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铁道兵志在四方》创作背景
《铁道兵志在四方》(以下简称“志在四方”)这首歌,在中国铁建、全国铁道兵战友,以及全社会,有着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今天将这首歌曲创作、发表、演出的背景,词曲作者情况,以及与歌曲相关的故事介绍如下——
—、背景。
歌曲诞生在60年代初。当时,铁道兵经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投身于祖国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黎湛、鹰厦、包兰等铁路建设的胜利,声誉日隆。
歌曲最早发表于1962年4月21日《铁道兵》报,以及铁道兵政治部主办的《铁道兵志在四方》杂志。随后在《上海歌声》和中国音乐家协会举办的《歌曲》杂志发表。铁道兵文工团试唱、演唱,受到好评。1964年,作为“男声小合唱”参加全军文艺汇演,荣获优秀歌曲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每周一歌”栏目播出。这之后,铁道兵文工团采用大合唱、小合唱、联唱、领唱、独唱等多种形式,“逢演必唱”,影响日益深远。
二、词、曲作者
词作者黄荣森,1934年出生于山东济南市,1950年参加铁道兵,在三师文工队工作,1965年调到铁道兵文工团,1969年去干校,1972年被分配到河北兴隆铁道兵6444厂(兵改工时,工厂交解放军总后勤部,以后工厂移驻河北秦皇岛市),直到退休。曾在省市报刊发表多篇思想政治工作论文,被承德市评为先进思想政治工作者,退休前被总后勤部评为高级政工师。
曲作者郑志洁,天津市人,1927年生,1944年入伍,曾担任铁道兵文工团歌舞团团长,石家庄军分区第二干休所(原铁道兵干休所)离休干部。2012年2月7日因病逝世。
郑志洁先生在《抑制不住的激情》(《铁道兵不了情》)一文中,回忆“志在四方”歌曲与词作者“合成”的经过:
“1960年初,铁道兵文工团创作组,接受了领导交给的创作任务,来到在海南岛执行修路任务的七师采风。创作组的同志们从海南岛归来时,坐在上下颠簸的船上,思考的问题都很多,每人想的都很激烈。当时,我也想得很多,想到了我们铁道兵部队,南征北战,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成年累月,艰苦奋斗。这支英雄队伍,下怕苦、不怕累,昼夜奋战的革命精神,更激发了我的创作激情,脑子里出现了许多音乐形象。下船之后,乘车往北走时,音乐形象就连篇而出;同时脑子里出现了好几个音乐形象,其中之一就是《铁道兵志在四方》。
“这首歌的创作过程与其他歌曲不同,通常是先有词后谱曲,然而,这首歌则是先有曲后填词。从北到南,祖国山河的壮丽,和铁道兵战斗生活的情感火花碰撞,似乎有种音乐的旋律在萌动。当时我很急,手头又没有纸,于是灵机一动,便在胳膊上写开了,写满了整个胳膊。后来就成为《铁道兵志在四方》的曲子。几乎没作任何改动。”
《铁道兵志在四方》视频——
复制下面地址到浏览器可观看视频!
//v.youku.com/v_show/id_XMTUyNDM3NTUzMg==.html?from=s1.8-1-1.2
中国铁建领导集体齐唱《铁道兵志在四方》
关于《铁道兵志在四方》的故事——
十二局集团电气化公司《铁道兵志在四方》唱响安哥拉
本报讯(通讯员杨茂森)安哥拉当地时间5月29日下午,一曲充满激情的《铁道兵志在四方》,在安哥拉首都罗安达社会住房项目工地唱响。十二局集团电气化公司凭借对这首歌的精彩演唱,获得了中信建设南部非洲区“唱响红五月”歌咏比赛的第一名,中国驻安哥拉大使张伯伦为其颁发奖章。
安哥拉社会住房项目,是十二局集团落实国家“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参加中信“联合舰队”承担电力施工的第一个海外项目。3年多来,他们以铁道兵的传统和精神奋战在陌生的国度。接到歌咏比赛的通知后,项目员工信心十足,特意选定《铁道兵志在四方》为参赛歌曲。远赴安哥拉项目检查工作的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程庆海,对大合唱进行了多次排练指导。
