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华北春节:宫廷与市井融合的北京新年



春节好,欢迎每天听旅行,今天我们要赶赴北京,去体味京味儿春节。在旅行开始之前,我们要先带你去看看在北方大地上燃起的三柱香。

 


岁末年终的一个凌晨,位于吉林省西北部的查干湖上,被大家尊称为“渔把头”的男人虔诚地跪在湖面燃香祈祷,高喊一声“一祭苍天,二祭大地,三祭查干湖,上冰!”东北汉子们就在鞭炮和喇嘛们的祝祷声中,开始传承了上百年的查干湖冬捕,2000多米的巨大鱼网宣告着春节的临近。

 


再到腊月二十三,夜幕笼罩草原上的蒙古包时,身着蒙古袍的男人燃香吟唱,带着家中老小开启了蒙古人最为重视的祭火神仪式。他们将提前准备好的羊胸骨投入到燃烧的灶火中,祈祷来年风调雨顺,蒙古族的春节,从这一刻开启了红红火火的好兆头。

 

与查干湖燃香的热闹,和内蒙古燃香的肃穆不同,在首都北京点燃的这柱香,是要用几十个小时的等候,和成千上万人赛跑,才能换来的。什么香如此金贵?那是雍和宫大年初一的头一柱香。

 


除夕夜,当你和家人围坐在餐桌前享受丰盛家宴的时候可能想象不到,此刻北京的雍和宫外,已经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香客们在提前排队守候,只等宫门大开的时候,拼尽全力抢烧新年的第一柱香。每一年的新闻中,烧头香的排队时间都在不断的刷新,26个小时,37个小时,甚至75个小时。这座曾经见证着康熙帝建府,停放过雍正帝的灵柩,也注视着乾隆皇帝出生的皇家府邸,已经成为了今天平凡百姓祈福的喧闹之所。袅袅青烟在雍和宫朱红的宫墙上盘旋,向北方的天空传递着普世共通的平凡心愿:愿身体康健,愿富足喜乐,愿前程似锦。

 

这一幕,是北京春节盛大开启的序曲,更是京味儿春节特色的最好展现:宫廷文化的厚重精致,与市井文化的活泼朴实,在偌大北京城相互交织,融会贯通。另外一个集中展现这一气质的场景,就是北京的庙会。

 


“起驾”。随着一声长喝,丝竹古乐齐鸣,由演员饰演的“乾隆皇帝”身穿金黄色的龙袍,带领着身后200多名文武官员,一路浩浩荡荡从斋宫步行到方泽坛。每年的大年三十到初七,北京的地坛庙会上,总会准时上演一场这样跨越了百年的祭地仪式,这是地坛庙会的重头戏。在这场祭地仪式中,无论是衣饰还是现场的陈设,都严格按照乾隆年间的记载进行设计。饰演皇帝的演员要完成迎神、奠玉帛,进俎,初献等等九大流程,每一个流程中,都要进行不同的音乐和舞蹈表演。演员一脸恭敬地跪拜,敬酒,虽然表演的时间要比明清时的祭地仪式压缩了很多,但整场表演下来,怎么也要跪上十几次,磕三十多个头。

 


嘴里咬着糖葫芦的孩子被爸妈抱在怀里好奇地看着这一切,国外的游客举起手机,拍摄着从眼前走过穿着清朝服饰的仪仗队伍,很多观众可能不知道,眼前的这一幕,曾经历史上连续上演了381年。

 

历史上的祭地仪式其实在夏至,或者是国家有重大事项如皇帝登基,帝后大婚等等情况下都会举行,并不只在春节的时候举办。明清两朝的帝王都非常重视祭地,繁杂隆重的祭祀仪式从准备到完成,往往要历时两三个月。


仪式开始之前,皇帝要和陪同祭祀的大臣在斋宫斋戒三天,不饮酒,不吃荤腥,不作乐,保持身体和精神上的恭敬。仪式当天,皇帝要下跪70多次,叩头200多下,历时两个多小时。所以在皇帝年老体弱的时候,一般都会派遣亲王或者是皇子代为行礼。虽然是封建迷信,但偶然出现的突发情况,也会给祭地这一行为染上一点神秘的色彩,据记载,清朝嘉庆十八年的夏至,京城和直隶等区域久旱无雨,嘉庆皇帝下旨亲自主导了祭地仪式,祭祀后的第二天,整个北京城就下起了雨。

