证

麻杏石甘汤

葛根芩连汤证

葛根芩连汤

白虎加人参汤证

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

寒证

四逆汤证

四逆汤、茯苓四逆汤、干姜附子汤、真武汤

上热下寒证


黄连汤

太阳蓄水证


五苓散

太阳蓄血证


桃核承气汤抵挡汤/丸

痞证:

第一步:病

第二步:证、脉

第三步:


痞证

实痞

大小陷胸汤、三物小白散

热痞

大黄黄连泻心汤

寒痞

附子泻心汤、三物小白散

寒热错杂痞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

痰痞

旋覆代赭汤

水痞

十枣汤、瓜蒂散、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疼痛


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新加汤

实痞,是结胸证,结胸证也是痞硬的一种,但是它的位置是在心下,关脉浮寸脉沉,按之痛。用大小陷胸汤和三物小白散(寒湿结胸)。

热痞,三黄泻心汤。现代人用三黄片当做泻火的东西吃,但是实际上是针对热痞的,是心下的问题,不是针对嗓子有点儿干,嘴巴有点儿干,这几天没睡好觉,上火了,吃点儿三黄片吧,不对的。三黄片作用很弱,吃点儿也没关系,但是原则上是不对的。

寒痞:附子泻心汤、三物小白散

寒热错杂痞:临床中遇到最多的是寒热错杂的问题,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痰痞:旋覆代赭汤,其实组成都跟上边的差不多,就是多加一个旋复花和代赭石。

水痞:五苓散、十枣汤(是去胸水和腹水的)、瓜蒂散(吐法,现在不用这个方子吧)桂枝去桂枝加茯苓白术汤(“去桂”两个字删掉,不能去桂)

疼痛:三个方子都是止痛的。

四、三步开方法(四)

治错了,该用汗法没有用,或者下治过早,下太过,伤及到内脏的时候,或者有基础性疾病的时候。

伤心,汗下以后气上冲,桂枝加桂等。

伤脾胃,方子伤脾胃很多的,那些痞证,都是伤脾胃的,这些方子都是固护脾胃的。

第一步:病

第二步:证、脉

第三步:


伤及脏腑

伤心

桂枝加桂汤、桂枝甘草汤、苓桂枣甘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牡救逆汤、炙甘草汤

伤脾胃

苓桂术甘汤、桂枝人参汤、小建中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阴阳两伤


芍药甘草附子汤,炙甘草汤

虽然伤寒中整体上是强调保护脾胃,保护气血化生之源,保护人的阳气的,但是也有伤脾胃的。苓桂术甘汤、桂枝人参汤、小建中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这些都是伤了脾胃以后的方子。

还有阴阳两伤的,芍药甘草附子汤,炙甘草汤。

虽然这个分类方法也不是很合适,但是可以简单整理一下太阳病的脉络。

怎样学伤寒?

本无高深之理论,治愈疾病而已,亦即以方类证,方证对应《伤寒论》之真、之实、之是。——柯琴《伤寒来苏集》

仲景之道,至平至易,仲景之方,人人可入——徐大椿《伤寒论类方》

先学脉诊,此为基本功,再症状与脉结合确定方剂。

引申:

历代研究伤寒的代表人物及派别

一、侧重理论、研究仲景辩证思想

三阴三阳的实质

1.气化派——代表作:张志聪《伤寒论集注》

2.经络派——代表作:朱肱《南阳活人书》

3.三纲鼎力派——代表作: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二、侧重方药应用

1.一方类证——代表作:柯琴《伤寒来苏集》、徐大椿《伤寒论类方》

2.以法类证——代表作: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3.按因类证——代表作:钱潢《伤寒溯源集》

4.按证类证——代表作:沈余鳌《伤寒论纲目》

5.方证对应——代表作:胡希恕、黄煌等

伤寒面对的时候感染性疾病,现在生活方式病多了,情绪病多了,用伤寒这种治外感的,不是很有效,怎么把它转换成生活方式疾病的治疗,老师有四象体质理论。

1分辨体质,他们的身体基本条件,生活方式,有很多相似之处。

2.用脉,一下子解决了阴阳表里,脏腑辨证,定位到各个脏腑的寒热虚实。

3.寒热虚实:先天因素加后天叠加在一起,辨体质辨的就是寒热虚实,四象体质,群体大的治疗原则就有了,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以平为期。虚寒的给她补补,热乎点儿,给她加点儿温。湿热的,去去湿,请清热。

中医外治方法、药食同源。0200,方便服用,健康管理实际抓手。

4.专病专方:心脏支架,怎么让血管里面宽畅点儿。心血管狭窄的,有个方子,瓜蒌薤白半夏汤。有个病例出差外地心梗,又无法做支架,心梗急性期已过,保守治疗。喝了一个月中药后做造影,满足做支架条件了,又放了支架。

湿疹:脾的问题。脾对湿的运化出了问题。

食物不耐受:不能吃海鲜、不能吃小米.....

口腔溃疡:黄连竹叶汤,有些人原方用效果不好。需要辨寒热虚实,如果有个人是虚寒的,要先调整虚寒,再用黄连竹叶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36 讲 痞证类证、火逆证、太阳病欲愈候
每天一首小经方 4:柴胡桂枝汤
伤寒论应该背诵下来的398条(101
伤寒论108条背诵条文
伤寒论第311 313条
《伤寒论》太阳病篇小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