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都城(十二)苍茫燕山,潇寒易水--战国之燕国国都之旅。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在高渐离凄凉的《易水寒》中,燕王喜,太子丹迎着凌冽萧瑟的寒风在燕下都旁易水之畔送别荆轲和秦舞阳,战国七雄中的燕国也到了生死存亡之时。作为战国七雄之一,实力和韩国都处在垫底位置的燕国经历哪些跌宕起伏过程,燕国的三都之制的都城又位于何方,还是先要从燕国的历史说起。

大约在公元前1065年,周成王封辅佐武王克商的召公奭于燕,位于今天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并封尧帝之后伊氏于蓟,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外一带,注意的是此时燕国和蓟国是两个国家,燕在南,蓟在北,如果那时候的北京生产啤酒,啤酒应该叫蓟京啤酒而不叫燕京啤酒。

举个例子吧,笔者本人祖籍就是北京房山区琉璃河镇,并生长于斯,属于燕国,而后来学习工作,结婚成家则在北京西城广安门外不远的地方,属于蓟国,也算是由燕迁蓟。

当时的北京有一个大部族被称为古妟族,妟与燕同音,他们以燕子为图腾,生活在北京西南一带的山区,就把所在的地方称作燕山(如北京以前西南的燕山区,后和房山县合并),故周封召公之国为燕。(北燕)

召公被分封为燕公之后(侯爵),因领导需要,他留在了都城镐京,并没有前往就蕃,而是由他的长子姬克,前往燕国封地当了第一代燕侯。

但当时的燕国并不只一个,在今河南延津还有一个姑姓的古燕国存在(伯儵,黄帝后裔,商朝时被封于燕,称南燕),春秋时期位于北京之地的燕国也称为北燕。 在后来的发展中,蓟国势衰而燕国较强,燕吞并了蓟,并将国都由琉璃河燕都迁到了蓟,从此蓟一直是北燕重要都城,直到燕灭亡为止。

西周时期燕国主要疆域在今北京地区,因与周边的戎、狄和涉貊部落相互联合,势力逐渐扩大,不仅灭了蓟国,而且向南发展到了河北省中北部地区,向北发展到辽宁大凌河一带,东南与齐国相邻,促进了周早期的华夏民族的融合。

公元前七世纪,那时的北京还是极其荒蛮原始之地,没有什么城市热岛效应,更没有二氧化碳的温室环境,加之当时的燕国又被封在了周朝北疆的边缘,所以是出了名的苦寒之地,远比中原水网密布,土地肥沃,适合农耕的中原诸国贫瘠落后很多,小城寡民,几乎是个被遗忘的角落。

由于国力贫弱,别说和中原诸侯国开战了,就是连周边的原始部族都打不过,当时匈奴的一支山戎就经常侵犯燕国,山戎人是当时生活在燕山及河北北部一带比较强大的原始部族,过着半牧半猎的生活,曾建立了孤竹、会支、屠何、无终诸国。与周朝北方诸侯之间经常爆发战争,齐,郑等国都经常收到骚扰,而燕国就是首当其冲的国家,山戎的进攻一度使燕桓侯把都城迁到临易以避其锋芒,历史上称为山戎痛燕。燕国被迫向东方大国求救,这就是《左传·庄公》记载“谋山戎也,以其病燕故也”。

那“谋山戎者”又是谁呢,这便是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史记·齐太公世家》记:齐桓公二十三年(另一说在齐桓公二十年,周惠王十一年,即公元前666年),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为了解救被打的乌眼青的燕国,齐桓公和管仲带领车马三百乘,兵卒万人为先锋从临淄出发一路向北越过燕国,大败了山戎,灭了孤竹(神农之后裔),并削弱了令支。

史书记载,齐桓公在北伐山戎进入燕山腹地时迷了路,没GPS,没手机导航,没信号,就连离指南针发明还差近千年,山谷崎岖千回百转,加上林木因季节改变了容貌,军队走不出来,于是管仲以老马为引领,最终率领部队走出了山谷,这件事演变成了著名的成语故事“老马识途”。

燕国在齐国的帮助下,疆域领土得以保全。然后继续自娱自乐的关门过日子,到了燕简公(燕国第二十六任君主,公元前544年―公元前536年)的时候,简公宠爱一个叫宋(姬姓)的大臣,真爱是不分男女的,他宠爱宋宠爱的变态,居然为了要立他为上大夫不惜在朝中诛杀反对的公卿。结果遭到群臣强烈抵触,燕简公你的爱太自私了,疯狂的众卿家在上朝时群起攻之,把简公的挚爱宋给咔嚓了。简公一看好基友惨死,自己也害怕了,就躲到了齐国。直到四年后齐景公和晋平公联合发兵,才护送燕简公归燕。

