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清十二铁帽王之九,英明半世,复辟梦空--肃(显)亲王系下篇

肃(显)亲王一系的所属的八旗旗籍很复杂,首先在后金天命年间,豪格被他的祖父努尔哈赤封入镶白旗,领一部分牛录,成为领有旗份的旗主。努尔哈赤在去世之前,将自己亲统的两黄旗按分给了自己最钟爱的三个小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皇太极和长子豪格则统率两白旗。

太宗皇太极即位后,进行了黄、白两旗的互换,换旗的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后金国已受到汉文化的强烈影响,黄色是君主帝王的代表服色,只有君主才能使用黄色。另外此次换旗只交换旗帜和服色,各旗所属人众仍归各旗主所有,所以没有引发太大政治震荡,尤其是多尔衮,阿济格,多铎三兄弟并没有太大的异议。

豪格所领的旧镶白旗,成为了新的镶黄旗。但不久后又发生变化,永平之战阿敏逃回关外,皇太极借此机会整肃阿敏,召集众大臣及贝勒议其弃守永平、图谋自立等十六项大罪,处理结果是削去阿敏的正红旗旗主之位并圈禁在家,所属镶蓝旗赏给济尔哈朗。

另外莽古尔泰在大凌河战役中因与皇太极发生剧烈冲突,甚至拔刀威胁皇太极而获罪,受到降爵、罚银等处罚,去世之后又发现他谋反的证据而被皇太极夺去正蓝旗,子孙降为红带子。皇太极将自己和豪格统辖的两黄旗和正蓝旗重新混编,重新划分为三个旗。由皇太极亲自统领两黄旗,将新编的正蓝旗授予豪格,于是豪格又变为正蓝旗旗主。

顺治五年,豪格被多尔衮囚禁暴毙后,多尔衮霸占的豪格的正蓝旗,并与多尼的镶白旗对调,统领了两白旗的旗主。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又把属于多尔衮的正白旗归为皇帝管辖,与正黄,镶黄两旗一起被称为上三旗。另外把镶白旗原本是豪格的正蓝旗再次进行调换。康熙皇帝即位后,将镶白旗的统领之权还给了豪格的儿子显懿亲王富绶,所以肃(显)亲王一系属于镶白旗。

上文所提如果后世降为红带子是对宗室比较严厉的惩罚措施,红带子是清代皇室旁支子孙的代称。依照清制,以太祖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世为大宗,称其直系子孙为宗室腰间系黄带子(杏黄色)而以其叔伯弟兄之子孙为觉罗,系红带子。根据《满洲氏族通谱》,努尔哈赤原本姓觉罗,姓觉罗这个姓的部族很多,区别就是前边的称谓或地名,比如伊尔根觉罗的民觉罗,爱新觉罗意思是官觉罗。

所以系红带子的觉罗就是指为有皇室之姓的皇亲国戚。天聪九年(1635)正月,皇太极规定“遇太祖庶子,俱称“阿格”,六祖子孙,俱称觉罗”,所以说不是像演的清代电视剧里什么人都可以叫“阿格”的,叫“阿格”的一定是黄带子。

二者身份是近亲还是远支,一看腰间所系的带子颜色就可以知晓。另外但觉罗在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方面都不如宗室优厚。虽然二者都有宗人府管理,犯了罪不用由刑部处罚,但区别还是很大的,比如婚嫁,生死,赏罚都要由宗人府登基造册,但黄带子入黄册,而红带子入红册,无爵无职的闲散宗室(男性),过了二十岁,宗人府每月给三两银子的“赡养银”,还每年发米四十二斛二斗。而觉罗就差多了,每月由宗人府发二两银子,每年只给米二十一斛二斗,几乎差了一半所以说把黄带子降级成红带子,其中的含义就是把本是近支的皇族宗室的身份给开除了,而成为了远支小宗的觉罗,这种情况是很被宗族歧视的,属于处罚很严厉的的措施。

而豪格五子猛峨(猛瓘)温郡王一脉由于不是世袭罔替,每代递减一个爵位,其儿子延绶袭爵只能是贝勒的爵位,到了他的孙子揆惠这一辈被雍正夺爵,由之前说到的猛峨(猛瓘)的三子延信承袭贝子爵位,而延信又被雍正圈禁致死,所以豪格五子这一脉再无高爵,延绶的后裔虽然变为闲散宗室,依然住在温王府里直至清灭。

