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整理】巴西简史
 
 
【概述】1889年11月15日丰塞卡(ManuelDeodoro da Fonseca1827~1892.8.23)联合共和党人发动废除帝制的武装政变,推翻了佩德罗二世的统治后任临时政府总统。
 
1891224日通过第一部联邦共和国宪法,定国名为巴西合众国。
 
1891年2月26日制宪会议选M.D.da丰塞卡为第一任总统。 
 
丰塞卡主张集权,倾向独裁,反对议会限制和监督其权力,并利用职权行私营利。
 
同年11月 3日,违反宪法规定解散议会,宣布戒严,激起铁路工人罢工和陆海军骚动。
 
11月23日丰塞卡被迫辞职。副总统,陆军元帅弗罗里亚诺·佩绍托(FlorianoVieira de AraújoPeixoto,1839年4月30日—1895年6月29日)任代理总统。
 
19世纪后期到 20世纪前期,巴西接纳了超过500万来自欧洲日本的移民。这一时期,巴西开始工业化?殖民程度加深。
 
20世纪初,美国经济势力加紧侵入。
 
1902年和1918年保利斯塔共和党(PRP)人弗朗西斯科·德保拉·罗德里格斯·阿尔维斯Franciscode Paula RodriguesAlves)两次当选巴西总统。執政期間,對里約熱內盧進行大量的改建和美化,使城市公共衛生徹底改觀。
 
1919年1月16日阿尔维斯去世后由副总统德尔芬·莫雷拉(DelfimMoreira)继任。
 
1922年7月,首都里约热内卢的卫戍部队就举行了起义。
 
1922年11月15日--1926年11月15日在贝纳德斯的独裁统治下,巴西财政赤字居高不下、地区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加上英美垄断资本不断对巴西进行渗透,使得巴西国内危机不断加深。当时的巴西,工人罢工和农民争取土地的斗争到处蔓延,一些具有民主思想的青年军官也在军队里策划着起义。
 
1924年7月,圣保罗的6000多名驻军在伊西多罗·洛佩斯领导下,发动了巴西历史上著名的圣保罗起义,并提出了“建立人民政府”的口号。为了镇压起义,贝纳德斯调动了3万军队。由于双方力量悬殊,起义者最后撤离了圣保罗市,转移到内陆继续进行斗争。起义的烽火也迅速扩大到全国各地,许多地区与城市纷纷举起了起义的大旗。
 
1924年10月29日,驻守在巴西圣安热卢市的卫戍部队在普列斯特斯的领导下发动了起义。起义部队吸引了不少倾向革命的工人、农民和大学生参加,很快就扩展到1500人,组成了一支包括白人、黑人、混血种人和印第安人的队伍。由于这支起义军是由普列斯特斯率领的,因此被称为“普列斯特斯纵队”(又称“无敌纵队”)。为增援圣保罗的起义者,同洛佩斯将军的起义军会合,普列斯特斯决定率这支部队北上。
 
1924年10月,队伍首先向北方的伊瓜苏河口挺进,伟大的“普列斯特斯纵队”长征就此开始。起义军在普列斯特斯的指挥下,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战术来对付敌人,多次摆脱敌军的围追堵截,并在1925年4月到达伊瓜苏河口,与从圣保罗撤退的起义军胜利会合。
 
1927年2月,纵队在米纳斯吉拉斯州的北部同人数众多的政府军遭遇,双方展开了激烈战斗。由于力量悬殊,起义军损失惨重,不得不停止战斗,余部撤到玻利维亚境内,“普列斯特斯纵队”长征到此宣布失败。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普列斯特斯纵队同人数超过他们20倍的政府军进行了53次大战斗和上千次小战斗,两次穿越巴西全境,转战巴西14个州,行程2.5万多公里,成为拉丁美洲现代史上的一大革命壮举。
 
1930年巴西军人发动政变,组成军事委员会,华盛顿·路易斯·佩雷拉·德索萨被1930年革命废黜。
 
1930年10月24日,奥古斯托·塔索·弗拉戈佐任三人军事委员会主席。
 
11月,G.D.瓦加斯出任总统,先后执政18年。其间实行石油国有化,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经济的政策和措施,使巴西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 
 
在热图利澳.多内莱斯.瓦加斯革命成功后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自30年代起就倡导国家在经济中发挥主要作用并从日用品替代生产为起点开始了以推动民族工业发展为目的的进口替代战略.尽管当时农业资本寡头设置层层阻碍,但是以二战为催化剂.启动了巴西大规模工业化的进程.
 
1931年10月12日,高30米、重1145吨,历时10年工程的基督石雕像在里约市原驼峰山上竖立起来。它是里约热内卢市的象征物之一。
 
1946年,巴西乃至拉美第一家由政府控制的大型企业沃尔塔.雷东达钢铁厂正式投产,同年巴西最大的矿业公司巴西多西河谷公司与巴西国家经济开发银行(BNDE)也先后建立.
 
