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东长清:灵岩山寺

 白云还在,青山一角。

【引言】

唐代是中国佛教盛行的时代,也是中国国力领先于世的年代。在那段灿烂的文明史中,中国唐朝四大名寺孕育而生,唐元和年间(806—820)宰相李吉甫著《十道图》中评述唐代天下丛林有“四绝”——分别是南京栖霞山栖霞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与山东万德灵岩山寺。

灵岩山寺在哪里?江南人都知道印公长老最后弘修净土的苏州有一座灵岩山寺,他的原址是当年吴王夫差与西施的行宫,现在仍是中国难得的真正修习净土法门的清净之地。我初识山东灵岩山寺是因为对苏州灵岩山寺的感情,灵岩山寺是真正的佛教寺院,我心常住,而我们氏族的祖先来自于山东,灵岩山寺指引着我循着当年祖先们南下的足迹抵达了泰山之阴的那个山谷,那片丛林,那处“灵岩胜境”。

“灵岩是泰山背最幽胜处,登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也。”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对灵岩山有如此评价。其实灵岩山位于济南市长清县万德镇东北的一条山谷之中,南距泰山 25公里,与苏州灵岩山寺的帝王缘相近,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于唐麟德二年(665)至泰山封禅时浩浩荡荡带领三千人马先到灵岩山寺拜佛驻跸十天,再到泰山岱顶祭天,可见在唐朝此山此寺之盛。清朝乾隆皇帝算得是能游会玩且对佛教颇有研究的高级“驴友”了,他11次到泰安,其中9次不住泰安,而是巡幸驻跸灵岩山寺,并为灵岩山命名“八景”逐一赋诗。

 灵岩山寺大雄殿、银杏与辟支塔

如果说古代帝王对灵岩山寺清幽迷人的评价还不足以证明灵岩山寺的殊胜,那么下列给灵岩山寺重新定义的特征词语将会令每一位访古探幽者心向往之:第一,灵岩山寺有中国现存的第二大塔林(第一塔林在少林寺);第二,灵岩山寺有“中国罗汉两堂半”之全堂保存完好的四十尊,其中三十二尊塑于北宋治平三年(1066)的彩色泥塑罗汉像;第三,灵岩山寺是唐代四大名寺中至今保存最完好,并且拥有五百棵千年以上古树名木的佛寺。第四,第五,……,凡灵岩山寺的任何一项特征都足以名垂中国现存佛寺之史册,因此,此次我也打算用上、中、下三篇的篇幅来记录和介绍灵岩山寺的“灵寺、灵山与灵岩”。

 

上篇:灵寺篇

 

灵岩山寺有“灵”气,这种灵能够使之历经千年而得以保存,这种灵能够让这片山谷始终笼罩在佛教的光环和传说的氤氲中,这种灵更是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叹为观止为之赞服。

 灵岩山寺山门

灵岩山寺座落于群山环抱之中,背依主峰古称方山,其顶峰四面如削方方正正而得名,因其形状宛如古代帝王的玉玺,故而北魏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将此山命名为玉符山。

东晋时期,佛图澄的弟子京兆人竺僧朗于前秦皇始元年(351)入泰山,与灵岩隐士张忠交好,并常到灵岩说法。此位朗公德行素端,博学渊通,前秦符坚、东晋孝武帝、后燕慕容垂、南燕慕容德、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都与其有过书信或供养往来。传说,朗公在灵岩山讲经至绝妙处,群山感动,岩石点头,猛兽伏听,鸦雀无声,朗公说:“此乃解化,山有灵犀,不足为怪。”于是,方山或是玉符山从此得名灵岩山。朗公后在灵岩山“别立精舍数十余区”,正式开启了灵岩山寺一千七百年来的神话。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武帝灭佛,灵岩山寺遭此法难。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北魏僧人法定先在方山之阴建静默寺(唐称神宝寺),后于方山之阳重建灵岩寺,并选址于山麓甘露泉旁。传说法定来灵岩寺时,前有青蛇引路,上有仙鹤飞鸣,左右还有两只老虎为之驮经,因此很快信徒云集,空山绝谷矗立起一座规模宏大的佛寺巨刹,所以法定也被称为灵岩开山第一祖,现在寺内存有祖师塔,千佛殿内塑有法定罗汉像。

