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守仁之《传习录》(上)13
051
  【原文】
  问仙家元气、元神、元精①。
  先生曰:“只是一件,流行为气,凝聚为精,妙用为神。”
  ①元气、元神、元精,在道家的炼丹功夫中,认为人在身之前,先有三元,一气之妙用为元神,一气之流行为元气,一气之凝聚为元精。所说的气,不是呼吸之气,精,不是交互感应之精,神,不是思虑之神。而是原始要素,称之为三元,也称之为三华,加上元性元情,统称为五元。

  【解析】
  此段又涉及到道家的东东,“整体偏执症”患者王阳明同志又毫无悬念的将道家的三种原始元素揉成了一个,估计陆澄即便是将道家的五元摆到这来,在阳明手里摆弄后,依然是一个。这“一个”在阳明这里就是“良知”,就像我前面举过的例子一样,水这种东西的化学符号是H2O,加热后,变成了水蒸气,我们说它是气,零度之下凝结后,我们说它是冰,在液态可以流动的情况下,我们说它是水,但不论怎么变,分子式依然是H2O。阳明没有学过化学,但是他这里的解释和化学中的这种现象异曲同工。

 捷案:阳明此处所言,乃良知也。参看第一五四条可见。

  【原文】
  “喜、怒、哀、乐本体自是中和的①。才自家着些意思,便过不及,便是私。”
  问“哭则不歌②。”
  先生曰:“圣人心体自然如此。”

 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① 中和,出自《中庸》,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② 哭则不歌,出自《论语.述而篇》,原文“子是日哭,则不歌”。
  【解析】
  这里是说了三句话,前面两句所要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要人自己不要著一点自家的意思,第一句是在抽象的谈理论,点明心体不能留有一点私意,只要有一点私意留存,就可能产生过或者不及的偏差。第二句是举了一个《论语》上的具体生动的例子,陆澄问为什么孔子哭了就不唱歌了,这里的唱歌当然不能执泥于文字理解为引吭高歌,而是一种愉悦情态的发之于声的表露状态。
  “为何哭则不歌”也是一个看似简单而大有深意的好问题,陆澄能问到这里,也可以看出其在心学的修炼上是进行过精微细致的思考的。这里多说几句,有些有志于阳明心学而又有畏难情绪的人有这样的想法,学了心学,那多累啊,见了美女心中不能产生好色的情绪,路上捡了2000块钱也不能产生贪欲,早上想睡会儿懒觉都觉得阳明在天国的目光在深情的望着自己而感到芒刺在背以至于不得不按时起息。学了心学,将会剥夺我全部的人生追求与享受,那我活着还有啥意思呢?算了,还是走自己的路,让阳明说去吧!于是,那些捧着《传习录》热情了三分钟后的朋友,很快将这本佶屈聱牙的古董丢到犄角旮旯里,继续在自己所溺习已久的习惯中进行着自己的人生。
  心学真的是要压抑全部的人生趣味吗?把人塑造成一个个死人脸一样的道学先生吗?那些践履心学的人都是天天在吃糠咽菜卧薪尝胆而至于形拘神苦吗?凡是这样看待心学的人这种想法本身已经有了偏失了。孔子都要哭则不歌,遇到哀伤之事,哭本身就是在顺情于天理,遇到可喜之事,笑本身也是在晓畅天机。这都是符合良知的本然啊,关键是要知其所止,哭后生活还要继续,生命中的下一个节目必然会接踵而来,此时你要与物推移,心随境迁,与时俱进。笑后烦忧还会若隐若现,你还要恭敬应对,莫要得意忘形,以至于乐极生悲。这才是心学达于化境时所揭示的真谛。所以才说“圣人心体自然如此”。
  “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这句是讲在克服主观私意时的功夫要务求精纯,本质仍是一个为学之心是否“诚”的问题。还是引用《菜根谭》上的一句作为这句最好的注脚,“人心一真,便霜可飞、城可陨、金石可镂。若伪妄之人,形骸徒具,真宰已亡,对人则面目可憎,独居则形影自愧。”

  施邦曜云:著一毫意思,便不是率性。
  捷案:《中庸》第一章:“率性之谓道。”

052
  【原文】
  问《律吕新书》①。
  先生曰:“学者当务为急,算得此数熟,亦恐未有用。必须心中先具礼乐之本方可。且如其书说,多用管以候气②。然至冬至那一刻时,管灰之飞,或有先后须臾之间,焉知那管正值冬至之刻?须自心中先晓得冬至之刻始得。此便有不通处。学者须先从礼乐本原上用功。”

