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伯温的爵位分析(中)隐藏的爵位: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永嘉侯

洪武四年正月,左丞相韩国公李善长致仕。作为明朝开国第一文臣,朝班文臣之首,同时也作为洪武开国首封三大文臣中,唯一的一位公爵,李善告老辞官,中书省丞相位置的空缺。

右丞相魏国公徐达常年带兵外出征战,本意就无暇理会朝政。李善长致仕后,“上承天子,下摄百官”的中书省就需要另设朝中重臣来统率百官、治理百司。

放眼望去,满朝除一帮统兵征战的开国宣力武臣外,接替李善长丞相之职最合适的人选有两人,一位是忠勤伯汪广洋,一位就是诚意伯刘伯温。

个人认为在朱元璋的心目中,刘基的确是最合适的人选,他接任李善长任中书省左丞相,而汪广洋则接替徐达任中书省右丞相从而达到“文治天下,以文抑武”的目的。两位伯爵接替两位公爵为相,这似乎是朱元璋最好的(来去是梦)选择,也是朱元璋授封刘基和汪广洋为伯爵的目的之一。

关于接替李善长丞相的问题,太祖私下与刘基正式且认真地谈过一次。

《明史.刘基传》中记载,太祖对刘基说:“丞相之职,现下看来,只有先生你最合适了。”刘基辞谢说:“我太疾恶如仇了,又不耐烦处理繁杂事务,如果勉强承担这一重任,恐怕要辜负皇上委托。天下何患无才,只要皇上留心物色人选就是了”。

朱元璋看到刘基拒绝自己后,再问刘基:“汪广洋做丞相如何”。刘基回答:“他的气量比杨宪更狭窄。”太祖接着问胡惟庸如何,刘基又回答道:“丞相好比驾车的马,我担心胡惟庸会将马车弄翻”。

听到刘基的回答,朱元璋只是面无表情地看着他,说了一句:“你说得很好”。

回想洪武元年八月,刘基第一次辞官致仕还乡被朱元璋召回后,君臣两人的嫌隙就以产生。朱元璋由一个放牛娃早已蜕变为大明的开国天子,而刘伯温似乎还是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面对刘基的再次拒绝,朱元璋认为他还是摆着当年高傲的西席先生那一套腐儒的架子,从内心还是看不上自己,不想顺从皇权。

朱元璋的自尊心很受打击,你不是不做丞相吗?你不是说汪广洋和胡惟庸不地道吗?好吧。

洪武正月己丑,朱元璋下诏命中书右丞忠勤伯汪广洋升任中书右丞相参知政事,胡惟庸升任中书左丞。

朱元璋任命汪广洋和胡惟庸这两位着实让刘基看不上的“庸臣”接任中书省,成为刘基(刘伯温)最终与朱元璋“情断义绝”导火索,也成为其最终选择退居青田的一个主要原因。

汪广洋与胡惟庸比刘伯温早投朱元璋五年,均为淮西旧臣。与刘伯温共事八年,被他看得透透的。

胡惟庸濠州定远县(今属安徽)人,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就跟随朱元璋任元帅府奏事,到朱元璋建明,共随朱元璋征战十三年。

汪广洋虽是江苏高邮人,但一直客居安徽当涂,同样是在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跟随朱元璋,担任元帅府史令,朱元璋制胜之道“高筑墙、广积粮”之策就是汪广洋联合提出的

为什么刘伯温不愿接任李善长丞相之职

换位思考,刘基不“敢”担任丞相的理由有三:

第一是年龄,刘伯温(公元1311)比李善长(公元1314)还大三岁,比朱元璋大十七岁,洪武四年(公元1371),朱元璋才四十三岁,可刘基却整六十岁了,身体也不好,他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第二是环境,朝廷从内政到军队,从上到下皆是淮西勋贵把持,像刘基、宋濂这样的浙籍官员很难融入其中。宋濂做做学问,写写文章还好一些。刘基担任的是御史中丞,朱元璋用他的浙籍官员的身份大玩帝王平衡之术,用他来监督和弹劾众淮西大臣。他被树立成为淮西党排挤的对象。最关键的是刘基的上级,御史大夫邓愈和汤和更是淮西勋贵的中心人物,这就让他更加左右为难。

