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国学网-- 王维诗歌的独特解读—读王志清《纵横论王维》
王维诗歌的独特解读—读王志清《纵横论王维》
【作者】吴相洲
【内容提要】
《纵横论王维》这部著作,虽然也从历史出发,忠实于史料文本,但更主要的特点则是积极运用西方近现代多种研究方法,从一种全新的角度来透视、解读王维。作者在解读、描述王维及其作品的同时,不断地与哲学、美学上的一些理论相互印证、发明,从而使这样的解读、描述既呈现出极为独特的研究风貌。由于王志清的研究是基于与传统文化几乎完全异质的哲学、美学背景,并不是沿着传统研究的既有方向进行深入,以解决以往学人留下的问题,而是独辟蹊径,从自己对王维诗歌的体悟出发,以哲学思辨的语言,重新解读、描述王维,以自己的体悟去接通古人的情感脉搏,行文风格优美而典雅。
【关键词】 王维研究 全新视角 特异风貌
我与王志清教授是2000年夏天在西安召开的唐代文学年会上相识的,他提交的论文和发言给我留下一个突出的印象,即他试图从哲学的角度对王维的诗进行新的解读。今年春节过后,又收到了他寄来的《纵横论王维》,书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霍松林先生题签,陈允吉先生作序,俨然是王维研究的一桩盛事。仔细读来,更加印证了我在西安时的印象。
王志清这部著作最大的特点是,他对王维的研究在目的、思路和方法上与传统的文学史研究相比具有极大的不同。传统的文学史研究,就研究目的方面来说,就是力求在最大程度上还原文学史的真实面目。本着这一动机,传统的文学史研究大多极为重视诗人生平、史料的钩沉、考辨和作品风格、意蕴的描述、溯源,在此基础上进行冷静、客观的汇通和评价。在这样的研究思路中,研究者的起点虽然是怀着还原历史的巨大激情,但在具体的研究过程里,研究者不但排斥着这种激情的直接参与,甚至尽力抑制着自身当下任何情感的直接参与,力图通过与古人的“同情”来达到研究结果的客观、真实。大体上说,这是一种理性的、强调客观的研究,无论是在研究的目的、思路还是方法上都表现出对历史原貌虔诚的尊重。在这样的研究中,研究方法的多样化一般表现为追求文、史、哲三者的打通,目标简单然而丰富厚重。王志清对王维的研究则有异于此。在该著的“绪论”中,他这样写道:“在解读王维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到非常需要有审美的激情、悟性和灵视的积极介入。我努力以审美的‘同情’而进入诗的文本以期达到与诗中性情沟通的生命状态,进入诗人生命遇合山水和天地之精神的超然世界,接通诗人的情感脉搏。” 显然,他研究王维的目的主要在于实现古人与今人在情感、生命状态等方面的沟通与交融,以此透视王维生命中的另一个真实的方面。这虽然也是对历史的一种还原,但与传统的文学史研究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这种研究在情感、审美方面极其强调研究主体的积极参与,强调研究主体从自身的境况出发,以自身的独特经历来深入体会研究对象的生命状态与情感状况,不完全是对客观历史的真实还原。或许正是出于这一研究目的,他在研究的过程中并不能、也并不抑制自身情感的积极介入,而是以这种情感的积极介入作为研究切入的独特视角,从这个视角出发,尽力凸显王维研究中较为独特的一面。在 “绪论”中王志清写道:“我把王维研究视为一种生命的方式,而充分体现人性的自觉,以对现实和对人自身关怀的情感介入,打通史与论,融会古与今,借鉴和引入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以现代的眼光和胸怀去解读古人,既忠实于史料文本,深入其间,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而以恰当的评估,又不为史料文本所桎梏,而注重审美主体的心灵烛照,以显现新建空间的时代面影。” “以现代的眼光和胸怀去解读古人”,“借鉴和引入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这些体现出作者在研究目的、思路和方法上与传统研究自觉的不同。
王志清这种研究目的、思路甚至方法上与传统研究自觉的不同显示出当今古代文学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开拓性。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如何实现东方与西方、古代与现代的转换是一个陈旧的话题,也是一个一直没有解决、同时也很难真正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比较积极的、审慎的开拓。这种开拓主要表现在借鉴西方近现代哲学、美学的相关理论,以这些与中国传统文化几乎完全异质的理论为背景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重新的审视、解读和描述。王志清的王维研究正是这种开拓性的一个方面。将王维研究视为一种生命的方式,并在研究的过程中强调主体审美激情、悟性和灵视的积极介入,追求与诗中性情的相接、沟通,其理论的基点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得益于西方的近现代哲学、美学,其中尤为明显的是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视域融合”的现代阐释学观点。在这样的理论背景的支撑之下,王志清虽然也从历史出发,忠实于史料文本,但更主要的特点则是积极运用西方近现代各种文艺学、社会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从一种全新的角度来透视、解读王维。从他的著作中我们总是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作者在解读、描述王维及其作品的同时,不断地与哲学、美学上的一些理论相互印证、发明,从而使这样的解读、描述既呈现出极为独特的研究风貌,同时也表现出坚实的理论基础。王志清研究中的这种独特的、坚实的理论背景与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显示出他在古代文学研究方面所进行的自觉尝试与勇敢开拓。
