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帝与老子的哲学思想是根本不同的——评“黄老”连称的历史谬误

由于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产生很早,在此后漫长的历传播与传承中,诸子百家各有所重,各有不同的理解,这就产生了哲学思想理论上的不同差异,甚至有相互对立的情况出现,这也是一种很正常的历史现象。同时,又由于历史的隔膜,战国之际,有人就对古典哲学表述中的名词术语产生了不甚明白的实际情况,如尉缭子不懂黄帝所说的“刑德相养”,就是很好的例子。到了秦汉之际,就有不少人认为黄帝与老子都重言“道”,他们的思想是一致的,都是与儒家思想对立的。于是,就将黄帝与老子连称,谓之以“黄老之道”、“黄老之术”等等。司马迁在史事的记述中就客观上反映了这种历史实际。《史记·老庄申韩列传》曰:“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孝武本纪》载:“窦太后治黄老言,不好儒术”。所以,在中国古典哲学史的研究中,不少学者也以为黄帝与老子的思想一致。

其实,黄帝与老子的思想基本上是相互对立的,老子之书是抄袭了《黄帝经·道原经》的基本理论,而刻意宣传他的“绝学”、“绝圣”、“弃智”、“不尚贤”、“愚民”而治,竭力反对大有作为思想,以为封建独裁统治服务的,是与黄帝的哲学思想完全对立的。现在,随着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的播放,人们通过剧情中有关武帝时期“崇黄老”与崇儒学之间对立和斗争的史事表现,认为黄帝与老子哲学思想一致的观念就更加普遍了。这样,我们就有必要举以历史的事实,对黄帝与老子的思想进行一个对比,以说明黄帝与老子在哲学思想上的完全不同,并借此以纠正汉代以来的一个历史谬传,这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和研究中国古典哲学思想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历史上人们对于黄帝哲学思想理论的认识,主要是依据《黄帝经》、《黄帝内经》以及诸子百家对黄帝思想的记述与引证。对于老子哲学思想的认知,就是依据《道德经》(今通称《老子》)。

《黄帝经》一书虽然在历史上失传了两千多年,但其自长沙马王堆西汉早期墓葬中出土后,已见诸于很多公开出版物,并不难找到。当我们对《黄帝经》和《老子》这两部书对照性地进行一点研究,问题也就自然会变得十分明白。

一、《道德经》是抄袭、演绎之作

《道德经》是老子利用国家图书管理者之便,抄袭《黄帝经·道原经》,并行歪曲、割裂原著文义,又添加了一系列愚民思想的演绎之作,其目的就是反对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神道设教”,为封建独裁统治者提供愚民统治之术。因此,老子的言语,是不能够代表中国的古典哲学思想理论体系的。他是一个欺世盗名、歪曲道理、使中国哲学产生历史性嬗变,从此走上玄虚唯心歧途的关键性历史人物。现在,我们就将《黄帝经·道原经》中的一段文字与《道德经》作一个比较。

《黄帝经·道原经》前半部分的原文是:

亘先之初,道同大(太)虚,虚同为一,亘一而止。茫茫昧昧,未有明晦。神微周盈,精静必熙。故未有以,万物莫以。故无有形,大同有名。天弗能覆,地弗能载。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盈四海之内,又包其外。在阴不腐,在阳不焦。

一度不变,能适跂蛲:鸟得而飞,鱼得而游,兽得而走,万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见其形。一者,其名也,虚其舍也;无为,其素也。和,其用也。是故,上道高而不可测也,深而不可测也。显明弗能为名,广大弗能为形,独立不偶,万物莫能之令。天地阴阳,四时日月,星辰云气,跂行蛲动,带根之徒,皆取[以]生,道弗为少;皆反焉,道弗为益多。坚强而不溃,柔弱而不可化,精微之所不能至,稽极之所不能过……

竟管老子抄袭《黄帝经》为了掩人耳目,采取了割裂原文、颠倒顺序、作不适当的辞语修改,且又故弄玄虚。但是,其抄袭的痕迹依然历历在目。如;

