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道德经》讲述的是长生久视之道
老子《道德经》讲述的是长生久视之道,不但是个体的长寿长生之道,而且是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的长治久安、繁衍不息之道。在它受道家尊奉为经典后,成为道家修炼长生久视之道的理论依据,在《道德经》生生不息的核心法则下,千百年来,发展出各门各派的修炼体系。下面,鄙人以老子《道德经》为主要依据并引述《易经》、《黄帝内经》等经典以及古今高道明师之语录,以道教终南派太极门的修炼要旨为核心,简述生生不息的含义、机理和机制。
一、词源
“生生”一词,首见于《尚书?盘庚》:“汝万民,乃不生生”、“往哉生生,今予将试以汝迁”。 其次见于《周易?系辞》:“生生之谓易”。老子《道德经》则曰:“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二、词义
“生生”一词,可本标顺而述之,亦可标本逆而述之。《道德经》曰:“道生之,德畜之”。于道家顺生之道而言,前一“生”为本,为体,后一“生”为标,为用,自然宇宙万事万物因道而生,新陈代谢,繁衍不息,由此“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于道家逆行之道而言,前一“生” 为标,为用,后一“生” 为本,为体。
“生”者,生气也,生机(即生气之运行变化的机制及规律)也。修道者法人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由万由三由二由一,永养生旺之气,永居生旺之地,永乘生旺之时,以使自身万劫不复,生生不息,长生久视。
三、生道
《道德经》曰:“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无上无下,无圆无方,自然宇宙此无数无极无限的形态,称为“混”,精炼的、清净的金精玉华、五行气数,谓之“元”。此“混元”之态,现代学者称之为“零(〇)态”。以混元气数(无极)而精炼归聚之精华而成生旺之气(太极),故曰“无极生太极”,或曰“混元生太极”。
《易》曰:“一阴一阳谓之道”。太极静中生动,以动养静,坎离交媾,阴阳交替而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于方位生东西南北,于时令生春夏秋冬,于自然生地火水风,于人伦生忠孝仁义。四象生八卦,宇宙充塞,八方遍布,乾坤定焉。
道家修炼者掌握遵循运用此阴阳交替、坎离交媾、天地交泰之道,以太极为标,以无极为本,行先标后本的颠倒逆行之道,于生地生时据生气为我所用,引气聚气行气,破生死玄关,再化气聚气,有生无,无生有,形化气,气还形,顺逆颠倒行生生不息之运动,使自身生生不息,道气长存。
此生生之道,《道德经》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现代学者则曰,一切始于零(〇)态,一切归于零(〇)态。
四、生机
生生之道的基础、核心,在于“生机”,在于生旺之气的生化机制。《道德经》曰:“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又曰“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黄帝内经》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吕洞宾祖师《百字碑》曰:“性住气自回,气回丹自结”。现代学者进一步揭示,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都要在零(〇)态中完成。
此零(〇)态,是自然宇宙万事万物最和谐有序的状态,是阴阳平衡、阴阳和谐的状态。《道德经》对此零(〇)态有所表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对此零(〇)态以水性喻之。上善若水,水性阴阳平和,非阴非阳,至柔至刚,安静祥和,纯净自然,纳放自如,长养万物,处下不争,无所不在,无所不至。
因此,生旺之气的生化机制,本于零(〇)态,本于清净无为。这也就是道家清净无为的真谛。只有时时处处清静无为,抱元守一,才能步入零(〇)态,方能随时随地使自身保持与自然宇宙同呼吸、共运动,永葆生旺之机。在儒家而言,零(〇)态之中和之态,则为“中庸”。体现于宏观世界,自然宇宙万事万物,儒家经典《中庸》赞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这,就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同理想、最高境界。
五、通道
生机之保障,在于“通”,在于道行无碍,阴阳平衡,阴阳交替。“通”道即丹道。有现代学者说,道家“丹”的本质,就是能量信息的通道。也有现代学者说,修炼者步入零(〇)态,本身就是一个“丹”。
生生不息之“通道”,体现于:人体小宇宙自身能量信息通道及新陈代谢机制的通畅;人体自我先后天能量信息交换通道的通畅;人体小宇宙与自然大宇宙能量信息交换通道的通畅。简而言之,就是心通,气通。心明则见性,见性则心通。人之性,曰和,曰零(〇)。故而,《道德经》曰:“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心通,则一拳打破太虚空,毛吞大海,芥纳须弥;气通,则罗卜寻娘破地关,其小无内,其大无外。
