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怀特海奇迹

内容提要:英国著名数学家、哲学家、“过程哲学”开创者怀特海,在退休之后才展现出思想创造的伟大天分;作为英国大学卸载的“乏燃料”,却在美国学界大放异彩;大学时代专心数学,而人生巅峰却是哲人。剑桥大学的柏拉图式对话,成为他一生思想历险的源泉。

作者简介:李现平,男,1965年生,河北沙河人,知名军事教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师从中国教育学界泰斗顾明远先生、中国现代军事教育学科开创者朱如珂教授。从军33载,曾任国防大学副研究员。现为清华大学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清华x-lab教育研究专家。

英国著名数学家、哲学家、“过程哲学”创始人怀特海(1861-1947年,全名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是20世纪公认的思想大师。

日本怀特海研究专家田中裕,称其为“七张面孔的思想家”——数理逻辑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柏拉图主义者、形而上学家、过程神学创始人、深邃的生态学家、教育家立场的文明批评家。

怀特海过程哲学代表作《过程与实在:宇宙论研究》译者杨富斌,则称其七张面孔为: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半个科学家、科学史家、教育家和社会学家。人们无不感叹,如此集大成者,“在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中叶的现代西方哲学家、思想家乃至科学家中都是极为少见的。”

而怀特海的思想创造,屡屡打破学者成长常规,让人大跌眼镜。他大学时代专攻数学,直到63岁退休之前,都在英国的大学教数学。

而退休之后来到美国哈佛大学主讲哲学,却如鱼得水,登峰造极,开创了无与伦比的过程哲学体系。

其跨界之广,成就之丰,思想之巨,世所罕见。

1880年,19岁的怀特海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专修数学。

1885年,24岁的他大学毕业留校任教,被聘为特别研究员,开始数学家生涯。

1911年,50岁的怀特海,辞去在籍25年的剑桥大学主任讲师之职,转入伦敦大学,不久升任数学教授。

直到1924年63岁时从伦敦大学退休,他在世间的角色只是一位出色的数学家。

在这差不多40年的英国大学从教生涯中,怀特海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开创性地研究数学;二是培养了一位比自己还要出名的学生,著名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罗素;三是业余探索科学哲学,为自己的学术生涯,悄悄打开了另一扇窗。

从数学研究方面看,他极其成功。

大学毕业没几年,他就出版了平生第一部学术著作《一般代数论》。他因此而于1903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05年获得三一学院博士学位。此后,他与自己的学生罗素,合著三卷本巨著《数学原理》,确立了数学大师的地位。1916年,他作为数学家的事业达到巅峰,被选为英国数学家协会会长。

从培养高徒方面看,他卓有成效。

1890年,罗素进入剑桥大学读书时,年长11岁的怀特海讲师,负责奖学金审核。怀特海在审读申报材料时,发现罗素悟性极高,但成绩却低于另一位申请者。他力排众议,坚持推荐罗素,使这位天才脱颖而出。

大学一年级时,罗素选修了怀特海主讲的统计学课程。怀特海上课时,布置全班预习教材的某些部分,唯独关照罗素可以不用预习。理由是,罗素在申请奖学金的论文中,已经准确地引用了其中的观点,并注明了出处。这让罗素感念终生。

后来,师徒二人合著的《数学原理》,成为“现代数理逻辑与符号逻辑方面的经典著作。”“这部原创性的巨作奠定了两位作者现代学术泰斗的地位。”尽管由于政见不合,二人最终分道扬镳,但是罗素一直佩服这位良师益友。多年之后,这位“罗素悖论”的提出者,在评论起怀特海时仍然称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他从不介意反对他观点的种种批评,他具有动人的幽默和雍容的优雅。”

而当这位学生在全世界大红大紫之时,他的老师怀特海却不温不火,从容地作着数学讲师。

从科学哲学探索方面看,他坚定而执著。

怀特海似乎在未雨绸缪,早早地准备着人生转型。

早在1900年,怀特海就与罗素一起参加了在巴黎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哲学会议。这可以看做他内心深处哲学之心“蠢蠢欲动”的一个标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从1905年爱因斯坦发明狭义相对论,1916年进一步发明广义相对论之后,怀特海的自然哲学研究兴趣,受到空前的激发。自从1911年加入伦敦大学至1924年从这里退休,他陆续发表了三部重要的科学哲学著作——1919年的《自然知识原理》,1920年的《自然的概念》,1922年的《相对论原理》。