将《道原经》中的“独立不偶”抄为“独立不改”;将“万物莫能之令”抄作“天下莫能臣也”;将“万物得之以生”抄成“万物得一以生”;把“莫知其名”加“吾”以彰显自己:“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把“道弗为少,皆反焉”改成“反者道之动”;对于“茫茫昧昧,未有明晦。神微周盈,精静必熙”文义,就胡乱诌之曰:“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这,也算得上一椿怪事:“道”是抽象无形的自然规律,在李耳的口里,竟然变成了“有物”和“有象”!这当然是与《易》经、《黄帝经》中关于“道”没有具体形状之述完全相反的说法。自然规律是物质运动的一种自然体现,它需要人们在长期实践中进行认真的观察、研究、总结之中才能知道,因为任何规律都是一种“道理”,道理是没有具体形状的。

中国自古是一个礼义之邦,虽然在古代还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措施,但“仁者受人”,尊重他人的观点,则是一个普遍被遵从的社会道德规范,学者在自己的著作中引述别人的话,一般是或言明原作者,或指明原出处的,一般是不会发生抄袭了别人的观点,反而声称是自己的发现与命名。但老子却这样做了:“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还自吹“天下皆谓吾道大……”这种违背历史事实的自我吹嘘,在诸子百家之中,是绝无仅有的一例。至今,我们并未听说,也并未见到除《道德经》外,老子先前还有甚么著作,何以当《道德经》尚在写作之中,还未传世,天下的人们就会认识到老子之“道大”了呢?

二、老子是反对黄帝的哲学思想的

老子运用颠倒、割裂、歪曲等手法抄袭《道原经》的一些辞语,并非祖述中国的古典哲学理论,而完全是为了壮己门面,迷惑读者,兜售自己与黄帝完全相反的、符合封建独裁统治者利益的一套愚民哲学的。对此,我们将《黄帝经》与《道德经》做一个对比就清楚了:

黄帝提倡以法治国,明民而治。说:“法度者,政之至也。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乱也。”他强调要做到“王公慎令,民知所由”,“一年从其俗,则民知则;二年用其德,则民有力。”如果朝令夕改,就会造成民无所从。民无所从,就会政令不畅。政令不畅,该行不行,该止不止,社会就不能安定和谐。

而老子则明确反对以法治国,反对“明民以治”的思想,而主张“术治”、“愚民而治”。他说:治国之道,“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历代封建帝王们搞独裁统治,都赞成老子的意见,不遗余力地搞愚民之术,只强调你要怎样做,绝不让你知道是为什么。

黄帝强调治国要“贵有智”。说:“贱财而贵有智,故功得而财生”。史传黄帝治国,不论是制定音律、研究医药、统一文字,还是平均土地,发展农业,都是组织专门人才进行的。同时,黄帝还选择各方面的高级人才组成一个以供决策咨询的“智囊团”,也就是史书所言的“黄帝师”。“贵有智”,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尊重知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老子则坚决反对黄帝的“贵有智”思想。他说:“慧智出,有大伪”,强调要“绝圣弃智”。认为,“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还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黄帝强调治国要“尚贤任能”,说:“王天下者,轻悬国而重士,故国重而身安”。即使是举兵而伐政治腐败、人民遭受涂炭的无道之国,也要裂其土地,以封其国中之贤士。他说:“裂其地土,以封贤者,是谓天功。功成不废,后不逢殃。”又说,“不重士,去师道,无以建生。”“吾畏天、受地、亲民,立有命,执虚信。……吾苟能亲亲而兴贤,吾不遗亦至矣!”

我们通过研究,认识到“五帝时期”在帝位的传承上所实行的“选贤禅让”制度,正是在轩辕黄帝“尚贤任能”的思想指导下形成的。黄帝的“尚贤任能”思想,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重视人才之贤德。二是要重视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贤”、“能”兼备而又以“贤”为优先。三是要“任”用,不是只嘴上说。这同我们现在所提的“尊重人才”相类似。

老子是坚决反对“尚贤任能”的,认为治国者必须推行“愚民”政策,“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只有“不尚贤,使民不争……常使民无知无欲”,才能政权稳定。因此他喊出了“绝学无忧”的口号。

黄帝强调治国之道,在于富民。因为,国之本在人,“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宜之生在时,时之用在民,民之用在力,力之用在节。知地宜,顺时而树,节民力以使,则财生。赋敛有度,则民富。民富则有耻,有耻则号令成俗而刑罚不犯。号令成俗而刑罚不犯,则守固战胜之道也。”为了富民,黄帝反对执政者在农忙时节动用民工兴建工程:“夏起大土功,命曰绝理。犯禁绝理,天诛必至。”为了富民,黄帝坚决反对帝王搜刮民财,骄奢淫逸。他说,“黄金珠玉藏积,怨之本也;女乐玩好燔材,乱之基也。守怨之本,养乱之基,虽有圣人,不能为谋!”