50年代的巴西就是这样大步开始了工业化,开始了进口替代战略.这个战略至今对巴西与拉美仍然有深远的影响.
 
在1950年瓦加斯以绝对多数票开始了第二次执政,继续执行民族主义经济政策和经济国家垄断政策,在巴西成立垄断巴西石油勘探 开采炼治生产与进出口的巴西石油公司,为实现电力国有化筹办巴西电力公司(1962年成立).
 
但是在1954年由于瓦加斯执行的民众主义政策,巴西寡头和与之关系密切的新闻界\军人在彼此关系日益冷淡后利用1954年8月5日巴西中央政府卷进政治谋杀事件发难,在军人要求瓦加斯辞职的情况下瓦加斯于1954年8月24日自杀身亡.
 
1954年发生军事政变。

1956~1961年,儒塞利诺·库比契克总统执政。

在瓦加查自杀后,其继任者库比契克继续进行巴西大规模工业化改造与经济国有化进程.但是一直以来如何发展巴西的经济在巴西的经济学家一直有着两种对立的争论,一派继承凯恩斯经济理论,主张经济国家主义与经济民族主义,而当时的执政党秉承的就是这个路线,其支持者包括民族主义者和新兴工业资本家;而另一学派推崇的是现代化附属理论,这个派别的代表经济学家叫:西蒙森(M.H.Simonsen),西蒙森认为这个西蒙森把吸收外资看成促进巴西摆脱经济贫困和经济增长的根本因素这个学派的拥护者为大地主大工业资本家和中产阶级.

虽然库比契克执行的发展主义为后来的军政府时期的经济高速发展并在70年代成为当时世界八大工业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伴随面队外债增加公共赤字增加与通货膨胀加剧而来的经济增长减缓的趋势.

1960年将首都由里约热内卢迁往巴西利亚。

1961年夸德罗斯总统上台,后遭反对派的抨击被迫下台。
 
1964年3月31日军人政变上台,解散议会和原有政党,只允许成立一个执政党和一个反对党。
 
巴西在1964年到1985年间因为军事统治,迫使许多知识分子与艺术家出走国外,导致"圣保罗双年展"出现危机,为挽救双年展的知名度、提高其可看性,双年展基金会自70年代起特别增设"历史核心"单元,以展出梵谷、哥雅等欧美大师作品为主,此举立刻受到媒体和社会大众欢迎,堪称双年展的票房保证。
 
1967年改国名为巴西联邦共和国。
 
1969年10月30日,改国名为巴西联邦共和国。先后任军政府总统的有:W.C.布兰科、A.达科斯塔-席尔瓦、E.G.梅迪西、E.盖泽尔、J.B.D.菲格雷多。
 
1974年8月15日巴西与中国建交。
 
盖泽尔执政后期,提出了“政治松动”的政策。
 
1979年3月菲格雷多就任总统后,继续推行民主开放政策,废除两党制,实行多党制。
 
1984年8月,巴西民主运动党和自由阵线党组成民主联盟,竞选总统获胜,结束军人执政,若泽·萨尔内出任总统。
 
19853,军人还政于民。
 
 
【经济简史】19世纪下半叶至本世纪30年代以前,在出口农业的带动下,巴西工业开始发展。
 
30年代至60年代初,巴西全面开展进口替代工业化,制造业部门获得较快发展。
 
1947—196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7.3%,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政府采取“高增长战略”,制造业部门不断向世界市场拓展。
 
1967-1974年,巴西国民生产总值连续八年平均以10.1%的速度递增,创造了“巴西奇迹”。
 
7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受到石油危机的冲击,国民经济中的一些结构性失衡越来越明显。但政府仍然依赖于巨额外债,兴建了不少耗资巨大、收效期长的大规模工程项目。
 
至1982年,经常项目赤字已高达163亿美元,国际储备减少到40亿美元,中长期外债的还本付息额相当于出口收入的比重已上升到97%,外债总额达701亿美元。 
 

50年代-70年代人均GDP增长比较:
    

       50-60年   60-70年  70-80年
  
  印度 21.6%     15.2%    8.06%
  巴西 39.5%     30.9%    70.06%
  
50年代-70年代GDP增长比较:

     50-60年   60-70年  70-80年
  
  印度 47.10%    51.88%  35.69%
  巴西 87.37%    74.72%  118.80%
  
  (在看数字前请注意几点:
  一,以上表数字来源于<世界经济一千年>庆应大学出版 北京大学翻译,
  二,上表数字计算的单位是书中计算所用的国际元EKS是一种综合GDP与PPP各自特点的一种计算方式,为了方便比较,以美圆为计算来表示作为参考[1949人均GDP中国75美圆,印度150美圆,巴西450美圆,1980中国290美圆,印度160美圆,巴西1568美圆])

