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皇帝去世后,灵柩为何要停放几个月才下葬?难道不怕腐烂吗?

我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古时人们将社会礼节风俗归纳为简单易明的“五礼”,也就是“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其中,“凶礼”主要涉及的就是与丧葬之事的相关的一众习俗。

封建等级制度森严,天子的殡葬丧仪更是有着严格的规定。

《礼记·王制》中就有明确规定,称“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这里的“殡”指的就是停柩不葬,“七月而葬”则是指天子去世后需要停灵满七个月方可安葬。

那么,为什么皇帝去世之后要进行停棺殡仪的流程呢?

而且殡期的时间长短也不成定数,少者停棺数日,多者则长达数年,停棺时间又是否存在什么说法?

在古时各项技术都不发达的环境下,古人们又是如何保证死者的尸身不腐呢?

殓后停柩,俟其生也

以《旧唐书》中有过对唐高宗丧葬之仪的简单概述为例。

《旧唐书·高宗纪》中称,高宗皇帝于永淳二年十二月驾崩,遗诏令太子即位于灵前,七日而殡。在文明元年的八月,高宗皇帝方才葬于乾陵。

也就是说,高宗皇帝约莫停灵了近八个月的时间,而关于皇帝“停柩不葬”的原因,近代也多有学者进行研究考察,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点原因便是确定死者确实气绝,以避免误断。

这个原因听起来似乎荒谬,但确实是有史可考的。

因为古时缺乏各类医疗辅助设备,确诊断病也多是要依靠医者的“望闻问切”。

但纯人力的诊断难免会有误差存在,有时病者可能仍然一息尚存,但由于心跳呼吸极弱,极有可能被误诊为没有生机,继而被草草下葬断送性命。

扁鹊问诊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春秋时期神医扁鹊问诊虢国太子的典故,便是最好的印证。

话说扁鹊在游历至虢国境内时,听闻该国的太子在凌晨时分突然暴毙。

正所谓医者仁心,扁鹊觉得正值青年的男子骤然暴毙属实蹊跷,担心其中另有原因,或是尚有救治可能性也未可知,因此专程扣响了宫殿大门,要求见太子一面。

尽管虢国皇宫内的一众人等都觉得扁鹊所说都是无稽之谈,但皇帝爱子心切,也应允了扁鹊这一请求。

扁鹊看诊之后,以银针刺入虢国太子的三阳五会之穴,太子果然渐渐苏醒。待太子逐渐好转之后,扁鹊方才将其中缘由告诉了周围众人。

原来,虢国太子所患的是类似于“脑卒中”一类的突发病症,病人往往于凌晨时分突然昏厥,呼吸断断续续,极为微弱,一不注意就极其容易诊断为病人已逝。但如果抢救及时,却还有转圜余地的。

有扁鹊“起死回生”的病例在前,后人在确定死者是否真的气绝身亡时也变得愈发谨慎。都主张需要停灵等待一段时间后,方可进行后续的丧葬事宜。

而这一做法在《礼记》“问丧”篇中也得到了印证,书中有云“三日而后敛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

也就是在死者亡故后,需要等待数日,确定死者确实没有复生的可能性后,才可以行后续的送终之礼。

治丧环节中的“招魂”一礼,也是出于这一目的。

郑玄曾经对《礼记》进行批注道:“气绝则哭,哭而复,复而不苏,可以为死事。”

