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果我们的盛世也过去了?| 梁文道读《烛烬》(下)
后人会怎么样来追忆我们今天这个时代?
“我经过我们大大小小的二三线城市,看着城中心的那些CBD,我有时候会升起这么一种奇怪的想象:将来不晓得什么时候有一天,我们这一个盛世也像唐朝或者清朝一样,也过去了,那堆建筑物,它会是空空洞洞的,像鬼城一样呢,还是上面爬满了蔓藤植物呢?说不定,里面住着一群一群的野狗,后人会怎么样来追忆我们今天这个时代?”
· · ·
如果我们的盛世也过去了?
梁文道读烛烬(下)
讲述 | 梁文道
感谢“看理想”公众号(ikanlixiang)授权转载
1
这个世界不需要匈牙利文学
我今天仍然跟大家介绍匈牙利最伟大的作家马洛伊·山多尔。很多人甚至认为他是二十世纪欧洲最了不起的作家之一。但是,在过去二三十年前,世界上大部分人恐怕都不知道这个人的存在,更遑论读过他的作品了。
他1949年说过这么一番话,他说这个世界不需要匈牙利文学。他为什么会这么讲呢?
1949年我们知道铁幕已经张开,匈牙利成为东欧共产主义国家阵营的一部分,但马洛伊·山多尔却流亡了……
他是1900年出生的人,是属于一个过去时代的人。以前他的家乡匈牙利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他在奥匈帝国的版图之下成长,属于那个世代的欧洲人。后来他见证过摧毁掉整个欧洲人乐观情绪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然后,没隔多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那个时候,匈牙利主动加入了纳粹的统治,成为了纳粹法西斯版图的一部分。
但那样的时刻,他都没有抛弃过匈牙利,他都没有选择离开选择流亡,他像这本书《烛烬》里的主角一样,选择了与世隔绝。但是,后来共产党执政,共产主义者来了,苏联军队来掌控匈牙利,那个时候,马洛伊·山多尔觉得非走不可,因为他觉得自己连保持沉默的自由与尊严也没有了,他要离开。
当时他离开到了瑞士,因为他是一个偏左的人,接他的人就问他:“你当初要的东西,已经得到95%了,你为什么还要走?”他说:“我为了另外那5%走!”
被摧毁的苏联T34_85坦克,布达佩斯,1956年
匈牙利1956年革命,匈牙利民众对人民共和国政府表达不满,导致苏联入侵的暴力事件。最初以学生运动开始,以苏联军队入驻匈牙利配合匈牙利国家安全局进行镇压而结束。
2
我为了另外那5%走!
当时他就觉得匈牙利文学已经没有希望了,所以他说这个世界不需要匈牙利文学。但是他却在这种不被需要的状况下,继续写作。
他的德文写作很好,当年的德文专栏非常有名,跟托马斯·曼他们齐名。但是,这时候他坚持只用母语写,到了美国,他还在用匈牙利文写。但他写的这些书祖国的人看不到,美国人又看不懂。
后来匈牙利当局要重新出版他的著作,也欢迎他回去。但是,他拒绝。他禁止自己的书在自己祖国的土壤上出版,直到苏联军队撤走的那一天。他就这样子,孤绝、贫困,但是仍然在写作……
1989年,就在苏联军队终于要撤走前的几个月,他觉得时候到了,在圣地亚哥,这个他很讨厌的、充满消费主义的资本主义乐园,在自己的家里面举枪自杀,享年89岁。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结局?
马洛伊和托马斯-曼在布达城堡里见面,1935年
3
这是奥匈帝国的命运,也是马洛伊·山多尔的命运
我们可以从他出生的地方开始讲,他出生的那个城市叫考绍。你今天查地图会发现它属于斯洛伐克。更早之前,考绍是匈牙利的一部分,属于奥匈帝国。但在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整个奥匈帝国崩溃解体,考绍就被划归到捷克了。
这就是奥匈帝国的命运,也是马洛伊·山多尔的命运,是他那一代中欧人的命运!你的家乡,你的城市,隔几年就会变成另一个国家了。
大家记不记得之前我们给大家介绍过的《想象的共同体》,全盛时代的奥匈帝国是大英帝国之前的“日不落帝国”。但是后来逐渐地分崩离析,冲击他们最主要的力量就是新兴的民族主义思想,它主张的是任何一个民族都该有自己的主权独立国家。
但是,帝国是什么?帝国却是一个能够涵盖各种种族、各种信仰、各种文化、各种阶层的一个多元的一个世界。这么一个复杂的大帝国,它最后是怎么样崩溃的呢?