燕国从燕简公的儿子燕悼公开始,经历了共公,平公,孝公,成公,闵公,后简公,后桓公,后文公九代燕公,在这个大争之世的时代基本上都属于连酱油都打不上的角色。而此时外边的世界却很精彩,在西周时期分封的诸侯国里,齐国以由姜姓改成了田姓,晋国早已分裂为赵,魏,韩三个新诸侯国,楚国压根儿就没瞧得起周王,自已早就称王玩耍了,而秦国也由西北一隅的子爵百里之国而壮大到雄视东方的强国,中原诸侯基本上差点忘了最北边还有这么一个根红苗正的姬姓之国。所以可以说燕国最大的特色就是没有特色,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任尔等打的你死我活,哭爹喊娘,我自岿然不动,这边独赏燕山易水之美景。

直到燕后文公二十八年的时候,一个不得志的学子来到了燕国,悄然间改变了燕国的命运,这个人就是战国传奇人物,后来身配六国相印的苏秦。传说他拜鬼谷子为师,与张仪同门学习纵横之术,可这门学问属于高冷偏科,不如学兵家的好择业,也不如法家的上手快,甚至还不如阴阳家求职好找工作。苏秦同志毕业后一时都茫然了,学这个专业的一共才两个半,一个自己,一个张仪,还有半个公孙衍。老师鬼谷子也没写个推荐信啥的,学的全是忽悠忽悠再忽悠的大本事,落了一个全身上下就舌头好使的技能,刚毕业就失业。不管是进城还是回村儿都遭到了其他专业的朋友和乡亲邻居的嘲笑,和他的老师兄张仪当年一样,穷困潦倒,狼狈不堪。如果当时齐国有蓝翔学校,我想他一定会迫切的想学习挖掘机和美容美发的。

但是苏秦同学没有气馁,他深知光靠嘴炮是不行的。既然是待业状态,也要每天温故知新,学而不倦。关起门来开始研究阴符经,周易等神奇的不能再神奇的神奇之书,从中汲取营养,用精神文明代替物质的享乐,一年后他终于参透出合纵连横之术,决定出山闯荡天下,学的文武艺,卖与帝王家。

苏秦游历数国,到周王畿找周显王,没想到周王朝都混成这个吊样了,还笑话苏秦没有人生目标。那去附近的秦国,而商鞅刚被车裂,秦惠王见着谁都想五等分,赶紧跑吧。来到赵国又让人家赵国国相奉阳君不待见。最后,他来到了世之才子避之不及的燕国(认为是鸟不拉屎的地方),燕后文公也一度怀疑这个人是不是认错门牌号了才会跑到我燕国来,但与苏秦一番促膝探讨之后才发现居然是中奖了,偏科遇冷门,一拍即合。苏秦劝说燕公使用合纵之术以保燕国太平,燕公当即便聘请苏秦为燕相并出使各国搞外交工作。

在苏秦以燕相的身份四处奔波的时候,燕后文公去世了,早已物是人非的齐国趁着燕国新君继位不稳之际,齐宣王命匡章攻打燕国,当燕国士兵还在以老式的战车,拿着破旧的青铜武器和披挂着周武王时期传下来皮甲,去迎战令秦魏都为之胆寒的精锐的齐国技击之士时,那真是以卵击石,蛋碎一地。齐国轻而易举的夺取燕国的的十座城池,打的新国君燕易王傻傻的呆立在寒风中。燕国虽大,但处在天下变法改革声浪中,强国崛起的波涛下,感觉到燕国之弱已到达令自己发指的程度。

面对强大的齐国军队,燕国君主燕易王唯一能做的就是召回苏秦,让他去齐国游说齐国罢兵。苏秦赶到了齐国见到齐宣王言:“燕国虽很弱,但好歹也是两千里大国,齐国一时也灭不了燕国,你打下十座城池看着好像占了便宜,其实是得罪两个大国,一个是燕国,一个是秦国!”齐宣王听的一脸懵:“为神马我会得罪秦国!”苏秦慢慢悠悠的言道:“因为燕国国君的老丈杆子是秦惠王嬴驷”(燕易王的老婆就是在电视剧芈月传里那个燕国王后)。齐宣王:“撤军”。就这样燕国被齐国夺取的十座城池又归还给了燕国。这也算是燕国在战国七雄时代里做的一件体面事。

燕易王死后燕王哙继位,这位仁兄十分的贤明仁义,不好酒,不贪色,不喜奢华还十分重视发展农业,他听从苏秦合纵之策,与楚,韩,赵,魏一起攻打过一次秦国,但吃了败仗。于是又关起门老老实实的忙活家里的事,老实人燕王哙是个理想主义者,总是幻想着“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

但是过于理想化的思想让他变成为一个白二,燕国国相子之很有才能,他感到只有子之才能让燕国富强起来,他想仿效古人禅让之风,把国君之位禅让给国相子之,而且燕王哙为了扫清子之的登基障碍,把朝廷内三百石以上的官员全部罢免,已方便子之成为燕王后再次启用。

燕王哙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无私精神,以仁爱为台阶,以理想为桥梁,甚至动用军事镇压为代价,不惜一切的让子之成为了燕王,而子之也给了燕王哙一个巨大而惊喜的回报,那就是“马上圈禁”。

