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中各县地名考

汉中地名的由来

汉中的来历,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是因汉水得名,即被水所绕之意。但后来研究汉中地方史的人,都无法解释,便生出许多臆测。其实最早的汉中并不是现在的汉中,而是另有所指。

关于秦时汉中郡的郡治,学术界说法不一。汉中学者陈显远先生在《汉中市建制沿革》中,特别注明为西城(今安康市);但根据我国历史地理学权威、复旦大学教授谭其骧所编著的《中国历史地图册》,秦的汉中郡郡治在南郑(今汉中市)。著名史学家、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史念海,在《汉中历史地理》中注明秦的汉中郡郡治初设南郑,因为秦不但要抗击强大的楚国,而且还要统治相当于今四川(重庆)的巴蜀地区。至于以后秦是否迁移汉中郡治、为什么要迁移,因笔者史料有限,暂无考。

据《史记·秦本纪》载:秦惠文王十三年(前312年),秦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这是汉中一词最早见诸于史籍。楚国的汉中郡,位于今旬阳以东的汉水中游,故名。秦统一六国后的汉中郡(秦36郡之一),相当于今汉中(除宁、略二县)、安康、商洛市西南及湖北十堰市大部。

 

汉中盆地最先称为褒国,再就是南郑县了。南郑。其名始于春秋初年。 
770年,居住在今陕西华县一带的郑国人,因犬戎入侵,国破,一部随周平王东迁进入今河南境内,是为新郑(今河南新郑市);另一部分向南沿秦岭谷道进入汉水上游,是为南郑。《水径注》亦有(郑)恒公死于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郑称的记载。 
秦武公十一年(前687年)始置县(治今汉中市区)。 西汉时,汉中郡设治西城。东汉初,汉中郡治迁回南郑。 有人根据《汉中府志》郡临汉水之阳,南面汉山,故名汉中的记载,解释汉中地名的来由,实属望文生义。

 

公元前451年秦国从蜀国手中夺取了汉中,秦国已实行县制,在此设立南郑县。南郑县的名字取得,是因为当年西戎入侵,部分郑国人南奔来汉中,聚居在此,因与秦人有乡党之谊,便以南郑来命名。秦国为了巩固和加强南郑的军事力量,派左庶长修筑了南郑县城,其址就在今汉中市,这个地方历史上一直称南郑,后来才移到今天的周家坪。公元前441年蜀利用秦国在南郑立足未稳的机会,重新夺回南郑。蜀王封弟弟苴侯于汉中,称蒯萌王。公元前387年秦从蜀人手中重新取得南郑。
公元前316年秦以南郑为基地,取道五丁关、金牛道灭了蜀。金牛道又称石牛道,即今天川陕公路沔县至剑门一段。途中以金牛峡、五丁关等处最险,金牛峡、五丁关一带为石灰岩地质,崖峻谷深,谷状多呈V形。

相传秦人不知入蜀道路,假意送给蜀王能粪金的石牛和珍宝美女,蜀王贪婪成生,就派手下五大力士——五丁,一路开山通路将石牛运回国内,秦人尾随五丁之后,灭了蜀国,这条路便称为金牛路。今在宁强境内仍有金牛峡、五丁关、金堆铺、烈金坝等与传说有关的地名。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民富国强,已有并吞天下之志。灭巴蜀后安顿好了后院,着手进一步蚕食楚国。公元前312年秦夺取楚丹江流域,又败楚汉中,置汉中郡。
       楚汉中郡在什么地方呢?《战国策》苏代对燕王说:汉中之甲,乘舟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汉,四月至五渚。夏水是一条河流,源出湖北竹山地区,有三条,在江夏入汉。《史记正义》引《括志地》说:房陵即今房州房陵县,古楚汉中郡地也。房陵县即今湖北房县,属竹山地区。汉中即指今湖北竹山地区,其地理上正被汉江和沧浪水所围,沧浪水又称汉水,所以被称为汉中。此地正是秦头楚尾。汉中是一片连接巴蜀的山地,是江汉平原即楚国内腹的一道屏障,因处秦头楚尾之地,成为楚秦、楚巴的争夺焦点。
      楚人在蚕食汉江诸国后,前后以汉水命名的并非汉中一处,还有汉东、汉北等处。
       秦取得统一后,实行郡县制,汉中郡扩大到汉北(今安康一带)及汉水上游地区,郡治新城(今安康),正处在汉中郡中部。东汉时四川盆地及西南地方实力增强,汉中郡治才迁到南郑,有加强防范的意思。
       东汉末年,曹操从张鲁手中夺取汉中郡,此时汉中郡的下游古汉中,中游新城,上游南郑都成为吴蜀争夺的军事要地。为了军事上的需要,遂于公元219年(汉建安二十四年),在新城设立魏兴郡,古汉中设上庸郡,南郑仍设汉中郡。从此以后,二千年来一直被沿用下来,汉中就专指汉水上游的盆地了。这种地名上的张冠李戴现象,地理上称地名漂移

