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鲁迅与许广平:此爱绵绵无绝期


鲁迅与许广平:此爱绵绵无绝期

鲁迅夫人许广平曾说过:爱情的滋生,是漠漠混混、不知不觉的,她跟鲁迅之间也是不晓得怎么一来彼此爱上了。实际上,他们之间的爱情发展是有清楚的脉络可寻的,他们之间的爱情异于他人之处,就是从师友发展到完全的了解和爱慕,归根是鲁迅先生的光辉思想和高尚的品格吸引了一个追求光明和真理的女青年。

许广平曾经恋爱过,她1922年考入北平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之后,认识了在北京大学读书的青年李小辉,然而,他们的爱情之花没有结果。1924年1月,李小辉因猩红热结束了年轻的生命,这使许广平好象受到雷震痛击,直到18年后,许广平回忆起来还感很痛心,“因为它曾经摧毁了一个少女纯洁的心。”

1927年10月,28岁的许广平在上海与大她17岁的鲁迅结婚。1929年10月1日,两人的爱子海婴出世。海婴的出生带给鲁迅极大的快乐。同时,作为爱人,许广平带给鲁迅的爱,让鲁迅的生命充满欣喜,焕发光辉。因为爱情是鲁迅一向不敢涉及的,因为他有家室,那是母亲送给他的礼物。那个女人,名叫朱安。

1906年7月1日,光绪三十二年农历丙午六月初六。绍兴鲁镇的周家,一场热闹的婚礼正在进行着。就在娶亲轿子刚一落地的时候,从轿子里面伸出了一只女人的脚,这只脚试探着踩向地面。然而由于轿子高,一时没有踏稳,绣花鞋却掉了出来,一只被裹得很小很小的脚,落了出来。新郎,穿套袍褂,脑后拖着一条长长的辫子,神情呆滞,脸上没有丝毫的欣喜之色,像木偶一样,被周围的人拥进了洞房。

新郎官,真是时年26岁的鲁迅。而新娘子朱安,是1878年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户商人家中,祖上曾当过知府,家境殷厚。结婚原本是该高兴的事,但年轻的鲁迅却神情呆滞。原来,这是一场彻彻底底的骗婚。1902年,21岁的鲁迅公费留学日本攻读医学,后来弃医从文,借此希望能改变国民精神。1906年春,25岁的鲁迅正准备在日本东京开始他的文学活动,忽然接到催他回国的家书,信里说他母亲病的很重想见见自己的长子。等到鲁迅焦灼不安地回到家里,才发现迎接他的是一场早有预谋的婚礼。

就这样,鲁迅被连哄带骗地完成了这场婚礼。那么鲁迅母亲又为什么非要鲁迅娶朱安呢?鲁迅先生的好友许寿裳先生在《鲁迅传》中就讲述了这么一段他与鲁迅共同经历的事情,从中我们找到了答案。“有一天,我和鲁迅在街上看到一个日本妇女,手里抱着一个小孩,身边还跟着两个小孩,我们就热心地帮这个妇女抱了一段孩子。”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这偶然的一幕,竟然传到了千里之外的绍兴,而且传到绍兴就变成了鲁迅在日本娶了一个日本女人,还生了一个孩子。母亲一听就急眼了,于是就撒谎称自己病重把鲁迅骗了回来,拜了堂成了亲。

朱安长相一般,身材瘦小。但是鲁迅对朱安的不满,并不是因为容貌问题,而是因为她大字不识一个,她和鲁迅之间完全无法交流。虽然婚礼举行了,但是鲁迅却痛苦又不甘心。结婚之后,他曾经说过一句沉痛的话:这是母亲给我的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鲁迅的这句表白很著名,曾被许多人引用,以证明他对朱安确实毫无感情只有供养的义务。当时的社会背景是提倡自由的婚姻,反对包办婚姻。而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当时他用自己的文字猛烈抨击封建礼教,可以说是当时反对封建礼教的一面旗帜。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站在反对封建思想、坚决倡导自由婚姻的斗士,在自己的婚姻问题上,却无力挣扎。