继承豪格大宗铁帽子肃亲王爵位的是他的第四子富绶,他是豪格的福晋所生,为豪格的嫡子。当年多尔衮迫害逼死豪格,但多尔衮没有祸及到富绶,顺治为其父豪格昭雪复爵之后,他继承了肃亲王爵位,但由肃亲王改成了显亲王,富绶在康熙八年去世,谥号为懿,是为显懿亲王,但在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又把显亲王爵位改回了肃亲王,并富绶的谥号改为悫(que四声,含义是谨慎诚实之意),所以富绶也被称为肃悫亲王。

肃显亲王一系是代表着清太宗皇太极的长子大宗一门。在地位上紧随代表太族努尔哈赤子嗣的如礼亲王系,睿亲王系等诸王。肃亲王爵位一共承袭了十代十一王,承袭关系为,1.肃武亲王豪格;2.显懿亲王富绶;3.显密亲王丹臻;4.显谨亲王衍潢;5.肃勤亲王蕴著;6.肃恭亲王永锡;7.肃慎亲王敬敏;8.肃恪亲王华丰;9.肃良亲王隆懃;10.肃忠亲王善耆;11.肃亲王宪章。另有蕴著之父拜察礼,丹臻第二子永锡之父成信,被追封为肃亲王。

第三代肃亲王丹臻,论辈分应该是康熙帝玄烨的堂侄,比康熙小十一岁,和康熙皇帝的关系很好,两人经常一起吟诗对弈。康熙二征葛尔丹时,他随御驾亲征,作战十分英勇,并破敌数千,被康熙大为褒奖。但他过早的去世让康熙伤心不已,钦命皇子率诸臣祭祀,并赏赐京西妙峰山吉壤以安葬。

之后的历代肃亲王多被清廷授予各地将军,尚书,稽察坛庙大臣、阅兵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各旗都统或觉罗学,宗人府宗令等文武宗室要职。最长寿的是第五代肃亲王是蕴著,他是富绶的孙子,富绶第五子拜察礼的三子,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他承袭父亲拜察礼的三等奉国将军开始,到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显谨亲王衍潢逝世,没有子嗣。蕴著以富绶之孙的关系承袭显亲王爵位,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复号为肃亲王。同年四月,蕴著逝世,享年八十岁,谥号为“勤”。他经历了康雍乾三朝,乾隆早年还因假传圣旨差点被绞死,高宗宽免他,后来复用授命为副都统,历任凉州、绥远城将军,工部尚书。

另一位比较出名的是第八代肃恪亲王爱新觉罗华丰,咸丰三年袭肃王爵位,同治四年六月,火器营因公要占肃亲王府土地,被华丰连打带骂的给轰跑了。同治帝下旨说他“不知大体”,被革去内大臣等职。同治四年九月,让他署理武备院事务和正黄旗满洲都统,镶红旗满洲都统、正白旗汉军都统、镶黄旗领侍卫内大臣。同治八年十二去世,享年66岁。而华丰的孙子就是清末朝廷的重臣,鼎鼎大名的爱新觉罗善耆。

他是倒是第二代的肃亲王(溥仪小朝廷封宪章为末代肃亲王,但清廷已经覆灭)。善耆生于同治五年(1866),字艾堂,号偶遂亭主人。他是第一代肃亲王豪格的第十代嫡孙,二十一岁封二等镇国将军,三十三岁时袭肃亲王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任民政尚书(相当于部长),还是中国警察制度的创建人,担任过崇文门监督,理藩部尚书,镶红旗汉军都统等要职。

善耆是清末诸王中少有的个人能力比较强的宗室王爷,他身材比较魁梧,方脸阔鼻。并且少年习武,体力过人。为人则豪爽,个性诙谐,还是个出了名的京剧“票友””。但身逢清朝末世,他个人的一切努力,也都无力扭转清朝的命运。1900年庚子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慈禧太后与光绪光绪皇帝仓皇西逃。而此时善耆正在家中丁忧守丧。在得知慈禧挟光绪出逃后,连夜追赶銮驾,他天真的想说服光绪皇帝回北京去主持政务,但被慈禧训斥。到了大同后,慈禧派回善耆回京,协同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与庆亲王奕劻一起处理善后事宜并与洋人谈判。

