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雁默:对中国美丽的误解,不只“易与二进制”的传说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雁默】

拜读观网扬·克里克《前往人工智能的未来,要先回到中国的历史》一文,我有不同的意见。可说的很多,故分为两篇: 1. 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思想的误解与附会;2. 从文化面试论,什么才是”中国的人工智能”?这一次先讲西方误解与中国正解。

中西双方的误解与附会

首先必须澄清的是,二进制不是易经启发出来的,易的原初设计也与”阴阳”无关。

早在莱布尼兹惊艳于易卦符号与他的二进制“暗合”时,中西双方就一直流传着二进制概念来自易经的说法。主要是因为,二进制对现代的数位科学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而举凡重要的科学概念,总不乏穿凿附会的说法围绕。达尔文的演化论是如此,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如此,莱布尼兹的二进制亦是如此。

科学的穿凿附会现象,是因为在科学专业与大众之间,有很大的鸿沟,大众一般难以理解科学,故而向大众解释科学的人,就必须将专业概念”转译”成大众语言。媒体又是经过转译再转译,以传播知识,那么,二手三手四手的解释,最终形成附会,也就不难理解了。

克里克该文中,在莱布尼兹的部分,引用了李约瑟的说法:“中国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莱布尼茨的代数和数学逻辑,《易经》中的指令体系预示了二进制算术”。其实从“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这个关键话语里,我们即可了解,李约瑟并不真正确定易与二进制之间有“传承”关系,只是认为易的二元论概念有互为契合的现象。至于易的符号“预示”了二进制算数,又是一种含混的语意。

《易经》资料图(图/中国网)

正本清源,当我们谈莱布尼兹时,除了他的博物学家(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家)身份外,万不能忘记,他也是虔诚的基督教信徒。在他的时代,将科学理论与基督教义融合,是天经地义的事,一如将阴阳学与儒学融合汉儒,或将儒学与佛学融合的宋儒。

用0与1描写所有数字的秘密,就好像说上帝从无中创造出万物一样……莱布尼兹是这么说明他的二进制数学的。其见解为: 上帝以七天造万物,0是空无一物时,第一天是1,上帝开始造物,第二天是2,从0到7有八个数字,用二进制代表,就是000、001、010、100、011、101、110、111,而111就是万物被上帝造出来的第七天。2的3次方就是八,而易爻那“两类三条杠”的组合,正好有2的3次方种结果。

当莱布尼兹透过在中国的传教士友人接触到易卦时,非常兴奋,因为易的二元论与他的二进制“暗合”。事实上,易学在中国有着许多不同的流派,不同派别对易的解释或爻的排列方式或有差异,有时甚至是针锋相对的。而莱布尼兹所看到的易图,只是宋代邵雍那一派的易卦排列,他当然不知道邵雍的“易解”在中国也有很大的争议。而即便是邵雍的易图,其卦爻排列方式也与莱布尼兹的上帝造物图示不能等量齐观。

布维神父寄给莱布尼茨的六十四卦图表,阿拉伯数字为莱布尼茨添加

无论如何,莱布尼兹见了黑影就开枪,坚信上帝七天造万物的二进制图式与易爻相合,他并希望传教士友人将这个不谋而合的现象传达给康熙皇帝。也就是说,易与二进制的原初关系,原来也有传教目的。

后来中国衰弱了,西方科学文明在中国人看来巨大无比,当初因传教目的而比附的易与二进制关系,则被我们拿出来增添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李约瑟的学术目的,又是为古代中国科技张目,所以继续流传这则“佳话”,于是中西双方就在这美丽的误解下,持续述说着“易经预示了二进制算数”的故事。