此次歌咏比赛,共有安哥拉社会住房项目“联合舰队”的12支代表队参赛,根据参赛人数、歌唱水平、精神状态等综合因素考评,现场打分不亮分。在28日举行的预赛中,安哥拉项目合唱队顺利进入决赛,并以预赛成绩第一位列八强之首。第二天的决赛时刻,强强对决、拼抢激烈,各参赛队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决心问鼎大赛第一名。而该公司安哥拉项目合唱队上台演唱时,白衬衣、白手套、红领带整齐划一,令人眼前一亮;电子琴现场伴奏与众不同,亮点频出;指挥、演唱、伴奏超常发挥,不仅展示了队伍饱满的精神风貌,也唱出了较高的水平。演唱过程中,现场掌声不断、高潮迭起。台下2000多名中国铁建员工忘情地与台上队员一起合唱,台上台下激情交相辉映,《铁道兵志在四方》的歌声此起彼伏,久久地在大西洋东岸的异国天空飘荡
三、永远的“兵歌”。
铁道兵35年的历史上,没有比《铁道兵志在四方》的歌曲有更大影响力的艺术作品。
中国铁建及其所属队伍,举凡集会、联欢,“志在四方”必唱;全国铁道兵战友联谊活动,齐唱“志在四方”是不可或缺的一项仪式。
关于“志在四方”的故事很多、很多。希望大家从现在开始,给我提供“故事”,我有编辑一本关于《铁道兵志在四方》歌曲的图书计划。
“志在四方”的故事,最著名的是“周总理领唱“志在四方”。
据“军史丛书”《铁道兵》一书“大事年表”记载:
1966年2月16日,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西花厅召见铁道兵党委常委成员,谈铁道兵建设问题。会中,他高度赞扬了铁道兵发扬解放军的光荣传统,艰苦奋斗、勤俭修路的革命精神。周总理说,《铁道兵志在四方》这首歌很好。说着即带领大家唱起了这首歌。周总理还说,你们一定要按你们的军歌办事。
铁道兵最后一任司令员陈再道将军在他60万字的回忆录中,也谈到“志在四方”这首歌:
1987年“八一”建军节前夕,一个繁星闪烁的夜晚,在烟台东山宾馆,我和一些工作人员坐在一起看电视。窗外,不时传来海浪拍岸的声响。电视机里正在播放《军歌大联唱》,那些经过战火洗礼的雄壮军歌,使我倍感亲切,仿佛又重新回到了那久远的难忘岁月……
这时电视机里出现了一位年轻的部队歌手,他唱起了一首人所熟悉且又喜爱的歌——《铁道兵志在四方》。歌声回肠荡气,激越豪迈,一曲终了,电视机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看电视的一些年轻娃娃,也一股劲儿鼓掌叫好。
这首歌确实写得不错,无论唱多少遍,听多少遍,却总是如初如新。1966年2月,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当时的铁道兵领导同志时,曾背出了这首歌的歌词。“志在四方”这四个字,使多少年青人充满了浪漫的憧憬,又使多少热血男儿成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俊杰精英。然而,在我看来,这四个字,包合着无数的艰苦和牺牲,也包含着无数的奉献与功勋。
中国铁建原副总经理陈嘉珍曾“亲历”“志在四方”的故事。
陈副总经理担任中国铁建京九铁路赣州指挥部指挥时,曾听铁道部总工程师王灵书介绍,王灵书早年在勘测队工作,经常唱“铁道兵志在四方”。陈副总经理还说,京九指挥部驻地附近的801厂的广播喇叭和地方电台,时常播放“志在四方”,以慰问参加京九铁路建设的铁建队伍。
有一次,陈副总经理参加地方的征地拆迁会议。席间,瑞金县委书记提议总公司系统出席会议的人员唱“志在四方”,那位县委书记喜欢听“志在四方”。
原铁道兵文工团男高音歌唱演员杨卫星(英年早逝),是文工团唱“志在四方”的“专业户”,唱了20余年。有一次,他随地方一家文艺团体赴湖南演出,自我介绍当过铁道兵。一位观众向他传递纸条,点唱“志在四方”。在没有伴奏带的情况下,杨卫星清唱了“志在四方”,台下几名观众起立为他喝彩,并高喊:我是铁道兵!