回京后的善耆,在病重一直咳血的北洋大臣李鸿章的带领下与洋人侵略者周旋,不久之后的辛丑年,庆亲王奕劻和强撑病体的李鸿章与十一国签署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并赔偿白银4亿5000万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连本带息的偿还需要9.8亿两白银,意思是清国四亿五千万国民每人都要赔偿一两银子。大家记住120年前这十一国的“畜名”是英、美、法、德、俄、日、意、奥、西、荷、比。这一天是1901年阳历9月7日,所以又被称为九七国耻。李鸿章积劳成疾,他虽然延续了大清和统治者的生命,他却在同年四月因胃管壁大出血而去世,享年79岁,为慈禧背了一身的黑锅,在身后留下了“误国者李鸿章也”的骂名。

善耆回到北京一看,发现颐和园等处均遭到“联军”的洗劫,但大内禁城保存完好,他突然感到一丝“欣慰”,便询问联军内部负责占领紫禁城联军负责人是谁,答案是一个叫川岛浪速的日本军官,两个人见面后,善耆表达了他对川岛浪速“保护”紫禁城的谢意,川岛则介绍在京城日占区内建立的“近代化管理制度”,这使开始善耆开始对这个名叫川岛浪速的日军高级军官产生了兴趣。在处理完一系列“善后问题”,他回到了自己已被八国联军一把火烧的爪干毛净,到处残砖破瓦的肃亲王府。肃王府被付之一炬的消息被慈禧太后知道了,为了表示对善耆提前回京处理谈判事宜,协调圣驾回京“有功”的褒奖,特意把北京崇文门的税收监督之职交由他来管理

北京作为明清两朝的都城,城门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之说。其中内城九门各有其功用,明朝时因主要威胁在北方,所以城北两门之一的德胜门,是取“以德取胜”之意,为北京的兵门,专管出兵打仗。安定门取“安邦定国”之意,兵马得胜回朝要走此门,但是后来清代军队回朝多走永定门和朝阳门,安定门就有了另一个“安定”的意思了,多走粪车污水车,所以有“粪门”之称。城西两门,西直门因离京西玉泉山近,车辆取“御泉”方便,所以被称为“水门”。阜成门是京西各省进京的门户,加之门头沟又是产煤之地,煤炭大车进京都走此门,于是有了“煤门”之称。城东两门,东直门走拉木材建筑的车,为“木门”。朝阳门守着水路漕运的终端,建有很多的粮草货站,为“粮门”。南城墙靠西的宣武门是拉死囚的囚车专门走的,出了宣武门就是南城菜市口,然后就“咔嚓”了,所以有“囚门,死门”之说。而位于内城南墙正中最高大的正阳门是帝后或状元和功勋们受贺时才能走的城门,所以又叫“王门”。而南城墙靠东的崇文门,则是商贾生意人拉着做买卖的车辆走的门,被称为北京的“税门”,有点今天北京海关的含义在其中。

管理崇文门的税可是个肥差,历来是皇帝宠臣爱卿才可以掌管,但为了防止官员舞弊,清朝规定,崇文门税务监督一职每年调换,不得连任。乾隆的宠臣和珅当年就署理过崇文门的税收,除了交给朝廷的那部分,还可以通过“截流”,“提成”,受贿和另设名目等加收银两的手段而贪的盆满钵满,据说一年下来弄个几万两银子问题不大。而慈禧把这个“肥缺”给了肃亲王善耆,明显就是让他多捞钱以重修肃王府。

而善耆上任后却没领这个情,他在清末腐败的官场上算是干了“独一份”的事情,他把税款分毫不差的全部上缴。对此,慈禧太后听闻之后,丝毫没有加以表扬,反而一脸嫌弃的说:“打今儿往后,要是都依着肃王这样办,将来谁愿做崇文门监督啊!”。他不光自己不贪一两银子,他也不让别人贪,善耆大刀阔斧地对崇文门税务制度加以整顿,禁止勒索,贪污,分成等“不法勾当”。以往洋人带货进京不纳税,他改为必须纳税。另外,从前商人入关由经济人统一包揽上税,从中抽厘。他改为官员直接验货收税,减去了中间盘剥的环节。善耆破例连任两届监督,使得关税税收大增,一年就收到了六十万两税银,他一两没留全部上缴国库。