解放前,今汉中市区一直为南郑县治。1949126日,汉中解放之日即析南郑城郭(即:原城关镇、汉水、石马二乡),置南郑市,南郑县治东迁十八里铺(今汉台区铺镇)。19541月,南郑市改为汉中市,这是汉中作为城市名的开始。1959年全国并大县时,将南郑县全部及褒城县、黎坪中心区之一部并入汉中市;19619月恢复南郑县建制,并以汉水为分界南北划分;19648月改为汉中县,19809月重改汉中市;19966月改为汉中市汉台区。

    解放后,南郑县城迁至铺镇。1958—1961年南郑县曾一度被撤销,并入汉中市。19619月恢复建制时,县城乃迁周家坪(今县城)。

 

汉中各县地名考

 

 。始城而冀其巩固。
     秦惠文王十三年(前312年),始置成固县,取始城而冀其巩固之意。古代”“通假,南朝刘宋时加,相延迄今。

 

县。因沔水而得名。 
     秦汉时期,汉水被称为沔水。西汉初,在今县城东旧州铺始置(年代暂无考)沔阳县(水之北称)。南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年),改兴州(治今略阳县)为沔州;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迁沔州于今勉县旧州铺。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年)降沔州为沔县。1959年全国并大县时,将原褒城县褒河以西地区及黎坪中心区部分并入;19649月,因字生僻难认,经国务院批准改沔县勉县

 

  县。因川而得名。 
    据《汉中府志》载:洋以川名,旧治在西乡祥河之上,祥河之川,其后改祥为洋。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始置洋州,故址在今西乡东南20里处的祥河(今泾洋河)岸上。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洋州迁至今洋县县城。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降洋州为洋县。

 

西 乡。因西乡侯张飞而得名。 
     三国时,刘备曾封张飞为西乡侯。后,蜀汉设南乡县(年代暂无考)。晋太康二年(281年),因西乡侯张飞曾寄采食于此而改名西乡县。

 

  强。原名宁羌,取宁定羌氐之意。 
    宁强,古代曾为羌、氐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分绵谷县(治今广元市)北部置金牛县,治通谷镇(今大安镇)。此为宁强设县之始。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平洮州(今甘肃临潭)羌乱后,设宁羌卫(军事驻地)于徽州(今甘肃徽县);据地方志释义:其曰宁羌,盖亦辑宁氐羌,以羌之永宁耳。三十年(1397年)九月,迁宁羌卫于羊鹿坪(今县城);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设宁羌州,州、卫并存。民国二年(1913年)废州为县;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元旦改为宁强县。于右任先生曾为此题写新县名曰安宁强固1959年并大县时,将原黎坪中心区大部并入。

 

阳。用武之地曰略,象山之南曰阳,故名略阳。 
    秦汉时,为氐、羌等少数民族聚居地。三国时,诸葛亮派大将陈式筑武兴城,这是略阳筑城之始。东晋太元十一年(382年),设东益州武兴县;西魏废帝二年(553年)东益州改为兴州。南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年),诏改兴州为沔州,顺政县改为略阳县,略阳之名即延续及今。

 

巴。处巴山腹地,境内有大小巴山,置县以镇摄之意,故名镇巴。 
     东汉和帝永元七年(95年),为定远侯班超的采食之邑。清嘉庆七年(1802年),分西乡县南二十四地置定远厅。民国二年(1913年)废厅为定远县;民国三年(1914年)一月,因安徽、四川、云南也有定远县(四川改为武胜县,云南改为牟定县),即改为镇巴县。

 

坝。因境内有留侯祠而得名。 
    明清以前,本名刘坝。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析凤县南部置留坝厅。民国二年(1913年)改留坝县。1958年撤销,并于凤县;1961年恢复原境,将原并入汉中市的褒城县东北部(即马道区)划入县境。

 

坪。因原县城在佛爷坪(今周至县厚畛子镇老县城)而得名 
      清道光五年(1825年),划周至、洋县部分地区设佛坪厅。民国二年(1913年)废厅改为佛坪县;民国十五年(1926年),因匪患猖獗而迁县城于袁家庄(今县城)。1959年曾撤消并入洋县、周至、石泉等县;19619月恢复原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郑区
卷一百八十六
汉中九县二区名字的由来,你都了解多少?
《水经.涔水注》考略
汉文化的发详地----汉中
陕西省一个区,人口超50万,为西汉王朝的发祥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