由于王志清的研究是基于与传统文化几乎完全异质的哲学、美学背景,所以他不是沿着传统研究的既有方向进行深入,以解决以往学人留下的问题,而是独辟蹊径,从自己对王维诗歌的体悟出发,以哲学思辨的语言,重新解读、描述王维。这种解读、描述因为其极为独特的哲学、美学背景和深厚的个人体悟色彩而呈现出与传统研究视野极为不同的景观,其中颇多闪光之处。如文中第三章所讨论的王维的忏悔精神就是传统研究中并没有明确提出的新命题。王志清在自己体悟的基础之上,借鉴西方近现代哲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运用比较文学中的一些方法,将王维与浮士德进行比较,认为王维具有一种深沉、真挚的忏悔意识,表现出向善灵魂的焦躁和自救,从而认为“在深层动因上,仁山智水成为他的一种向善的生命和生存形式。因此,王维亲和山水决不是简单化的非此即彼的远离政治或者对抗政治的选择,而是灵魂被罪恶感压迫到了无法忍受地步的一种生命本真的反抗努力。”这样的观点对于解释王维大量创作山水诗的深层动因来说显然有很大的启发意义。由于具有深厚的西方美学、文艺学理论背景,王志清对王维诗歌风貌的解读、描述即使在对象上与传统研究达成了一致,但在具体的解读中也显得别有新意。如他认为王维的悲剧情绪以斜阳意象加以表现,具有三种意义,即悲剧意识的象征化,悲剧呈现的柔性化,悲剧情绪的动作化。这三种意义实际上是对王维诗歌意象的内蕴、特点、成因等几个传统研究命题进行了西方美学视野下的重新解读,其中悲剧情绪的动作化在本质上可以看作是对王维诗歌具有画面感这一风貌特征的重新解释,但这样的描述较之传统的观点就别有新意。而认为斜阳意象是王维悲剧情绪的柔性化呈现这一观点尤为精辟。它显示出,王维的诗歌在表面的静穆淡泊之下实则蕴含着对生命极为本真、深厚的体悟,就本质上说具有极为强烈的情感力度,但这种情感的力度在被呈现的同时已经经过了柔化的处理。王志清说:“王维把本来可以啸叹歌哭起来的悲剧题材,柔化得如夕暮之光一样的虚清淡忽,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地隐美和幽丽着。”这是很精到的看法。单独拈出王维诗歌中的柔性化处理技巧加以强调,这在传统的研究方法中并不是重点,但对于全面、深刻理解王维诗歌的精神、内蕴、风格来说显然具有启发性的意义,于此可见王志清这种重新解读的价值所在。
在主要以西方近现代的哲学、美学为背景,以自己对王维的独特体悟为出发点的同时,王志清在描述过程中同时体现了“纵横”二字。他的这部著作既有对王维本人诗歌的集中解读、描述,同时又有横向的和纵向的风格比较。他用极大的篇幅将王维的山水诗与同时代的孟浩然、李白、杜甫进行横向的比较,同时又将他与陶渊明、谢灵运、柳宗元、苏轼以及陆游进行纵向的比较,有些比较是前人所没有的,如将王维与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的比较就是如此。通过这样的比较,王维山水诗的独特风格与内蕴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此外,王志清还特别注意到了王维在边塞诗这一题材上的成就,这在以往的研究中也不多见,显示出作者独特而敏锐的体悟,给人以很大的启发。
该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语言优美和精到。应该说大多数学人并不注意语言的表达,只是满足于将道理讲清楚,很少对自己的语言进行修饰。而王志清几乎是用散文的笔法来描述王维的。他对王维诗歌的解读、描述简直就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这与王维诗歌本身的风貌具有一种内在的和谐,令人在伴随着作者对王维诗歌进行重新解读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一种极为形象、优美的文学体验,加深对王维诗歌风貌的感性认识。在独特的哲学、美学背景之下,以自己的体悟去接通古人的情感脉搏,引入多种学科的理论、方法不拘一格地对王维的诗歌进行纵向和横向的解读和描述,同时又呈现出一种优美的行文风格,这大约可以略略概括出王志清君这部专著中那带着点优雅的“纵横”了。
(作者简介: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书记、博士生导师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蒋寅:《论王维》序
中辞特评,著名辞赋家王志清教授《王维诗传》出版发行。
张岩:与王维知音一起走近王维
王志清:我为什么这么定位耿林莽?
读书北牖 | 一事错过,终未成佛 ——读《王维诗传》
艺术哲学的讨论&传统美学的讨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