讲了这么半天,这些事情跟我们要讲的这本《烛烬》有关系吗?
当然有关系!这本小说之所以伟大,不只在于它那么出色的借着一段友谊去谈人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友谊是怎么回事,它更重要的是,借着两个风烛残年的老朋友重新见面聊天,他们聊回过去。他们聊的过去是什么?就是奥匈帝国,那个黄金时代,两个老人在回忆他们曾经见过的一段盛世,回忆他们曾经的青春年少,他们所知道的欧洲,他们所知道的文明世界。但是,到了他们重新见面,都已经走到了尽头。
话剧版《烛烬》
4
末日的余晖
他俩回忆到奥匈帝国当时的首都维也纳,我们透过文字,能感觉到、闻到当年维也纳的气味,听到维也纳的声音,看到维也纳的街景。
维也纳,这是个什么城市?一个有着壮观的环形大道围绕的城市,里面的建筑物那么地宏伟。这座城市,在它最强盛的时代,也恰恰是奥匈帝国将要崩溃前十几年的时候,整个城市陷入一种音乐的狂欢。
那个音乐是什么?就是圆舞曲。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父子的音乐风靡整个帝国,乃至于整个欧洲。这座城市,里面有大大小小的舞厅剧院,每天晚上有无数的盛装的贵族、官员、军人,年轻的军官跟一些漂亮的淑女们翩翩起舞。
你能想象,脑海之中出现的,我们都耳熟能详的旋律《蓝色多瑙河》,这已经是帝国末日,在它最光辉的那一霎那,那是它的余晖。很快,这一切都要黯淡下来。
维也纳的王室婚礼
而当时,这个国家还在它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弗兰茨·约瑟夫皇帝的统治底下。这个皇帝保守顽固,但是非常勤政,子夜前睡觉,五点钟起床,永远在案头工作。老百姓很喜欢他,他也爱他的子民。
这个国家充满了乐观的情绪,就像当年的欧洲人一样。那个时候的欧洲人没有理由不乐观的,你想想看。
忽然之间,世界有电灯了,从伦敦、巴黎到维也纳,这些晚上注定要黑暗的城市,可以变成名正言顺的不夜城;开始有飞艇了,人类几千年来就梦想着想飞,而你居然能飞了;有电报了,你跟纽约之间是即时就可以通讯。
那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时代,你觉得世界越来越光明,人类越来越进步。人类以后只会永享太平,因为欧洲内陆上面,这个过去每隔十年就要发生战争的土地也很久没有打仗了。
然后就在这忽然之间,莫名其妙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爆发的时候,没有人了解那到底是怎么回事,然后这个战争夺走了一千多万人的性命。而所有死去的家属,到后来都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我的儿子为了什么而死。这个战争它站在了正义的那一边吗?不知道!