退一步讲,即使他担任中书省丞相,也是被架空的丞相。在最看中乡籍的洪武朝,一个浙籍的伯爵去统管满朝的淮西公爵、侯爵,那就如同在火上烤。换句话说,同为中书省右丞相徐达下令就管用,而“中书省左丞相”刘伯温下令则会屁用不管。反而遭到朝野淮党的抵制和陷害,成为众矢之的。

第三就是“铁血皇帝”朱元璋,朱元璋日益隆重的威望,铁血无情的性格,严刑峻法的威慑和至高无上的皇权让刘伯温早早地明白:明朝的丞相是个高危无比的“职业”。何况他当年一再地让朱元璋放下身段,屈尊所请。而自己在洪武元年的负气致仕又让朱元璋猜忌,做了丞相说不定又是一个剥皮食草的”杨宪“。

事实也证明也正如刘基所料,胡惟庸,汪广洋,也包括李善长,只要是做了明朝丞相的,都成为朱元璋皇权猜忌和怀疑的对象,没有一个能善终。李善长、汪广洋、胡惟庸后,明太祖废中书省,罢除丞相,此三人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三位丞相。

二次致仕

当忠勤伯汪广洋被封为朝廷右丞相,胡惟庸任左丞,朝廷中枢大局已定,刘伯温再次向朱元璋诚恳地提出告老还乡,这一次朱元璋并没有挽留,很快得到了批准。

请一定仔细阅读以下这封明太祖朱元璋给刘基行御赐归老青田诏书,书中虽历数刘基之功业,但字里行间透露着对刘基告退的失望和不满:

朕闻古人有云:君子绝交,恶言不出忠臣去国,不洁其名。尔刘基栝苍之士,少有英名,海内闻之。及元末群雄鼎峙,熟辨真伪者谁。岁在戊戌,天下正当扰乱之秋。朕亲帅六军下双溪而有浙左,独尔栝苍未附。

惟知尔名耳,吾将谓白而书生不识时务,不久而栝苍附朕巳还京,何期仰观俯察独断无疑,千里之余(成败皆空)兼程而庄谒朕,陈情百无不当,至如用征四方,摧坚抚顺,尔亦助焉。不数年间天下一统当定功行赏之时,朕不忘尔从未定之秋,是用加以显爵特使垂名于千万年之不朽。勑归老于桑梓,以尽天年,何期祸生于有隙致使不安,若明以宪章则轻重有不可恕,若论相从之始,则国有八议,故不夺其名而夺其禄。此国之大体也。

然若愚蠢之徒,必不克巳将谓巳是而国非卿善为忠者所以不辨,而趋朝一则释他人之余论况亲君之心甚切,此可谓不洁其名者欤,恶言不出者欤。卿今年迈居京,数载近闻老病,日侵不以筋力自强,朕甚悯之于戏。

禽鸟生于丛木,翎翅干而扬去,恋巢之情时时而复顾,禽鸟如是,况人者乎?若商不亡于道官,终老于家,世人之万幸也。今也老病未笃可速往栝苍,共语儿孙以尽考终之道,岂不君臣两尽者欤。

君子绝交,恶言不出。忠臣去国,不洁其名”。开头这一句就证明朱元璋内心中对刘基还是有很多的“恶言”没有说出口。

刘基很快就离开应天,一路跋山涉水,于洪武四年二月四日就到达青田老家,面对紧随而至的赐归诏书,他诚惶诚恐,马上写谢恩的奏疏,让长子刘琏连忙替自己到宫里谢恩。

刘基谢恩表如下:

臣刘基:“伏以出草莱而遇真主,受荣宠而归故乡。此人人之所愿欲而不可得者也。中谢钦惟皇帝陛下,以圣神文武之姿提一旅之众,龙兴淮甸,扫除群雄。不数年间遂定中原,奄有四海,神谟庙断悉出圣衷。 舜禹以来,未之有也。

臣基一介愚庸,生长南裔踈拙无似其能识主于未发之先者,亦犹巢鹊之知太岁,园葵之企太阳,以管窥天,偶见于此非臣之知有过于人也。至于仰观干象,言或有验者是乃天以大命授之陛下,若有鬼神阴诱臣衷开导使言,非臣念虑所能及也。