简说易与阴阳

如果我们愿意认真看易的历史,会很轻易地发现,易并非是由阴阳二元观所建立的,正好相反,阴阳二元观是易的附会形式之一。

在春秋时代以前,阴阳的意义仅止于日光所造成的自然现象,背日与向日,暖与寒,而由此再演变成“山的南北”,如《诗经·大雅》里的“相其阴阳”。

简言之,言阴阳即言天候,很直观具体。到了春秋时代,阴阳是“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里的两气,基本自然现象里的两种,仍是很具体,但也已经逐渐用以扩大解释,如“左传”里的“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这是说,自然现象影响人的情绪。而比起“风雨晦明”这四种具象的气,“阴阳”更便于抽象化的意义延伸,其后的演变就顺理成章了,因而在春秋时代,已可见到“阴阳”从具象到抽象的趋势。

易是早于阴阳二元观的占卜之术,简言之,是借由随机行为昭示或预测现在或未来的人与事,而后发展到对自然现象的归纳,以及与人事的对应关系,也就是天人合一的观念。由简而繁的占卜文化,是在其他古文明里也见得到的现象,很容易理解。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易,正确来说不只易经,还包含易传。所谓占卜,只有两种元素,一为符号(经),二为文字(传)。文字解释符号,以传达意义,易传就是这种文字解释系统。没有易传,易经符号本身不具有任何意义。而知识一旦靠文字传播,肯定众说纷纭。

具体形容日照现象的“阴阳”,经过哲学化的建构后,最迟在战国时代的中晚期,比附于易。如《易传·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将上古的占卜符号与哲学化的阴阳观融合的结果,与道家、儒家、法家、阴阳家思想挂了勾,如《易传·说卦》里记载“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占卜符号的哲学化解释,使得“预测”这种行为披了一层价值观的外衣,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易学。君不见说易者,常常像是在说儒、说道?即是此故。

当然,也有不谈价值的象数派,纯粹研究符号排列者,讲节气、数字、方位、颜色、灾异、天文。但时至今日,大部分说易者都得讲道德形上的“义理”,因为象数派在历史的长河里,不断凋零。为什么不断凋零?因为以易预测的工作,原是服务于皇家的,预测不准就杀头,杀了头,那一派就没人信了。于是象数派的理论终究流入了民间的算命之流,或是个别知识分子的一家之言,众说纷纭,而得不到健全的系统性发展。

这是为什么,西方人接触到的易,仅止于哲学化的阴阳观,并误认为中国传统思维是二元论了。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深邃,虽然阴阳二元论特别显眼,看似我们相信“对称的宇宙观”。但身为中国人不能不知的是,“一”才是真正的中国固有思想。诸子百家只要是谈道理的,都在强调“一”。因为“一”代表原初,也代表结束,万物起于一,又终归于一,是传统始终坚守的“循环的宇宙观”。真要类比于现代科学,应是大爆炸宇宙起源说(Big Bang),从无到有,宇宙从膨胀到萎缩,并终归寂灭。

“一”除了代表初始与结束,也代表统一,如孟子说的“定于一”,“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西方人常常搞不清楚,为何中国对“统一”有着强固的信念?而他们(欧洲)总是动不动就分化?差异就在于此。

“一”也是气,是道,是真理,是“一切”的“一”,所以道家要人“守一”。故而“一”是比二元论更为纯粹的中国文化特征,中国的本体论。

易经阐述了海森堡不确定原理?

西方科学走到了量子领域后,对于“不确定性”的发现,可谓戏剧性的转折。一旦基本粒子的行为超越了既定的线性(或逻辑)科学思维,西方人原本自信满满的“物理预测”就从根本开始动摇。那么,在唯物的面向上,世上哪一种文明看法与西方绝然异趣,又有着独立而系统性的论述,可给予西方另一种启发呢?当然就是中国。

克里克以二进制数学→离散数学→“量子物理的不确定性”之间的传承关系,去联想到易,确实是西方科学界从概念上处理量子物理的途径之一。以所谓“易经基于一个正确的假设,乃人类生命本身就是在概率云当中展开”,去对应“粒子存在于概率云当中”。这种类推,在纯粹概念上的层次来看是可比的,然而,不能据此认为“易的概念预示了基本粒子的行为”。用简单的比喻来说吧,不能因为棉花糖很像云朵,就把它们当成一回事。

