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芷江导游词
芷江县县域面积2099平方公里,人口36万,其中侗族人口占百分之五十六以上,所以在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芷江侗族自治县。芷江县建制较早,汉高祖五年始置无阳县,取冬日无阳之意,这是芷江最早建制的开始,至于芷江之名,则始于清乾隆元年,据说是乾隆皇帝一梦所得,有一种更有根据的说法,请大家看车窗左边,那一条河流就是咱们芷江的母亲河---潕水河。 潕水河发源于贵州壅安县,全长244公里,流经怀化的新晃,芷江,鹤城,中方,最后在黔城注入沅水,相传当初著名爱国诗人屈原流放如今的漵浦,乘船来到芷江,一路采撷岸芷汀兰,游山玩水,并在此江上写下了著名的《九问。湘夫人》其中有一句是:沅有芷兮澧有兰。沅,指沅州,当时的芷江是沅州州府所在地,沅有芷说的是沅州的一条江上长满了芷草,长满了芷草的江,就叫芷江了,芷江之名由此而来。那么芷草是为何物?何以连屈原大夫都写诗来赞美她?芷草是一种香草,它是咱们芷江人以前炒作芷江鸭必不可少的一样调料。说起芷江鸭,它是咱们芷江的特产,享誉全国,芷江人做芷江鸭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始于元朝末年,当初朝廷暴政,民不聊生,全国各地民众纷纷揭竿起义,反抗朝廷,咱们芷江人当然也不例外,当时百姓以“八月十五杀鸭子”为起义暗号,准备在八月十五号起义,鸭子代指鞑子,而当时元朝是外来政权,老百姓都管当时的统治者叫鞑子。由于力量悬殊,在朝廷的血腥镇压下,起义最终失败了,于是每年的八月十五,当地的老百姓为了怀念死去的亲人,都会杀鸭子以泄愤,有当地的民谣为证:“八月里来八月中,家家户户杀鸭公,鸭头鸭脚老板吃,鸭翅棒棒待长工”。芷江鸭选料精细,鸭子选净重两斤左右的嫩鸭,肥而不腻;炒作工艺讲究,先将鸭子切成一寸见方左右的块,用油爆炒,等到鸭子爆到金黄色,加入子姜,红辣椒,桂皮,八角,香叶等等,再接着爆炒,炒香入味后加水,焖上十来分钟,待水差不多干后,加入扎成捆的香葱,出锅成菜。这其中有三样配料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子姜,红辣椒和扎成捆的香葱,芷草现在已经很少了,而子姜就是用来代替芷草的。芷江鸭就为大家介绍到这,中午我们也会为大家安排芷江鸭供大家品尝,现在我们芷江也有专门生产芷江鸭的厂家,为了携带方便,还开发生产了真空包装的袋装芷江鸭,价格也相当便宜,如果大家觉得味道还不错的话,可以戴上几只回家,宴请宾客,馈赠亲友,都是不错的选择。    “八年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落芷江”。真正让芷江这个小县城闻名于世的,还是六十多年前的那场震惊中外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仪式。八年抗战,中国人民付出了3500万同胞的生命和鲜血,芷江受降,是中国人民永远的骄傲!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世界发表讲话,宣布日本帝国主义正式无条件投降,持续八年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宣告结束,第二天,当时的中国战区总司令蒋介石电令侵华总司令冈村宁次,告知小日本,就到芷江来向中国人民投降!并派当时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全权处理受降事宜。于是,在1945年的8月21日到23日,在何应钦的直接安排下,由当时的陆军总参谋肖毅肃将军接受了日方的投降。呆会我们要参观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就是为了纪念这一次伟大历史事件而的,管内包括受降纪念坊,受降堂,陆军司令部,何应钦办公室,以及受降纪念馆等建筑。特别是受降纪念坊,是整个华夏大地唯一一座纪念抗战胜利的碑坊,被誉为中国的凯旋门。是整个芷江抗日受降纪念馆的标志性建筑,受降坊四柱三门血字形造型,坊上有当时国民政府各要员包括蒋介石何应钦等的题词。血字造型喻示着抗战胜利是用3500万中国人民的鲜血换来的,警示后人不要忘记历史,警惕帝国主义的死灰复燃。纪念馆内有优秀的讲解员为大家作详细的介绍,我这里就不多说了,跟大家谈点其他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当时泱泱中国何其大,为什么当时的国民政府会把受降地选择在芷江这么个小地方呢?为什么不是在国民党的首府南京呢?这里的原因有三个,我给大家慢慢道来   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没有看一部叫《血色湘西》电视剧?那里就提到了一场战争,就是雪峰山战役,也叫芷江保卫战和湘西会战。