依旧笼罩死亡气息的凡尔登战役旧址
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德法两国投入100多个师兵力,军队死亡超过25万人,50多万人受伤。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5
帝国时代的友谊
很多人回忆当年在我们还不知道厄运即将来临前的那十几年,那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就像书里的亨里克将军和他的老朋友康拉德他们都还怀念的那个世界。亨里克将军,他是一个老贵族,他相信一种贵族的道德。
对朋友忠诚,对女人忠诚,对皇帝忠诚……他们要诚实,不能够背叛任何人,但是,假如他被背叛了,被伤害了,你不能哭天抢地,你应该要很体面地沉默。书里面说:于是,这个贵族阶层的人,大部分人都沉默地过完他们的一辈子。
康拉德的回忆是怎么样呢?他是一个穷家小孩,很有艺术天分,虽然风光轮不到他,但他依然热爱维也纳。他说维也纳就像一个音叉,你敲它一下,它会发出一个声音。到了后来,他就算到了远东,到了新加坡,在热带雨林里面,他只要跟人一提起“维也纳”,三个字一响起,这个音叉就被敲动。
他就看周围人的反应。假如那个人的反应对了,他受到这个音叉振动声音的感召,他就知道他跟我是同样的人。但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该做什么反应,大部分人都听不到这个声音。你听得到就听得到,听不到就听不到,那是他们的维也纳。
这本小说,充满了这么一种对盛世的回忆。盛世不只是富裕、强盛,而且还包含一种美好的过去的贵族般的品德。但是,这个盛世也埋下了自己终要衰落的命运,就像这对朋友,他们终于还是要分手。
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两个不同阶级的人,他们的出身背景不同,他们根本是相信不同道德原则的人。但就像当年的奥匈帝国,贵族阶层虽然有权有势有钱,虽然穷人家什么都没有,但是他们之间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契约使得他们可以在一起。
贵族阶层,你要有贵气,就是不能够恃势凌人,你要对下人也要保持体面与尊严,而那些在下的人则对他们保持尊敬,因为他们知道当我们国家有难的时候,首先站出去牺牲卫国的就是这些贵族军人。这是一种神圣的、奇特的契约。
但是,在当时已经兴起的社会主义浪潮里面看来,这都是个笑话!无产阶级怎么可能跟贵族阶层、资产阶级变成好朋友呢?就像不同民族之间的人,怎么可能在同一个国家呢!
话剧版《烛烬》
那都是一个过去时代的一种幻想,是一种帝国的梦想,它注定要破灭。就像这两个,一个来自波兰,一个来自匈牙利的朋友,一个来自贵族阶层,一个身家很穷困的朋友,他们不可能一辈子都是朋友。他们是朋友,那是因为他们是帝国时代的朋友。而帝国已经不在了,帝国要崩溃了,在那个时刻,他们也就要分手了,但是现在老了,他们坐在一起重新回忆那个帝国。
6
追忆盛世的一种病症
马洛伊·山多尔晚年住在美国,这么一个有迪斯尼乐园、米老鼠、有好莱坞、有《花花公子》的世界,他却在怀念过去那个优雅的世界,那个文明是世界性的,因为里面的人都能够讲多种不同的语言,里面的人对人类的文明是非常乐观的,里面的人相信一种古老的道德品质。
其实不止他回忆这个,很多当年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大作家,比如说我非常喜欢的奥地利作家约瑟夫·罗特,很奇怪,他还没有一本书被翻译成中文。又或者说,我们中国人比较熟悉的茨威格,他的名著就是“昨日的世界”。又或者说罗伯特·穆齐尔,他们都有这种对奥匈帝国黄金时代的怀念跟追忆的一种病症,总在自己的小说、在自己的作品里面回想那个年代。
约瑟夫·罗特与茨威格在比利时,1936年。
这个东西,其实我们中国人一点都不陌生,因为我们中国人从来最擅长做的就是这种关于已逝去盛世的回忆。从当年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开始,回忆两人经历过的天宝年间那种物华天宝的景象。到后来,还有像《洛阳伽蓝记》《东京梦华录》,乃至于到清初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充满着全是一种:
我年轻时见过的那个盛世是怎么样,当时的汴京,当时的杭州,当时的长安……歌舞升平,我们那时候快活得,年轻得好像不知道自己会老,好像不知道世界会灭亡,不知道我们会死一样。
然后,终于老年来临,王朝衰落了,被推翻了,城市破败了,留下的是一片颓垣败瓦,然后在这个景象下,我们追忆过去。
7
在清朝
这样的一种追忆,是一种悲剧性的追忆,是我觉得中国人最擅长写,也写得最好的一种悲剧。所以我尤其不能够理解,为什么一个最应该被写成这种悲剧的一个朝代,没有被我们现代人写出来,或者写得不够好。
我讲的当然就是清朝!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清朝的末日是怎么样的一个末日?我们今天读到的大部分,都是一种斗志昂扬,为新时代欢呼鼓掌的作品。清朝没落之后,我们几乎听不见当年的满洲贵族,他们对于那一个帝国,曾经不可一世的亚洲内陆帝国的那种回忆。那种声音是怎么样的,又或者有,但是我们听不到,或者有,但是我们觉得还不够打动我们。
又或者反过来讲,因为那是一个对帝制的彻底推翻,我们当然不会怀念它,在我们的历史记忆之中满清是什么东西,那是一个陈腐的、衰朽的帝国,就像当年的奥匈帝国一样。但是,清朝是否只有那一面呢?
