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乱谈之七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乱谈之七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1、2)

  有子不愧是孔子的得意门生,说话的口气都和老师十分接近,也很好地“领悟”了老师的忠孝仁义思想。这段文字分析了“为人孝弟”与“犯上”以及“作乱”之间的联系,有子以为“孝弟”是为人的根本,这个根本确立了,就不会去“犯上”了,更不要说“作乱”了。其实,有子的这番言语逻辑上较混乱,根本经不起推敲,因为“为人孝弟”与否和是否会“犯上”根本是不搭边的两个概念,而在有子的思路里,“不孝弟”、“犯上”和“作乱”三者之间是一个连续的线性发展的过程,他认为它们无非是“不仁”的程度深浅不同而已。我觉得有子的观点没多大道理,缺少说服力,因为你把历史上的那些“犯上作乱”的乱臣逆子翻开来看看,会发现并不能排除他们是一些孝子,而且恰恰相反,很多农民军或土匪的头目正是因为“为人也孝弟”所以想方设法要让父母过上好日子从而自己走上了“犯上作乱”的道路。一些作乱者在自己坐稳了位置之后立马想到还在受苦的父母,比如文学作品中的李逵,虽是鲁莽野蛮,杀人不眨眼,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孝子,在梁山上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时候忽然动了把母亲接上山来的念头。李逵这般的“为人也孝弟”的江湖人物却依然义无反顾地走上了犯上作乱的“歧途”,这足以说明有子的立论是站不住脚的。文学人物有些虚化,而现实中其实并不缺这样的实例,最近传得沸沸扬扬的抢劫犯“周克华”,杀人可以冷血得把人一枪毙命,而他对自己的母亲却依旧牵挂照顾。所以有子将“孝弟”当作了“仁”的根本、认为有了孝弟之心就会不犯上不作乱的想法是说不通的。按有子的思路反推一下,会“作乱”者,定是会“犯上”的;会“犯上”者,定是不“孝弟”的人。于是将造成社会混乱的根源归咎于家庭,而“上”是永远没有错误的——这实在没什么道理,事实是犯上者往往是“上”的昏庸残暴导致。人性是个复杂的概念,绝不是说人只要有了“孝弟”之心就会安心做个顺民。其实,“孝弟”是对内的,“犯上”是对外的,对内我们可以委屈一下自己,因为亲情是道谁都跨不过去的坎,家不是说理的地方,没有几个人会把父母纠缠着不放;但是,对外就不一样了,在上级面前你可以低声下气一时,却不会忍受一世,当忍无可忍时只好“犯上”了,当“犯上”激化到了一定程度一定规模那就可以“作乱”了。“犯上”和“作乱”我们习惯放在一起讲,可见它们的本质是有相似之处的。人这种复杂生物的思维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环境里,遇到不同的人与事,都可以影响甚至改变他固有的天性,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对某些罪犯几乎不敢相信的原因。人的改变说到底是社会环境使然,尤其是“堕落”,几乎不需要花费多少力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谈谈“孝”
《学而篇》第二章
国学|论语类解第三:何为真正的「孝」
《论语解悟》学而 第二章
精读《论语》1·2:有子的言论为什么有资格排在第二章
凡夫俗子读国学之论语篇(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