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蜀主刘备伐吴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仅仅只是为关羽报仇吗?
刘备伐吴的背景
建安二十四年,汉寿亭侯、蜀汉五虎上将之首的关羽,率领荆州本部兵马两万余人北伐曹魏。此战中,关羽水淹七军,生擒魏将庞德、于禁而威震华夏,使得曹魏阵营无人敢挂帅救援。
趁着关羽在前线攻打襄樊之际,东吴孙权却派吕蒙偷袭荆州。当关羽收到荆州后方基地已失的消息后,由于久攻襄樊不下,曹操的援军赶到,又被徐晃在沔水击败,人心离散,士卒逃亡者大半,最后关羽兵败身亡。
刘备兴兵伐吴的源头,肯定是因为孙权偷袭荆州,杀死了关羽。在关于荆州归属的问题上,刘备和孙权算的一直是一笔糊涂账,由于史料的匮乏和冲突,对于荆州剩下的这些郡的交换、借贷,并不容易弄清楚。

不过有些事情是肯定的,孙权借南郡给刘备,对刘备来说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后来刘备取得西川,孙权派人来讨还,两家有过摩擦,最后签订了“湘水之盟”。以湘水为界限,左边南郡、武陵、零陵归刘备;右边江夏、长沙、桂阳归孙权。这一点是定死的,在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5年),孙刘两家对荆州归属问题已经达成一致。
由于孙权北伐事业的不顺利,加上荆州位于扬州上游的地理优势,导致孙权一直对荆州抱有想法。但是,荆州在刘备的手里,他不放心。而刘备这边的荆州防区最高长官关羽,对孙权有鄙视的态度,似乎这又是孙权偷袭荆州的一个理由。 ?  最后,孙权趁着关羽攻打襄、樊的之际袭取荆州,并且击败、斩杀了从前线回救荆州的关羽。为了替关羽报仇,或者说是打着这样一种旗号,刘备进行了伐吴的战争。
刘备伐吴的真实理由
兴兵伐吴虽然遭到众人反对,但是,刘备独断专行。一方面,刘备要为关羽报仇,毕竟刘备和关羽情深义重。另一方面,刘备争取麾下荆州人士的人心。
刘备本身是从老家涿县起兵,不过前期的发展并不顺利,涿县包括北方剩下来的故人也并不多。刘备客居刘表处的时候,大力发展与当地名士世家的关系,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赤壁之战以后,刘备、曹操、孙权对荆州这一块肥肉进行了重新的划分,刘备从此终于有了一块比较稳定的、可以控制的地盘。和荆州士人处好关系,从中吸收人才也是必然的事情。
后来刘备入川,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地盘。虽然在刘备、诸葛亮以及庞统的计划中,益州的重要性高于荆州,但刘备作为外来户,荆州士人以及客居益州的“东州士”才是刘备依仗的重要力量。而荆州士人的受信任程度要高于“东州士”。总的来说,荆州士人是刘备的一支重要力量。
孙权偷袭荆州的行为,不仅让《隆中对》破产,同时也是抄了荆州士人的老家。古代人包括一些现代人对乡土的眷恋是非常浓重的,更别说这些荆州士人在荆州的家产。
刘备在荆州士人当中的名望很高,孙权夺取了荆州,刘备必须要拿出一个态度来,否则就会冷落这些荆州士人的心。这个态度就是伐吴。而这件事我们可以从“群臣多谏”中窥看一二。
刘备伐吴的过程及结果
关于刘备伐吴,三国演义中说刘备起蜀汉倾国之兵七十万,当然实际应该没有那么多。刘备入川后,蜀地民众不过百万之众,无论如何也不会有七十万大军,而蜀汉真实兵力据史料记载是8-10万左右,其中还要分兵万余去防御曹魏。因此,能和刘备一起去伐吴的兵将估计只有七万左右。

那么,刘备伐吴有七万兵马?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战线过长,除去沿途需要留守的部队,真正能和刘备一同出征的也就四五万兵马。反观孙权那边,兵马可能要比蜀军多一些。
因此,从兵马势力上看,刘备绝对没有占据优势。此外,刘备的水军实力没法与吴国相比,对于拥有强大水军的吴国来说,依靠自己的有利地势,打败蜀国自然不是问题。既然如此,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刘备兵马不足,水军实力弱小,为何还敢伐吴?
原因在于,夷陵之战爆发在公元221年。此时,东吴人才逐渐凋零,吕蒙死后新任大都督陆逊年仅二十余岁,江表十二虎臣程普、黄盖、蒋钦、韩当、陈武、董袭、甘宁、太史慈等名将皆已经去世。
《三国演义》中,甘宁、程普死于此战纯属虚构,甘宁于220年去世,程普于公元215年公元210年后去世。所以,此时东吴人才凋零。丁奉、徐盛此时在北面严防曹魏,西部仅有潘璋、朱然等将,而刘备也恰好是抓住东吴人才凋零这个时机才领兵伐吴。
相比之下,东吴可用之兵就多了,北面和曹魏刚刚结好,因此迅速集结了五万精兵。再来详细分析兵力,首先是吴军的兵力,这个争议比较小,三国志陆逊传记载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
资治通鉴关于这点上也是照抄三国志:“权以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假节,督将军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所以,夷陵之战吴军兵力当在五万左右。

然后是蜀军,三国演义记载的刘备率70万之众伐吴,这个当然是不可能的,三国志对此战刘备的兵力并没有记载,资治通鉴里有这样一条“ 汉主遣将军吴班、冯习攻破权将李异、刘阿等于巫,进军秭归,兵四万馀人,武陵蛮夷皆遣使往请兵。
夷陵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国历史上三大战役之一,是三国历史上孙权与刘备为争夺战略要地荆州南部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而进行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那么这场战争的经过是如何的呢?
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数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当时,两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张南率领约三万人(后期有沙摩柯等五奚蛮夷加入,总兵力应达到五万)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
孙权在面临蜀军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奋起应战。他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同时又遣使向曹丕称臣修好,以避免两线作战(所谓的刘备前军四万人的说法,主要就依据这时孙权向曹丕写的求救信上所说的刘备支党四万)。

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
从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开始的夷陵之战,到了第二年的二月进入到相持阶段。陆逊依山展开防御,刘备一时找不到破敌之策,便沿巫峡至夷道一线依山扎营,先后建立了五十多个营寨,联营七百多里。期间刘备多次派兵出击,诱使吴军决战,但陆逊却不为所动,战事很快便来到了这一年的六月份。
当时夷陵地区的气候非常炎热干燥,酷暑难耐,自秭归十余里泛起黄气,面积达数十丈。刘备将各营安排在密林高山险要之处,密林之间,他认为这样既能凭险固守,又能避暑。而陆逊则抓住了刘备这一致命的失误,采用火攻,对刘备大军进行了致命一击。刘备数万人被歼,惨败而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夷陵之战的起因是什么?夷陵之战的结果如何?
吕蒙为什么杀关羽?
关羽到底应不应该发动襄樊之战
陆逊简介 三国人物介绍 陆逊
从战略观点看三国时代
关羽大意失荆州?不是大意而是太成功,刘备没来得及反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