老子则主张走“小国寡民”道路。“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若走富民之路,社会上财富多了,就会盗贼蜂起。所以,老子又说:“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假使天下之民都成为连个遮羞的裤头都穿不起时,还会有人偷什么?老子还认为不必强国,走“小国寡民”道路即可:“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就好。若用老子的眼光看当今为了富民、强国、奔小康的奋斗,世界上都在发展高科技,造超音速大型飞机、研究高速列车等等,老子肯定会认为人们都疯了!

老子背叛中国传统哲学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在于学道是为了大有作为还是无所作为的问题。

黄帝认为,道无思,也无为,但道不可违,不可逆,万物都顺道而生,顺道而变,顺道而昌。这便是道学原理上“道无为而无所不为”的观点;但人是有思想,有意志,有智慧,要有所作为的,与自然物不同。所以,人就要学道,明道,以做到顺道、用道而大有作为、做成事业、达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之目的。故言治国者要“上知天时,下知地利,中知人事,善阴阳之为用”。既知天道之不可违,就要“顺天”,并由此而提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的著名哲学观点。提出了对于自然规律“顺正者,用也”的哲学命题;知时变之义,就要“与时偕行”,做事要“因天时,与之皆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这是强调把握时机、善抓机遇的重要性;知地利,就要重视地利之为用,“人主者,重地则得其根”,“不重地则失其根”;知人事,就要爱民,“尤为爱民,与天同道”。“号令合于民心,则民听令。兼爱无私,则民亲上。”治国者“唯公无私,见知不惑,乃知奋起”,方能有为。孔子对于中国古典哲学的创立与传播形式,也说过:“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①的话,这同“道济天下”的宗旨是一致的。

老子则将人与自然物等同,否定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既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也就要效法自然之道,什么事都不要做。因而提出了与中国古典哲学截然相反的观点:要“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且诡辩说:“为无为,则无不治”。这就是老子“无为而治”的离经叛道观点。

老子的思想与黄帝哲学思想根本不同,与中国古典哲学相异。历史上,只有庄子同老子的思想一致,他们都是反对孔子的思想的;庄子之学,“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②

由于老子抄袭《黄帝经》而倡导离经叛道之说,这就决定了他必然要搞文字游戏,进行一系列的诡辩,这就给中国思想史的发展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如他说道既表现为“常无”,又为“常有”,“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说什么“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由此,在魏晋之际,就兴起了一场“有”与“无”、“本”与“末”的玄学争论。

三、老子不是“道学的创始人”

中国古典哲学产生之早,是远远超出了现代人们的认识的,它至少是在距今七千多年以前的历史上。正因为如此,这种思想的传播与传承就受到尚无文字这种语言载体的制约,而很难克服时空障碍得以传承到后世。为了克服此种思想传播与传承中的时空障碍,中国古典哲学产生之初,就不得不以阴阳符号组成图案性卦画,取以事物之象,以象喻理的办法进行哲理表达。对这种卦画哲学传承载体系统就称之为“八卦”。“八卦”之称中的“八”是指“八经卦”,“卦”就是“挂”的原字。因为用八经卦悬挂起来,进行八八相重,就可以变成六十四个别卦,就能够以此进行“教”、“学”,进行哲学道理的教授和传承了。所以,“卦”、“教”、“学”等字的最初创造,都是以六爻之“爻”字为基本组成部分。“爻”就是表示阴阳相交的意思。这就是“伏牺创八卦”历史传说的由来;在有了文字之后,人们学习中国古典哲学,自然会运用文字对卦画进行注、解、阐、释,以帮助记忆。这种以图案画为主、以文字注释为辅的书,依次便是《连山》、《归藏》。周文王为其后代更好地用“神道设教”之术进行愚民统治,就研究如何利用《易》经进行占卜以改变民风,但其生前只研究了利用《易》经的占卜方法,却未完成这种用于占卜的《易》经编撰。此后,其子周公旦意承其考,干父之蛊③,在《连山》、《归藏》基础上,更改了一些卦名,又自造了一些只有卦名才用的字,编撰了大量宣扬占卜方法、神化占卜之术的书,这就是现在的通行本《周易》。

