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读《道德经》第一章

我读《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亦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笔者字面理解

道,可道,非常道。

“道”是万事万物客观存在的内在本质规律,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可道”指得是已经为人类所认识,并且可以为人类运用的自然规律。“非常道”指得是为人类所认识的这些规律不是一成不变的,是要随着人类认识的加深而变化和发展的。

名,可名,非常名。

 “名”是用一种语言符号描述出人类认识事物的概念。他是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会随着认识的深度而发展。“可名”指得是已经为人类所认识并且通过实践证明可以为人类运用的名,换言之就是“知识”。“非常名”指得是为人类认识的这些名,不是一成不变的,是要随着人类认识的加深而变化和发展的。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人类对万事万物的理解,刚开始的时候,总是懵懵懂懂、恍恍惚惚的,不知道如何描述,这就是“无名”阶段。随着认识的逐渐加深,可以用语言把他描述出来了,这就是“有名”阶段。从不了解到了解,从了解到形成概念,这就是“名”的产生过程。“无名,天地之始”就是表达的这个意思。

有了名,就为更深入的探索万事万物内在本质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个“名”会随着人类认识的加深而发展,人类通过不断发展的“名”,又可以探索发现新的事物,同时产生更深层次的“名”,这个过程永无止境。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有名万物之母”的意思。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通常在人类对某一事物一无所知的时候,往往是被动的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从表面现象逐渐认识到一定深度的奥妙,人类要把观察到的这些奥妙描述出来这就是“名”。

通常人类一旦对事物的探索发展到“名”的阶段,人类会把这些支离破碎的“名”组织起来,加以系统归纳就发展到“科学知识”的阶段了。人类用科学知识武装了头脑,就会产生更强烈的探索更深层次自然内在本质的欲望,正是这个欲望推动了科学知识的进一步发展,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常有,欲以观其徼。”的深刻内涵。徼:指的是边际的意思,这里可以理解为更深层次的意思。

此两者,同出而亦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万事万物客观存在的内在本质规律就叫做“道”;人类对所认识万事万物的内在本质规律进行的描述就叫做“名”。他们指得是同一事物,但是深度不同,“道”是客观存在的,“名”是要随着认识不断加深而发展的,所以老子说“此两者同出而亦名”就是这个道理。

所谓的“名副其实”就是人们认识的“道”越接近事物的本质,“名”就越贴切,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无止境的。人类要揭示出事物的本来面目,要经过无数次的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的轮回过程,这就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深刻内涵所在。

正如毛主席《实践论》中所说::“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客观过程的发展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发展,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也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发展。一切客观世界的辩证法的运动,都或先或后地能够反映到人的认识中来。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

笔者感悟

老子所说的“可道”,不是通常人们所理解代表万事万物本身所客观存在的道的本身,而指得是已经为人类认识且能够为人类运用的自然规律。要特别注意的是,人类认识的自然规律,与真实的自然规律还有距离,要随着人类认识的加深而缩短这段距离,所以老子把它叫作“非常道”。正如毛主席《实践论》中所说:“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老子所说的“可名”,也不是通常人们所理解代表万事万物准确内在本质的名,而指得是已经为人类证实的事物的名,这个名与事物的本质还有一段距离,要随着人类认识的加深而缩短这段距离,所以老子把它叫“非常名”,人类把所认识的名加以系统整理后,就形成了“科学知识”。科学知识也是要随着人类认识的加深而发展。正如毛主席《实践论》中所说:“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循此继进,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出合乎论理的结论来。”

道和名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名是对存在事物的认识。既然是认识就存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人类要揭示出事物的本来面目,要经过无数次的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的轮回过程。正如毛主席《实践论》中所说:“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实践论》有感
读《实践论》
再读《实践论》有领悟:人与人的认识差距为什么那么大?
《实践论》关于认识的四个过程概括:认识的...
真正将《实践论》学懂弄通,并运用于实践,绝对可以超过90%的同龄
构建自己的“知识仓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