1945年3月到4月之间,日本侵虐者发动了意在摧毁芷江机场的雪峰山战役,是役日本侵虐者志在必得,投入了大量的兵力,中国人民和军队为了保护芷江机场,同日本侵虐者进行了殊死抗争,双方都伤亡惨重,但在中国人民的顽强抗争下,芷江保卫战已日本侵虐者失败告终,中国人民永远的把小日本挡在了雪峰山外面,这次战争加速了日本比国主义在中国的失败和瓦解,是让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一次战役,芷江也成了让中国人骄傲的地方,选择在日本人战败的地方受降,寓意是显而易见的。这是原因之一,第二,当时的芷江,是国民党精锐部队集中地,全套美式装备,武装到了牙齿,兵力充足,加上当时让小日本闻风丧胆的飞虎队就驻扎在芷江,选择在芷江受降,是在武力上给小日本已威慑,叫他们乖乖听话。那至于为什么第一受降点设在芷江而不是南京,那是因为当时的南京,虽是国民政府所在地,但已沦陷,而国民党的陪都重庆不具备上述两点条件,是故选择陪都重庆的前沿阵地芷江作为受降点,实在是理由充分的很的。前方不远就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了,它位于芷江县千里桥村,为什么这个村叫七里桥村?七里桥有没有桥呢?好了,受降纪念馆到了,留点疑问给大家,上车后再为大家解答。现在请大家带好贵重物品给我下车,这里的游览时间为一个半小时,请大家跟好讲解员,一个半小时后准时上车。各位朋友,人齐了么?齐了就麻烦师傅开车。参观完抗日战争受降纪念馆,不知道大家感受如何?八年抗战,和平来之不易,今时今日的我们,实在是该好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现在我们所处的这个地方叫做七里桥村,因为这个地方离芷江县城3.5公里而得名。七里桥有没有桥呢?请大家看左手边,那座桥就是七里桥了,桥长8.15米,是为了纪念日本帝国主义在8月15日投降,桥身有八对石狮蹲踞,代表我们中国的八年抗战。请大家看在河对面,现在正在建一个和平园,而在2003年11月15日到16日,芷江又成功地举办了第一届和平文化节,并且每隔两年举行一次,到07年,已成功地举办了三届和平文化节了。现在芷江已形成以抗战胜利为主体的和平文化,作为芷江乃至怀化的形象,展示在世人的面前,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来此观光。中国人民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是无数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中国人民顽强抗争,不怕牺牲的结果,但这其中不能不提的还有一群人,那就是由二战中著名的美国抗战英雄陈纳德将军率领的美国第十四航空中队,也就是让日本帝国主义闻风丧胆的飞虎队。正是他们不远千里来到中国,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虐者,以高超的飞行技术和大无畏的国际主义精神,狠狠的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加速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溃败,帮中国人民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为此,他们中间很多人,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永远的留在了他们曾经战斗过的中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前往飞虎队纪念馆,一起去追忆那段战火纷飞的年代,去缅怀那些为中国抗战作出巨大贡献的可敬的飞虎队员们。现在我们车行使的这条路就是咱们芷江县城的主干道---凯旋路。也是为了纪念抗战胜利而命名的。陈纳德将军1893年出生于美国的德克萨斯州一个农场主家庭,从小聪明好学,大学毕业后当过老师,在其以中尉身份服兵役期间,偶然听到招收志愿军官当飞行员的消息后,毅然报名并且顺利通过考核,从此与飞机结下一生不解之缘。1937年7月,陈纳德应中国政府的邀请来中国考察空军,并接受宋美龄女士的建议在中国创办航校,为中国培训空军力量。1941年,陈纳德在罗斯福政府的暗中支持下,以私人机构名义,重金招募美军飞行员和机械师,以平民身份帮助中国对日做战。是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也就是著名的“飞虎队”。在31次空战中,志愿飞虎队员以5至20架可用的P-40型战斗机共击毁敌机217架,自己仅损失了14架,5名飞行员牺牲,1名被俘。其战机机身绘有的飞虎队徽和特有的鲨鱼头形战机开始名闻天下,“飞虎队”的绰号也从此家喻户晓。1943年,志愿航空队改为第十四航空队,除了协助组建中国空军,对日作战外,还协助飞越喜马拉雅山,从印度接运战略物资到中国,以突破日本的封锁,人称“驼峰航线”。航线从印度阿萨姆邦汀江,经缅甸到中国昆明、重庆。运输机飞越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的山峰时,达不到必需高度,只能在峡谷中穿行,飞行路线起伏,有如驼峰,驼峰航线由此得名。飞机飞行时常有强烈的气流变化,遇到意外时,难以找到可以迫降的平地。