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华人职业传承·餐饮业

现在,中餐外卖店、东方超市以及中国餐馆已经成为英国每一个城镇的特色。最近的调查更显示,中餐是英国最受欢迎的菜系之一,大部分的英国家庭都对中国不同地区的菜系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至少拥有一个烹调中餐的炒锅。与此同时,餐饮行业依然是目前在英华裔移民以及英国出生的华裔主要从事的职业。

中餐业在英国比航海及洗衣业发展缓慢,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餐饮行业才真正作为华人主要从事的行业在英国出现,这多少有点令人吃惊。本文将回溯伦敦中餐行业及其从业者的发展历史,探寻其从最初的尝试到现在大量存在的历程。

早期接触

1750-1908年

早在1717年,英国和中国就已经建立起了直接的贸易渠道,中国的茶叶被带给了英国民众。至1750年代,茶叶已经替代咖啡和啤酒,成为了最受英国劳动阶层欢迎的饮品。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早期,受到当时法国流行的中国风的影响,英国社会也开始流行中国瓷器。

但在早年间,仅有极少的中国人来到英国,而且没有人长期居住下来。直到19世纪,才有大批的中国船员来到英国,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东印度公司以及其余贸易机构的航船上工作。很多中国船员开始上岸,停留的日子也越来越多,到19世纪中叶,Limehouse已经出现了一个上海籍船员的定居区域,他们主要居住在Pennyfields附近,而广东籍船员则居住在Gill Street附近。

到1880年代,大批中国餐馆和超市开始在Limehouse出现,但其主要的顾客仍是华人,例如船员、码头工人以及交换学生等。但是,对定居于英国的华裔来说,在20世纪中叶以前,其主要从事的行业仍然是航海和洗衣业。要让英国本地人成为其顾客,中餐行业还需要不同于Limehouse海员餐厅的新环境。

1884年这个契机出现了,罗伯特·赫德(Robert Hart) 将名为“中国餐馆”的展览带到了South Kensington的健康展览上。当时任职于清朝海关的赫德爵士,利用其职务之便,从中国找来了大批厨师参与“中国餐馆”的展示。该展览最终极为受欢迎,并向成千上万的伦敦人和游客提供了首次尝试中餐的机会。尽管这个展览上的餐单和主厨都来自法国(这名厨师在北京生活过15年),但这些食物却是由一群由赫德直接从北京和广州招募来的中国厨师所制作的。这次的展示,引起了英国媒体对于中国食物和传统的讨论。

但是,在这次的展览结束之后,中餐依然只能在一些码头附近的小型船员餐厅中看到。直到20世纪早期,华裔商人才开始真正运用其烹调技术来赚钱,并开始吸引西方顾客。

第一家中国餐馆出现

1908-1945年

1908年,第一家官方记载的中国餐馆在伦敦Piccadilly开张,并巧妙地命名为 “中国餐馆”(The Chinese Restaurant)。

同一年,Chung Koon在伦敦的Soho区开办了一家名为Maxim’s的中餐馆,很快又在Piccadilly的Glasshouse Street上开设了另一家名为The Cathay的中餐馆。

Chung Koon曾在Red Funnel航线的航船上担任厨师,之后留在英国,并与本地人结婚,他的故事是早期定居英国的中国移民的典型代表。

很多中国船员和来自东伦敦的本地女性结婚,当他们的年纪慢慢变大之后,危险而充满不确定性的船员生活失去了吸引力,他们开始转而和其英国妻子一起做小生意,包括开办小旅馆、咖啡馆、餐馆以及洗衣店等。这些早期的餐馆很难寻找到正宗的中餐配料,往往只能退而求其次,用普通的材料替代。在早期,由于生意惨淡,华裔从业人员不得不忍受艰苦的生活。

尽管华裔在伦敦仅是数量很少的人群,但由于在布尔战争之后的1906年,英国政府在南非的德兰士瓦省大量使用华裔劳工,仍然引发了英国工人对于来自华裔工人竞争的担忧,在英国工人中间出现了敌视新来华裔移民的倾向。所有行业的华裔工人都遭受了来自其居住或工作地区的本地人以及工会的攻击和歧视。

尽管如此,与19世纪相比,越来越多的本地食客开始到中国餐馆就餐,该行业还是得到了发展。中国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为伦敦的中国餐馆社区带来了变化。由于前清使馆被解散,很多以前使馆的工作人员开始在伦敦西区开办餐馆,并带来了不同的北方菜系。到1913年,在Limehouse Causeway和Pennyfields,当地的华人社区已经拥有了30家商店和咖啡馆。