清末名人,后任民国总理的孙宝瑄在著作《忘山庐日记》中对善耆有过很高的评价:“得才干之人易,得廉洁之人难;得廉洁之人易,得廉洁而能体下情之人难。使天下办事人尽如肃王何患不百废俱兴焉!”善耆这位大清的肃王爷的确是属于清末官场的一位“另类”,但是晚清政府的腐败制度是致命的,绝非几位像肃王善耆这样“清廉”的正臣所能挽救的。

光绪二十八年(1902),善耆被任命为步军统领兼工巡总局大臣。步军统领衙门是旧的负责北京治安的机构,工巡局是新设的市政机构,领导新建立的巡警。善耆在工巡总局之外,设立中东西三个分局。建立新式警察机构,对北京城的治安,交通等进行了严格的整顿,甚至处罚了因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大老婆(福晋)。善耆担任民政部尚书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警政,户口,卫生,市政等方面的建设。他主持设立了路工局,负责修筑北京城的马路,把越来一下雨就泥泞不堪的土路全部整修,他还奏请将王府井的八旗神机营操场划出一部分,建了一座干净整洁的市场,此地的后身就是京城著名的王府井东安市场。

另外善耆还在西珠市口內开设名为“文明茶院”的戏院,戏院楼上为女座,楼下为男座,取消了以前妇女不能进戏院的禁律,开启了尊重女性的新风尚。但是善耆这一切的“先进思想”都是受到那位在他庚子年回京不久他结交的日本高级军官的的影响,这个人就是那位八国联军中通晓汉语的日本人川岛浪速。

川岛浪速(1865-1948),别号风外山人,长野县松本人。1882年入东京外国语学校专修汉语。1886年来中国,曾于上海、东北等地搜集情报,从事间谍活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他作为日方代表出面与李鸿章谈判,被“联军”(土匪强盗)任命为故宫监督并出任日军占领区军政事务长官。他为了拉拢人心而刻意保护北京的满蒙王公的府邸,后来逐渐的接触肃亲王善耆,两人一见如故,相聊甚欢,川岛和善耆大讲新式制度的好处,说得善耆连连赞赏。从此开始川岛浪速就成为肃王府的座上宾,经常到府里与善耆“交流心得”。后来善耆和川岛浪速还换了帖子,结拜为弟兄。而川岛则利用善耆结识了“爱财如命”的庆亲王奕劻,很快川岛浪速就以“客卿”的身份出任清政府新设的北京警务厅总监督,居然还官居二品,同时兼任日本在北京办的“北京警务学堂”总监,培训清军送来的预备巡警,善詟在川岛浪速等人支持下,根据日本警察法和北京城的现状,编成巡捕队,开始试行新式警察制度。第二年善耆便被任命为步军统领兼工巡总局大臣,开始在川岛浪速的“帮助”下推行前文介绍的“京城新政”。

善耆不仅在北京大力实行他的“新政”,而且也在内蒙古广泛的推广,之所以要选在内蒙古做“试点”,是因为善耆家族与蒙古王公的关系很深,他的五妹妹善坤是喀喇沁王爷贡桑诺尔布的福晋,他的一个叔伯妹妹嫁给了图什业图王业喜海顺;九子宪贵娶了蒙古王公巴布扎布的长女。善耆正好又兼着理落院大臣的差事,便亲自前往蒙古地区视察,回京后向朝廷提出了在蒙古地区实行新政的四项建议:设立工厂,改良马匹,兴修水利并修筑铁路。但清廷此时大势已去,已经不可能完成这些项目工程了。

肃王善耆的工巡总局正热热闹闹在北京,内蒙实行着他梦寐以求的“新政强国改造”之时,他又开始谋划着下一步的更大的计划。善耆认为朝廷的步军统领衙门和他的工巡总局在“军,警”方面的职能相似,而且有些时候还相互掣肘,于是他大胆的向朝廷奏请撤销步军统领衙门。

大清的步军统领衙门可是一个负责京城安全的举足轻重的机构。顺治元年,清军进关,定都北京,为保卫京师及维护京城的社会治安,设立步军统领衙门。一开始主要是统领京城内及城郊的八旗步军,后来康熙皇帝加强了步军统领衙门的职权,接管北京城所有的城门,并司掌京城守卫、稽查、门禁、巡夜、禁令、保甲、缉捕、审理案件、监禁人犯、发信号炮等要务,后又收编了京城内外的巡捕营,并分为东西南北中五营,称之为京城“巡捕五营”。