飞行员即使跳伞,也会落入荒无人烟的丛林难以生还,日军飞机的空中拦截也给运输队造成巨大威胁。在这条航线上,中美双方3年多共向中国战场运送了80万吨急需物资,人员33477人。航空队共损失563架飞机,牺牲1500多人。作出的牺牲非常大。但在战场上,自1942年7月开始到抗日战争结束,第十四航空队共击落日敌机2600架,击沉或重创223万吨敌商船、44艘军舰、13000艘100吨以下的内河船只,击毙日军官兵66700名。 而己方才损失战机500架。几组数据一比较,陈纳德将军与飞虎队为中国抗日战争所做出的贡献即可窥见一斑。好了各位,飞虎队纪念馆马上就要到了,请大家看车窗右边,那就是著名的二战中著名的远东第二大国际机场---芷江机场。现已成为湖南的五大航空港之一,有飞往北京,长沙和广州的三条航线,以后各位来往怀化有更多的选择了。现在请大家带好贵重物品跟我下车,这里的参观时间为一个小时,里面有讲解员为大家服务,请大家一小时后准时车上集合。好,人齐了,那么各位,我们现在去吃饭。刚参观完了飞虎队纪念馆,想必大家对飞虎队及陈纳德将军有一定的了解了。那么大家听说过陈纳德将军的中国夫人 陈香梅么?陈香梅1925年6月23日生于北京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受家庭的影响,受到了很好的西式教育。1944年,刚刚从香港岭南大学毕业的陈香梅加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昆明分社,成为中央社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女记者。凭着熟练的英语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她接受任务,赶赴抗战一线,采访援华空军"飞虎队"总指挥陈纳德将军。一段旷世奇缘从此拉开。抗战结束后,陈香梅调往上海中央通讯社工作。而陈纳德将军也到上海来组建航空货运公司,两人在次相遇,并最终走到一起。陈香梅女士是位可敬的爱国人士,现在仍活跃在美国的政界和商界,她一直关心着祖国的发展和建设,特别是陈纳德将军曾经战斗过的芷江,曾多次来到芷江,为芷江的发展出谋划策,是芷江人们的好朋友。好了,各位朋友,马上就要到我们用餐的餐厅了,中午为大家安排了咱们芷江的特色菜芷江鸭,请大家好好品尝,一上午大家也累了,现在请大家带好贵重物品跟小刘下车,吃饭去!各位朋友,中餐感觉如何?我们的芷江鸭,还合大家的口味么?吃好了我们就继续下午的游览行程,下午我们先游览内陆最大的妈祖庙---芷江天后宫,之后经世界上最长的风雨桥,到达芷江和平广场,之后前往侗家鼓楼群---万和鼓楼。而我们的晚餐就在有着浓郁东家风情的中国侗文化城用极具侗家特色的合拢宴。我们下午要参观的的第一站是有着中国内陆最大妈祖庙之称的芷江天后宫。天后宫是道教建筑,道教是中国本土教派,是个多神的教派,有很多的神,总的来说,道教的神分为三大体系,分别是自然体系,行教体系,行政体系。自然体系的神以斗姆天尊,也就是女娲娘娘为代表,包括各星宿之神;行教体系的神主要是传播道法,救民于苦难的神,以道教的最高神“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为代表,像大家都熟悉的八仙也归属其中。而行政体系大家就更熟悉了,以玉皇大帝为代表,统管天地人三界的神,东西南北中五岳大帝分管五方,四海龙王主管四海,而我们的妈祖娘娘则是分管福建台海海域,所以在沿海地区,民众普遍信仰妈祖。那为什么在芷江这个偏远的湘西小城会有如此大规模的天后宫呢?请大家带好贵重物品跟我下车,我慢慢为大家解说。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座桥是芷江三桥,桥下的河流依然是芷江的母亲河潕水河,大家的左边是我们待会要去参观的龙津风雨桥,而大家的正前方那处有着高高风火墙的建筑群就是我们的芷江天后宫了。它的由来就跟我们桥下的这条潕水河有关,芷江盛产白蜡,当时的福建客商经海路入长江,经长江到洞庭湖,从洞庭湖入沅水,由沅水进潕水,到达芷江,把沿海的海产品带到芷江来销售,再把芷江的白蜡等运到福建沿海地方销售,互通有无,这种生意一直延续,到清乾隆年间到达鼎盛,当时客居芷江的福建商人已有相当大的规模,为了维护福建客商在芷江的利益,也为了方便互通信息,在芷江的福建客商集资修建了一个福建同乡会馆。到了乾隆年间,客居芷江的福建商人为了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更为了祈求妈祖娘娘的庇佑,生意能顺风顺水,将福建同乡会馆改建成了天后宫,至此,内陆最大的妈祖庙诞生。现在出现在大家面前的建筑就是我们的芷江天后宫了,请大家仔细看看这两边的青石护栏上,雕刻有五样东西,是什么呢?按顺序分别是石榴,湘莲,南瓜,小象,狮子。为什么独雕这五样东西,这是有深意在里面的,五样东西按顺序连起来读,取其谐音,那就是,“流连难相思”,表达的是客居芷江的福建商人对家乡的思念,五样东西拆开来说,石榴代表多子多福,莲子代表聪慧,南瓜代表丰收吉祥,至于象和狮,自古就是吉祥兽,表达的是身在他乡,不论有多么的富贵,即使是在他乡开枝散叶,也不能忘了自己的家乡。