《易》经,原本就是中国古典哲学经典,“《易》以道阴阳”④,“一阴一阳之谓道”⑤。所以,说老

子是道学的创始人,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黄帝拜师学道,有历史传说:“黄帝师于风后,风后善于伏羲之道”⑥;“黄帝……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曰:'吾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⑦黄帝重视哲学的传播与传承,也有历史记载:“黄帝曰:道若川谷之水,其出无已,其行无止,故服人而不为仇,分人而不譐(似应作蹲)者,其惟道矣。故播之于天下而不忘者,其惟道矣!是以,道高比于天,道明比于日,道安比于山。故,言之者,见谓智;学之者,见谓贤;守之者,见谓信;乐之者,见谓仁;行之者,见谓圣人!故,惟道不可窃也,不可以虚为也。”⑧黄帝的道学著作,见之于史书记载,证之以出土古籍;其产生时间之早,也有可考:《六韬》、《管子》等周以来很多古籍都有引录。所以,退而论之,即使不以古《易》为道学经典,而以黄帝之著为道学著作,在两千多年之后才谈“道”的老子,又何以成为“道学的创始人”了呢?

道学,即中国古典哲学。且不说道书源之于《易》理,三《易》源之于伏牺八卦哲学传承体系。只就道理之论,在李耳之前,就有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吕望、伯阳父、子产、晏婴、管仲等,这其中的任何一位,都比李耳论道要早得多,且其书存世,其言可查,如何李耳便成了甚么“道家的创始人”呢?不信?我们就将上述所举最晚的一位论道之语抄录于下:

夫道者,所以充形也,而人不能固。其往不复,其来不舍,谋乎莫闻其音,卒乎乃在于心,冥冥乎不见其形,淫淫乎与我俱生。不见其形,不闻其声,而序其成,谓之道。……彼道不远,民得以产;彼道不离,民因以知……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视也,耳之所不能听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人之所失以死,所得以生也。事之所失以败,所得以成也。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凡道,必周必密,必宽必舒,必坚必固,守善勿舍,逐淫则薄。既知其极,反于道德。⑨

日极则仄,月满则亏。极之徒仄,满之徒亏,巨之徒灭。孰能己无已乎?效夫天地之纪。⑩

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

立政出令用人道,施爵禄用地道,举大事用天道。

有名则治,无名则乱,治者以其名。《枢言》曰:爱之,利之,益之,安之。四者,道之出。帝王者用之,而天下治矣。

管仲在其所著中,不仅引述《黄帝经》之语,还对黄帝以法治国、明民而治有定评。他说:“黄帝之治天下也,其民不引而来,不推而往,不使而成,不禁而止。故,黄帝之治也,置法而不变,使民安其法者也。所谓仁、义、礼、乐者,皆出于法。……万物百事,非在法之中者,不能动也。故,法者,天下之至道也。”

管仲死于公元前645年,李耳(老子)约生于公元前580年。不用说,管仲论道之时,世上还没有老子。就是在管仲死了六十年后,老子也还没有在其娘胎中孕育!如何老子就成了甚么“道家的创始人?

中国古典哲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论体系。首先,它是以“太极”为一元,包天道、地道、人

道、时变四维为一絷的立体性变化理论,以阴、阳同性相斥、异性相引为基本道理,而阐明阴阳异性互感、互引、互动、互渗、互依、互根、平衡、以及阴与阴或阳与阳之间的同性相斥、竞争、相互抵消、物极必反、以及和合、在一定条件下共存等客观规律的。更通过内、外经卦分别代表事物变化中的内因与外因,以从最下爻向最上爻表述时变过程、以及各个变化阶段的主客观条件下的互动,再用六个爻位的天道、人道、地道、阴阳爻之正位,以示名与实……所以,太极图、八经卦、六十四别卦以其立卦原则,就体现出了一个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而《黄帝经》一书是则紧紧围绕治国、安民、政权建设、发展生产等展开论述而理论联系实际地讲述道学之理的。如讲以法治国中,就分别谈到了以阴阳互根规律,说明“执道”治国者与“民”是互为根本的关系,法治与德治是互为依存的关系,以及按阴阳平衡、公平中正制定法律,以去私立公而执法,以兼听、审察而办案等;在用兵上谈极反规律,讲以天地之生可以养生,以天地之杀可以伐死的道理,都说得是对客观自然规律的运用。虽然,《黄帝经》由于所论内容之限,并未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有系统地全面论述,但是,其在哲学思想理论上的运用是十分纯熟的,其对道学理论的表述是准确的,所涉及到的客观规律是丰富的,到目前所能见到的诸子百家中,并无能及之者。