而步军统领衙门的最高行政长官被称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就是我们经常在电视剧里看到的九门提督,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其人马就是京师卫戍部队。九门提督所掌管的步军统领衙门对于皇帝来说十分重要,是直接对皇帝安全负责的机构,也可以说皇帝把自己的身家安全都交赋予九门提督了。所以担任这个职务的第一需要是满人,第二必须是皇帝的心腹大臣。另外能当上九门提督的也是皇帝的宠臣,比如说隆科多,和珅,荣禄也包括善耆在内哪一个不是赫赫有名的当朝权贵。全盛时期步军统领衙门近三万人马,全部由从一品官阶的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掌管。

而善耆身在这一要职,却主张把步军统领衙门给裁撤掉,真是破天荒的“壮举”。一但奏请被批准,那么两万多人的生计饭碗,众多衙门内的还指望捞钱的官员可就没有了活路。结果一下子就炸了锅了,近万人都跑到步军统领衙门门口大哭大闹,当官的则前往庆王府控诉,事情闹大了没法收场,慈禧只能把善耆罢免以平息众怒。

此时的大清已经风雨飘摇,行将就木,朝廷在君主专制和君主立宪两派之间摇摆。1908年随着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去世后,清廷没有了权威,已经出现地方各自为政,君权严重衰弱的现象。如果不加速君主立宪,召开国会的话,清廷以很难在继续平稳的统治下去。而宣统朝的摄政王载沣却不断的推迟立宪日期,主张立宪愈晚愈好,他担心立宪后内阁对国会负责,皇权将会削弱,摄政王的权力会受到损害。

而善耆则主张君主立宪,而且愈快愈好,他希望通过立宪,出任第一任内阁总理大臣,进而掌握国家大权。政治上的分歧使得矛盾激化,以载沣为首的守旧派的众满洲王公贝勒对善耆非常的抵触和排斥,使得他非常孤立,但这也反映了善耆虽争权但也确实是以大清生死存亡为出发点的大局观。

宣统二年(1910)春,汪精卫以密谋刺杀守旧派摄政王载沣未遂而被捕入狱。朝廷责成善耆负责审理此案,当善耆看到汪精卫的手稿《革命之趋势》、《革命之决心》、《告别同志书》等著作之后,不知是否他一直就对摄政王载沣不满,还是确实认为大清在不变革,推行立宪就会葬送江山。善耆居然对这个要推翻大清江山的革命党起了爱才之心。

善耆认为汪兆铭此人“其才出色,其志可悲”,并认为与其杀了他,不如让他改变志向,为大清贡献力量。本来犯了十恶不赦中的第一大罪的汪精卫,本应马上判为斩立决(凌迟此时已废除),但在善耆的全力维护下,只判了终身监禁。善蓍还多次探监,想说服汪为朝廷效力,在监狱内,二十八岁的汪精卫与四十五岁的善耆展开了激烈辩论,善耆仿佛从汪精卫的身上看到了当年那个意气英发的自己,他感叹汪精卫的学识和魄力,最终没有让人加害汪精卫。

宣统三年十月,蓝天蔚、张绍曾、吴禄贞在直隶省永平府举行的永平秋操中举兵反叛(滦州兵谏),而且大有星火燎原之势。朝廷无奈被迫由皇帝下罪己诏,宣布解除党禁、特赦国事犯。乘此机会,善耆释放了江精卫。

江精卫后来背叛国家与民族,投靠日本,抗战期间出任南京伪国民政府主席,成为了中国第一号大汉奸。但他为了报答当年善耆不杀之恩,准备派善耆的儿子宪立出任驻日大使,但此事没有办成之前汪精卫就病死了。

宣统三年八月,武昌起义爆发,袁世凯虚与委蛇,假意与革命党周旋,实际上对清帝实行逼宫,当时反对清帝退位态度最坚决的有肃亲王善蓍,恭亲王溥伟,良弼以及时任江宁将军的铁良。面对袁世凯和南方革命军的威胁,善耆与良弼、溥伟、铁良等组织“君主立宪维持会”(俗称“宗社党”),反对南北议和与清帝逊位,并主张罢黜袁世凯,组建“战时皇族内阁”,由铁良任总司令,组织忠于清室的军队与革命军决战,但不久“骨干”良弼就被同盟会员彭家珍炸死,一开始还忠君报国的宗社党一下就吓蔫儿了,跑的跑逃到逃。隆裕皇太后被迫答应了袁世凯优待条件,同意退位。