北周建德三年(574),历史上又出现了一位武帝下诏禁佛、道二教,灵岩山寺两度遭难。隋文帝一统后,灵岩山寺重新得到发展,至唐一代,贞观年间(627—649)僧慧崇至灵岩山从甘露泉旁迁建新寺于现址,重新规划和建设灵岩山寺,使其规模日增,高僧名师纷至,灵岩寺遂名声鹊起,跻身唐代“四大名刹”之列。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三年(629)赐以手敕建御书阁供奉,唐高宗与武则天又封禅驻跸。慧崇寿近百岁,后葬于灵岩山寺塔林,现存慧崇塔。

 灵岩山寺慧崇塔

会昌五年(845),历史上第三位唐武宗灭法,灵岩寺三遭法难。至唐大中五年(851),住持从心上书朝廷获准重修,灵岩山寺再次得以恢复。北宋时期,灵岩山寺的发展达到了历史鼎盛,宋太宗、真宗、仁宗、徽宗都曾赐御书于灵岩寺御书阁内。据宋张公亮《灵岩寺记》:“殿堂、廊庑、厨库、僧房,间总五百四十。”宋嘉佑六年《灵岩寺千佛殿记》:“有良田可以封万户,有华屋可以荫万家,有余资可以济万民。”至金朝统治时期,“四方礼谒,……祈福者,岁无虑千万人。佛事愈兴,而居者益众,分而为院者卅有六。”此后,元世祖、元成宗、元武宗均下诏灵岩寺明确住持与庙产。

明朝英宗于正统十年(1445)颁赐大藏经于灵岩;明宪宗于成化十五年(1479)下诏保护灵岩寺;明神宗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颁赐佛经678函于灵岩。清朝乾隆帝九次住灵岩,第二次来时即在甘露泉旁建爱山楼,又称“乾隆行宫”,乾隆皇帝先后在灵岩留寺百余首,可见其爱之深切。

 灵岩山寺大雄宝殿

灵岩山寺历经了“三武法难”三毁而三建,足见其佛缘深厚,朗公、法定、慧崇、从心四位高僧前后四次开山复建,使灵岩山寺在千百年间法脉未断。解放后,“文革”来临,全国解放后仍得以保存的著名佛寺纷纷毁于浩劫,特别是唐代四名刹的其他各寺,而独有灵岩山寺因缘殊胜得以保存,从而造就了如今我们仍能一见的诸多古迹胜景。

灵岩山寺因地属济南,而又较为偏僻,整个山谷形如袋状,只有一径可出入,宜于守卫,故而解放后济南军区空军将此地列入军管禁地,作为存放空军的弹药库使用,如此一来,整个“文革”均未冲击到此寺,也终将第二大塔林和千佛殿彩塑罗汉、辟支塔等一众古迹保存了下来。这段因缘不能不说是灵岩山之灵护佑了这片佛门净土,也成就了后世得见如此一古刹之机缘。 

 “大灵岩寺”碑

灵岩山寺山门广场正中有一树、一碑,碑题“大灵岩寺”,广场东侧悬崖上镌刻有乾隆帝撰书的八块御碑,形成“御碑崖”。入得寺门,在一条小溪清流前先有天王殿,左右有钟鼓楼,第二进建筑为大雄宝殿,殿前有千年银杏两棵,一雌一雄分列两侧。这座大雄宝殿因该是当年的前配殿,因为需要保存灵岩山寺原大雄宝殿内陈列的四十罗汉彩塑而不再供奉香火,从而将此配殿改作为大雄宝殿使用。大雄宝殿建在台基之上,前出檐抱厦双脊顶结构,证明此殿有不断扩建的痕迹。