 

【史海回眸】军政府上台前后

在60年代初巴西就究竟走什么样的经济道路和发展战略展开了全国性的大辩论.最后这场争论以美国插手的军事政变与随后开始的军政府时代终结了这场争论.在当时占上风西蒙森的学说成为了,巴西军政府的指导思想.虽然巴西军政府依旧大力推行的是进口替代政策,但是从本质上说怎么解决巴西工业化和进口替代中的瓶颈问题,军政府的选择是:以经济与金融国际化为目标,实行负债发展;当时雄心勃勃的军政府坚信巴西在几十年后必定是世界经济强国.随后巴西经济在巴西历史上经历了最强劲的增长时期,连续八年年均增长10%的高速让巴西奇迹成为当时的热门话题,并且在世界经济学界引起对比以巴西为代表的拉美模式与日本及四小龙为代表的东亚模式的的争论.

1964年军政府上台后,就推行了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并归还给大庄园主的土地改革,这是当时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土地改革.早在1962年7月当时的巴西政府就拒绝了美国强迫巴西承认与美国资本紧密联系的汉纳矿业公司在巴西的权益,确切的说就是开采巴西国有铁矿的权益.在军政府上台后,为了获得负债战略所需要的美国资本,为汉纳矿业公司服务的人在1964年后就获得了一个副总统和三个经济部长,就此巴西铁矿甚至巴西所有让世界羡慕的资源对美国人敞开了大门.1965年汉纳矿业公司与伯利恒钢铁公司组成康采恩共同开发巴西租让的铁矿.而后美国钢铁公司也与巴西一家叫淡水河谷的国营矿业公司联合最后成就了世界上最大的铁矿供应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而美国只需要为进口巴西矿石向巴西政府支付4%的合理费用就足够了,尽管这是在1962年巴西政府用法令明确关闭了汉纳矿业公司要求之后.令人讽刺的是,让巴西中产阶级支持西蒙斯的主要原因是:外债赤字与通货膨胀,但是奉行西蒙斯理论的军政府,最终把外债赤字与通货膨胀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军政府上台时就为拉美化种下了深刻的成因.不过,60年代的巴西除了淹没在巴西奇迹之下农民与矿业工人微不足道的声音,巴西依旧如此自信。
 

从1965年1973年持续的高速增长,让世界都为之瞩目。此时巴西出口的产品结构也正在发生了逆转,从50年代的55%的初级产品出口结构逐渐提高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例。信奉西蒙森理论的巴西军政府,在不断推进的进口替代政策中在广泛的领域普遍使用了外资.并且通过政府干预等手段让巴西企业更主动的向国际金融市场寻求资金来源.并通过强制手段为巴西民族资本与庄园主开路,为其资本更快速的积累铺平道路.为达到压抑通货膨胀的目的,硬性削减工人工资.通过削减税收,鼓励消费刺激内部市场的成长.加上当时外资源源不断的涌入,连续8年高达10%的增长在当时的世界只有日本可以媲美.巴西乃至当时整个拉美都是以巴西为楷模快速的奔向富强之路.

但是从尼克松冲击开始,拉美的增长就笼罩在阴影之中.竞相贬值的各国货币严重和不断波动的汇率的影响了严重依赖出口与外部资金的巴西经济,但是压垮骆驼的不是最后一根稻草.是紧随尼克松冲击到来的石油危机,70年代的2次石油危机!

2次石油危机的直接结果是石油价格在70年代上升了3倍,当时的巴西石油进口依赖程度是80%.在石油危机爆发的第一年的1973年,巴西奇迹就噶然而止.连续4年的巨大逆差,加上美国在70年代末的加息让巴西的国际收支雪上加霜.巴西从1965年对外债务从70亿美圆到迅速攀升到1982年的707.91亿美圆,至此彻底失去还贷能力.之后被迫接受IMF(完成美国改造后)的货币与金融政策直到以换取IMF紧急援助的巴西正式放弃了进口替代政府.此后债务危机,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危机与就业危机围绕着巴西乃至整个拉美,拉美化从奇迹的象征成为失落的代言人.

尽管自20世纪30年代的起,巴西的民族精神开始苏醒.但是草根的民族精神势必让巴西对自己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做选择的时候,没有中国和印度那么强烈历史耻辱感与使命敢.这样一旦以独立为目的的进口替代遭遇瓶颈那么放弃就显得那么自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巴西曾经坚信自己将成为五大强国之一,但为什么至今没能崛起?
斧斤以时入山林:巴西工业化之路
巴西:一个坐拥巨量资源,却把自己玩到“宣布破产”的国家
巴西区位条件得天独厚,为何没能成为像中美俄一样的世界大国
巴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农业十分发达,为何仍有很多人没饭吃?
巴西历史简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