幸好燕王哙的儿子太子姬平(一说为姬职)不是个缺心眼,一看老子二到了极致,身陷囹圄,为了活命,便联合燕国的将军市被以及其支持者包围了王宫,但因人数太少没有攻入王宫,随后燕军赶到,市被一看情况不妙反而追杀起燕太子姬平,看热闹的百姓也是死伤无数。姬平逃入了无终山,庶弟姬职流亡去了韩国。

当上燕王的子之为了排除异己也大开杀戒,导致燕国长达三年的内乱。齐国一看燕国内乱,天赐良机岂能错过,于是齐宣王请教孟子老先生攻燕的事情,这位大儒学家有一段著名的评论载入了史册,孟子如此说道:“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战国策 ,燕策》。

他老人家又说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下》),这才是孟轲的真实态度,他希望齐宣王发兵一平燕国之乱,以他心中理想的齐国“仁义之师”来征伐燕国的不义之君,以证实儒家理论的仁爱。

公元前315年,齐宣王命大将匡章起五都之兵及北地之众攻伐燕国,但事情的发展远远出乎了孟轲的意料。齐国军队仅仅用了五十多天就攻入燕都,之后“杀其父兄、傒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孟子·梁惠王下》),燕王哙被乱军杀死,子之被齐军剁成了肉泥(“醢”),随即又在燕国境内展开大规模的烧杀抢掠活动。齐军的暴行激起燕国百姓的反抗,没多久便被迫撤回国内。

而孟子天真的认为的“仁义之师”却成为了“烧杀抢掠之师”,这也孟子看清了齐宣王的嘴脸,齐宣王大军回国后,甚为惭愧,“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但孟子拒绝了齐宣王,离开了齐国。而燕国一时没有了君主,幸亏赵武灵王护送燕国流亡在韩国的公子姬职返回燕国,成为了燕昭王。

燕国新君燕昭王曾亲眼目睹了子之乱国,也亲耳听到了父亲燕王哙的惨死,加上他在韩国漂流的痛苦岁月(实为质子),让他对燕国,对天下大争之世有了新的认识,落后就要挨打。他开始学习秦孝公,韬光养晦,并拜名仕郭槐为师,以古人千金买骨为例,筑“黄金台”,建尊贤堂,以招四海贤士,广罗天下人才,投到燕昭王麾下的大才之士越来越多,有齐国的大阴阳家邹衍,赵国的兵家辛剧,还有卫国的谋士屈庸,当年出逃的秦开也回到了燕国,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位,被燕昭王深深感动的魏国来使乐毅。

乐毅对燕国来说犹如秦之卫鞅,韩之申不害,赵之武灵王,他辅佐燕昭王大力改革内政,以法治国。整肃吏治,打击权贵。奖励生育,抚恤孤老。训练军队,赏功罚过。在乐毅和众人的辅佐下,燕国国势好似拨云雾而见日,君臣上下一心,百姓同甘共苦。燕昭王终于把自己手里的破牌换成了王炸。

有了本钱的燕昭王首先决定对长期骚扰北境的东胡游牧下手,昭王十二(公元前300)年,燕昭王任用对游牧骑兵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秦开为将,率大军反击东胡,一举将其打败,拓地千余里,从而解除了燕国北部的威胁。

秦开战胜东胡,军队士气高涨,继续向东渡过了辽水,开始进攻箕氏朝鲜,《魏略》上记载:“昔箕子之后朝鲜侯,自称为王,后子孙稍骄虐,燕乃遣将秦开,攻其西方,取地两千余里,至满番汗为界,朝鲜遂弱。” 满番汗即今鸭绿江。于是燕国占领了几乎辽宁的全境。到了昭王的儿子惠王和孙子武成王的时候,设立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并修建了西起造阳(河北张家口)东到襄平(今辽阳)的燕长城以拒东胡。今日我国东部边境直到鸭绿江,还是要感谢燕昭王的。

此时自登基起,隐忍和奋发二十八年的燕昭王,来到大殿的王座的后面,眼含热泪的仰望着一幅大图,图上记载着齐国历次对燕国的攻伐侵略,这里转换成公元纪年,方便阅读:

公元前380年,齐国伐燕,夺燕之桑丘,燕国向三晋求援,齐军退。

公元前378年,齐国伐燕,燕国再次向三晋求援,齐军退。

公元前373年,齐燕交战于林营,齐军败。

公元前355年,齐国入侵燕国,燕军败齐军,齐军退。

公元前333年,齐国攻燕,夺燕国十城。

公元前315年,齐国破燕都,父,国君燕王哙惨死,齐军烧宗庙,屠百姓后,齐军退。

面对历次的齐国侵略,燕国只有抵抗之力而无还击之力,而这时燕国已经达到了立国以来的巅峰,但是燕昭王还是眉头一紧。因现在燕国的实力要想打败能与强秦相抗衡的齐国,力量还是太单薄了,必须要联合一切能联合的力量,全力攻打齐国才能致其余死地。