在大雄宝殿后侧是一座五花殿遗址。此殿据载建于宋景佑(1034—1038)年间,由琼环长老创建,明清时重修,据《灵岩志》载:“阁架两层,龟首四出,备极精工”,前人称为天下第一,全殿为石料砌筑,上祀“三大士”,下祀圆通菩萨,四面各五间,各辟一门洞,有回廊围绕,可惜后毁于火灾,现仅存宋代八棱石柱及覆莲柱础。

灵岩山寺五花殿遗址

五花殿西北暨是灵岩山寺的一绝,四十尊彩塑罗汉所在的千佛殿。整座千佛殿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此后历代均有重修,现存为明代木构建筑。千佛殿同样建于台基之上,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出檐深远。殿正中塑有通体贴金的“三身佛”,各有来历,塑造年代也均不同。中间“法身”毗卢遮那佛由藤胎塑造,宋治平二年(1065)从钱塘运至灵岩供奉;东侧“报身”卢舍那佛为明成化十三年(1477)用五千斤铜铸成;西侧“应身”释迦牟尼佛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铜铸。

在“三身佛”两侧则是中国著名的一堂彩色泥塑罗汉,共有四十尊,其中三十二尊塑于宋治平三年(1066),八尊补塑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这些塑像皆坐于80厘米高的砖砌束腰座上,形象传神,栩栩如生。这些罗汉多以现实人物为素材,第一尊即是达摩初祖,此后有罗汉尊者、佛教名人鸠摩罗什、济公等大德;也有灵岩山寺祖师朗公、法定等高僧。这些彩塑罗汉衣褶清晰,姿态生动,笑者可掬,怒者自威,悲者戚戚,静者如松,而且色彩颜色鲜艳分明,只可惜现在的保护措施有限,只能任其色彩褪化而无法复原了。更奇的是,有一尊罗汉腹腔内发现有用丝绸做的五脏六肺,其形状位置完全符合人体解剖学原理;还有一尊罗汉体腔内被剥离出一尊铁质的罗汉内胎像。刘海粟曾对此挥笔写下“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赞语。建议各位读者早些前往一睹其风采,真担心再过数年,其色彩将不再,我们也无法想象能有如此优秀传神的罗汉像作品了。

 灵岩山寺千佛殿

千佛殿后侧有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慧崇和尚存放李世民的御书阁,再其后有唐宋般舟殿遗址,此殿从柱础看十分宏大,但后为山石泥流所掩埋。

般舟殿西侧是灵岩山寺的另一名胜——辟支塔。“辟支”全译为“辟支迦佛陀”,辟支塔是一座密檐楼阁式砖塔,八角九层,塔高55.7米,塔基周围有40组浮雕(现存37组),讲的是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门的故事。辟支塔始建于宋淳化五年(994),历时63年竣工于嘉佑二年(1057),当时采取了堆土法建造,全塔为青砖砌就,下三层为双檐,塔檐与塔径自下而上逐层递减,收分得体,一至四层设塔心,内辟券洞,砌有台阶,可拾级而上。第五层以上砌为实心,登塔须沿塔壁外腰檐左砖九十度进入上层门洞。塔身上置铁质塔刹,由覆钵露盘、相轮、宝盖、圆光、仰月、宝珠组成,宝盖下垂八尊铁质金刚承接,延至地下,起到了极好的避雷作用。

 灵岩山寺辟支塔

辟支塔是灵岩山寺的象征,天气晴朗时,无论是从京沪高速公路上,还是京沪高铁上都能看到在灵岩山前拱抱的辟支塔,塔的高度与灵岩山整体相谐甚佳,不知道当时的古人是如何计算塔的中心位置和其高度比例的。

在辟支塔向西,就到了灵岩山寺塔林,也就是现存的中国第二大塔林。整座塔林有北魏、唐、宋、金、元、明建起的墓塔167座,墓志铭与石碑81通,堪称继少林寺塔林之后的中国现存第二大塔林。灵岩山寺塔林的特点是均为石材塔,每座塔均有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座有呈方形、圆形和八角形的,塔身上刻僧人法名年号,塔刹则有相轮、覆盆、仰月、宝珠等图案造型,每座墓塔旁通常有一通墓碑,是一座很珍贵的高僧资料库。塔林中央有一甬道,北侧正中是砖石结构的单层重檐北魏祖师塔(法定塔),再其上单独有一座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6)与四门塔相似的单层石塔暨高僧慧崇塔。