圣徳广大,不遗葑菲,远法唐虞功疑惟重之典锡臣以封爵,锡臣以食禄,俾臣回还故乡受荣宠以终其天年,臣窃自揆何修而膺此犬马微忱,惟増愧惧。已于洪武四年二月初四日到家,谨遣长男臣琏捧表诣阙,拜谢圣恩,臣基无任激切屏营之至,谨奉表称谢以闻”。

在刘基的谢恩表中,将朱元璋比作太岁,比作太阳,自己则为巢雀,为园葵,不敢有寸功以自居,更不敢提及朱元璋当年对自己之乞盼,对皇帝的“”锡臣以封爵,锡臣以食禄”再次表示了感谢。

刘伯温的的禄与爵

禄:刘基的收入

在上篇中说到,刘伯温以正二品御史中丞被授封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

他的俸禄在洪武首封的公侯伯功臣爵位中是垫底的,约是韩国公李善长的十六分之一,魏国公徐达的二十一分之一。

同样以伯爵对比,朱元璋洪武朝共封(含追封)了十一位伯爵,大多数建国前战死,追封的不计。实实在在的伯爵如洪武二十年七月湖广布政使何真致仕,朱元璋授其东莞伯。何真既不是翊运文臣,也不是辅运(来去是梦)战将,而是一个被诏安的广东地方武装头子,他也没有授开国辅运的封号,但他的年俸却达一千五百石,是刘伯温的六倍以上,爵位还是世袭罔替。

明初的官员到底月薪是多少,洪武朝之初一直很混乱,尤其是功臣俸禄,因为品爵不对,还需朱元璋一个一个指明的,如某某国公,年俸多少石,某某侯年俸多少石。

直到洪武二十年八月,户部才将官员俸禄改为以“石”计奏定:正一品月俸米八十七石,从一品七十四石,正二品六十一石,从二品四十八石,正三品三十五石,从三品二十六石,正四品二十四石,从四品二十一石,正五品一十六石,从五品一十四石,正六品十石,从六品八石,正七品七石五斗,从七品七石,正八品六石五斗,从八品六石,正九品五石五斗,从九品五石。

这样算,东莞伯何真的年俸是超品的,而倒退到洪武三年十一月,刘伯温授封诚意伯时,他二百四十石的年俸,居然比后来(成败皆空)的从四品官员的年俸还要低十二石,而同期所有的功臣的赐禄都要远远的高于他。

这就好比是一个大公司的部门经理,同级别的经理年薪都是三十六万元(正二品),而你的年薪却被董事长定为六万元不到,那你一定会怀疑公司老总的用意是否是带有一定的侮辱性。

爵:不可思议的伯爵

关于刘伯温的爵位,上篇介绍到其授封诚意伯爵位虽然对应了他正二品的官阶,但护军勋号却是从二品的勋号,不是正二品对应的上护军勋号,是所谓的“爵正勋低”。

但如果刘伯温和其他开国功臣横向比较的话,开国功臣中刘伯温的爵位是垫底的。

在一文中,介绍了明初的超品封爵。明初功臣正一品授公爵(活着的封国公,追赠的为郡公),从一品授侯(郡)爵,正二从二品授郡伯,正三从三授县伯,正四从四品授子爵,正五从五品授男爵。

《明会典》中记载:“功臣爵位非有社稷軍功者不封”。明初开国授封六公、二十八侯、两伯中,只有三位文臣,即获得守正文臣封号的李善长、汪广洋、刘基之。

文臣之首李善长未立战功而封公爵,朱元璋有其解释“左丞相李善长虽无汗马之劳,然事朕最久,供给军食未尝缺乏”。

而比刘伯温和汪广洋官职低得多的正三品平阳卫指挥使官王志,被超品三级封为六安侯(本是县伯爵位),正四品朔州卫指挥副使郑遇春,被超品四级却被封为荥阳侯(本是县男爵位)。因两人的爵位实在无法对应其官阶,所以被王世贞在《弇山堂别集》中只能解释为:“两人被太祖以义封爵”。