于是燕昭王和乐毅,邹衍商议之后采取了以下弱齐,间齐的方式:

A,表面上臣服于齐国,以骄纵和麻痹齐闵王(齐湣王)。

B,离间秦国和齐国的关系,诱使齐国西进攻秦(公元前288年齐,赵,燕,魏,韩五国攻秦,驻扎在河南荥阳东北,迫使秦废西帝名号)

C,派苏代(苏秦族弟)为使,两次前往齐国劝说齐国灭宋,以激起赵,魏的敌视和韩,楚的不安。

D,私下结好其余诸国,准备共同伐齐。

果然,在苏代的游说下,公元前286年,趁宋国发生内乱,齐湣王派遣将军韩聂举兵攻灭宋国,宋国人民长久苦於"桀宋"的虐政,民心离散,遂至城池不守。齐军得以迅速攻破宋国都城。宋王偃出亡,死在魏国的温邑(今河南省温县)。宋国这块让秦,赵,楚,魏,韩谁也不敢轻易夺取,又垂涎三尺的大蛋糕就被齐国一家独吞了,紧跟着齐国又撕毁了和秦国的“相帝”盟约,出兵攻秦。

这下热闹了,秦,赵,魏,楚(后来加入准备分红的)韩,全都急眼了,一边骂娘一边回家磨刀。燕国居中登高一呼,来吧,哥儿们们,爷们儿们,干丫嗯的吧(现代版燕国话)。

公元前284年燕国上将军乐毅统率燕、秦、楚、韩、赵、魏六国军队从北,西,南三面包围齐国(东边不行,是海)。齐湣王一开始有点不信,没想到燕国会联合诸国攻过来。等发现联军已攻入齐国境内时,才想起来这是要玩命的节奏啊,赶紧任命触子为将,率领举国之主力渡过济水,西进拒敌。双方兵力各约20余万在济水之西(今山东高唐、聊城一带)展开决战。齐国军队前边由于又是攻秦,又是灭宋的,早已疲惫不堪,面对六国联军的进攻士气很是低落。齐湣王怕三军不尽力,便以打败仗就挖祖坟、连坐杀头等方式相威胁,使得齐军将士十分气愤,结果两军相遇之时,齐军一触即溃,连主将触子都不知道跑到哪儿去了,只有副将达子收拾残兵,退守都城临淄。

乐毅则独率燕军越战越勇,连下齐国七十二座城池,攻破齐都临淄。齐闵王逃到卫国,但他依然作威作福,结果又被卫人驱赶,最后只好奔回莒城,后来楚顷襄王派大臣淖齿救齐,淖齿被齐闵王任命为相。可淖齿无心救齐,却有心与燕国瓜分齐国。最终齐闵王被淖齿所杀。攻入临淄的燕军犹如复仇的猛兽,烧毁齐都宗庙宫室,珍宝财富被洗劫一空,燕昭王下诏封乐毅为昌国君。史书上记载齐国战败后仅剩莒、即墨两城坚守(不止此两城,还有一些郡县没有被占领)乐毅率兵围城两年,但久攻不下。

齐国是五都之国,莒、即墨两城作为陪都城墙虽说高大厚实,但总不比临淄城坚固,乐毅包围即墨后,即墨太守曾出城迎战,但战败身死。即墨守军据燕军侦查大概不到万人,史书上记载:“即墨,三里之城,五里之郭,敝卒七千”,而齐闵王死后继位的齐襄王逃到的莒城,那里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据《地理志》记载:莒子之国,盈姓也,少昊后。……其城三重,并悉崇峻,惟南开一门。内城方十二里,郭周四十许里。也就是说莒是一座比即墨大的城池,而齐襄王并不在城内,而是和王太后一起躲进了不远的城阳山中,后来修栈道才救出。

那么问题就来了,乐毅大军在不长的时间内占领了齐国几乎全境,那么面对齐国的败军危城为什么三年而打不下来,反而“并右军、前军以围莒,左军、后军围即墨。乐毅围二邑,期年不克,乃令解围,各去城九里而为垒”,为什么围而不打呢?

一个原因是当时即墨和莒这两座城不应仅仅只是两座城池,而应该是两个地区单元,而即墨城也不是现在即墨的位置(而是今天平度市古砚镇大朱毛村一带),两城互为犄角,易守难攻,加之齐国看到了临淄城破之后的惨状增加了拼死抵抗的决心。另外这里边我想还有各诸侯国的政治博弈在里面了,楚,赵,魏,韩谁也不希望齐国真的灭亡,楚顷襄王甚至还派大臣淖齿去救齐闵王(也有故意杀害闵王之嫌)。而乐毅也是有一些问题,乐毅是本身是赵国人(灵寿人),后来乐毅还曾担任燕赵两国的客卿,如果全力灭齐之后,自己会不会功高震主?燕昭王会不会鸟尽弓藏?也是会让乐毅犹豫的。当然这只是个人猜测罢了。