然而,老子在其《道德经》中,竟管抄袭了《道原经》,却不明白“道”是一种抽象的客观规律之理,而说是于恍惚之中“有象”、“有物”;观其所论,重点只谈了一个极反规律,而且因为不分具体条件,强调到了不适当的程度,这就出现了许多似是而非的谬说。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由此得出了一个“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结论。还有“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等等。这就是不确、乃至错误之论了。这是因为,凡论只辩于一言,执于一辞,强调一理,而不顾及其佘,就必然会陷于曲说、巧辩、而不能遍举的境地。所以,老子的思想中,有其正确的部分,也有大量的错误观点,最重要的是对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阐述极不全面,它代表不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体系。研究者如果将《老子》的思想认作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作,就事实上大错而特错了。

综上所述,老子的思想根本代表不了中国古典哲学,也根本不是“道学的创始人”。

四、老子是被封建统治者们抬举起来的。

老子为封建独载统治者所献的“愚民”之术:“绝学”、“绝圣”、“不尚贤”之策,以及所鼓吹的“长生久视”之道,是极其符合封建帝王搞独裁统治的需要的,这也就是秦汉以来统治者们不重人才重奴才,不尊重知识,肆意毁灭中国古老文化遗产,敬事鬼神,祈求长生不死,推行愚民政策的祸根。

秦始皇为求“长生久视”之道,而遍寻长生不死之药。为了推行“愚民”之治,就按着“绝学”、“绝圣”、“不尚贤”的“主义”而大肆焚书坑儒。

至于西汉,文帝、景帝、武帝都重用方士,如新垣平、李少君、少翁、栾大、公孙卿等,都敬事鬼神,祈求长生不死。汉武帝为此而不惜劳民伤财,行封禅一十三载,梦想成仙。也正是这种迷信鬼神之风大炽,才有最后闹腾到了逼死皇后和太子的悲剧发生。至于罢黜百家,禁绝学术论争,而搞一言堂,也不过是在“独尊”董仲舒封建神学之“儒术”的名义之下,而搞的一种变相“绝学”。

正因为如此,封建统治者们也就热衷于对老子的吹捧,大谈什么“无为而治”,以至于将“以战去战”、肇造文明国家制度的黄帝,选贤任能、组织治理水患的唐尧、虞舜,都说成是历史上“无为而治”的帝王楷模。再加上东汉以来道教将老子奉为教主,以道学之“道”为教名,对老子的吹捧、神话,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有说老子寿活一百岁、二百岁、乃至长生不死、不知所终的;有言其一生下来就长有白胡子、且能自言其姓名的;还有假借孔子之口称其为“龙”的…… 到了唐朝,李姓帝王更言老子是其始祖,以道教为所有宗教之首,在全国到处大兴土木以建道观,大力扶植道教。同时,还在学者必读的“六经”中去除《易》经,令天下士庶必须抄写、购置《道德经》诵读。并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正是在这种历史情况下,中国有很多人分不清道学与道教,写文章、做学问将道学与道教一锅煮;谈中国哲学,搞不清中国古典哲学之根在那里,认为老子是中国哲学的创始人,“老、庄”便成了中国哲学的代名词!

结语

综上所述,老子根本就不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老子的《道德经》是抄袭《黄帝经·道原经》等辞语,反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而为封建独裁统治者实行愚民之治服务为目的的。老子的思想是与黄帝的哲学思想根本不同的,“黄老”之谓是不了解中国古典哲学源流的一种谬称。老子思想的广为传播,对中华优秀历史文化,对民族思想精神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老子的愚民、无为、绝圣棄智、小国寡民鼓吹,正是中华民族由盛而衰的思想根源!即使如此,《道德经》也是一种哲学流派,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崇神教派利用了它,就将《道德经》也视作宗教典籍,更不能将中国古典哲学与宗教混为一谈。因为,这样做就造成了思想混乱,对于我们有分析、有批判地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不利,对于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思想理论体系,以迎接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交流、竞争、发展、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有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思想批判
《道德经》的秘密
明哲保身序言
《道德经正解》序一明道论
听徐老师讲“明哲就是保身”
唯有中国政治向哲学妥协得最彻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