鲁迅反抗不了,是因为他“侍母至孝”,无力反抗母亲的意愿。父亲的早逝,孤儿寡母的困苦生活,使鲁迅对母亲产生了一种任何情感都无法取代的“寡母抚孤”情结。“侍母至孝”成就了鲁迅的传统美名,但换来的却是他在爱情上的悲剧。

只有夫妻之名并无夫妻之实,这种无爱的夫妻生活,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极大的伤害。而鲁迅终其一生,都在关注和探索女性解放,作为这样一个思想家,他却被迫无奈地参与了制造朱安活寡妇的可悲人生。这对于双方来说,是何其不幸和残酷呢。

封建礼教并没有摧毁许广平和鲁迅追求真正爱情的理想。鲁迅当时在北京女子师范兼课。1925年,许广平给鲁迅写了第一封求访信件。四月的一天,她和同学们走进了鲁迅的寓所。后来,许广平和刘和珍等在学生运动中受到校方迫害,鲁迅毅然全力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这样,他们的友谊进一步发展了。

从1925年3月到7月之间,鲁迅与许广平通信四十余封,他们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渐渐升腾为爱情的火焰。当然,他们的爱情也并非是一帆风顺。1925年夏天,在鲁迅的家里,许广平第一次向鲁迅表达了自己的爱。与许广平追求爱情的大胆、主动相比,鲁迅在心理上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社会的关注。而已有妻室的事实也让鲁迅决定放弃追求爱的权利。与许广平的交往,让鲁迅的生活出现了变化,无爱的婚姻,受到了冲击,原本打算牺牲自己的念头也开始动摇了。后来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鲁迅慢慢地也向许广平表示:我可以爱,我为什么必须牺牲自己呢?在经过一番凝视与思量后,鲁迅对许广平说:我可以爱,你胜利了。

当然,他们的爱情遇到了守旧者的讥讽和反对。在讥笑和压力面前许广平表现了超凡脱俗的远见,坚韧不屈的精神。1925年10月,她在鲁迅主编的《国民新报》副刊发表了《同行者》一文,象烈火一样炽热,公开表达了对鲁迅的爱,她说,她不畏惧“人间的冷漠,压迫”,“一心一意的向着爱的方向奔驰。”

不仅如此,许广平还在《风子是我的爱》的文章中宣布誓言。针对旧礼教的威吓,她说:“不自量也罢,不相当也罢,合法也罢,不合法也罢,这都与我不相干!”这铿锵有力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决心,赢得了爱情的胜利。1927年10月3日,鲁迅和许广平同到上海,开始了共同的生活。那一年,鲁迅46岁,许广平28岁。

就在鲁迅对这种生活已经麻木,并且以为自己会这样过一辈子的时候,一个女学生突然闯进他的生活,扰乱了他的平静,让他惶恐不安,又欲罢不能。这个女学生就是许广平。

许广平是在1923年大学二年级时开始听鲁迅先生讲课的。开学第一天对于这位写小说赫赫有名的新先生,学生们都怀着“研究”的好奇心,可是鲁迅刚走上讲台,学生们就偷偷的讪笑起来。

学生们到底在笑什么呢?学生在笑这位先生是“怪物”,又似出丧时那乞丐的头儿。堂堂大学教授怎么会像乞丐呢?许广平是这样描述的:“手弯处,衣身上的许多补丁,则炫着一样的新鲜色彩,好似特制的花纹,皮鞋的四周也满是补丁。常从讲坛跳上跳下,因此两膝盖的大补丁也掩盖不住了。一句话说完一团的黑,那补丁就是黑夜的星星,特别熠耀人眼,小姐们哗笑了。”

鲁迅先生的衣着邋遢,其实和他的家庭生活以及心境有关,对自己的幸福已经不抱希望的一种心境。然而正是这样的这样的一位教授,他的课却总是座无虚席,而且那个时候很多人已经是先生的粉丝了。但这个时候鲁迅和许广平的交往,仅限于课堂之上,彼此也不是很熟悉。许广平此时正是女师大学生自治会的总干事,也是“驱杨运动”的重要组织者。但是面对杨荫榆的蛮横,许广平深感茫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广平给鲁迅写了第一封信,想让鲁迅给他指出一条出路,从此之后,鲁迅和许广平来往的信件越来越多。许广平也多次到鲁迅家中拜访。