总之燕军久攻不下,就给了齐国喘息的机会,即墨大夫战死后,即墨国相推举前临淄市场管理员田单为城守,在田单的主持下,齐国军民同仇敌忾,荣辱与共。而此时燕昭王已死,乐毅最强大依靠没有了。田单则使用反间计,离间新君燕惠王与乐毅的关系,称即墨和莒久攻不下的原因是乐毅想在齐国称王,换将则必然拿下两城。燕惠王信以为真,便派骑劫取代乐毅,一怒之下的乐毅投奔赵国而去。

乐毅的离去使得燕军的军心大乱,后边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田单认为反击的时刻到了,便集中千余头牛,角缚利刃,尾扎浸油芦苇,披五彩龙纹外衣,夜间下令点燃牛尾芦苇,牛臀部强烈的灼烧疼痛让它们从城脚挖的洞中狂奔燕营,五千精壮士兵闻着烤牛排的香味紧随于后,城内军民擂鼓击器,呐喊助威。燕军见火光中无数角上有刀﹑身后冒火的怪物直冲而来,惊惶失措。齐军勇士乘势冲杀,城内军民随后大喊加油,燕军夺路逃命,互相践踏,骑劫在混乱中被杀。田单率军乘胜追击,齐国民众也持械助战,很快将燕军逐出国境。齐国很快的收服了失地,燕国的伐齐之战也功亏一篑,但齐国也从此也失去了和秦国独立抗衡的实力。

大战之后,燕惠王曾经劝乐毅回燕国继续为相,被乐毅拒绝了,乐毅去世后,人们为他建了两座坟墓,一座位于河北邯郸属赵国,一座位于北京良乡属燕国。

燕惠王的统治平平无奇,远远不如其父昭王,除了设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和修建燕长城外没什么作为。在位第七年时韩,魏,楚伐燕,而过了一年后他就被燕国国相成安君公孙操不明不白的杀死了,燕国开始一蹶不振。

燕惠王的死的迷离,燕武成王继位的蹊跷,他的继位引起了赵国的不满,赵国起兵伐燕。《战国策》上记载的“赵且伐燕”的故事大概就发生于此时,苏代清早上班时,路过一条河,看见一个尖嘴大鸟在啄一个大蛤蜊,旁边有一个白胡子老头手里拿个蹦白的渔网在哪儿等着,于是他见到赵惠文王就讲了在路上见到的这一幕,他说那个白胡子老头就像秦国一样,虎视眈眈的看着燕赵两国,于是赵惠文王停止了伐燕的工作,这个成语就叫“鹬蚌相争”

但是燕国与赵国和齐国的宿怨并没有结束,赵孝成王元年,赵国以地换将,换来齐将田丹率赵军攻燕,折腾一圈下来,田单只打下燕国三城,既让燕国挨了打,又搞得赵国损耗兵力,最终却让齐国得利。燕武成王七年,齐国田单率齐国大军攻燕,攻占了中阳城。武成王九年(公元前262年)长平之战爆发。在位十四年后武成王去世,他的儿子燕孝王继位才三年也去世了。

燕国迎来了他的最后的一任君主,燕王喜。这位燕王喜也是个奇葩人物,他假意与赵国结盟,实际上是测探赵国实力,当他看到赵国在长平之战后国力虚弱,便起赵国五倍之兵分两路攻赵,兵甲数万,战车两千辆,气势汹汹的压向赵国,而赵国也是拼劲全力迎战。赵国廉颇的一路军马杀死了燕将栗腹,乐乘的一路军马俘虏了燕将卿秦,廉颇又率百战之赵军居然北上围困了燕都(北京市西南房山)燕王喜被迫割地求和,公元前236年,廉颇,乐乘再次率军伐燕,攻取狸、阳城。结果燕国屡屡战败,重金求和。公元前243年(燕王喜十二年),赵国又派大将李牧攻打燕国,夺取燕国的武遂、方城。后来燕王喜派老臣剧辛率军攻打赵国,赵国派庞暖迎击,结果又是燕国大败,赵俘获燕军二万人,并杀死剧辛,燕国几乎丢人丢到极致。

燕国和赵国你来我往打来打去,真的就像鹬蚌相争一样,最终让秦国渔翁得利。当韩国,魏国,和赵国相继被秦国吞灭,秦国的长剑终于指向燕国,而燕国做什么也晚了。

最后,燕国派剑士荆轲和少年杀人犯秦舞阳,在高渐离弹奏的《易水寒》那萧瑟琴声中,燕王喜和他们诀别于易水河畔。公元前227年荆轲借献督亢地图和秦将樊於期首级为由在咸阳王宫见到了秦王嬴政,刺杀未遂,壮烈殉国。

燕王喜二十九年(前226年),秦王嬴政派王翦,辛胜率军伐燕,燕和赵(最后为代)这对冤家组成了最后的同盟一起抗秦,被秦军击溃在易水之西。同年十月破燕都蓟城,燕王跑到了辽东,被迫杀太子丹献头颅予秦求和,并向齐国求救但被拒绝,历史真是循环往复,仿佛一切回到了最初燕桓侯和齐桓公的时代。最后燕王喜(公元前222年),被秦将王贲活捉,燕国宣告灭亡。