据《人民铁道》报记载:1987年“八一”建军节,中央电视台“军歌大联唱”节目,歌唱家演唱了“志在四方”。不久,他赴长沙,下榻一家宾馆。原长沙铁道兵学院的几位离退休干部、教授,专程到宾馆拜访他,感谢他唱的“志在四方”。
我做文艺副刊编辑工作数十年,编发过很多与“志在四方”歌曲相关的故事。
中铁十九局集团公司向清明写过“志在四方”的光碟,唤醒一位成了植物人的铁道兵的故事(见文后)。
一位没有当过铁道兵的浙江籍先生,偶尔学会了“志在四方”。一次游雁荡山,兴之所至唱“志在四方”,立即引来一位“铁八师”战友相认。以后他在餐厅卡拉OK、参加邮电系统的联欢活动,也因唱“志在四方”,又认识了几位“铁道兵战友”。
我们大概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饭店就餐时,遇到旁若无人大声唱歌的人,往往会侧目而视,表示不满。
而我们铁道兵战友在一起聚餐,人数只要稍稍多一些,会不由自主、不管不顾地高歌“志在四方”。别的顾客会怎样看呢?中国铁建二十一局集团曹军写过这样一件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研室杨力和一群战友聚餐,大家合唱《铁道兵志在四方》,酒店服务员、顾客都注目聆听,一起拍手打节奏;歌声一落,顾客们纷纷端起酒杯、茶杯向他们敬酒……这就是“志在四方”的力量所在。
我参加原铁道部工程指挥部副指挥姜培敏遗体告别仪式,告别大厅里播放的不是哀乐,而是歌曲《铁道兵志在四方》的旋律。
有一次,我与姜培敏老前辈的妻子、女儿一起聚餐,我问起缘由,姜副指挥的爱人说:“他当了一辈子铁道兵,喜欢唱‘志在四方’;我和女儿不谋而合,就用歌曲‘志在四方’送他……”说着,母女俩情不自禁地哼起“志在四方”,在场的人也跟着唱起来,个个眼含热泪。
中国铁建所属单位,很多总机的起始音,是歌曲“志在四方”的旋律。
许许多多铁道兵战友、中铁建员工,手机彩铃选用歌曲“志在四方”。
铁道兵撤编时,归属解放军总后勤部的东北嫩江基地,现为中储粮北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集会时唱“志在四方”。
北京城建集团的前身是修建北京地铁的铁道兵,去年“八一”建军节的前一周,他们举办“企业文化周”,“志在四方”是文艺汇演的“主打歌曲”,员工一身戎装唱“志在四方”。昨天晚上,城建集团党委宣传部长杨潇为我的“志在四方”系列点赞。
我参加过的一次铁道兵战友联谊活动,著名歌唱家李双江登台拉着一位铁道兵文工团演员的手,合唱“志在四方”。
现在,铁道兵的子女——俗称“铁二代”聚会,也唱“志在四方”。
我的一位同事说,她用“志在四方”作催眠曲,晚上哄女儿睡觉 ……
“志在四方”是中国铁建的“司歌”。
说不完、道不尽我们永远的“兵歌”——《铁道兵志在四方》啊!
兵歌
向清明
去年夏天,辽宁省记者协会秘书长樊景文、《辽宁林业报》总编辑王海涛邀请在辽宁有故交的老铁道兵相聚。樊景文是原铁九师宣传科新闻股长,改工后任过十九局新闻科长,后来调到《辽宁日报》社。王海涛1979至1982年在铁道兵三师十二团宣传股报道组工作。我与海涛同住一间帐篷,两个人的办公桌靠在一起,彼此亲如兄弟。此次相聚的还有几位工作在其他岗位的战友。
6月上旬的一个星期天,由王海涛将我们召集到沈阳市道义开发区一家酒店,战友相见分外亲切,那种自然流露的感情一下子将我们带回到二十多年前的青春岁月里。
酒宴开始不久,不知谁提议唱《铁道兵志在四方》。由王海涛起头,那首熟悉的老歌在酒店包房中响起。“背上了那个行装扛起枪,雄壮的那个队伍浩浩荡荡,同志呀,你要问我哪里去呀,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有的人用筷子轻轻敲着桌上的菜碟,有的用手打着节拍。满桌的人唯有樊景文张了几次嘴,没有发出声音,只见他在努力抑制着自己的情感。
歌声结束了,我们都在看着他,老樊说:“我给大家讲一个战友的故事吧。”只见他停顿了几秒钟,然后将一个令我们灵魂震颤的真人真事娓娓道出。
他同年入伍的战友黄安林,1973年从黑龙江克山入伍,1979年退伍回到故乡,从事公路运输。1996年的一天,黄安林遭遇车祸,经过抢救,生命保住了,但却成了植物人,全靠营养液维持生命体征。妻子、女儿天天呼唤他,可就是没有任何反映。
樊景文知道这个消息后,为老战友不幸感到难过。樊景文说,中国铁建总公司改工十周年出版了一盘歌碟,上面有《铁道兵志在四方》,樊景文向十九局要了一张碟,送给老黄家人,让他们每天给老黄播放。
从此,《铁道兵志在四方》的曲子天天在病房响起,第一个星期他仍然昏睡着,半个月后的一天奇迹出现了。那天他女儿正在给父亲擦身子,只见老黄的手指动了动,嘴唇也在嚅动着,女儿惊喜地大声叫起来,他们将音量放大,老黄的嗓子竟然发出了声音,一连几天,他的神志不时被歌声唤醒。
这首神奇的兵歌让他彻底醒来是在两个月后。那一日,他睁开了久闭的双眼,时断时续地唱起“背上了那个行装扛起枪……”樊景文讲得眼泪汪汪,在座的各位战友有的唏嘘不止,有的用纸巾擦泪。
这首老铁的兵歌使挣扎在死亡线上的黄安林重获新生。这首深深嵌入老黄、老樊、海涛还有我的生命里的老歌将伴我们终生。我们满含深情地和着美酒,一遍又一遍地唱着这首歌,直到酩酊醉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奇迹:铁道兵裁撤三十多年了,为何《铁道兵志在四方》这首歌却经久不衰?
[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
铁道兵的歌声飘过70年
?《铁道兵志在四方》、《铁道兵之歌》经典回放!
王振江等——一首兵歌生浩气 催开战士万千情
七律•《铁道兵志在四方》歌曲感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