  ①《律吕新书》,律吕有十二,阳六为律,阴六为吕。此书有二卷,作者蔡元定(1135-1198),字季通,号西山,福建建阳人,朱熹视为老友。
  ②候气,用葭莩(jia fu芦苇秆内的薄膜)燃烧后的灰,放置到律管,冬至那天到子时(夜里23点至凌晨1点),冬至子时,为一年之中阴到极点之时,阴极阳生,待一阳复生,与律中的黄钟之宫(黄钟为十二律之一,声调最宏大响亮,在宫、商、角、徵、羽五音之中,宫属于中央黄钟)黄钟相应,黄钟管之灰自然飞动。
  【译文】
  有人让阳明先生就《律吕新书》发表一下看法。
  先生说:“学者应当注重当务之急,把律吕之数算得再烂熟,恐怕也没有用处。心中必须有礼乐的根本方可。比如,书上讲常用律管测量节气的变化。但到冬至那一时刻,某律管中的灰被吹掉也许会有一点前后的误差,又怎么知道哪个是冬至那一刻呢?首先在自己心中该有一个冬至时刻才行。此处就有个说不通的问题。所以,学者必须先从礼乐的根本上下功夫。”
  【解析】
  看过这段,是不是有点像看天书,不要灰心,我刚读这一段时也是这样,要是不查相关的资料,把“故事背景”搞清楚,我也不明白这里到底在说什么。
  这段中,《律吕新书》中的那个“侯气”的程序充满了不可知的神秘色彩,我们现在需要知道的就是,书的作者就是想用一种“科学严谨”的方式来测量冬至的具体时刻就行了。在缺乏实证和严密逻辑推理的古代中国,能主动往这个方向用功本身就是难能可贵的。在这一点上我们首先要给予蔡元定先生以肯定。但是,可惜的是,我还是怀疑蔡先生是否亲自做过类似的实际实验并忠实的记录下实验报告。他的这套测量冬至时刻的程序,据我推测很可能还是坐在书斋里拍着脑袋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为前提想象出来的。鉴于蔡先生在律吕方面确实也做出过他人不可替代的贡献,我们不要在这里过多的难为先生了。下面我们回到阳明先生的回答上来。
  阳明还是三句话不离本行,需要注意的是,阳明这里提出的一个观点,“学者当务为急”,这句话不能轻易的放过,很重要的一句话,当年,汉文帝在和朝臣议事时,曾说过这样的话“卑之,无甚高论,令今可行也”,意思是对大臣说,别给我说那些大的、远的、虚的、玄的东西,谈一点眼前的、浅近的、实在的、可操作性好的、用力少效果好的东西,“令今可行也”就是说些现在就可以执行并能产生立竿见影的内容。这里插句话,汉文帝是我非常喜爱的一位古代帝王,他在我心目中的地位远在哪些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及什么一代天骄之上,原因只有一个,汉文帝时代的人民是幸福的人民,这是一个不需要以人民的牺牲来换取赫赫之功的时代的帝王。
  汉文帝这样说能说他是一个“鼠目寸光”的人吗?当然不是,这里王圣人说的“学者当务为急”和汉文帝说的意思是一样的。世界上缺乏什么,需要什么,圣人们就会提醒我们要注意什么。世界缺宏图大略吗?NO,世界缺高谈阔论吗?NO,世界缺意淫空想吗?NO,世界缺乏的是脚踏实地、知行合一、弘毅耐久。如果你想修建万里长城,与其躺在床上空想将来长城的宏伟壮观,还不如下床拖拉着鞋往建造长城的工地上搬两块砖。阳明的意思就是眼下就是一切,黄金时代永远是现在的时代,生命从古至今的全部意义都永远汇集在当下的这一刻。与其探讨那些用管飞来“侯气”的不靠谱的事情,还不如把你脚下的香蕉皮扔到垃圾桶里有意义。这种意思和孔子说的“子不语怪力乱神”是一脉相承的。但是须要注意,注重眼下不是胸无大志,更不是碌碌无为,在以前的章节中,对这一点我做过辨析,敬请翻阅前文为是。
  后面阳明说“学者须先从礼乐本原上用功”,依然回到了他的以“良知”为本源的轨道上来,“礼乐”的本源就是人的“良知”。