同为正二品周德兴封江夏侯,华云龙封淮安侯,顾时封济宁侯,耿炳文封长兴侯,陈德封临江侯,郭子兴封巩昌侯,费聚封平凉侯,吴良封江阴侯,吴桢封靖海侯,赵庸封南雄侯,梅思祖封汝南侯,另外接替汪广洋的中书右丞薛显被封为永城侯,这些人对应本该是和刘伯温一样的郡伯爵位。

从二品官职的黄彬封宜春侯,陆聚封河南侯,这两人的官阶还要低于正二品的刘伯温也被恩封为侯爵。

如果这么对比的话,朱元璋争天下的股肱之臣刘伯温正以二品授封的诚意伯是在“冤死了”。

还以公司举例子,当年公司老总千辛万苦求你和他一起打拼事业,你为公司出谋划策,尽心尽力,公司老总视你如张良、吕望。等成功上市后,其他不如你的人都担任了公司高管,并且占有股份,可以子孙传袭。但你却被任命为中层的部门经理,薪水还低,而且不给任何公司股份。别人的职位和薪水是董事长特批的,而你的职位是按公司规定安排的……。

这就是刘伯温诚意伯爵位的一个最不公平的写照。

追封刘基三代为公、公夫人:

洪武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刘伯温被朱元璋召回朝廷,为表“诚意”,其祖上三代考妣被追封为永嘉郡公、永嘉郡夫人。元妻富氏被封为永嘉郡夫人。

永嘉郡,位于今天的浙江温州,唐天宝元年,改温州为永嘉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复为温州,治所在永嘉(温州鹿城区)。元温州路,明洪武元年设温州府。

刘伯温虽居住在青田,但他的祖籍祠堂位于今天的温州市永嘉县碧莲镇上村。原名刘氏宗祠,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明洪武元年(1368年)敕封刘基上三代为永嘉郡公后,刘氏宗祠改名永嘉郡祠。

明初制:“公侯伯、皆得推恩三代。其封赠各从本爵。具如诸司职掌,凡功臣推封三代。以此规定,那么刘基的曾祖、祖父、父亲应为伯爵,而不应是追封为郡公(见下文)。

封诰如下(刘基的曾祖父母的封诰没找到):

祖永嘉郡公诰

奉天承运皇帝,圣旨:天眷我邦,生英才而翊运。世济其美,立功业以承家,是以得贤为用,而必推其本焉。资善大夫御史中丞兼太子赞善大夫刘基祖父刘庭槐,志乐诗书义孚乡里,积善余庆,发于孙枝,今朕褒赏功臣焕杨礼典追荣颁宠爵及先世,此祖德之明効而国家之至恩也。松楸有耀,益厚来昆,可中奉大夫中书、参知政事、护军。追封永嘉郡公,宜令准此。

洪武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刘伯温的祖父刘廷槐,追封为中奉大夫中书、参知政事、护军。中奉大夫是宋朝文散官第七阶,正四品。元丰改制后停用。徽宗大观二年(1108)又置,为文官第十三阶,金为从三品。元升从二品。明初随元制,也是从二品,对应的武勋号也是护军。


祖母永嘉郡夫人梁氏诰

奉天承运皇帝,圣旨:国有寿俊为善治之资,家有贤孙乃重闱之庆。顾兹盛事,是用推恩资善大夫御史中丞兼太子赞善大夫刘基,祖母梁氏,出自高华,着其贤淑,积德垂范以开后人,遂能作朕名臣卓为腹心耳目之寄,故追封之典及其大母,亦以体孝孙之心也。领兹嘉命,玄壤其光,可追封永嘉郡夫人,宜令准此。

洪武元年十一月


父永嘉郡公诰

奉天承运皇帝,圣旨:士有厚德而立报虽不在其身,必有贤嗣而得时足以大其后。资善大夫御史中丞兼太子赞善大夫刘基父刘钥,世为右族人服令名蕴设施之才而无求于时贻文学之传而能善其子是以其子行义方于古人谋猷着于实用朝廷所赖士民所瞻皆遗训之功力善之征也锡命表一门之盛列爵居五等之尊,大郡疏封,玄堂永贲,可赠资善大夫、御史中丞、上护军,追封永嘉郡公,宜令准此。