总计燕立国从公元前1065至公元前222年,共843年。在琉璃河遗址建都年限不明,大约为三百年左右,蓟数百年,临易33年,武阳与蓟共为都城84年,辽东4年。

另外汉良乡城为燕中都之说见于《太平寰宇记》。该书良乡县内注“在燕为中都,汉为良乡县”。所谓中都是相对上都蓟和下都武阳而言。汉良乡县设于今北京房山区窦店。古城仍存,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200米,南北宽960 米,城内靠西还有一座小城。古城南距琉璃河燕城址仅约5千米,可能是燕人强盛之后在故都附近设中都以缅怀祖先业绩。

古燕都琉璃河燕遗址(商周遗址博物馆

琉璃河遗址位于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北1.5千米的董家林的台地上,是西周早期北燕都城的所在地。琉璃河遗址是西周时期北燕国的第一个都城,因史无记载建都起止年代不详。经考古工作证实,琉璃河遗址始建于西周早期,废弃于西周晩期,因此,燕国使用该城大约终西周之世,即近300年,但建都不一定有300年。遗址东西长3.5千米,南北宽1.5千米面积五百余万平方米,是中国已知最大西周遗址之一。遗址由一座古城址和一处燕国墓地组成。古城址位于遗址中部董家林村一带,经实测古城北墙长800余米,东及西墙分别探出300余米。南墙及东西两墙南段已严重破坏,长度不明,古城具体形态及大小亦不清。城墙用黄土夯筑,宽10米左右。夯层一般厚3 5厘米,夯窝密集,墙体质地相当坚硬。城墙底部有浅槽。墙采用分段夯筑,墙体下部两侧有“护坡”将墙体分为主城墙、内附墙和城外平台三部分。城周绕有护城河,宽3.0米,深2.3米。城內发现住房基址,布局不明。城内出土鬲、盆、罐、豆、甑等陶器和刀、璜、环等石器,以及笄、锥、刀、针等骨器和角锥、蚌刀等。

古城址东南黄土坡村附近发掘出一处规模相当庞大的燕国贵族墓葬群。墓地约5万平方米,清理各式墓葬及车马坑等300余座。墓葬均长方形土坑竖穴,有木质葬具,葬式多为单人仰身直肢头向朝北,按墓的规模分大、中、小三类。大型墓及一部分中型墓有车马随葬,少者2马1车,多者14马5 车。多座中型墓有殉人,一般1~2人,多为青年男女。小型墓随葬品简单,多为陶质明器,少数墓有玉饰件及小型青铜器。中型墓随葬品较多,有青铜器、玉石器、漆木器和陶器等。大型墓随葬品丰富,各类器物均有,数量亦多。整个墓地出土大量青铜器、陶器、玉石器漆木器、货贝、宝石器、原始瓷器等,以青铜器最为重要。青铜器中有鼎、簋、爵、鄘、罍、盂、觯、尊、豆等礼器,戈、戟、矛、镞、匕等兵器及车马器等。不少青铜器上铸有铭文,为推断墓主及研究西周初及燕国初期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仅存三件青铜礼器中,罍和盉都有铭文,内容相同,各43字。上铸“王日太保”等褒扬“太保”即召公奭之辞和“令克侯于屡的册命,还有周王封燕侯授民疆土等内容,这是燕立国的证据。该墓规模甚大,有燕侯礼器出土,墓主应是一位地位显赫的燕侯,如召公奭或第一代侯,再次证明召公确实封于燕。召公在王室任太保之职,遣人入贡者应是他的儿子,即第一代燕侯。同时出土另一件铜器的主人“圉”曾参加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阳)的庆典,受到周王和燕侯的赏赐。此事发生在周成王七年(约前1057),已载于史籍。在辽宁朝阳北营子台地遗址出土西周陶器与北京附近出土者相似。朝阳宁城南山、凌源、喀左等地亦出土西周青铜器。喀左马厂沟的出土铜器等证明西周早期燕国势力已达到燕山以北的大凌河流域。该流域也是当时中原去东北的通道。

国家夏、商、周三代的断代工程发掘证明,遗址始建于西周初,废弃于西周晚期;另一是在一个坑中出土数十片卜甲与卜骨,其中三片有字,一片上有“成周”卜甲字样,为西周成王时期断代提供重要依据,并再一次说明西周早期北燕政权与周成王所居地成周的密切联系。

燕都北京建都概况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和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七大古都之一。这座古都以建都时间早,经历朝代多,建都时间长。他重要地位是由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历史地理因素决定。

北京位于华北大平原的西北顶端,处于东亚蒙古及黄土高原与东部沿海平原交界之处。北有耸峙,将华北平原与塞外高原分开,主峰海拔1000-2000米,山系自西向东一直延伸到渤海之滨;西面蜿蜒南北向的太行山脉将华北平原与山陕黄土高原分开,主峰海拔超过2000米。高大山系构成北、西两面的天然屏障但山系中又有若干横谷构成沟通高原的隘口。