053
  【原文】
  曰仁①云:“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①曰仁,即徐爱,徐爱字曰仁。
  【译文】
  徐爱说:“心就像镜子。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以程朱为代表的那些格物之说,像是在以镜照物,在照的上面用功,却不知道镜本身昏暗,怎么能照呢?(阳明)先生的格物,像是磨镜而使之明,是在磨上用功,镜明后也不耽误照。”
  【解析】
  这一段是徐爱说的,虽然不是阳明先生的原话,但是其思想宗旨却也是阳明心学的正宗家传,所以也收录在此。徐爱是阳明先生最得意的门生,他曾经将徐爱比作是自己的“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颜回)”,阳明讲学时,四方慕名而来者云集于其门下,有时候阳明也没有精力一一接引,所以后人推测,这一段话很可能是徐爱代替阳明接待四方求学者时说的话。
  以心比镜在前面的第024节已经提到过,这里徐爱稍有发挥的是将格物比作磨镜,在前面我们已经说过,阳明说的格物是指将心中不正的念头扭转为正,这和朱熹所说的去格一个个外物是完全不同的。朱熹的方法看似博大,其实是缺乏要点,类似于扬汤止沸,用力多而收效微;阳明的方法却直捣黄龙,一语中的,类似于釜底抽薪,用力目的明确且能立竿见影。
  阳明所说的格物过程看似是全在心上做功夫,不涉及到外,但是须要知道,阳明这里的心并不是内在的那一团血肉,心不是真空,而是处于一个“必有事焉”的行云流水永不居的状态,它一方面要求不执泥于我见和私意,另一方面又不会脱离世间的具体事物而孤零零的存在。所说的“磨镜”的功夫,就是去除我见和私意的功夫,这些东西像是蒙在镜上的灰尘,磨掉它们,心方能澈照万事万物。
  这段的意思用语言来阐释,我也只能说到这个程度,建议大家还是在自己内心自我体验才是,陆游不是说过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心学的我们,更要时时刻刻将这句话刻在心底。
与禅宗马祖公案同。
    佐藤一斋引《两浙名贤集》曰:徐爱性譬敏,闻言即悟。时四方同志云集,文成公至不能答,每令爱分接之,成得所欲而去。此条恐日仁接时语也。
    捷案:《传习录》只此一条为门人之言。然其畅速阳明思想,无可疑问。阳明以圣人之心比明镜,已见第二十一条。徐爱以明镜与格物相连,似是新义。然谓照物不在照上用功而在磨镜上用功.即阳明格物之不在格外物而在格心(第一三七.一七四,二一九条)之意耳。黄宗羲曰:“阳明之学,先生为得其真。”(《明儒学案》卷十一.页三下)诚非虚语。

054
  【原文】
  问道之精粗。
  先生曰:“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如这一间房,人初进来,只见一个大规模如此。处久,便柱壁之类,一一看得明白。再久,如柱上有些文藻,细细都看得出来。然只是一间房。”