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1日),清廷颁布退位诏书,清朝灭亡,肃亲王善耆痛心疾首。 民国成立后,袁世凯就任总统,善蓍在他的把兄弟川岛浪速等人的安排下,2月6日,善耆携家人逃到旅顺日租界,他途中还赋诗鸣志:“幽燕非故国,长啸返辽东。回马看烽火,中原落照红。”他开始选择与日本合作,私下酝酿着清朝复辟。善耆到旅顺后,又联络溥伟,铁良,升允等人,重组宗社党并组建“勤王军”。善耆为此购买大批军火准备在1912年9月20日从内蒙起兵“勤王”,结果武器还没运到,就被“东三省总督”吴俊升连枪带车来了个“一锅端”,整整47辆大车的军备物资全部被收缴。

四年后袁世凯称帝,年号洪宪。天下一时之间讨袁声浪大起,善耆觉得时机到了,与“原彰武县警察队长”,勾结俄国企图建立大蒙古国的分裂分子巴布扎布“公爵”合作,准备一东一西夹击北京,然后建立一个“满蒙大帝国”。为了这件事善耆把所有家财全部取出,几乎是除了留下自己的裤衩儿外把能卖的全都卖了,又向日本人大仓喜八郎借了100万,组建了一支由土匪山贼成分为主的部队,经过“严格”训练后,正准备从辽宁千山出兵,像他的祖先率军入关一样兵发北京之时,袁世凯突然病死了,这打谁去啊,得了,散了吧。结果,“满蒙大帝国”八字还没一撇就黄了,善耆家财也散尽了,真的就剩裤衩了。

经过这两次满蒙复辟的失败,善耆深受打击,再也没有财力和精力去“折腾复辟”了,但是他还是命令他的二十一个儿子和十七个女儿(早夭了五个)不要做“中国官,不当中国民”。除三个儿子之前分别去了英国、德国、比利时,他把其余的孩子全部都送进了日本学校,并嘱咐他们不要忘了日本的“提携帮助”之恩。民国十一年(1922年)2月27日,“晚节不保”的善耆在旅顺不治而亡,终年56岁。遗体运回北京肃亲王墓地安葬,逊帝溥仪嘉奖追赠谥号“忠”,是为肃忠亲王。善耆的一生虽对清朝衷心耿耿,为官也比较清正,甚至清亡后还想通过各种手段复辟,恢复“大清祖业”,但在后来的国家民族大义面前选择投靠日本,不惜分裂国土,还曾为日本明治死酋首服丧,在旅顺白玉山,拜谒日本侵华倭寇的亡魂就成为不折不扣华夏罪人了

善耆的儿子里最出名的一位是嫡长子爱新觉罗宪章,女儿里最出名的是十四女爱新觉罗·显玗。宪章之前被善耆送去日本和德国留学,他虽为长子,但生性柔弱。清朝灭亡后跟着善耆逃亡旅顺。民国十一年1922善耆死后,溥仪让其袭了末代肃亲王的爵位,他后来返回了北京肃王府,但不久又回到了大连。

十四女爱新觉罗·显玗(金碧辉),她名字里的玗字是善耆为她而造的,繁体里这个字一共是十四划,代表第十四女之意。1906年5月24日她出生在北京肃亲王府内,不到六岁清朝就灭亡了。金碧辉从小“为人”混横,敢打敢拼,争强好胜,从不服人。这引起了父亲善耆的注意,他开始把心思放在了金碧辉身上,刻意培养,打算让她为复辟满清“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将金碧辉送给了日本特务川岛浪速做了养女,从此之后,年仅6岁的金碧辉跟着川岛浪速去了日本,开始接受日本军国主义教育,金碧辉也正式改名为川岛芳子,从此开始成为日本人的走狗,充当鬼子的间谍。九一八事变中她劝说军阀投敌变节,忽悠溥仪到“满洲”当皇帝,挑起一二八上海事变,密谋刺杀抗日名将马占山,配合日军在皇姑屯炸死奉系大帅张作霖等罪行都是她一手所为,最后这个日本的走狗外加“性奴”,生性淫荡并沾满国人献血的川岛芳子于1945年10月在北平东四九条胡同34号院被军统特工张霈芝逮捕,传说在监狱了被“折磨”的很厉害,1948年3月25日,四十一岁“安国军总司令”川岛芳子被军事法庭以汉奸罪和叛国罪处以死刑,至死都还在强调自己是日本人,企图被免死。