与此同时,作为数学大师的怀特海,在伦敦大学时期撰写了大量哲学学术论文,并与许多知名哲学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为他后来应聘到美国哈佛大学讲授哲学奠定了基础。”

1924年,63岁的怀特海从伦敦大学数学教授职位退休。他的学术人生,似乎就要在这里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如果他的思考和探索就此止步,他的人生将会这样定格:专业数学家,业余哲学迷。

但是,就在此时——1924年,63岁的怀特海,却意外地收到大洋彼岸美国哈佛大学哲学系的邀请函:请他前去主持哲学讲座,为期5年。

不可思议的是,仅仅1年之后,哈佛大学就改变了主意:不再仅仅聘请5年,而是聘请他为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因为他交上了一份精彩的答卷,这就是1925年出版的科学哲学巨著《科学与近代世界》。

这部著作,并不是怀特海的所谓科研成果,而是他的教学结晶,是他分8次在哈佛大学讲授的罗威尔讲座的讲义。在这部著作中,他揭示出,“与宗教改革貌似热闹的场景相反,近代科学思想仅仅萌动于知识阶层的少数精英人物,但是,恰恰正是这种表面上平静的发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一种崭新的社会心态,最后导致了科学的突飞猛进。”

而“这种新生的近代精神的特点,就是对普遍原则与无情的客观事实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强烈的兴趣。它不只是注意具体的事实,也不只是注意抽象的原则,而是注意二者之间的关系,正是这种新精神改变了我们思维的前提和思维的内容,使得以往的旧刺激现在却能够获得新的反应。这种新的思想方式甚至比新科学和新技术更加重要。”

自此,怀特海的哲学探索和思想创造如火山爆发一般喷涌而出,他连续出版了多部具有划时代影响的思想论著。特别是1929年,以此前(1927-1928年间)应邀在爱丁堡大学主持研究自然神学的吉福德讲座讲义为基础,出版了形而上学鸿篇巨制《过程与实在》。它标志着过程哲学的正式诞生,标志着人类20世纪又一位哲学大师的出现,标志着哈佛大学大师级桂冠上又增加了一颗璀璨的明珠。这成为他哲学人生的巅峰之作,足以载入人类思想史册。

紧接着,1933年,怀特海依据在布林·毛尔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商学院、美国哲学学会东部分会等地所做的讲演,整理出版了《观念的历险》一书。1934年,出版了《自然与生命》一书,这是上一年度他在芝加哥大学所做的讲演记录。这些著作的思想,不断汇入其过程哲学体系,思想生长速度之快令世人瞠目。

1937年,怀特海从哈佛大学退休,成为哈佛荣誉教授,仍然笔耕不辍。直到他1947年12月30日在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与世长辞之前,还出版了《科学·哲学论集》、《怀特海的机敏与智慧》等哲学著作。

这位大器晚成,退而不休,一再创造辉煌的哲学大师,享年86岁。1947年底,他终于可以正式休息了。

大师之大,因为有大思想、大创造和大贡献。

大师之成,自有其动因、条件和途径。

那么,这位七张面孔的思想家跌宕起伏、恢宏壮阔的一生,对我们培养伟大创造者和杰出人才的当代教育,又有哪些启示呢?是哪些阶段、哪些因素、哪些逻辑,无可置疑地引发和促成了这一连串的飞跃?

怀特海一生的伟大创造和卓越成就,首先应归功于他青少年时代所获得的全面培养与平衡营养。

他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童年时代身体虚弱,所以被父母留在家中接受严格的人文训练。他10岁学习拉丁文,12岁学习希腊语,兼修数学和历史,15岁入中学接受正规的古典教育,直到考入大学。

而难能可贵的是,这所有千年历史的中学,不仅教授古典历史和文化,而且还给孩子们相当多的自由时间让他们自己支配。所以,怀特海课余读了大量诗歌,尤其是华兹华斯和雪莱的诗歌;他和同学们自发组织起运动队,玩篮球,打板球,踢足球;还被推选为级长,成为六位负责管理并维持校规的高年级学生之一。

“少年怀特海这种既严格又自由,既有智育又有体育,既被教化又能管理的全面发展,使他得以克服大多数现代科学家知识专深而狭窄的普遍缺欠,为他日后在科学与人文的广阔领域中涉猎打下了基础。”