看完护栏,请大家抬头看我们这座牌坊,这可是我们芷江天后宫的镇宫之宝,天后宫石坊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高10。6米,宽6。3米,厚1。14米,坊上浮雕95幅,大幅2。62平方米,小幅0。09平方米,青石采自贵州玉屏。石雕艺人继承雕塑,砖雕,浮雕等传统雕刻技术,采用圆雕,半圆雕,平雕和镂空相结合的手法,使人,物,景惟妙惟肖,鱼龙凤狮,花草木竹,神鬼人仙等吉祥图案和戏文故事,形象生动逼真,画面清晰如故,或一幅一典,或数幅为一据。石坊拱门顶额为“琴棋书画”,中间“五龙拱圣”图案中为“天后宫”三个字,左右为“武将”“文臣”。“护国佑民”“玉烛辉扬”,“现身说法”“金滩浪静”,下为“八王巡天”,“二龙戏珠”,门拱为“丹凤朝阳”“魁星点斗”。内柱左右为“麻姑献寿”对“寿星献桃”。“唱戏图” 对“祝寿图”。“一戟ji”对“三戟”的“连升三级”。楹联为“庞赐天章德泽宏敷闽海,重新庙貌威灵运远播潭阳”。外侧柱左右为“悬狮戏球”,下为八幅一典的“八仙飘海”,一仙一幅。内侧柱上之华拱为“耕读为本”和“渔樵唱和”。内外侧柱中间画屏为“春华秋实”,对“喜鹊含梅”。“洛阳桥” 对 “武汉三镇” 。“仙翁亦棋”,对“王子求仙” ,“孤桐劲竹”对“古松灵芝”,虎鼎左右一对,“鱼草图案” 对“鲢鱼喜草”。石坊顶盖中14斗拱,左右16斗拱,都有一拱二幅的动物图案。石雕场面大,内涵广,施刀细,构思深,实为鬼斧神工,巧夺天工,堪称为江南一绝。这其中有几幅是特别值得一提的,请大家看“洛阳桥”和“武汉三镇”,这两幅是整个石坊的点睛之作,不大的面积上,不论是景物还是人物的刻画,细到船桅杆上飘动的旗帜以及桥头人物的表情,都是那么的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再请大家看这幅“魁星点斗”一个相貌奇丑的人单脚立在一只叫鳌的神兽上,这就是那句“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话的由来,刻在这里,当然是一种良好的祝愿。还有两副,就是“麻姑献寿”和“寿仙捧桃”,分别代表健康和长寿,在这里小刘也把这两份最实在的祝福送给大家,祝福大家!现在请大家随我到天后宫里参观。整个天后宫除了刚才那座石坊外,其他建筑都是后复建的,整个天后宫分三进,现在我们所在的是第一进,戏台。请大家看这幅对联,上联:“凡事莫当前,看戏何如听戏乐”下联:“为人须顾后,上台总有下台时”。表面上写的是演戏看戏的事,其中又富含人生哲理,符合道家的”无为”思想。穿过一间堂屋,我们现在到的是第二进,正殿。殿中供奉的正是我们的天后娘娘。天后,她是一个道教神名,又称:天妃,妈祖。天后原名林默,是宋代福建蒲田都巡林愿的女儿。林愿过半百时已生有五女一男,他还是担心只有一子势力单薄,于是他和夫人王氏烧香拜观音,恳求菩萨再赐他一个男儿,以便光宗耀祖.也许是他们的诚心感动了上天,有个晚上,王氏梦见天空来了观音菩萨,并告诉她要世代行善积德,就会得到慈济之报.说完把一朵昙花给了她,还给了她一粒药丸.然后菩萨就不见了.王氏梦里将药丸吞进肚里,醒来时觉得有一种从未有地的清香之感.从此后,王氏慢慢感觉到自己又有了身孕.到了第二年的宋太祖建隆元年三月二十三王氏已十月怀胎,她分娩的时候,周围的人们瞧见在湄洲岛上空出现了一道红光直射进林愿的府内,光辉夺目耀眼,又听得四周隆隆作响,好象春雷滚动.人们正觉得奇怪,忽然闻到屋子内飘散出阵阵的香气,王氏生下了一个女婴.特别奇怪的是,这个女婴从出世到满月,都没有哭过,于是就给她取名为林默.林默从小就聪明过人,八岁开始读书,过目不忘,到了十岁的时候,她就喜欢静,常一个人在室内诵经,十五岁的时候,有一天,她和姐妹们一起闲谈散步到一口井边,姐妹们都围着那口井看自己美丽的影子。正当她们聚精会神的欣赏自己的时候,突然看见一位仙人捧着一双铜符,后面跟着一群打扮得如花似玉的仙姑从井里往上走,然后那仙人把铜符送给了林默。与林默在一起的姐妹们,看到这个情景,都吓得跑开了。林默却接受了仙人的铜符,没有半点怀疑之意,她想既然仙人给了她铜符,那么铜符一定会灵通变化,好处无穷。于是她把铜符带回了家。她的父母都觉得很奇怪,都认为林默肯定会得到仙人的点化和帮助。自从林默得到铜符后,就觉得自己有法力似的,只要自己念出仙人传授的咒语,法力倍增,任何邪恶的东西都不敢沾她的身。从此,即使林默身在屋内,但她的魂魄神奇般畅游四方。凡是林默谈到人间在什么时候有什么吉凶祸福的,没有不被言中的。她还经常腾云驾雾飞渡大海,每当航海,捕鱼的人遇到了什么海难,只要呼唤林默的名字,林默就会出现,使遇海难之人得救。林默还经常为百姓治病,解除灾难,从来不收报酬,林默到处为人积德行善,人们都称她为“神姑”,“龙女”。据说,有一次,林默在家织布,突然晕倒,出元神赶海上救遇难的四位兄长,她的父母不知,以为是她犯病,将她摇醒,结果只救回三人,这件事传出来以后,林默的名声大震,二十七岁,农历九月初九,跟她母亲登高,在湄洲岛顶峰最高处受太上老君的旨意,直上九天。从此林默常常显灵,救人急难,护国佑民,于是人们就在湄峰建起了祠庙,虔诚敬奉,来朝拜的人络绎不绝。常常出海的渔民,为了自己出海顺利,都要先到妈祖庙祭祀。林默也常被历代皇帝加封。明代郑和下西洋,郑成功收复台湾,据记载,都曾得到妈祖女神的佑助。有心的话,各位朋友也可以拜拜我们的妈祖,愿妈祖娘娘保佑大家平安多福。