中国的哲学思想,在某种层面来看,是“位置”的哲学,这一点,在总结了先秦思想的“天人学说”里,可以找到清晰的思想脉络。

整个天人学说的特征,其实就是先秦时代里,“对应概念”的继续发展,把经验里的人事物尽其可能地与阴阳、五行对应起来。包含四季、官制、政治活动、人体、脸部五官、喜怒哀乐、节气、自然现象、道德、音律、味道等等。只要确定了各自的“位置”,解释起来就很方便。

从“春秋繁露”的“五行五事卷”为例,“五事”就是“貌、言、视、听、思”,人的五种行为对应木、金、火、水、土。而五行又对应了五种自然现象,为木-风,金-霹滦,火-电,水-雨,土-雷。那么若是发生了王与臣之间“貌不肃敬”,则上天就会在夏季起暴风,因为“貌”与“风”同属“木”,以此类推。

也就是说,自然与人间事的位置关系必须是工整的,只要人间谁偏离了它所应属的位置,天就降以相对应的灾异,警告你要回到正确位置,这叫做灾异论。之前一篇文章里我曾说,相对于现代西方文明以“自由”概念为核心,中国文明更重视“秩序”,就是来自于“位置”的哲学传统。

既然中国思想强调“位置的工整正确性”,又怎能说我们也同时强调“不确性”呢?换个方式来问:易的概率思想,在“位置哲学”上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其实我们只要将思虑单纯化,就能明白:如果王与臣之间发生了“貌不肃敬”的事件,上天却没有在夏季刮起暴风时,要怎么解释呢?聪明的你应该也料到了,就是发生了“变数”。易的真精神,说穿了就是告诉人们,“变数”在宇宙间的重要性,它在位置哲学里,给予了我们一个重新定义“位置”的出口。

懂易的人都有这基本常识:卦爻之中是有“可变项目”的,也就是“动爻”。卦爻在总体看来若是说,明天会下雨,可是动爻却指出了发生其他的变数可能性,那么解爻者就会预测,明天有很大的机率会下雨,但是如果XXX,就不会下。现代的天气预报,也都是如此地用概率预测天气。如何解释动爻,就是易学里最艰难的知识关键。

相信你也听过这话:读历史可知,人间事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对,这就是易的真精神。所以我才说,从概念的层次上,易与粒子物理的“不确定性”是相通的,但棉花糖是棉花糖,云朵是云朵,绝不能说“易预示了粒子行为”。顶多我们只能说,“变数”的重要性,远远超乎传统西方科学的想象,而中国人很早就明智地注意到了这一点。

现代西方人对中国的理解,主要来自明清传教士时代,故而是断裂的,由于缺乏对中国历史贯穿式的综合知识训练,不免产生许多误解。就像克里克该文中,论及“道家理念根植于古老的泛灵论”,就是明显的误解。

我猜想,误解来自于社会学宗师马克斯·韦伯(Maximilian Emil Weber)的著作《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韦伯以西方宗教观来解释儒道两家,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因为儒家非宗教,道家与道教也是两回事,道教是比附于道家思想的宗教,他们之间并没有真正的传承关系。道教又是起于民间信仰的宗教,其泛灵色彩就是来自于此,也与道家思想无关。

其他误解也很多,限于篇幅不能细谈,本文只想阐明一件事,中国人对自己的理解,不能仅根据西方人的解释,而得靠自己以不带偏见的方式,做扎实的研究。如果我们误将西方对中国的误解当成真相,就会形成一层又一层的穿凿附会。这种附会现象,正是伪科学的沃土,君不见所谓”量子疗法”在社会某些角落大行其道?

绝大部分的创新,是来自于重新演绎传统的旧,人工智能确实是一个绝佳的管道,让我们得以从自己的传统中,找到未来的发展方向。故而,在今天的历史转折点上,正确地认识中国历史,我们这一代炎黄子孙,责无旁贷。

那么,什么是中国式的人工智能呢?要从传统文化里找现代竞争力,我认为重点在于: 伦理。详情下回揭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二进制与八卦的关系
十句话读懂《易经》
易学数论
《易经》卦序的分析探讨
太玄经与三进制
阴阳五行术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