1925年的端午节,鲁迅在家中请许广平等几位学生吃饭,商量驱逐校长杨荫榆的事情,谁想到这顿饭却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引发了另外一个女子许羡苏对许广平的醋意。当晚,鲁迅请学生们吃饭,一高兴就多喝了一点,还用拳头轻轻敲了学生的头,又按了按许广平的脑袋。许羡苏便生气的提前离场,这还不算完,第二天还找了许广平。跟许广平说鲁母不让鲁迅喝酒的。当时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的许广平非常惊讶,马上给鲁迅写了封信道歉。其实许羡苏对鲁迅有点好感的,看到鲁迅这样对许广平有些嫉妒。后来鲁迅立即给许广平回了信,对许广平的诚惶诚恐却安抚有加,这封信彻底打消了许广平心中的疑虑。她对先生崇敬感激之情似乎变得还夹杂着些许温暖。

鲁迅的身上毕竟挤满了数十年生活的尘埃,让他难以轻易的迎接新的爱情,而且他一旦与许广平恋爱,那么随之而来的肯定是谣言四起。鲁迅深知好事之人向来喜欢向别人的私生活下手。

如果他和许广平结合,这在世俗的某些人看来无异于是纳了小妾,他怎么忍心让许广平受这样的委屈呢。所以当许广平主动向他表示爱意的时候,鲁迅力陈自己种种不配的因素,并问为什么还要爱呢?

“神未必这样想”,是英国诗人勃朗宁的一首诗的标题,讲一对忘年的恋人,男人因为顾虑年龄差距,一直不敢结婚,10年后女人委身与一个不爱的人,男人后来单身,交往了一个演员,后来4个人都很不幸。这本是先生讲给学生的课,爱情哪有顾虑那么多,现在许广平把它原封不动的还给先生。许广平是勇敢的,所以当她握住鲁迅先生的手的时候,鲁迅先生停顿一下,终于轻轻的回握她的手说“你胜利了。”

在感情的天地中,鲁迅先生和许广平女士的纯真爱情,历来被人们所传诵。了解了他们纯真的爱情故事之后,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鲁迅先生和许广平女士。

鲁迅是一位“英雄”。他还不是一般的英雄,而是“空前的民族英雄”。他生活于跨世纪的中国,积极地投身于民主革命;他创作的杂文成为新文学中独特的、极具战斗力和生命力的文体。他留给我们的数百万字的作品已经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艺术创造力至今还少有人能够超越。

许广平决非“美女”式的女性。从学识、性格、气质以及实际情况来看,她都应该说是属于现今人们说的“女强人”。她既是鲁迅的亲密伙伴,也是著名的妇女社会活动家。在鲁迅生前,她积极地协助鲁迅,支持鲁迅;鲁迅逝世后,她又努力地捍卫鲁迅,宣传鲁迅。

他们之间的相爱和结合,有着一定的传奇性和浪漫性。

鲁迅,1882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勤学好问,博闻强记,课余喜读野史笔记及民间文学书籍,对绘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自此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他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因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6年,鲁迅在事实面前,有感于国内同胞的愚弱,认识到改变国民性的重要,便毅然弃医从文。

辛亥革命前夜,鲁迅回到祖国,先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执教,担任化学、生理学教员,后又回到故乡绍兴,担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兼博物教员、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他一方面教书育人,培养青年, 一方面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

1918年,他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通过象征的艺术手法,无情地揭露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此后,鲁迅“一发而不可收”,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姿态,创作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许多小说和大量杂文、随笔、评论,从而成为五四运动的先驱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27年10月,鲁迅到了上海,从此定居下来,集中精力从事革命文艺运动。他坚持韧性战斗,撰写了数百篇杂文。1936年10月,鲁迅因积劳成疾逝世于上海,上万名上海民众自发举行公祭。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 鲁迅写过一首《自嘲》诗,其中有两句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还处在半封建的桎梏中,那个时候的女性扮演者可悲的角色。他们在那个现实里找不到自己的方向,驾驭不了自己的人生。特别是在封建包办婚姻面前,只能一味的顺从, 可是许广平却是个例外。