因为旧时人们认为,死者没有呼吸并不意味着绝对的死亡,只有在进行过招魂礼之后仍然不能转醒,才说明亡者已经真正的逝去。

而对待一国之君的亡故则更是慎之又慎。

君王作为一国之本,帝王崩逝,动辄便会引发朝政的动乱。因此,皇帝在葬入帝陵之前自然更需要停灵等待,以防意外陡生。

这便是古时皇帝死后停灵几日的缘由之一。

营造山陵,攒宫停灵

当然,确定死者是否毫无生机只是帝王停棺的一方面原因,单纯这一层面的原因是不需要停柩数月或是数年之久的。

另外一重要原因则是营造帝陵之需。

我国古代向来有“事死如生”的说法。皇帝作为九五之尊,不仅生前要尊享各种荣华富贵,死后的陵寝也要讲究一个恢弘大气。

战国时期的赵肃侯便有“十五年起寿陵”的说法,秦始皇陵更是征集了七十余万的人力,工程耗时近四十年,直到秦始皇临死之时也尚未完工。

由此可见,修建皇陵这样的浩大工程,极有可能直到皇帝崩逝也尚未完工,那么在帝王陵寝修建完成之前,皇帝的棺柩自然不能随意下葬,需要停棺等待了。

尤其在宋朝时候,官吏都是在皇帝死后才开始着手择址营造山陵的工程。

那么在山陵墓地营造好之前,皇帝的灵柩只能暂且安放在宫中了,这就是重要的“掩攒宫”仪程。

宋朝时,通常把皇帝灵柩暂时停置的地方称为“攒宫”,在攒宫外面需要用木料围成小屋的形状,再在木料上涂上厚厚的一层白泥,用来表示暂时已经安葬,只需要等待陵寝修建完成后正式下葬。

而修建皇陵,则更非一日之功。

文书有记载,帝王陵墓一般要向下挖掘一百四十五尺深,抵达这一深度后方可建造,这样兴建的陵墓才谓之“吉”。

宋代的《重校地理新书》里也提到,古代帝王的陵墓都要入地深达九十尺,梓棺下达三龟九龙,大吉。

仅深度这一项,就可以看出帝王陵寝建造规格之严谨。

因此,恪守诸多仪制要求建造出来的陵寝自然需要耗费巨大的时间和人力,陵寝建造的工期也就长短难定。

也是鉴于此,皇帝死后停柩的时间也或长或短,但等待帝陵建造完成确实也成为了古时皇帝崩逝后停柩的另一重原因。

择定吉日,哭临哀礼

学者推测古时皇帝停柩数月的第三个原因,就是需要卜定吉凶,因此才耗时良久。

要知道,古人死后丧葬的时日都是有讲究的,所谓“三虞者,始虞用柔日,再虞用柔日,后虞该用刚日。”这里的“虞”指的就是丧祭。

随后,刚柔之分逐渐被天干地支所指代的男女葬日所替代,《日书》中就有详细的描写,称男子下葬,需要择定子日、卯日、巳日、酉日或是戌日,而女子下葬,则要选取午日、未日、申日、丑日、亥日和辰日。

信奉风水吉凶之说的古人认为男子尤其是帝王,需要在“男日”下葬,这样才吉利,否则就会发生祸殃。

而考察汉代各个皇帝下葬的时间可以发现,汉书记载汉高祖刘邦在五月丙寅,葬于长陵,汉惠帝九月辛丑葬安陵……

也就是说,自汉高祖起,多位帝王都是选择在“男日”下葬,遵从祖制,也祈求大吉。

而唐朝帝王的殡葬日期则更加信奉“魁、罡日百事宜避”,尤其在唐代宗到唐德宗年间,对殡日的选取尤为考究。

由此可以看出,为了能够选定吉日,既能告慰亡者魂灵,又能绵延王族福泽,历朝帝王对下葬的时间都极其重视,为了能够择定良日,停柩等待自然也顺理成章了。

至于另一层面的原因则是便于臣民行哀礼。

皇帝贵为天子,一旦去世往往是举国哀悼,,通常在皇帝驾崩后的一定时期内,全国上下都需要禁止娱乐宴饮,皇亲国戚更是要严格服素缟,禁婚嫁。

除此之外,朝内大臣和宗亲贵戚们还需要进宫哭吊,也就是“临礼”,临礼可谓是贯穿了丧葬典礼的全过程。

一般来说,皇帝去世之后,从闻丧到小祥期间,文武百官每天都要两次前往宫内哭悼皇帝,从小祥之后,就减为每天早上哭临一次,以尽哀情。

宋史中就有记载,宋徽宗逝世后,“文武百僚朝晡临于行宫。自闻丧至小祥,百官朝晡临;自小祥至禪祭,朝一临。”

当然,也有些皇帝会采取比较特殊的“逢七入临”的临礼方式。

也就是从皇帝崩逝之日起,到第七天、第十四天等七的倍数时日,群臣都需要入宫哭吊皇帝,直到满四十九天为止。

除了朝中臣子哭祭之外,皇帝去世后也有外邦前来吊丧的情形出现,这样的“丧葬外交”最为典型。

宋真宗去世后,契丹国王便派遣使者专程来到宋真宗的灵前代为祭拜。

因此,为了便于天下臣民观瞻天子遗容,施行哭吊祭拜等礼仪,皇帝的停柩待葬也就显得格外有必要。

掌冰防腐,退避蚁虫

古时皇帝的殡期一般都要持续几个月之久,唐玄宗停柩约一年十一个月左右,唐肃宗停柩约为十一个月,就连向来以崇尚节俭著称的唐太宗,也殡期停柩三个月。

那么在技术设备都欠发达的古代,要如何保证皇帝的尸身不腐呢?