怀特海一生的伟大创造和卓越成就,第二要归功于他在剑桥大学读书时,所经受的“柏拉图式课外讨论”。

19岁的怀特海,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数学专业。当时剑桥大学的教育极其专深,怀特海的必修课仅限于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他从未进入其他学科的课堂听讲。不过,正规课堂讲授仅仅是剑桥大学教育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同样重要甚至更能反映剑桥风格的教育,则是师生之间海阔天空、无拘无束的课后交流和课外讨论。

受到老师和同学们在课余时间、聚餐会上热烈的学术对话和问题讨论的影响,他开始博览群书,涉猎哲学、神学、逻辑学等各方面著作。到1885年成为特别研究员之前,他能够大段大段地背诵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每天晚上,从晚餐开始,直到夜里十点钟,不同学科的师生,各依其志趣和专长,分别聚集一堂,讨论他们共同感兴趣的学术和社会问题。怀特海一向都是这种“神仙会”的积极组织者和参与者。他往往在散会之后,还要花上两三个小时研读相关著作。怀特海晚年回忆录中,把这种自由讨论教学法,称赞为“柏拉图式的对话”,推崇备至。

他认为,正是这种对话,给予了自己思想的启迪和智慧的熏染,以至于他感到“得益于交谈绝不亚于得益于书本。”几十年之后,有朋友问他,你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怎么可能在哈佛大学做到既照常上课,而又能每周一章地写完《科学与近代世界》这部巨著?怀特海回答说:“书中探讨的一切,我在过去四十年里都已经讨论过了。”

怀特海一生非凡思想创造,第三得益于他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开放心灵。

来到哈佛大学之后,他不是像一些大牌学者那样专事著述,脱离学生和一线教学。恰恰相反,这位古稀老人的讲座每周三次。每次讲课,他都娓娓道来,并吸收剑桥大学柏拉图式讨论的经验,留下充裕的时间进行课堂讨论。

而怀特海认为,这种沟通与交流的作用是双向的,他需要跟年轻的心灵保持接触与互动,以便观念更新和思想解放,让自己的思维充满活力,永不衰竭。他说:“以为老年人不能从青年人身上学到什么东西,这是毫无道理的。”

所以,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末期,也就是从他入职哈佛大学到正式退休至少13年时间里,哈佛校园一直都有所谓“怀特海家庭夜谈”的佳话。这是每周一晚上,在怀特海家里,由怀特海夫妇主持,欢迎任何人参加的家庭聚会,准确地说是一个开放式的学术沙龙。

与会者多是他的学生,有时五六人,通常二十多人,最多可达六七十人,甚至八九十人。怀特海夫妇为大家准备一些小吃和饮品,并巧妙地鼓励他们就某些重大学术或现实问题展开讨论。“一对老年学者与一群青年后生无拘无束地各抒己见,共同徜徉智慧的海洋,激发精神生命的火花,成为这些年代哈佛的一大夜景,被喻为二战之前的学术沙龙。”

怀特海去世后,人们把他任教于哈佛哲学系的年代称之为可以和W.詹姆士、J.罗伊斯、G.桑塔亚那在校期间相媲美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F.法兰克福特,在《纽约时报》撰文写到:“二十多年来,怀特海教授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许多人因为他而来到哈佛。就美国大学而论,在我们这个时代,没有一个人能够像他那样,形成这样广泛的声誉。”

今天,我们求解“钱学森之问”,畅谈“创新驱动”战略,推进“双一流”建设,需要首先问问:

我们为那些有可能成为中国怀特海的少年,准备了如此广阔而辽远的心灵吗?

我们为那些有可能成为中国怀特海的青年,提供了如此自由而奔放的论坛吗?

我们为那些有可能成为中国怀特海的教授,搭建了如此摄人魂魄的沙龙吗?

这样一位思想巨人,长在英伦名校,成在美国哈佛,退休之后反而成长为璀璨夺目的学术明星,怎能不让人唏嘘感叹!

换上是北大清华,会扮演哪个角色?是英伦名校?还是美国哈佛?抑或名落孙山外,不在题名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怀特海(过程与实在)书评
诺伯特·维纳:“控制论之父”炼成记
你还没有体验过的爱与性,在数学家笔下诞生
记忆中几位哲学家/数学家的轶事
在哲学的跷跷板上保持中庸——罗素
世纪智者罗素:学会享受孤独,永远追求爱情,是人生两门必修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