清朝南巡图局部
清朝是否也曾经有过它值得追忆的一面呢?我们在小说里面,在文学里面很难见到这种追忆的感情,带着这么一种目光,用一根蜡烛往历史回头看,点亮那一片幽微,在烛光摇曳之中,看见过去曾经有过的歌声艳舞。
我们很少看到这样去写清朝的作品。但是,奥匈帝国却被欧洲文坛用种种的形式记忆下来,例如这本《烛烬》,它就记忆了一个已经逝去的年华。
8
繁华落尽
各位。我们今天读这本书,你会读到这本书里面充满着这样一种帝国末日的余韵,回绕在两个人之间。而这两个人,曾经是那么要好的朋友,但是现在什么都没有了!
蜡烛,它或许点亮了能够照亮周边的空间,产生一点点的火光,让周边的空气有点暖流。但是它终于是要燃烧直到尽头的。所以,维也纳也走到了它帝都的尽头。
比如说像金色大厅,在一百多年前,他是上流社会、贵族诗人在那边翩翩起舞的地方。今天它是什么?是一个让我们中国的民艺表演,海外巡回团到那里去包厅,然后发票请当地人来看,然后回国公告大家,“我们某某某又到了金色大厅演出,获得了满堂喝彩!”
它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它今天在出卖自己曾经拥有过的光辉,来赚取它可怜的、能够使它运作下去的经费。
盛世,总是会结束的!就像蜡烛要烧到尽头一样!
我有时候会有一种大家可能觉得不太正确的,甚至不爱国的一种情绪。有时候我经过我们中国一些大大小小的二三线城市,看着那个城中心的那些高楼、那些CBD、那些新盖的夸张的外形眩目的剧院、政府大楼的时候,我有时候会升起这么一种奇怪的想象:
几十年之后,或者说将来不晓得什么时候有一天,我们这一个盛世也像唐朝或者清朝一样,也过去了,后人会怎么看这堆建筑物。
那堆建筑物,它会是空空洞洞的,像鬼城一样呢,还是上面爬满了蔓藤植物呢?说不定,里面住着一群一群的野狗,后人会怎么样来追忆我们今天这个时代?
看理想
微信:看理想(ikanlixiang) | 微博:看理想视频
本文为文字摘要
点击'阅读原文'可收看视频节目
《烛烬》
1924年,《烛烬》出版于布达佩斯。战后,马洛伊经意大利出走美国,他也在1956年后的匈牙利登上了被禁作家的名单。由于使用“孤独的匈牙利语”写作,也由于对文坛和社会的不合流的态度,他几乎被这个世界遗忘了。
1992年,马洛伊作品的法译本才开始重新出现。1998年,由于著名作家和出版人罗伯托·加拉索的举荐,《烛烬》登上了意大利的畅销榜。在德国,凭着“文学教皇”马塞尔·赖希–拉尼茨基的热烈赞扬,此书成了现象级的畅销书,仅硬皮本便卖出了七十万册。德国《时代》杂志将马洛伊奉为“新的大师……在未来我们必将把他和约瑟夫·罗特、施特凡·茨威格、罗伯特·穆齐尔,以及我们其他暗淡了的半神并列,甚或与托马斯·曼和弗朗茨·卡夫卡比肩”。借此东风,2001年,由德译本转译的英文版《烛烬》终于问世,马洛伊成了被重新发现的大师,《烛烬》也成了被重新挖掘的杰作。
马洛伊·山多尔作品集
《烛烬》
《一个市民的自白》
《伪装成独白的爱情》
不读坏东西,不过坏日子欢迎关注译林出版社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长按二维码可识别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马洛伊丨所有人在世界面前蒙了七层面纱,隐居在内心深处
马洛伊丨对爱与真理的追寻,让人成为完整的人
余泽民:匈牙利文学史上最后一个经典
撼动二十世纪世界文坛的匈牙利流亡者
MONO出版系造物主年度书单 | 译林出版社
匈牙利的布尔乔亚的自白 | 一个市民的自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