在人体而言,气通首先要祛除病态,阴阳调和,气血畅通。中医对于人体体质划分为9种,除了气血阴阳平衡的平和体质,阳虚阴虚也好,气滞血瘀也罢,其余8种,无非阴阳不均、气血不畅。血之通道,在于有形之血脉,气之通道,在于无形之气脉。人体后天气脉,为十二经脉,连五脏,通全身,濡养后天。人体先天气脉,为奇经八脉,通过交会穴与十二经脉相通。奇经八脉为体,十二经脉为用,体用互济。人体通过胃消化脾运化的后天水谷精微之气与肺脏呼吸宇宙后天之气相综合混和,由肺脏输布全身,余者纳藏于肾脏以培补先天,通过人体十二经脉这一通道,实现人体自身小宇宙后天能量信息的新陈代谢。修道者辨阴阳察四时和于数术,推算自然大宇宙与自身小宇宙先天生旺之气产生的时间、地点,以灵龟八法纳气,以子午流注引气、行气、聚气,通过人体奇经八脉这一通道,实现大小宇宙先天能量信息的新陈代谢。修道者行善积德,悔过迁善,尊师重道,奉行孝道,以实现自身长久以来先后天能量信息的承传、平衡、通畅。
正如《西游记》第七回所引用玉玄真人祖师的诗句所言,“混元体正合先天,万劫千番只自然。渺渺无为浑太乙,如如不动号初玄。炉中久炼非铅汞,物外长生是本仙。变化无穷还变化,三皈五戒总休言”。
六、本末
生气归于本,其用却在末。生生之法,首重根源。《道德经》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又曰:“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魏征曰:“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速者,须浚其源泉”。吕洞宾《百句章》曰:“归根见本性”。佛门曰:“识破源流,便见龙王三宝”,道门曰:“识破源流,便见三清三宝”。人性之根,在于零(〇)性。人体之根,在丹田,在肾脏,在八脉,在任督。察根源者,明生气之所归也。深根固柢者,性明神旺也,精满气足也。生生之法,次明微末。人之衰老,先从手足衰老,心血管病变,先著于毛细血管,此即人体保本舍末之潜在机制。而生气之所出,却在手足末梢,如春三月,生机现于叶稍,《道德经》故曰:“合抱之木,生於毫末”。故修道者须当逐末固本,先从手足下功夫,因之手足属脾,脾主后天,以后天为标,又标及本,后天足则先天固也。
七、流注
生生之法,法于生气之流注。流注之法,首明生气之所处。屈三元曰:“元旦自生天地人”,“元旦”者,零(〇)态也。吕洞宾《百句章》曰:“动静知宗祖”,宗祖,即生气也。《道德经》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此“物”此“精”,生气也,生气生于“惚兮恍兮”之状态。《道德经》又曰:“居善地,心善渊”。善地,即生气之所出,以水往低处流之故。心善渊,坎离交媾之象也,生生大法之奥秘也。
于地理学而言,察龙点穴,开门立向,藏风聚气,所纳藏者,生气也。于天象而言,七星(实为九星)斗柄所指为建,十月建亥,天门初开,正月建寅,人间万象更新。对人体所言,《难经》则曰:“气之所出为井,所流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不但直接阐明生气之所出,还阐明了生气之流注。
流注之法,首明生气之流注。关于生气之流注,《黄帝内经》又曰:春在毛,夏在皮,秋在分肉,冬在筋骨。而《西游记》第七回更是以隐喻的方式暗述其法:那老君到兜率宫,将大圣解去绳索,放了穿琵琶骨之器,推入八卦炉中,命看炉的道人,架火的童子,将火扇起煅炼。原来那炉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他即将身钻在“巽宫”位下。此处之“巽宫”,《针灸大成?八脉配八卦歌》可为之作解:“巽临震位外关还”,即足临泣穴配巽卦应巽宫。
生气流注之法,有十二经之后天流注法,也有任督、八脉之先天流注。而任督之流注,遍见于道藏丹经,汗牛充栋,广成子为此叹曰:“任督自是通真路,丹经设作许多言;予今指出玄机理,但愿人人寿万年”。此玄机真谛,紫阳真人也已有精辟论述:“真汞生于离,其用却在砍,姹女过南国,手持玉橄榄”、“甘露降时天地合,黄芽生处坎离交”。古人之论述已经详尽备至,总括为:阴阳配、刚柔济、气血循、天地泰,玄关破,天门开,地户辟,形化气,气返形。限于时间篇幅,此处不再赘述。
八、总结
诸教治死,惟道治生。《道德经》以其生生不息的主旨思想,特立独行2500多年,傲视世界民族之林,为华夏民族之瑰宝。孔子问道于老子,叹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吕洞宾祖师却曰:“人身难得今已得,大道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生”。笔者有幸闻道于屈门,悟道于终南门,今天忐忑不安地揭开《道德经》长生之道的神秘面纱,如能使慕道而志于行者不堕其志,则幸甚至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葛洪的生命价值观
《道德经三百问》:215. 何谓“长生久视之道”?
感悟《阴符经》
为什么要读道德经?如何理解“玄同、玄通、缺”?
三教合于一
道德经de意思de逻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