正殿后为观音堂,也是天后宫的第三进。中有一天井,三面有曲径回廊,墙壁画有唐僧取经九九八十一难故事画。右为财神殿,供奉的是传说中的文武四位财神。穿过观音殿就是玉皇大帝神位,他是道教行政体系的最高神。我们接着往前走,这边供奉的是南岳大帝,也是我们南方最高的神,论职位,比咱们的湖南省省委书记都还要大呢。穿过这扇门,有一条冗道,是用来采光和通风用的,。请大家跟着我,一直往前走,不要回头,好了,到这请大家转身抬头,看到什么了呢?对了,抬头见福。请大家把这份福气带回家,从此吉祥如意,事事顺利!现在我们到的是三清殿,“三清”是道教的最高神,也是行教体系的代表,因为妈祖是在太上老君的点化下飞升的,所以在天后宫里都有三清殿。好了,天后宫就为大家解说到这里,接下来的时间大家自由活动,十五分钟后我们门口集合。出了天后宫,我们现在前往下一站,去参观风雨桥和鼓楼。请大家看一下对面的那条索子街,曾经的芷江渡口,人声鼎沸,车水马龙,那条索子街见证了芷江昔日的繁华。索子街上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些吊脚楼了。吊脚楼最早建于何时盛行何年代很难确定.侗家人采用自己独特的建筑工艺中的穿斗式与抬梁式等相结合的技艺.在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吊脚楼.吊脚楼主体结构为两到三层.第一层设有猪圈.牛圈.鸡窝.米臼.厕所或仓库等生活设施.上层为堂厅.卧室.厨房等住室.三层设有客房.其中二层或三层为木楼最为明显的部份.吊脚楼的"吊"由此而来.它的挑出部分多为三尺.用于走廊用."吊"可以只"吊"前头.也可以绕屋"吊."房屋分为三柱屋或五柱屋.像一栋完整的框架式木楼.侗家人习惯用"三"或"五"等单数.这在中国封建文化中是属少见的至今都无法解说.  侗家人生在偏僻山区.山高林深.野兽虫蛇的侵扰和受异族的排挤和欺辱.吊脚楼结构设计出于防御的需要.人们成团成片的在一空地上建房.连在一起.形成了吊脚楼群.成了村或寨.尽管大小高低各式不一.一走进寨子里.脚踏青石板.头顶是吊着的木楼.好像进了一座堡垒.连在一片的房子.除了外窗.还设了天窗.外窗多且小.窗小的设计出于安全的需要.天窗设在火堂上方.主要用来通风和因窗小而造成光线不足的缺陷.这种互补的设计和因场地有限而多层建筑的设计足显侗家人在民居建筑上的智慧.“银河飞渡,风雨普济天下客,长虹横空,三湘龙津第一桥”。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位于和平广场前面的世界最长的龙津风雨桥,俗名叫“江西桥”,因桥像条乌龙横卧舞水之上,又号称"乌龙桥",龙津桥自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当时沅州的老僧宽云,走遍西南,募捐到银子1。5万两,谷米11万担,开始修桥,桥有16个石墩,整个桥姿气势恢宏,象长龙卧在碧波上,横越古津,所以叫龙津桥。
从建成起,几经毁坏,经过多次修复,历经了四百多年,一直是湘黔公路交通要塞,史称“三楚西南第一桥”,1998年为了恢复这一历史名胜,开发旅游资源,促进芷江经济的发展,芷江县委县政府决定重修龙津风雨桥,1998年12月,开始动工修建,1999年11月7日竣工,总投资606万元。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邹家华同志题写了桥名“风雨桥”。2000年12月15日,大世界吉尼斯总部给龙津桥颁发了“大世界吉尼斯之最----世界最长的风雨桥”证书,是当之无愧的“天下侗乡第一风雨桥”。重新修复的芷江龙津风雨桥,全长246。7米,桥宽12.2米,中有人行道宽5.8米,7座5层檐口的凉亭高标其上,最高处达17.99米。它比全国侗族之最的广西三江"程阳桥"还长168.94米(程阳桥长77.76米)。宽了8.45米(程阳桥宽3.75米),高了6.45米(程阳桥高11.52米)。由桥墩、桥面和廊、亭结构三部分组成。桥墩16个,呈舰形状,用规则四方的青石岩围砌而成。远望象长龙戏水,威武雄俊,生气勃勃,钢筋水泥桥面上的廊、亭浑然一体,"廊上有亭,亭下有廊"。七座凉亭雄居长廊之上,廊檐三层,亭檐五层,深蓝色的琉璃瓦,佐以白色的檐口,层层呈龙鳞。桥高达15米,坐入巷穹,别具一格,近看桥墩如16艘迎波斩浪的快舰,采用挂枋吊挂的建筑方式,使桥体的亭、檐婷婷而上,势态如飞。亭与亭之间的廊脊上,嵌着兽头和金黄色的"双龙抢宝",一个个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最引人注目之处,莫过于亭顶装饰的宝葫芦。宝葫芦的设计者们独具匠心,从八角亭开始朝两边的桥亭宝葫芦依次为七、五、三、一个。这些彩釉饰面的宝葫芦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光茫四射、异彩纷呈。   桥长廊过道两侧全部设厢房式的店面94间,整桥采用现代装饰材料饰面(深兰色琉璃瓦、金黄色兽头、铝合金封闭式抡闸门),隐含着当代园林建筑风味,桥身增设了许多体现侗族建筑艺术的悬挂、县瓜,柱脚增设石鼓垫层,楼层观赏厅、亭、廊、柱、枋、店面上门牌都体现当今名人书法艺术和木刻艺术,使整座桥既保留了侗乡建筑文化遗产,又体现了当代园林建筑艺术。整个桥廊建筑不用一钉一铆。成百上千的脚柱、悬柱、枋、檩凳、栏杆、悬瓜、斜穿直套,纵横交错,均以榫相衔。充分展示了民族工艺的特色。该桥由广西三江县建筑设计室进行主体木结构施工图设计,桥墩加固由怀化市设计院负责设计,主堂墨师由芷江垅坪乡老木工艺师李秀清、邹小龙进行具体木工施工指导。