还有一位也要说一说,善耆说过不让自己的子女做“中国的官”,为“中国的民”,但是他的第二十一子(幼子)爱新觉罗宪东(金宪东),不光做了中国的民,还当了中国的兵,并且还做了中国的官。金宪东从小和他十四姐川岛芳子一起来到川岛浪速家接受日本武士道精神教育,不可思议的是后来金宪东居然被日共的加藤惟效吸纳为日共党员,他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被伪满军事部分配到伪奉天(沈阳)第一高射炮兵团任副团长,不久调到沈阳铁西区防空部队任队长,这期间他频繁和有抗日思想的亲戚联系,并随时准备兵变,投奔抗日武装。

1944年春季东北共产党领导的地下组织终于批准了接纳金宪东加入抗日青年地下组织。1945年他被任命为沈阳卫戍司令部第二纵队副司令,负责保卫铁西工业区和维持铁西区的治安。从此,金宪东正式由地下转为公开,由地方转入军队。经组织同意,金宪东改名为“艾克”,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了冲击。1978年,艾克退休,1981年,经上级批准改为离休,享受副处级待遇,1988年改为享受地专级待遇,2002年3月13日去世,享年88岁。

肃王系最后去世的一位是善耆的十七女金默玉老人,原名爱新觉罗·显琦,1918年9月14日-2014年5月26日),出生于辽宁旅顺“肃王府”,川岛芳子胞妹,被称为“清朝最后一位格格”,金默玉在晚年致力于教育事业和中日友好交流活动,她于1996年正式成立爱心日语培训学校,后在学校的基础上建起了廊坊东方大学城。2014年5月26日,金默玉在北京因心脏病病发逝世,享年95岁。传说在1941年因为国家民族大义的问题上,她看不上那个去做日本走狗的十四姐金碧辉,两人打的出手,从此形同陌路。

北京肃王府有老、新两个府邸,据《京师坊巷志稿》记载:“在长安街者曰北玉(御)河桥……肃亲王府在御河桥东。”御河桥修筑于明代,此间便是正义路一带的前身,老府就位于正义路东侧,顺治年间建,历代袭王俱以此为邸,光绪二十七年(1901)沦为日本使馆,被八国联军焚毁,只存断壁残垣,上世纪40年代末,这里曾短暂作为国民政府华北“剿总”司令部的办公楼,解放后为北京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府内有正门5间、大殿7间,东西配楼5间,后殿5间,后寝7间。

新府在东四十四条,是好几个四合院组成的建筑群,原老府被烧后,善耆便举家搬来这里居住,规格和原王府比差远了。1947年卖给法国人作神学院,1949年被政府没收,成为了大杂院。另外善耆在旅顺还有一座王府,位置在旅顺太阳沟新华大街九号,是一座建于1900年的欧式建筑,面积达到了1058平米。

北京有句老话,叫:“礼王府的房,豫王府的墙,肃王府的银子用斗量”。传说肃王府银子多到怕发霉,每年都要晒银子,其实是为了防盗采取的一种独特的方法,是用整张刚剥下的鲜牛皮将银子包好,再用牛筋缝严,等牛皮风干后坚固无比,若想取出银子,必须用刀割破牛皮。这不但使窃贼无法偷窃,即使府内人等也休想打银子的主意。这种方法非常有效,历代肃亲王都使用它。

肃王一系在北京的园寝,大体来说有七处,广渠门外架松村(劲松)(豪格,富绶,衍瑝,善耆),门头沟陇驾庄二六八医院(丹臻),丰台成寿寺三队(蕴著),朝阳十八里店(永锡),朝阳王四营道口村(静敏),朝阳黑庄户乡万子营(华丰),朝阳陈家村(隆懃)。其中半数以上已经被平毁,保存比较好的是位于架松村的新坟(葬显谨亲王衍潢)和道口村的肃慎亲王坟(静敏)。

和硕肃亲王下篇终

谢谢您的阅读,欢迎点击关注。

参考资料

《清史稿》

《正说清朝十二王》

《李鸿章其人其事》

《清宗室系列》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满族爱新觉罗家族
八旗的前世今生
皇族犯法与民不同罪,满清的宗人府!
皇太极猝死后,继位的顺治帝是捡了个漏吗?这怕是得问问多尔袞和孝庄
满清的“宗人府”是干什么的?
清代的宗人府是什么机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