1898年2月12日,许广平出生在广东的一个“仕宦之家”。她的祖父曾做过浙江省巡抚,叔叔做过广东省财政厅厅长,外祖父在澳门经商。她是正宗的官僚资产阶级家庭中的大小姐,更是一位地道的叛逆女性。她似乎天生有块反骨,据说她出生时,还没来得及哭一声,便在母亲身上撒了泡尿。母亲由此判她是克星,解决的方法就是把她出继给别人家做女儿,免灾。母亲还强令她穿耳、缠足,是父亲解救了她。稍大一点读书了,因为她是女孩,不让她说官话,说她将来是“乡下人”,她出生没几天,父母就替她定了亲。许配给广州姓马的一个绅士家。面对种种不平,许广平愤怒了,她把马家的聘礼扔到门外。

在解除了马家的婚约之后,1922年许广平北上求学,1920年北京大学首开先例,率先解除了对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限制。许广平就是这第一批女大学生之一。在女师大,鲁迅,胡适,陈独秀等人传授给学生的民主自由意识,与学校旧有的教育体制产生了冲突。当时学校规定,学生一律穿草绿色布制的衣裙制服,违者记过。杨荫榆担任校长后校规更为严格。学生们祭奠孙中山的行为也被粗暴禁止。以许广平为首的女师大学生会发起了驱逐校长的活动,结果被校方开除。她也因此得了一个绰号叫“害马”。

在女师大学潮中,她“到中流击水”,抨击陈腐的封建奴化教育。此后与鲁迅并肩,开始了“十年携手共艰危”的革命生涯。 “横眉冷对千夫指”,这是鲁迅先生的名句,许广平与鲁迅一样,用毕生的心血实践并实现了它。20年代她是叱咤风云的学生运动领袖,40年代她是民主斗士、民族英雄,50年代后她是全国妇女界领袖之一。

结婚以后,鲁迅和许广平的感情是超于一般夫妻之上的。许广平曾说:“我自己之于他,与其说是夫妇的关系,倒不如说不自觉地还时刻保持着一种师生之谊。这说法,我以为是妥切的。”许广平也常常天真地向鲁迅提问:“我为什么总觉得你还是我的先生,你有没有这种感觉?”鲁迅听了,总是惬意地笑笑,答非所问地说:“你这傻孩子。”

1929年9月26日,许广平临产,生了个男孩,鲁迅给他取名为海婴。因为他是生在上海的婴儿。而在上海的这段日子,也是鲁迅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在同鲁迅共同生活的日子里,许广平同鲁迅在日寇侵略上海的战火中一起逃难,同鲁迅一起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通缉与迫害。在艰苦的岁月里,许广平不愧为鲁迅的战友与出色的助手,为了鲁迅的写作,她千方百计查资料,找参考书籍。鲁迅的文章写成她总是第一个读者与批评者。她为鲁迅抄稿,极为仔细认真,鲁迅每一种译著出版,她总是跟他共间校对。鲁迅重要的谈话,她注意记录与整理,以便编辑成书。对鲁迅的文稿,她精心保管,哪怕是弃置的零章片页,也要保存下来。

由于得到了这样的好助手,鲁迅后期10年的创作成果,竟大大超过了以前的20年。鲁迅时常对许广平说,我要好好地替中国做点事,才对得起你。在连年的白色恐怖和兵灾战祸中,许广平都坚实地与鲁迅在一起,共同度过那艰难的岁月。

相遇的第十年,1934年12月,鲁迅赋诗题赠许广平:“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衰;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

据《鲁迅年谱》记载,“与许广平女士以爱情结合终成伴侣”,而许广平亲笔将这句话换成了“与许广平同居”6个字。

1927年10月,鲁迅与许广平在上海开始同居生活,这时的鲁迅46岁,已经步入他生命的最后一个十年,此时距离他1906年在绍兴与朱安成亲已经21年,他本打算陪着那段“旧式婚姻”做“一世的牺牲”,但他终于逃了出来。这是鲁迅生命中最温馨安定的十年,他在送给许广平的《芥子园画谱》上题到,“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