如若皇帝崩逝的时候时值盛夏,如何确保遗体的干净整洁,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另一大难题。

而古人也想出了诸多办法来防止尸体腐烂。

《周礼》中就曾提到过,说“凌人掌冰”。

也就是说,在逢有国君逝世一类的大丧之时,一般会设置“凌官”一职,专司供应冰块来保护尸身不腐的工作。

古时冰块难得,一般的官员庶人是没有资格享用冰块的,而用冰块维持尸体遗容就成为了皇帝的尊享。

除此之外,治丧之礼还有其他的一系列流程,也可以起到很好地保护尸体防止腐烂的目的,比如“沐浴”、“袭尸”以及“治棺椁”环节。

所谓“沐浴”,顾名思义就是在死者逝世后为其洗净身体。而皇帝离世后的沐浴环节则更为讲究。

沐浴所用的汤水主要是“米汤”,就是用淘米水煮制而成的汤水,并在其中加上香料。

为皇帝实施的沐浴环节还包括了清洗、理发、净体等多项流程,目的就是确保亡者能够干净体面的离世,以及尽可能的保证尸身不要轻易腐坏。

接下来就是“袭尸”环节,为皇帝穿衣加服,加盖袭被,以尽可能保护尸身暴露在外的皮肤,避免空气中污浊之物的侵蚀腐坏。

“治棺椁”,就是为皇帝制作棺椁以存放尸体了。

丧礼中的葬具有棺和椁两种,二者都是用来保存尸体的。其中,棺通常用来直接存放尸体,而椁则是套在棺木外面的外棺,起到一个双重保护的作用。

而礼法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社会,棺椁的层数也有着严格的区分,历来存有“天子之棺四重”的说法,重重棺椁保护之下,自然更能够保护皇帝的尸身能够长时间停柩不腐了。

而棺木外层通常还会刷上一层油漆,也是为了起到保护棺木,抵御外界侵蚀的作用,一般来说,刷的漆层越厚,它所能起到的保护功能也就越好。

《礼记·檀弓上》中就有记载,称“君即位而为椑,岁一漆之,藏焉。”也就是说,更为讲究的皇帝从自己即位时就会开始为自己准备棺材,每年刷一次漆,直到临终使用。

治丧之仪的多重保护之下,倒也能很好地保护皇帝的尸身不腐了。

当然,除了这些必备丧礼流程之外,古人也会采取额外的工序来保护皇帝的尸身。

比如将五谷干炒,然后将这些炒制过的谷物均匀的撒在棺椁四周,棺首和棺尾各放置一筐炒制过的谷物,两周分别放置三筐,用这些谷物来吸引虫蚁蚍蜉,避免这些蚁兽侵袭尸体。

《周礼·地官》中也有记载,道是在丧礼期间,需要熬制大量的五谷,用于错落有序的撒在棺椁四周,也就是所谓的“熬谷者,错于棺旁,所以惑蚍蜉也。”

唐代时候沿袭周礼,还会在皇帝的棺椁上张盖缯布,用来遮蔽灰尘。

由于丧礼全过程都供奉有大量的烛火,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有些朝代还会在皇帝棺椁上方搭建起一个涂满泥巴的木头架子,目的是就是避免突发火灾等意外情形。

可以说,古人已经竭尽各种办法来确保皇帝尸身在停柩待葬期间不腐了,甚至连火灾这样概率极为微小的事情都考虑其中。

重重严防死守之下,皇帝停灵数月乃至数年尸身不腐,倒也理所应当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子的归宿:解密北宋皇帝不为人知的丧葬过程
这个皇帝是历史上唯一没葬入帝王陵寝的皇帝,他是谁又经历了什么
古代帝王死后多久才下葬
古代妃子下葬的时候,为什么要堵住肛门?这正是古人的睿智之处
历代皇陵综述
[视频]神秘的乾隆陵地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