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民国时期的沪宁铁路

         沪宁线连通长三角城市群,历来就是中国最繁忙的铁路线之一,自1908年正式运行通车以来,除我们熟知的6次大提速外,在民国时期和解放初还经历了无数次小规模提速改造。从最初全程需要一整天的普通列车,到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蓝钢快车”,再到1947年开行的“飞快车”,每一次提速都是时代进步的缩影。1908年沪宁线开通时全程要12小时,

          1898年,清政府督办大臣盛宣怀派员与英商怡和洋行开始初勘线路,宣称要建设一条高规格的铁路,以适应江南繁盛的商旅。1905年4月沪宁线正式开工,1908年全线建成。

       沪宁线沿线地势平坦,有利于铁路建设,盛宣怀在筹办建路时大力宣扬高规格,建设更不惜花费;参与建设的英商更借此“慷慨解囊”大量贷款给清政府,赚取高额利息。沪宁铁路的筑路费高达2954.7万银元,每公里造价9万元,将近是相同时期建设的沪杭铁路的3倍。之所以会有这样高额的费用,一是动用大量人工建设桥涵和多做土方,使全线坡度和弯道半径都远远超出当时实际需要的标准;二是采用高质高标的材料,大部分器材从国外进口,钢轨用英国85磅(码)轨(在当时属于重轨),枕木采用澳大利亚的茄拉木,比美、日等国的松木价格高得多。由于质量上乘,沪宁铁路建成初期,引起社会各阶层关注,通车时沪、港报纸多有赞誉。上海《申报》曾预言:有了这样一条铁路,中国火车会跑在东方的最前头。

          沪宁线通车后运行快捷,受到普遍欢迎,通车当年就运送旅客323万人次。由于列车当天可以到达,比起过去乘坐舟船的迟缓自是不可同日而语了。不过还是单线行车,信号传递方式原始,全程仍需运行12个小时左右。

           1912年特快专车送孙中山走了8小时

           通车初期没有电力,照明采用煤油灯,夜间无法行车。南京到上海的车子总是“朝发夕至”,运行整整一个白天,被一些西方人士称作“白天开行的车子”。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当选大总统,1912年元旦从上海驱车来南京就任,开了一趟特快专车还走了8个小时,上午10时始发,到达下关火车站已是晚间。也就是在此期间,出任民国临时政府交通次长的于右任打破成规,开通夜行货车(夜间不行车除了技术原因外,还有迷信思想作怪:认为夜间行车惊动山神水怪,会造成车祸)。这或许可以认为是沪宁铁路的一次列车提速。
          1930年“蓝钢快车”全程5小时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与上海的联系趋于密切。1930年,铁道部改造沪宁线路轨及设施,并专从德国进口三套优质蓝钢专列投入使用,而火车头购自英国,功率为全国之冠,从南京跑一趟上海,中途停靠镇江(时为江苏省会)、常州、无锡、苏州四站,只用5个半小时,在当时已是全国一流水平。沪宁快车最初一天仅对开一班,票价贵于普客三分之一,但车票仍供不应求。九节车箱中有二至三节专为欧美日侨商、各国外交官及家属而备留,另有一节车厢则为国民党军政大员、家属等特权人物专用,纵然座位空着也不让其他人进入。当年“蓝钢快车”每张票贵出的一元大洋足可买半石大米了,平民百姓几乎都不愿去尝“摩登”的滋味。常搭乘沪宁“蓝钢快车”的旅客多为绅商、工厂主、高级职员、教师、小官吏和演员明星。上世纪30年代初中期,胡蝶、舒绣文、吴茵、徐来、赵丹、金山、王莹等明星因常到南京演出,他们便都成了“蓝钢快车”上的常客。1947年底,蔡楚生、郑君里率大获成功的进步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剧组30余演员职员从上海来南京参加首映仪式。他们就特别出重金包下“蓝钢快车”一节车厢,一路上,他们吹拉弹唱,甚为快乐,车抵下关火车站,受到上千市民的热烈欢迎,争着找明星签名留念,很是热闹了一阵。除了特等车厢,“蓝钢快车”其他车厢陈设也很雅致:座椅蒙以淡蓝色或豆灰色府绸罩套,桌几上还配有小花瓶、小茶杯,服务规范。

          1947年开通“飞快车”全程不足4小时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沪宁线铁路设施遭受破坏,行车速度受到极大影响,非但车速没有提高,还因列车进出站秩序混乱,乘车已被视作畏途,客源稀少。抗战胜利初期,一批美国大功率机车作为“善后援华物资”分到各个铁路机务段,其它设备也有更新。沪宁线列车速度开始提升,高速列车“凯旋号”风靡一时,达官贵人、名媛仕女,都以乘得此车标榜身份。1947年更有一段时间开行号称“飞快车”的特快列车,跑完全程不足4小时,最快的只要3小时43分,成为一时美谈。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时局混乱,非但“飞快车”无法保持,普通列车运行速度也再度下滑,全程运行时间一直在5小时上下。直到1958年打破3小时40分的纪录,不过那只是作为“放卫星”的成果,并没有长久坚持下来。
   1947年前后沪宁线上还曾出现两辆自美国进口的流线型车辆,命名为“太湖”号和“西湖”号,装有柴油机驱动,时速达到100公里,欲作为到各个景点的旅行列车。可能因时局关系并未真正开行,直到60年代还停在南京站(今南京西站)。

 1948年,中华民国时期制造的“飞快车”
沪宁豪华专车美仑美奂的外观,停在车站时,十分惹人注目,这是民国火车车厢制造工艺的极致表现

1948年,京沪线(当时南京是中华民国首都,沪宁线称为京沪线)“飞快车”的头等车箱,舒适的座椅,雅致的内部装潢,超过49年后的软座车箱。

 1948年,京沪线“飞快车”的二等车箱,就短程旅行而言,仍然是相当舒适的乘车环境。

 “飞快车”豪华专车上漂亮的餐车,配备了西式的吧台。

 “飞快车”会客室,用灰色大理石做成的桌面,坚固又典雅,有意大利的风味- D# i6 B# j 

          蒋介石专车代号“M1”
   解放前长江三角洲是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中心,多有政府官员往来南京、上海之间。抗战前一般官员都是乘坐头等客车,只有极个别的政府首脑才拥有专用公务车,出行时加挂在旅客列车的后部,很少有专列开行。据铁路老职工回忆,上海“八一三”事变后,曾见过蒋介石去南翔开过一次专列。蒋的专用公务车代号为“M1”,“M1”车厢内十分宽大,有通贯前后的大玻璃窗。内部分作客厅、卧室,配有可供应中西菜肴的厨房。为防日本人轰炸,“M1”长时停在尧化门车站(今南京东站),有任务才拖到和平门站(今南京站前身),加几辆供侍从和卫队乘坐的车厢组成专列。和平门站是个小站,当时政府公务车大多选择在这里加挂,原因可能是这里比较隐蔽,再一是和平门原名德胜门,自清代起常作为军队出入通道,政府官员从这里出行觉得安全又吉利。

 中华民国时期制造的“飞快车”
戚墅堰机车车辆厂制造,全列设有空调,流线型蒸汽机车牵引,1948年运行沪宁城际,解放后运行京津城际,这是尾部的观光车,应该是模仿亚细亚号的。 这张照片是解放后照的,路徽已换成人民铁道标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此“京沪”非彼“京沪”
百年时速 回顾1908年-2008年沪宁铁路通车百年
火车站红帽子的兴衰 朱坤
沪宁线的一段旧轨
沪宁铁路
这是40年代南京到上海的豪华列车,感觉和动车组相差不了多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