  龙津桥地处于西关渡上,不仅邻近数省商人往来经商,还有邻国商人络绎不绝进入中国经商,龙津桥被称为“三楚第一桥,”可见其雄伟及处于何等重要的位置。从缅甸到我国京城跨过舞水河要经过二大名桥,一座是横卧贵州镇远地段舞水河上的祝圣桥,一座是横跨芷江舞水河上的龙津桥。芷江舞水河上龙津桥要比祝圣桥早修了百多年,规模和气势也要比祝圣桥雄伟多了。雍正六年,当时鄂尔泰任云贵的总督,老挝国王派使者给清朝敬贡驯象二只,由鄂尔泰护送入京,一行二十多人,他们到了芷江,大象过龙津桥的时候,“围观者如蚁”。据老人们说,那二头大象走到桥头不肯走了,眼睛看着桥板,鼻子伸出老长,不停的触桥板,那桥板五寸多厚,触不动,桥的过梁虽然很密,但桥板与桥板之间有缝隙,从缝隙中可以看到桥下湍急的河水,象又用鼻子往桥板的缝隙顶,顶不动了,它才敢踏上桥板.有人问赶象的使者,象过桥,为什么要用鼻子顶?使者解释说:“象有多重,能凭它的鼻子顶触可以测量出来.它过一座桥,桥能不能载它的重量,就看它用鼻子在桥上不住地顶,顶不动,说明这座桥能够载它的重量,它才敢过;如果顶动了,这座桥就承受不住它的重量,不管你怎么打它,它也不肯走,走路也是这们,哪儿的路险,先用鼻子探路,它用鼻子一顶,路蹋了,象就不敢走了,得另选路.”老挝的使者上京敬贡回来,又经过龙津桥,皇上赏给他们二匹白马,马上还驼着绸缎,纱罗,器皿等.根据记载,他们来回一次,加上路上停留,要花上几个月时间.遗憾的是这段的记载太简略了,如果把他们经过芷江的盛况记下来,那就为这条国际通道留下了珍贵的资料了.现在大家可以站在这个位置拍拍照片.

穿过龙津风雨桥,咱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和平广场,它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广场南北宽98米,东西长104。5米,四周的道路都是福建的麻石,这个主题雕像叫“和平颂”,由两只飞翔的和平鸽和一个舞动的少女组成,是整个和平广场的中心所在。和平广场也是切合我们芷江的和平文化而建,是芷江人民爱好和平愿望的体现。在广场靠风雨桥的左边还有一幅仿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惊世之作《清明上河图》而雕成明山石浮雕。这幅《清明上河图》就是用芷江明山青石精心雕刻而成,全长30米,高0。9米,它描绘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清明节的人情物态,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从总体来看,可分为郊野,汴河,街市三大段。再现了北宋都城生活民情风俗及繁华胜景。                        02年湖南日报就曾报道了全国只有三幅大型的仿《清明上河图》的作品,一幅红木雕,一幅是湘绣,还有一幅石雕,在湖南的郴洲,咱们芷江石雕厂的杨厂长就特意去那考察过,它用的是广西的麻石,由于它的颗粒结构比较粗糙,所以最后作品没有成功,据说那幅没有成功的作品也要售价20万。咱们芷江这幅清明上河图,并非出自名家之手,而是芷江石雕厂的十二名工人,每人雕一块,花了一个月的时间雕刻而成, 大家觉得,这幅清明上河图价值多少?欣赏完龙津风雨桥,我们现在前往芷江民族广场参观我们的万和鼓楼,鼓楼同风雨桥,加上凉亭并称为我们侗家的建筑三宝。在侗家有句话是“有寨必有楼,有水必有桥,有路必有亭”,说的就是这三种最能代表侗家建筑特色的建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我们风雨桥亭台上的那些宝葫芦构件,这是所有侗家建筑所共有的一种装饰,待会大家在鼓楼也能看到。为什么侗家建筑都会有这种宝葫芦装饰呢?这里就有一个关于侗家祖先的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天下有一条恶龙,兴风作浪,为祸人间,被一个有本事的木匠抓住镇在一个宝葫芦里。木匠有一双儿女,叫姜良和姜妹。有一天木匠要出远门,出门前千叮万嘱,叫兄妹俩不要去碰那个宝葫芦,不要放跑了那条恶龙。可兄妹俩终究是心疼那条被压的龙,把它给放了。龙出来后,发誓要发大水消灭人类,但它还是念及姜良姜妹的救命之恩,叫兄妹俩躲在宝葫芦里躲过了一场灭顶之灾。躲过灾难的兄妹俩痛不欲生,无奈之下也只好顺应添天意,结婚繁衍后代了,其后代就是最初的侗族,姜良和姜妹就是侗族的祖先。侗家人为了纪念祖先,便把宝葫芦作为侗家建筑必用的装饰了。各位朋友万和鼓楼到了,万和鼓楼实为五个鼓楼组成的鼓楼群。2005年建成,由中心芦笙楼、琵琶楼、地筒楼与两个对歌楼五个鼓楼组成,并由360个龙灯组成的的檐廊将外围四个鼓楼相连,围成一个圆宝,护住中心鼓楼,比喻龙到此处护着宝永远不走了。