1933年4月6日夜,鲁迅亲自复返校订即将出版的通信集,这个集子收录了他与许广平自1925年至1929年期间互往的信件,详尽记录了他与许广平相识相恋,直至共同生活的点点滴滴。通讯集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发行,名曰《两地书》。在序的结尾鲁迅写道。

到上海之后的许广平本来可以进入大学教书,但是鲁迅含蓄的说,这样一来我又要回复到从前一个人干的生活中了。许广平不忍心鲁迅一个人孤独的工作,重返鲁迅身边。二人一起迎来了鲁迅创作生涯当中,又一个高产丰收的十年。

1936年鲁迅在上海病逝,终年55岁。临去世之前,他对许广平说,“忘记我,过好自己的生活。”然而直到1968年许广平去世,在剩下的这32年的时光里,她始终保护整理鲁迅的全部手稿,藏书。

鲁迅去世后,许广平殚尽全力,为鲁迅著作的整理、集辑出版和对鲁迅手迹、书信、藏书、遗物的搜罗、保存,花费大量心血。从致蔡元培、胡适、周作人的手札可以看出,都是为研讨鲁迅著作出版、遗物搜集事宜。在孤岛上海,她编辑出版了六百万字的《鲁迅全集》。她征集到八百余封鲁迅的书信收到和抄件,整理成了《鲁迅书简》出版发行。

除此之外,许广平收藏、保存了鲁迅的大量遗物。新中国成立后,她全部捐给国家,包括鲁迅的房产。早在1948年,许广平由港秘密到东北解放区,有关同志给她送来些鲁迅的版税,她转手捐给了东北“鲁艺”;《鲁迅全集》出版后,冯雪峰、王任叔曾托人送稿费,许广平对这笔理应得的钱,婉谢了。

同时,她也同样在经济上支持着鲁迅原配夫人朱安, 她仅靠书店每月支付一点版税度日,还要赡养在北平的鲁母和朱安女士。尽管拮据到靠借贷度日,许广平对鲁迅在北平的家属却从未断过供养。她不仅关心老人的衣食住行,连老人想看的书,她都悉心搜罗。在从报端获悉朱安拟出售鲁迅藏书的消息时,许广平马上给朱安写信,没有任何责备之言,而是站在谅解的角度,她说“我愿意吃苦些”,也乐意“尽最大的努力照料你。”也许是被许广平的真诚所感动吧,朱安在复信中也表示“宁自苦,不愿苟取”,“不肯随便接受外界的捐助”,显示出她的人格力量,这使许广平也表示“敬佩”。以许广平在周氏家族中的特殊身份,与朱安能如此相处,亦算难能可贵了。许广平用她的一生,在坚守着当年爱的宣言。

如果说,鲁迅在人民的事业中永存,那么,许广平将在鲁迅的事业中永生。

由于许广平的大力协助,鲁迅后十年写作了大量文章,为后世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精神财富,这也是他引为自豪的。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紧紧握住许广平的手,同她诀别:“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鲁迅留给自己夫人的遗言,但许广平怎能忘记她的师友和亲爱的丈夫呢?10月22日,她写下了给鲁迅的献词:

鲁迅夫子:悲哀的雾围笼罩了一切。我们对你的死,有什么话说!你曾对我说:“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你“不晓得什么是休息,什么是娱乐。”死的前一日还在执笔。如今……希望我们大众。锲而不舍。跟着你的足迹!

“十年携手共艰危”,他们艰危与共、相濡以沫,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表达的是人间的至爱!1968年3月3日,当70高龄的许广平为了保护鲁迅书稿不致落入坏人手中,到处奔走,心情焦灼,导致心脏病突发,因得不到及时抢救而去世时,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到,红尘间,有一种爱感动你我,有一种爱相濡以沫,刻骨铭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鲁迅发妻朱安,临终前的遗愿令人泪目,但却被许广平残忍拒绝
鲁迅的两位妻子,为何只有人同情朱安,没有人苛责许广平?
一生无爱无性,善待情敌和她的孩子,最后她称自己是前夫的”遗物“
从嫁给鲁迅那天起,朱安就注定了孤独
朱安:为得到鲁迅的爱,曾做过几件奇怪事,爱而不得时曾下跪发难
朱安鲁迅许广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