  【解析】
  这一段意思明了,不用翻译理解起来也没有困难,所以不再翻译。整段的关键词是“道”字。在正统的教科书中,阳明心学都是作为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唯心主义而被提及的,在作为反面教材被提及时的主要作用是为了陪衬唯物主义的正确和伟大。
  但是这一段中的“道”字,却正是阳明思想和唯物主义产生交集而发生碰撞的一个例证。“道”字在这一段里的含义可以理解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和唯物论中对“物质”的定义类似,即强调“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性”。因为阳明说了“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这里很明确的把“道”和“人之所见”分为两个不同的东西来谈,喜欢玩“综合法”的阳明终于给我们来了一个应用“分析法”的惊喜。
  将“道”和“人之所见”分看谈,也就是承认了“道”的独立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撇开《传习录》的其他章节内容不谈,但就这一段来说,阳明同志俨然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论者。那是不是说在这里阳明被唯物主义思想“招安”了呢?马克思按捺不住心中激动的情绪,从坟墓中探出了头,用憧憬的目光盯着王阳明先生。
  阳明用房间做比喻,得出的结论是房子依然是那间房,人对房间的认识有一个粗浅之分,但是令马克思伤心的是,阳明整个话看似都是在说房子的“能被意识反映而又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性”,但是如果联系《传习录》中其他段落阳明先生一贯的主张,仔细揣摩其用意,他强调的重点还是在于“人之所见有精粗”的这种人的内心对外在世界的能动反映性上。这种情况犹如家长在批评自己那调皮捣蛋考试又没有及格的儿子,总喜欢说你看邻居阿猫阿狗怎么怎么听话,学习成绩怎么怎么好一样。听起来好像都是在表扬阿猫阿狗,但其实心里压根不是在关心阿猫阿狗,重点还是在于把自己的儿子调教好。
  但马克思同志也不要过于伤心,您还是躺下吧,外面凉,请节哀顺变,因为您自己也说过那句至理名言:哲学家可以用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但是最重要的问题还在于如何改造世界。(大意如此,不是原话)
  这一段给我们的启示在于,阳明也懂得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但是他自己不欣赏这种看待世界的视角。我们曾经谈到过一个和现在所讲的这个“道”字的意义几乎完全一样的“天”字,当时我说过阳明给予了这个类似唯物主义定义的概念只是投去一瞥而已,连一点深情的成分都没有,只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瞥。
  在当代中国主流的思想指导领域,总是马克思同志的信徒占据着庙堂之上的高地,对戴着“唯心主义帽子”的阳明学说进行挤兑。举那个著名的“岩中花树”的例子,这个例子曾经作为批判唯心主义的样板出现在我们的政治教科书中。“岩中花树”的段落本来出现在《传习录》的后文,现在既然谈到,我们就摆出来分析一下。顺便为阳明先生平平反。
  原文是: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其实,这一段那个友人的提问本身就有问题,他问的前提是“天下无心外之物”,那么我们须要知道,在阳明的思想体系里,“物”的定义是“意之所在便是物”.这个情况很像是一个人指着猴子问是不是猴子一样,那得到的回答肯定是猴子。按照阳明定义,阳明的”天下无心外之物”是绝对成立的,如果联系我们正在谈的这一段,我会这样问阳明:“先生,天下有心外之‘道’吗?”我相信我们得到的是另一种回答,将“山中花树”纳入“物”的范畴,那肯定是“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果将“花”纳入“道”的范畴呢?按照我们在谈的这一段的语气,我们可以模拟出这样一个回答:花无所谓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如这一株花树,人初看到,只见一个大规模如此,看得细了,便枝叶之类,一一看得明白。再细看,连花瓣上的细纹,一一都看得出来,然只是这一株花树。按照这种回答,才能完整的理解阳明的思想学说,阳明知道有一个“唯物论”的角度来看待山中的花树,但是他认为这种角度于人并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对其采取了一种“存而不论”的态度。但是他要在自己学说的范畴内来看待花树,说“心外无物”,我们也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他说的是错的。
  那些编写教科书的人,我质疑他们是否用心通读了《传习录》全文,他们只是断章取义,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就乱给人扣帽子。太不公道了,阳明的思想是一个完整体系,那些站在唯物主义立场的编者们至少在这个例子上,犯了“没有能用全面的联系的”方式看待阳明思想的错误,而“联系的”和“全面的”方式正是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反讽的是,宣扬唯物辩证法的人用一种违反了唯物辩证法方法论的方式“驳倒”了阳明心学的学说,这本身就是很滑稽的。
  将唯物论和阳明心学做一个比较,很像西洋画和中国传统画的比较,一个求形似,一个求神似。求形似的讲求“客观、中立,不掺杂一点人的主观意思。”求神似的讲求“万物皆备于我”,认为世界万物舍弃人的参与将毫无意义。求形似的特征是“科学、严密、却流于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求神似的特征是“贴骨贴肉,动关身心,一步一个坑,一掴一掌血,时时处处力量有处使,主意有处用,看似不严谨实则滴水不漏”,缺点是学说本身难于用语言文字明确描述,注重身心的实践,导致其传播困难。以上是我对这两种思想的比较,管窥之见,难免挂一漏万,但两种思想孰优孰劣,我并不妄下论断,需要大家自行取舍。

    东正纯云:学术之分,概坐所是之精粗。不独儒家,虽禅佛老伯,皆非无所是。比之圣人.不免为粗耳
    捷案:阳明尝以象山(陆九渊)之学为粗(第一0五条).但总未明言。
其或以象山见道尚浅欤?参看下面附录《从朱子晚年定论看阳明之于朱子》文内讨论此点,附注八0。