 

时过境迁,如今的地坛已经不再承载祭祀祈雨的功能,而成为了现代北京的新年游乐场。从1985年地坛庙会开办以来,每年有上百万的游客来到这里感受浓浓的北方年味,看民俗表演,吃特色小吃,地坛庙会也因此被称为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游客手里拿着的,是庙会上刚出锅的炸臭豆腐,而脚下踩着的,却是清朝帝王曾经屈膝跪拜的青石金砖,这样的感受,也只有在北京城才能体味的到。

 

也许是千百年来龙脉帝息的浸染,也许是长久在皇城根儿生活带来的影响,老北京礼节多,规矩多是出了名儿的,北京人称其为“讲究”,这种讲究当然也体现在北京春节的饮食文化中。

 


在过去,北京城的富裕人家过年是要专门请位名厨到府上来操持一桌年夜饭的。老北京年夜饭讲究“四四见底”,就是说宴席上要有四个热菜,四个肉菜,四个汤菜,四个凉菜,图个四平八稳的吉祥寓意。四喜丸子象征着人生福、禄、寿、喜四件大事;红焖肘子寓意着来年招财进宝;千张、玉兰片、冬菇被精巧地切成细丝,再用素汤煮开,一道正宗的北京菜-奶汤干丝就上了桌;除此之外,主妇还要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上一锅“二米饭”,碗中有黄有白象征着金银满盆。

 

满桌的大鱼大肉之外,老北京也偏爱一道接地气儿的美食,那就是芥末墩儿。大白菜去掉老帮,切五厘米左右的段儿,开水浇烫,一层菜,一层白糖,一层芥末,码好放在瓷罐儿,浇白醋,盖上一层白菜叶子,剩下的就都交给时间。在冬季蔬菜供应不足的年代,白菜就是北京城的当家菜,各种白菜制作的美食中,藏匿着北京人应对艰难岁月的乐观和智慧。一家人团聚的大年夜,夹一段芥末墩儿,就着酸甜脆香的味道清凉下肚,芥末冲起的辣味像过去一年不忍说的辛苦,激着人的眼泪,也带来回甜。

 


不仅准备饭菜,北京人过年还要大量的准备花生、胶枣、栗子、果脯蜜饯等等小吃,参合在一起待客,这被老北京称作“杂拌儿”,相传这杂拌儿的名字,就是清朝时慈溪太后吃着高兴,随口给起的,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另外经常被作为北京特产赠送给亲友的糕点“京八件儿”,其实也有着清宫廷御膳房的高贵出身。讲究的北京人将京八件儿细分为酥皮大八件儿,奶皮小八件儿、酒皮细八件儿等等各种类型,元朝的咸味点心,清朝的满族糕点相互磨合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京味儿”糕点,每一块儿,都携带着对宫廷文化的记忆。

 


内蒙古敬畏上天,春节要虔诚祝祷,待客要用系上大红绸的烤全羊;东北偏爱地气,春节要扭起热辣秧歌,待客也要用一锅热热闹闹的杀猪菜。而北京,独特的历史让这一上一下相互交织,每一个北京的新年,都有着古都底蕴和宫廷气息,与此同时,也处处展现着北京人气定神闲,乐观从容的民风。从中国的最北端漠河,到华北的中心北京,红火热闹是北方新春永恒的基调。这红火热闹与北方大雪形成反衬,过去一整年的悲欢离合都被一一抚平,再不用回首,再不用挂心,只剩一场酝酿许久,永不散场的人间喜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地坛祭地祈福大典
北京2018第三十三届地坛春节文化庙会开幕
地坛庙会(皇帝祭地记实)
【北京】实拍:大年初二地坛庙会
地坛公园的隐秘小故事,老北京人都不一定知道哦
北京:地坛庙会书写“大时代里的小日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