   中心鼓楼高23.8米,共15层,楼顶的宝葫芦上插一把芦笙,楼中大柱的围径有两百多厘米。另有四个一样大的小鼓楼围在中心鼓楼四角,皆为七层。鼓楼每层都呈八面,伸出弯弯翘角。重檐斗拱的鼓楼盖顶,楼层都以抬楼挑枋相连,木栓相扣,四周是花格栏窗相护卫。琵琶楼与地简楼各有一个楼梯,人们可以由此攀沿而上到鼓楼的二楼,沿着檐廊游览一圈,欣赏鼓楼的建筑艺术,或是登高远眺舞水两岸大好风光。侗家有寨必有楼,为什么一定要有鼓楼呢?鼓楼是用来做什么的呢?鼓楼自然有鼓,大家请看万和鼓楼的这面鼓,结合这面鼓,大家是否能猜出侗家鼓楼的作用之一二呢?鼓楼的作用主要有三个,第一个作用:很简单,就是示警,当有外敌入侵时,专门看守鼓楼的人就击鼓召集全寨子的人一起抗敌;第二个作用:就是议事,当寨子里有什么像修路,修桥的大事,寨主也会叫人击鼓召集全寨的人来共同商议,大家看到中间的那个火塘了么,那就是为了天冷的时候大家聚会取暖而设的。第三个作用就是“讲款”。什么是“款”?款是一种组织形式,村寨与村寨,部落与部落之间,通过互相盟誓而真诚相交,是侗族特有的一种组织形式。款组织从原始氏族社会产生,到封建社会末期结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最早源于父系氏族的婚姻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一种社会制度,后来逐步发展成为村寨与村寨,部落和部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联盟,于是侗族也开始进入以款为核心的社会组织结构。既然是组织,自然有领导,款按其规模分小款,中款和大款,相应的就由小款首,中款首和大款首领导。款组织还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款军,由各村寨的青壮年男子组成,其成员称为款兵或款尚,都是当地的普通农民,平时都参加生产劳动,遇到外敌侵扰,盗贼来犯,便集合起来共同御敌。除了款尚,还有款脚,它主要的职责是传递信息,通知开会,看管鼓楼,打扫鼓楼卫生,敲锣喊寨等。款组织有自己的款约,相当现在的法律,是侗族的民族法典,内容从法律条款到天文,节气,从历史大事到民族风情,算的上是一部侗族的百科全书了。而讲款,即宣讲款约,对大家制定的款约款规进行一些宣传,教育和重温。咱们侗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时间的原因,鼓楼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跟小刘一起探讨,现在的时间,大家拍拍照,准备上车。芷江的景点我们就游览完了,现在我们的车已经驶出芷江县城,开始返回怀化市内。芷江是侗族自治县,刚才我们简单的了解了下侗家的建筑,接下来我们带大家到一个地方,可以比较全面的了解侗家风俗。那就是我们今晚用餐的地方——侗文化城。说到吃,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侗家的饮食文化。侗家的饮食独具特色,总的来说可以用三个字概括,那就是“杂”,“酸”,“欢”。侗家人饮食取材丰富,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土里长的,草中爬的,只要能吃,无不取食。谓之“杂”,充分显示出了侗家人聪明才智和很强的生存能力。侗家人好酸,自古便有“侗不离酸”的说法,侗家人自己也说“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倒窜”,在侗家菜中,带酸味的占半数以上,又有“无菜不腌,无菜不酸”的说法。今晚我们就安排了侗家的酸鱼酸肉给各位品尝。侗家是歌的海洋,酒的世界。到侗家做客,热情的侗家人会在寨门灵界贵客,帅气的阿哥吹起芦笙,漂亮的阿妹在寨门设置“路障”拦住客人,唱起优美的侗歌,捧着甘甜的米酒迎接贵客,如果各位对不上阿妹的歌,那就只有喝下阿妹手上的酒了,这就是侗家著名的拦门酒。唱过喝过后,撤除路障,恭迎贵宾入门。接下来就是用侗家最隆重的待客寨宴——合拢宴招待大家了。说起合拢宴,关于其由来,还有个传说,说的是很久以前,到处都爆发瘟疫,我们侗家也不例外,一村传一村,一寨传一寨,人心惶惶,惨不忍睹。这时候来了个青年郎中,用祖传秘方,巧施妙手,救了整个侗寨人的性命,侗家人为感谢他们的救命恩人,要把最好的寨楼送给他,把全寨最漂亮的阿妹嫁给他,但都被青年郎中一一谢绝了,因为他还要到其他地方救更多的人。面对郎中如此大意,侗家人十分的感动,又不便多加挽留,于是寨主建议,每家每户把自家最好吃的做道菜拿出来,摆在长长的桌子上,请郎中一一品尝。传至今日,便成了咱们侗家的最高待客礼俗了。没有贵客到来,侗家人必摆上长长的桌子,摆上侗家的酸鱼酸肉,端出自酿的糯米酒,桌子连着桌子,凳子连着凳子,场面十分壮观。吃饭前,侗家阿哥阿妹挽着客人的手,端着侗家的美酒,随着阿哥阿妹的歌声,沿着桌子边唱边跳一圈,喝掉半杯酒,在转一圈回到原来的位置,干掉杯中的酒,这叫喝转转酒。喝完转转酒正式开餐,席间热情的侗族阿哥阿妹会不断的唱敬酒歌,不停的给贵客敬酒,主宾尽欢,热闹非凡,是为侗家饮食文化的“欢”所在。到了侗家,我想大家应该对侗族的语言也会感兴趣,侗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侗语族,侗水语支。