非常有意思的是,正二品御史中丞刘伯温自己的武勋位是从二品的“护军”,爵位是郡伯。可他的父亲刘钥却被追封成为正二品,“上护军”武勋,追封的爵位是正一品对应的郡公而非对应的郡伯。


母永嘉郡夫人富氏诰

奉天承运皇帝,圣旨:母氏劬劳为人子者,思报罔极之恩。惟立身扬名以显其亲,斯亦可为,孝矣。资善大夫御史中丞兼太子赞善大夫刘基母富氏,贞资婉范,媲德生贤,孟轲成大儒,王珪为名辅。致兹树立,盖有其原爵禄优荣不逮于养然母之贵,每因其子功庸既昭霈恩宜厚劬劳之报。庶遂其心,可追封永嘉郡夫人,宜令准此。

洪武元年十一月


妻永嘉郡夫人富氏诰

奉天承运皇帝,圣旨:“淑女配君子,致内治之有成,人主得贤臣霈封恩而并及,资善大夫御史中丞兼太子赞善大夫刘基妻富氏,德功端茂,闺阃严明,佐此名卿嘉哉仪范中馈尽其爱敬家道至于和平,爵秩从夫,礼文合古,锡以金花之造,爰疏邵境之封,袛服荣光,茂膺多福,可封永嘉郡夫人,宜令富氏准此。

洪武元年十一月


刘伯温的元妻富氏是刘伯温的表妹,与刘伯温婚后无所出。洪武元年被封为永嘉郡夫人,这也是所有封诰中的重点,文中“爵秩从夫”的四个字,让人们不禁浮想。

洪武元年朱元璋还没有大封功臣爵位,“爵秩从夫”,刘伯温的爵秩由何来呢?

如果说最初(洪武元年)在朱元璋的心目中,刘伯温的功劳与地位是个侯爵之下的伯爵,那朱元璋何要追封其祖上三代为郡公。


明朝建立伊始,爵位制度的确混乱直到洪武二十六年功臣追封祖上三代才形成定制为:“公(爵)父、祖父、曾祖父、各封某国公。功臣母、祖母、曾祖母、各封某国夫人。本官妻、封某国夫人。侯父、祖父、曾祖父、各封某侯。功臣母、祖母、曾祖母、各封某侯夫人。本官妻、封某侯夫人。伯子男同”。

又改为“封赠公侯伯子男者、其公侯夫人、各从其爵。伯子男夫人、止封夫人、不许用爵”。

如果以洪武二十六年定制,刘基(刘伯温)的夫人就不应被称为永嘉郡夫人,而应该被后人称为刘基夫人富氏。

所以 ”爵秩从夫”这四个字,展示朱元璋对刘伯温爵位封授(来去是梦)的初始想法,那就是永嘉郡公或永嘉郡侯,而明初郡公是虚设追赠,所以个人认为,朱元璋最初在心中为刘基准备好的爵位应该是超二品封侯:

“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永嘉侯、录军国重事、御史大夫或中书省右(徐达进左丞相)丞相、荣禄大夫、柱国、太子太傅、食禄一千五百石”。为李善长之后的文臣第二把交椅。

而依据明初功臣生封伯死赠侯,生封侯死赠公,生封公死赠王的制度标准,如果刘伯温的是“永嘉郡侯”爵位,他的祖上三被追封为公爵就合乎逻辑了。

可是刘伯温的的退避和朱元璋的猜忌,让他的爵位最终被定格在郡伯爵位,封授时间也在众功臣之后,这只能说明朱元璋对刘基的失望和抛弃。

刘基之才为明朝平定天下立下不世之功,所以朱元璋不能不封其功臣爵位。

刘基之傲让朱元璋失去了天子皇权威严,所以朱元璋又不能封其高爵显位。

时也,命也,运也。

请看下篇,诚意伯的延续

感谢您的阅读

欢迎您的关注

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朱元璋传奇》之无奈
刘伯温在临死之前说出了几句神秘预言,准确预测了他子孙的命运!
朱元璋称帝后,对手下大臣睚眦必报,对待功臣刘伯温更是冷漠无情-今日头条
朱元璋开国十大功臣,刘伯温排第四,第一名无争议
明朝开国十大功臣排行榜,刘伯温只排第六,他才是明朝最牛文人
朱元璋三招逼死刘伯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