 灵岩山寺石塔林

灵岩山寺塔林其实并不是中国曾拥有的最大塔林,在中华大地上凡有名寺巨刹的地方都有成百上千的塔林墓地,只可惜几轮战火和一场“文革”将中国许多大的塔林毁于一旦,如今只存下来百余座的就算是最大的塔林了,能有此机缘的如少林寺塔林、灵岩山寺塔林和潭柘寺塔林等,但灵岩山寺塔林确因其未受“文革”破坏而成为了如今中国的第二大数量塔林。此外,灵岩山寺塔林的形态也十分独特,佛教有“晨钟暮鼓”,而这些高僧据说如果是早晨圆寂的其塔就雕成钟状,晚上圆寂的其塔就雕成鼓状,白天圆寂的则雕成方形,不知这种说法是否确切,但是如此密集和形态各异的石塔汇集成林,观者无不觉得蔚为壮观。

 灵岩山寺塔林的“晨钟暮鼓”

 

以上对古代灵岩山寺的灵寺建筑仅作了一个简单介绍,其实如果诸位仔细去看的话,寺内的这些“灵”绝不是这千把字能够形容的。最后,让我来介绍一下现代灵岩山寺的一座建筑之“灵”——地藏殿。

灵岩山寺原有地藏殿,但那座地藏殿因为位于山门前原有沟壑的对面正对千佛殿的位置,而且其台基较高,门面狭小,所以在开发旅游观光时被改作为灵岩山寺前檀园的办公用房。不过,因为此殿年代久远,所以墙厚60厘米,实木门也厚重如初,殿堂内部尤如冰柜,始终阴气十足,起先在此办公的人员晚间多有恶梦,建设施工也时有坎坷。时至2010年,有吴姓教授来此,甚喜灵岩山寺清幽,因缘法起,获知灵岩山寺缺了一座地藏殿,便发善愿筹资建设新地藏殿于灵岩山方山顶之缺口正下方山脚位置。2011年3月21日开始动工建设,更至台湾请得千年楠木一棵雕成地藏菩萨圣像安座于此殿之内。

2012年9月11日(壬辰七月廿六)地藏殿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交付僧团正式启用。此后新地藏殿成为灵岩山寺一景,而原地藏殿内也一切平顺,不再有异。想来吴姓教授和主持参与此工程的周姓工作人员均是灵岩山寺的转世护法,他们的善举将会给这座千年古刹带来新的“灵”气佛缘。

灵岩山寺地藏殿

虽然灵岩山寺在“文革”中得到了充分的保护,但由于列为军事要地,所以无僧人入住,因此灵岩山寺在1984年未被列入全国汉传142座重点佛寺之列,但由于其著名的历史地位和建筑、人文价值,1982年灵岩山寺即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泰山一起申报同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单位,2000年,成为全国首批4A级景区。

灵岩山寺辟支塔与千年檀树

此后,在管委会的支持下,灵岩山寺又重新至苏州灵岩寺请来了僧人,他们入住灵岩山寺后,灵岩山又恢复起了晨钟暮鼓的佛教丛林制度,一年365天每天清晨四时无论雨雪,梆子声起,僧人均如期举行早课,在这围绕灵岩山寺千年的颂经声中,我们又看到了历代以来那一幕幕的佛、法、僧的三宝演变,看到了历代以来灵岩山寺的灵寺风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济南行之一灵岩寺
一段扑朔迷离的百年“时间差”——法定高僧与灵岩寺的渊源
青州游学丨静谧中的光明,永远的东方微笑(10.22-10.24)
【原创】国庆长假济南灵岩寺一日游记
千古佛光罩灵岩
当代散文|大灵岩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