但在20世纪前50年,餐饮行业仍然是华裔移民群体中的边缘行业。根据人口普查的报告,在1911年仅有4%的华裔男性从事餐饮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921年,这个比例进一步跌到了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航海业的衰落以及码头工人骚乱,对于Limehouse的华人生意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官方记载的中餐馆从1921年的26家,在1931年跌到了17家。

但中餐却开始越来越多地被英国顾客所接受,餐饮行业也开始正式向Soho区转移。在这个时代,更多的餐馆开始在伦敦西区开设。最受英国顾客欢迎的是开办于Wardour Street的Ley On。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中国是英国的同盟国,中餐馆的数量进一步增加。

尽管很多英国人开始频繁光顾中国餐馆,但主流的本地人对中餐依然心存疑虑的。中餐馆主要的客人依然是辛亥革命之后来此留学的中国学生。

战后的中餐繁荣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中餐行业才开始在英国发展起来。

尽管Limehouse华人的社区因为历次的贫民区清洗以及突击检查慢慢萎缩,仅有少数的中餐馆在码头留存下来,但在这个时期,随着中餐在英国本地顾客中越来越受欢迎,在Soho区的中餐社区开始发展壮大。

在这个阶段,有几个内部原因促使了英国所有餐饮行业的发展。1947年英国实行的定量配给规定,促进了餐馆的繁荣。与此同时,二战的结束也为整个国家带来了一种乐观的氛围,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开始到外面就餐。

在二战期间,女性在外就业的数量增加,很多女性在二战结束后依然选择继续留在职场而不是回归做家务的生活,这也最终使得越来越多的家庭在外就餐。另据Ng Kwee Choo所著的《华裔在伦敦》(The Chinese in London),在中餐外卖店购买一餐的价格比其他类型的餐饮店要低,这使得中餐外卖成为了英国劳动阶层的主食。

此外,在二战期间,参与战争的士兵的口味也开始发生变化。他们回到英国后,继续保留了当兵时在中国、印度以及东南亚养成的东方口味,并开始鼓励其家人到新兴的中餐馆就餐或购买中餐外卖。在驻外的英国士兵中,中餐被证明比其他种类的亚洲食物更受欢迎。

在1956至1965年间,不断发展的餐饮行业以及英国的经济繁荣,带来了对于来自香港工人的大量需求。

中日战争和中国内战导致大量的难民涌向香港,在1945至1951年间,香港的人口从60万增加到了超过2百万。由于担心过于拥挤以及亚洲未来可能出现进一步的冲突,很多移民到了英国。伦敦的香港移民在1950年至1960年间增加了5倍,并在Soho的华人社区创造了独特的广东特色。

很多移民在1962年7月1日《英联邦移民法》生效以前涌向英国,因为该法案生效后要求新移民必须先证明其已经在英国找到了工作才能获准来英。在1960年代,大规模的移民继续涌向英国,直到新的限制移民的《移民法1971》生效,该法对移民陪伴者(Dependents)来英进行了限制。

1961年,中国餐馆业主协会(Association of Chinese Restauranteurs)成立,旨在规范餐饮行业,它被看作是一个强有力的中餐行业已在英国建立起来的标志。两年后,首个中国新年庆祝活动在爵禄街(Gerrard Street)举办,唐人街成为了深受伦敦人和游客喜爱的目的地。伦敦的华人社区现在已经稳稳地扎根Soho,只有很少的华人商户散落在伦敦的其他地方,而绝大多数的华人居民已经离开了他们最初在Limehouse的家。

但中餐行业当时主要还是由小型的家庭企业管理。由于很多在这个行业工作的新移民英文不好,并且大多来自香港周边的农村地区,在这个行业中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剥削。

现代发展

在1970年代早期之前,已大约有1000家中餐馆和中餐外卖店在全英范围内建立了起来,数字相当可观,但这与2000家由孟加拉人经营的印度餐厅比起来,仍然是小巫见大巫。

尽管很多英国人经常在中餐馆就餐,并在1970年以前已经成为了该行业的主要顾客基础(不同于早期主要以华人顾客为主),但对于中餐的批评仍然持续、广泛地存在,而种族攻击也极为常见。