055
  【原文】
  先生曰;“诸公近见时少疑问,何也?人不用功,莫不自以为已知为学,只循而行之是矣。殊不知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着实用功,便见道无终穷,愈探愈深,必使精白无一毫不彻方可。”
  【译文】
  阳明先生说:“诸位近来相见时,很少提问,为什么呢?不用功的人,没有不自以为已经知道如何治学了的,认为只要遵循所知道的做就行了。却不知道私欲天天都在生长,就像地上的灰尘,一天不扫就又有一层。而实实在在用功,就会发现(持心之)道无穷无尽,愈探索愈深,必使此心精粹纯洁没有一丝夹杂的私欲才行。
  【解析】
  《传习录》中的内容,以别人提问,阳明作答的居绝大多数,这段却是阳明见诸生少疑问,主动“开示”,先生诲人不倦之情昭然纸上。
  应该是这样一个场景,平时总被弟子们围着问这问那的阳明觉察最近几日没人向自己提问了。失落的阳明决定主动出击敲打一下这些“闷葫芦”们。
  在反问过弟子们为何连问题都没有了后,没有等人回答,阳明就开始了训诫,“人不用功”这句中的“用功”当然是指的克制心中不正念头的克制之功。人没有在这上面用功,也只能生活在一种日久成习的习惯当中,此时所谓的循而行之,也只是行那些人最习惯知行,而不是依照良知而行。
  源于人性固有的惰性,人很容易溺于旧习,犹如地上的尘土,一日不扫,便有一日的积累,日日不扫,月月不扫,成年累月下来,终归有一天你会懒得连笤帚也不想拿了。世界上大多数人的一生,就是这样被荒弃了。但人若诚心诚意用功,就会觉得心学的大道,愈探愈深,一定要将功夫练到精纯方可。
  慧能禅师和神秀禅师的一段公案,放在这里谈一下可以作为这段最好的注脚。当年,佛教禅宗主持弘忍大师打算从弟子中挑选一个继承衣钵的继承人。在其中两个徒弟才艺展示的PK中,慧能和神秀两个徒弟有两首相映成趣的禅诗流传下来,我们先来看一下获胜的一方慧能禅师的诗,请看大屏幕: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一首超凡脱俗的禅诗,意境那是相当的高远,历来被文人骚客们所津津乐道,几乎成了禅诗的一个样板。再请看大屏幕,请导播将画面转到亚军神秀禅师的诗上: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通常的看法,都认为慧能的诗要比神秀的诗好,当年弘忍禅师也是这样认为,所以最终将衣钵传于慧能。但问题是,达到那种“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境界的,世间又有几人呢?在第006节,阳明曾经将人分为圣人、贤人、凡人三类,慧能的诗,适用的也只能是圣人这一类。至于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修心过程,要适用于神秀禅师的诗了,而这首诗的意思,也正好和阳明这段表达的意思相吻合。
  “身是菩提树”这句中的“菩提”是“烦恼”的意思,人有此身,即是一切烦恼的根源,“心是明镜台”和阳明常挂在嘴边的那个人心似镜的比喻是完全一样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其中的“拂拭”正是阳明说的“用功”,“尘埃”正是那些偏移了良知的私心杂念。
  镜要勤勤拂拭,保持常明可以朗照。这就是神秀的境界,也是绝大多数修习心学的人应该效仿的修习方式。而慧能的境界更像是直接把镜放在了“真空无尘”的外太空去,超凡脱俗是肯定的了,但其境界非我等血肉凡夫所能望其项背的。我们还是老老实实地拿着抹布擦镜子吧。
  所以,在我看来,这两首诗适用的对象不同,慧能说的更像是修心的一个目标,而神秀说的更像是修心的一个功夫。

056
  【原文】
  问:“知至然后可以言诚意。今天理人欲知之未尽,如何用得克己工夫?”
  先生曰:“人若真实切己用功不已,则于此心天理之精微,日见一日,私欲之细微,亦日见一日。若不用克己工夫,终日只是说话而已,天理终不自见,私欲亦终不自见。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时,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今人于已知之天理不肯存,已知之人欲不肯去,且只管愁不能尽知,只管闲讲,何益之有?且待克得自己无私可克,方愁不能尽知,亦未迟在。”