由古越语发展而来。1949年前侗族没有文字,民间流传汉字记录侗语。解放后,党和国家很重视侗族文字的创作工作,1958年,通过《侗文方案草案》从此,侗族人民有了自己的文字。它是用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但实际上侗族悠久的灿烂文化大部分都是靠口头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而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侗族人民将自身一部分的文化特征储存在自己的服饰里,使得服饰也起到了“文字史书”的作用。侗族服饰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百褶裙,其做工精细,工序繁多,是唐朝以来服饰制作中罕见的,其制作需经褶皱,裁形后再反复浸染,还需上胶,蒸熏,直到裙子成了深紫色才算完成。侗族服饰中最著名最华丽的应该是侗歌中言及的“百甲”,“百甲”由绚丽的侗锦,五色鸡毛管和琉璃串珠相配制而成,是节庆时艺人吹芦笙游村串寨时必须穿的芦笙舞衣。侗族服饰衣料多用家织自染的侗布,一般是蓝色或青色,男子用青布包头,长的达一丈多,缠成一个大圆盘,身上穿着对襟衣,大管裤,脚上扎青色三角绑腿。妇女戴短纱帕,穿上无领、无边、开襟青侗布带子衣,下穿百褶裙,十分亮丽。接下来的时间,我教大家几句实用的侗话,大家学会了,可以跟我们侗家的阿哥阿妹们大大招呼。我们的车马上就要到达侗文化城了。侗文化城属于芷江公坪镇,距怀化市仅6公里,占地3047亩,1997年被评为省级森林公园。我们现在就去到其中,近距离的接触下我们的侗族民俗,感受下侗族文化的无穷魅力!各位贵宾都回来了没有?没有被阿妹留下来做新郎的吧?侗家的酸鱼酸肉也许不合大家的口味,但相信侗家的美酒,侗家的歌声一定给各位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了吧。现在请大家收拾起难舍的心情,我们上车回怀化入住宾馆。到我们入住的宾馆车程约十五分钟,现在跟大家交代下注意事项。
各位朋友,我们的旅游即将结束,希望通过我的介绍,各位能对我们湖南留下美好的印象,能引发您寄意山水、亲近自然之情,愿这次旅程正如我们洪江古商城所祝福的财运伴你行。大财小财意外财财源滚滚;商运官运桃花运运运亨通;财运永远伴随着各位。
背景资料:
在座的各位是第一次来怀化么?那各位听说过怀化名称的由来么?自古以来有许多种说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两种,第一种说法是槐花说,说的是以前咱们这地方到处种着槐树,每到初夏时节,五月槐花香,花瓣满枝,花香袭人,故取名槐花,后被文人雅化为怀化。第二种说法怀柔归化说,则更具说服力,咱们怀化这地方,自古就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地理位置特殊,是历代中央王朝开发滇黔的必经之地,少数民族政权不服王化,不接受中央王朝的统治,于是在宋神宗年间,皇帝派一个叫章淳的大将任湖北查访使,章淳率大军来到如今的泸阳花桥一带,血腥镇压当地的少数民族武装,当时有个自称如意大王的蛮首彭仁义率众抵抗,由于实力悬殊,最终彭仁义以大局为重,率部投降,章淳上报朝廷,神宗很高兴,赏赐彭仁义高官厚禄,还把他的部队交由他领导,是为以夷治夷政策,类似于如今的港人治港,澳人治澳。同时朝廷本着怀柔归化之意,给这个中心蛮寨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怀化砦,后来渐渐被简化为怀化了。
怀化位于湖南省的西南边陲,与黔桂鄂渝川五省市交界,位于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之间,由于地理位置独特,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有着全楚咽喉,黔滇门户之称,这里说的就是咱们的目的地洪江。怀化建制较早,商周时属荆楚之地,春秋战国时期是楚国黔中郡辖地,秦代时设黔中郡,唐朝时为黔中道,宋朝属荆湖北路的辰州、沅州、靖州,明清改路为府,分属辰州,沅州,靖州三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81年成立了怀化地区行政公署,1998年成立怀化地级市,是咱们湖南省最年轻的地级市。市总面积2.76万平方公里,人口498万,其下现辖12个县(市、区)和一个管委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有座小城叫芷江
湖南省怀化市游学小记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黔滇门户\"怀化行
湖南省,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
湖南芷江《自驾房车,环游中国》第2季第45集
“侗”见怀化①丨初识侗寨,从建筑“三宝”开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