一个典型的场景是,一批英国顾客来到一家中餐馆,在就餐完毕后立刻开始挑刺儿,并且拒绝付钱。这些矛盾往往最终会演变为对服务生的攻击。

这个阶段最著名的例子是在1988年,5个在西区Diamond中餐馆就餐的白人顾客,拒绝付钱,并殴打了服务生。

服务生报了警,但警察来了之后竟然逮捕了4名服务生,之后这4名服务生因“闹事”被判入狱两年,涉案的的顾客却未被起诉。

这种司法体系中存在的公然种族歧视,引发了声势浩大的抗议运动。自那时起,英国警方开始试着改变态度,并开始着手整治这类种族攻击。2001年,伦敦城市警方开始派便衣警察在周五和周六晚上到中国餐馆就餐,以便抓获这类违法者。

由于以上这些因素,对一些华人来说,开始不再喜欢在传统的餐饮行业工作,也有很多人认为,这个行业已经接近饱和状态。

1991年的人口普查显示,英国的华裔人口中,30%在英国出生,这也为英国的华人社区的特性带来了新的转变。

英国出生的华裔,对于从事餐饮行业格外地谨慎,经常违背其父母的愿望,转而从事其他的行业。不过尽管他们很多人刚开始拒绝这个行业,但后来仍有一些英国出生的华人开始开办能融合两种文化传统的具有创意的餐馆。

一个例子是黄震球 (Andrew Wong)开办的餐馆,这是一个家庭企业,但他带来了新的方向与风格。所有这些因素都使得餐饮行业开始变得多元化,一方面开始发展出批发以及加工行业,另一方面,也更多地开始走向高端餐馆的路线,以品质、健康或正宗作为其卖点。

1970年代,华裔批发商和超市开始在英国出现,他们从中国进口货品,这意味着中餐厨师终于可以使用地道的中餐原料来烹饪了。

其中最早的批发商和超市也是家族企业,例如Seven Seas和Dayat Doods,在他们的发展中,和餐饮行业一样,亲情维系的关系被证明是至关重要的。

速冻食品和方便食品在英国日渐受到欢迎,促进了该行业的迅猛发展,最后这些企业开始将制造和加工的地点搬到了英国。

第一个这么做的企业是连锁超市企业泗和行(See Woo)。该企业于1975年由三兄弟在Soho区创立,他们后来于1986年北伦敦开办了首个大规模的中国食品加工厂。最终,类似这样的批发企业成为了英国最大的华人行业,直到现在仍然如此。

新兴的中国超市使得人们能够很方便地购买到必要的烹饪工具和原料,像Ken Hom这样的名厨也激发了几代英国人在家尝试这种烹饪风格。

1990年代素食主义的兴起,以及对于中国传统烹饪方式兴趣的增加,以及烹饪养生等观念,带来了对中餐烹饪的更大兴趣。

最近几年,英国出现了一些专门的中餐烹饪学校,并深受欢迎,这反映出了英国公众对于中餐的兴趣进一步深化。

今天的英国中餐业

1983年,曼城的Yang Sing中餐馆获选为“Good Food Guide Restaurant of the Year”,使得英国中餐行业进入新阶段。

在1990年,中餐终于被看作是一种高档的餐饮,更多精致的餐馆出现。最早的高档中国北方菜餐馆是由 丘玉云(Christine Yau)开办的Yming中餐馆,她也是这个男性为主导的行业中为数不多的女性。

日益增加的国际旅行以及对中国了解的增多,意味着英国顾客对于餐馆的选择变得更有鉴别力,很多中国餐馆也开始向其顾客推行其传统的烹调方法和风格,例如大三元集团(The Good Earth)这样的餐馆。

中餐现在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追捧,并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烹饪艺术,而且很多中国餐馆已经获得了米其林评星。Royal Garden Hotel的Jason Li就是一个现代的餐饮业者的代表,他同时也致力于推行健康的中餐烹饪术和文化。

今天英国的中餐业是一个高度多元化的行业。尽管餐饮行业在英国起步较晚,但它毫无疑问的是华裔移民的关键行业。

当然,现在华裔移民和英国出生的华人所从事的餐饮业已经不同于从前,但餐饮行业依然举足轻重,并通常被看作是大学生获得额外收入的兼职工作。

自1950年代,当洗衣业和航海也逐渐衰落之时,餐饮行业取而代之成为了英国华人主要从事的行业,到现在依然是英国华人工作经验中最根本的部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实拍】世界各地的中餐馆
中餐馆里的这些潜规则你都知道吗?看完真心吃不下中餐了……
东方遇到西方 中餐国际化路在何方
经营中餐馆的诀窍
法国亚洲餐饮大变迁:华人一窝蜂做日餐、外卖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英国中餐业招工难 老外经营“洋中餐”抢生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