  【译文】
  有人问:“《大学》说‘知至而后意诚’。现在天理、人欲还没能尽知,如何用克己功夫呢?”
  阳明先生回答说:“人若能坚持真正地下克己功夫,则对于此心天理的精深微妙,就会一天比一天清楚,对于心中私欲的细微之处,也会一天比一天更明了。如果不用克己功夫,那就是成天讲废话罢了,天理终归不会自我主动显现出来,私欲也终归不会自动察觉出来。像人走路一样,走了一段才认得一段,走到岔路口时,有了疑惑就问,问清楚了又接着走,才能逐渐走到想要去的地方。现在的人对于已经知道的天理不肯切己践行,已经知道的人的私欲不肯果断革除,却只在那里发愁对于天理人欲不能尽知,只管闲讲,有个毛用?只等到自己已经知晓的私欲克无可克,再来发愁不能尽知天理人欲,也并不迟。”
  【解析】
  此段文意晓畅易懂,阳明说的相当精细彻底,基本上让我觉得增之一分则太肥,减之一分则太瘦,说无可说,但为了不让大家认为我仅仅是把阳明的原话复制粘贴一下,以获取点击率为目的而欺骗大家的感情,还是得谈点什么。
  这段话重点是强调人要“真实切己用功不已”,后面全是谈“真实切己用功不已”的步骤程序,事实上是“克己”功夫的方法论。
  这种方法论所表达的思想,在美国人写的一本畅销书中也曾经出现过,那本书就是卡耐基写的《人性的弱点》,卡耐基在书中是这样说的:“最重要的不是去看远方模糊的,而是动手去做手边清楚的事情。”卡耐基说这番话,本意是为那些对生活充满忧虑感的人开一剂心灵鸡汤般的药方。按照卡耐基的分析,人产生忧虑的根源就是对未发生事情的恐惧,以及对已发生事情的懊悔,他这句话是指示人们要活在当下,专注于当下。
  “活在当下”这种思想,从某个方面来看也就是阳明讲的“致良知”的实现方式。有人说“活在当下”的思想其实是来自禅宗,实际上,儒家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重视现实,重视当下,说是儒家的正宗家法也未尝不可。阳明也是为了让人克服忧虑而说这番话的,他的这番话是回答了怀有这种忧虑的一种人:我要克制私欲遵循天理,但天理和私欲还没能全部了解,如何克己?
  完全了解了天理和私欲,也许只有圣人才可以做的到,心学的终极目的是将一个普通的人改造为一个圣人,现在说让你从现在开始到生命终止都要按照圣人的行为准则为人处事,肯定会吓坏你;那你就当一年的圣人吧!还是太难;当一个月的?还是没信心;当一天的吧?我尽量吧!阳明说,你不需要当一生的圣人,不需要当一年的圣人,不需要当一个月的圣人,甚至也不需要当一天的圣人,你只需要做好一分钟的圣人,只需要一分钟,只需要一分钟,你还在犹豫什么?快点投入到当下的这一分钟内去吧!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阳明先生用电视购物中解说员一样的声调在激情四射地向我们推广他的心学思想的情景。
  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你只需要把自己当下这一刻的心拿捏好就行,没有人能一口吃成个胖子,也没有人能用一天的功夫就成为圣人。就在你当下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最好的你,先从“当一分钟圣人”这个最微不足道的一小步开始。时间永是流逝,人的心体却难保永久太平,但是你能坚持一分钟不弃天理,相信你也能坚持五分钟,然后再慢慢延长,当一天的圣人,当一周的圣人,一月的圣人,一年的圣人……,当你把自己“拿捏”的时间足够漫长,“拿捏”有一天会成为你的本能,那时,你的心学功力也就日趋成熟了。
  如果只需要当一分钟的圣人,你就只要把现在已存的不正之念扭转为端正即可,相信对大多数人都不是太难的,别想太多,天理和人欲伴随着时间老人的脚步会一一登场。现在,你只需要照顾好心体上的这对天理和人欲即可。你不需要在眼下就洞彻一切,做你力所能及的最适宜的事情吧!做一个快乐轻松的心学践履者吧!除此之外,没有第二法门可以带你踏步在“致良知”之途。

致良知;知行合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体会有一点:圣人不长在,当今社会更难存

  粱启超云:此正是发挥知行合一。语语直抉学病言。
    陶浔霍云:知行合一之妙。    又云:此条是王学宗旨。

057心不外求,万法归一,无一无分别,无二无二号;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有那样的心 才能做得那样的事业
人道的宝典1:阳明心学
都在谈王阳明,可你知道王阳明的修行方法吗
*王守仁—中国以外,与孔子齐名
【传统文化】阳明心学(二百八十二)
心友原创 | “四句教”与王学分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