燕山山系有南口、古北口;太行山系有紫荆关、平型关、娘子关。隘口既是通道,又是防御要塞。古代平原未开发前,地势低洼沮洳,由面积十分广阔的湖泊沼泽占据如大陆泽、宁晋泊等,今白洋淀是其残余。

古代黄河像一条桀骜不驯的巨龙,其下游尾闾即不断摆动泛滥于华北平原。这些因素导致平原内部难于通行,傍山地带就成了交通要道。山系隘口及东西、南北向傍山通道共同构成独具特色的交通格局太行山东麓大道沟通中原,燕山南麓通道贯穿辽西走廊和东北平原;通过隘口则北至漠北,西达山陕高原;在北京的位置上就构成具战略性的十字交叉路口。

古代崛起于北方草原地带的民族南侵或入主中原,首先须攫取这个战略要地,把它建成重要的政治、军事中心。南方中原王朝欲抗拒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巩固对东北平原、塞外草原的统治,也必须保持这个战略要地,或者干脆建为都城,直接组织战略防御。

上古及中古早期,中央王朝局限于中原,周边地区尚未开发,强敌(匈奴、西羌等)主要来自西及北方,北京地区的战略优势无从显现,只出现一些局部性政权。当北方开发,游牧民族一个接着一个从北方兴起(如鲜卑人、契丹人、蒙古人、女真人等),强敌主要来自北或东北方,北京地区的战略优势就显现出来。从金代开始,北京终于登上了大区域性都城的地位,以后又上升为全国性都城,历千年而不衰,一直延续到现代。

黄河中下游是中原文明的中心地带,北京处于这一文明的北部边缘,既能得益于先进的中原文化,又因僻处一隅而较少受到逐鹿中原战争纷扰的波及。尤其是对于防止北方草原民族的南下侵扰,北京在地势上比山西、陕西有利。山西及陕西北部都具有相对向北开放的地势,而北京一带则不然,高耸的崇山峻岭,使入侵面临更多的困难。北京东和南面则是广大的平原,平原上物产丰富或易于通过水陆交通线从南方取得给养,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过于偏北的缺陷。

北京地区发展极早,远在商代就可能有古蓟或燕族人在此活动。西周初(约前1065年),武王封尧的后裔于蓟,都城在今北京城西南隅广安门一带,是北京建都之始,距今有近3100年的历史,估计约在西周早中期,北燕灭蓟,将都城从今房山琉璃河遗址迁到这里。这里于是成为燕的上都,直到公元前226年秦军破燕,燕王逃往辽东为止。这期间,除短期(33年)曾为逼山戎威胁而迁临易(今河北容城东)外,蓟一直是北燕都城。但在公元前311年起政治重心移向燕下都(今河北易县东南)。蓟和燕两代建都蓟几乎终西周、春秋到战国之世,延续达八百年之久,和曲阜、临淄一样,蓟亦为中国历史上连续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之一。

秦灭燕后,在蓟设县,置广阳郡。西汉为幽州治所,设蓟县,置广阳国,由此历两汉、三国,北京直是地区政治中心,有几个小政权曾立国于此。秦末韩广、西汉初臧茶和卢绾、东汉初彭宠均称燕王,汉高祖亦曾封其子建等为燕王。汉末公孙瓒曾据此割据。十六国时期,鲜卑族慕容皝在大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称燕王,建前燕政权,公元341年迁龙城(今辽宁朝阳)。公元348年,慕容皝死,子儁立。公元350年,慕容儁破幽州。公元352年,儁在蓟称帝,改元元玺。公元357年,前燕已拥有华北平原及北方广大地区,迁都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前燕在蓟建都5年,时间虽不长,但却使北京首次成为整个华北的政治中心。从古至今历代总计在北京建都历20代,历经千年以上。如果不论政权之大小与长短,在中国历史上建都累计时间之长,没有任何一个大古都能够和北京相比。

北燕都蓟城(北京)

北京最早的聚落叫蓟。武王封尧后裔于此即称蓟,北燕迁都来此后继承蓟之名。因年代久远,史籍记载不详,古蓟城位置、形状、规模、结构都不是十分清楚。但据《水经注·水》载:“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北京历代都城位置图中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武王封召公之故国也。”

据此得知西周蓟及北燕都城均环“蓟丘”而建,曾考证古蓟丘大致位今复兴门西南白云观以西,故古蓟城当位明清北京城西南广安门一带。之前在广安门南约700米处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燕文化遗迹,出土有饕餮纹的半瓦当等为燕宫所用的瓦屋构件,推断该地为燕宫遗址,当位古蓟城中心。

《太平寰宇记》称蓟城南北九里,东西七里,开十门。南北约今3920米,东西约合今3049米。在北京西郊八宝山墓园西发掘出西晋幽州刺史王浚妻墓,墓志铭有:“假葬于燕国蓟城西廿里”,推算出蓟城西垣位今复兴路会城门向南至北蜂窝路一线,由西垣往东3049米为东垣,位今牛街至右安门一线。向北3920米为北垣,位今白云观北至头发胡同一线,以上勾画出燕蓟城轮廓大致呈长方形,南北长近4000米,东西宽约300米,与春秋战国时诸大国都城规模大致相当。在这个范围内“燕宫”遗址正位城中心,蓟丘也正位城西北角。

据研究,古蓟城东西两面各3座城门,南北两面各2座,合为10座。通过各门各有东西三条干道,南北两条干道贯通,构成棋盘状,但通过燕宫城的中部东西干道则被宫城断开。燕宫建筑情况不详,见于文献记载的有东宫、华阳宫数处。城外还设有离宫及大量民居,确切证明西周早期燕国势力已达今北京及以北地区,迁都应不晚于西周早中期,一直持续到战国末年。前227年秦军破燕下都,次年拔蓟都,逼燕王喜逃辽东。北京结束其作为第一代都城的历史。

燕临易遗迹

据《世本》载:“桓侯(公)徙临易”。燕桓侯(公)在位相当于公元前697年至公元前691年,北燕受山戎攻击,被迫南迁临易。后来齐桓公派兵救燕,击退山戎。约在公元前664年北燕重返蓟都,北燕在临易建都33年。迁临易属暂时性质。燕都临易时应建城池宫室,都城迁回蓟后临易成为燕重要城邑,使用年限可能达到战国早期。秦灭燕后在此置易县,属广阳郡。燕临易应在今河北容城东,容城东11千米的南阳村南阳遗址,是一处高于周围的台地,经考古发掘证明这座土台应该是燕宫遗址。南阳遗址东3千米的古贤村有一座古城遗址,村北称为“大城”,村南称为“南城”,两城相连,南北长约1000,东西宽约1200米。这应该是《太平寰宇记》中所载的“大易故城”。古贤村实际上是“古县村”转音而来,即古“易县”治所在地,大量的的武器和文物的发掘,更加证明南阳遗址及其附近一带就是燕临易遗址。

燕下都遗址(易县)

燕下都位于今河北易县东南2.5千米处,是战国中晚期北燕国的重要都城。燕建国时建都于今北京琉璃河遗址,后迁蓟(今北京西南隅)。蓟在后世又称燕上都。公元前311年,赵武灵王拥立燕昭王,昭王立志攻齐复仇雪耻。大约在此时或前后不久,在南方建燕下都(离齐国近一些),而且政治军事重心移向下都。此地更近中原,更易于组织对南方强国的防御和进攻。因此,燕下都表面上看像是别都,其实是重要的实际都城。公元前228年,秦破赵,兵临易水,逼近燕下都。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未遂。公元前222年,秦军破燕下都及蓟,燕王喜逃辽东。燕在下都建都共85年。据上述可见,燕称王后的主要活动均与燕下都有关,燕下都最繁荣的时代约在燕昭王时期。秦灭燕后,下都即废弃残破,留下一座大型的古城遗址。

燕下都城址燕下都由东西两个相连的城址组成,平面上大致呈长方形,但略向南突出,位于北易水与中易水之间,东西长约8千米,南北宽约4-6千米,面积超过30平方千米,是战国诸国都城中最大的陪都。城墙的东北、西三面各发现一座城门。南垣以易水为天然城壕,东西两面有人工城壕,北墙距北易水约千米,也起城壕作用,形成完备的护城防御体系。近年探明南垣西端已向南延伸达中易水南岸。东城布局有一定规划,城中偏北有一道东西向隔墙将东城分为南北二部分,北部主为宫殿区,南为郭城。东端有一蓄水池,可能即文献中的“黄金台”。从整个城址布局来看,燕下都建于两河道之间,既方便水运,又可利用河道作天然防御屏障,人工河道又可解决城区供水问题。城市功能有明确分工,宫殿区、居住区、手工业作坊区、墓葬区各有合理配置,有主有次,有条不紊,显示当时城市规划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燕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存在感是最低的一个。身为西周建立之初周王室诸侯国的代表,从西周,春秋一直延续到战国时代的终结。燕国除了昭王时代颇有作为,其他的君王基本都是打酱油般的存在,也许因为位置偏远,气候寒冷,并不处在中原争霸的核心地带,所以才让这个地广人稀,贫瘠落后的国家在乱世大争的年代里得以生存。

燕国早期和当地部族的融合,以及对东胡和山戎的战争,为西周华夏民族的大融合做出了贡献,向北扩地千里也使中国东北部的疆域延伸至鸭绿江。大力营建蓟都,也为后来的北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燕国终是我们应该记住的一代强国。

参考

中华古国古都

战国策注解

东周列国志

上下五千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口气读完春秋燕国900年历史
河北博物院(上)
燕国是第一批王族封国,起步就是千乘大国,为何长期被人遗忘
扑朔迷离话“蓟门”
浅谈燕国的七座都城
燕国唯一的有为之主——燕昭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