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汗位之争到元朝统一:蒙古帝国最终转型为了中原正统王朝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但是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长期以来,东亚大陆的都存在着内陆、东北、大漠、西域、青藏五大板块的对峙之势,直到元朝统一东亚大陆之后,这五大板块才第一次开始全部纳入一个王朝的版图,最终成为了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王朝。而忽必烈则是蒙古汗国转型的关键人物。

一,忽必烈汉人幕僚的形成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汗国。随后的几十年,蒙古扩张成为了一个地跨亚欧大陆的大帝国。随着蒙古的扩张,其分裂之势也日益明显。西道诸王逐渐接受了当地的伊斯兰教,而东道诸王则不断接受中原的文化和典章制度。蒙古大汗则试图进行调和,对待各种宗教和制度一视同仁。但这依然无法阻碍蒙古的分裂。

忽必烈,是拖雷之子,蒙哥之弟。耶律楚材时期,许多汉族士人到漠北讲学,忽必烈也深受其影响,后来在忽必烈身边形成了一个汉族幕僚团体,其中不乏大家,如窦默、姚枢、刘秉忠、赵璧、许衡、王鹗、张文廉、张德辉、元好问等。由于忽必烈尊儒崇汉,他自然被蒙哥派遣到了汉地,负责漠南汉地事务。

忽必烈最初是负责漠南汉地的军事事务,而民事则由燕京行尚书省的长官牙老瓦赤负责。1252年,忽必烈觐见蒙哥,提出在开封设置经略司,得到了蒙哥批准,于是忽必烈将跟随自己的汉族士人任命为经略司的官员,这是忽必烈集团开始掌握地方行政的开始。他们对中原的经济恢复立下了功劳,如赵璧在河南屯田,招揽流民,打击贪污腐败。经过几年的治理,“河南大治”。

1256年,忽必烈在漠南修建开平府,将之作为北连漠北,南控中原的政治中心。此举改变了帐居野处、冬夏迁徙的传统,走向了城市生活。开平建成,标志着蒙古的统治中心开始从漠北向中原转移。后来开平府成为了元朝的上都。

元上都遗址

忽必烈在中原大量提拔汉人,引发了蒙古贵族的不满。当时蒙哥也宣称要“遵祖宗之法,不蹈袭他国所为”,而忽必烈推崇汉法,重用汉人,明显和蒙哥的思路有矛盾。最终,蒙哥于1257年解除了忽必烈的军政大权,废除了相关机构,罢免了汉人官僚。在姚枢的建议下,忽必烈将自己的家属送到蒙哥居住,如此才避免杀身之祸。

1258年,蒙哥发动了征宋战争,东路大军主帅塔察儿无功而返,受到了蒙哥的指责。忽必烈则趁机请求蒙哥从征,得到了蒙哥的同意。于是,忽必烈被任命为了东路大军的统帅,出征鄂州。此次变动,让忽必烈恢复了兵权,也改变了蒙古帝国的历史。

蒙哥时期的蒙古帝国

二,汗位之争:蒙古彻底分裂

1259年,蒙哥在钓鱼城下去世,西路大军选择撤退。此时,蒙哥幼弟阿里不哥则在漠北以监国的身份要求诸王返回漠北召开忽里台大会,很显然阿里不哥觊觎大汗之位,当然这也是合法合理的。随后,阿里不哥又派遣使者前往燕京,准备收忽必烈之兵权。

忽必烈听说蒙哥去世后,没有立即撤军,而是继续向鄂州进攻。当阿里不哥要收忽必烈兵权的消息传来后,忽必烈陷入了进退两难之地。此时,郝经等力劝忽必烈立即轻骑北返,控制燕京,稳定大局,然后派军迎蒙哥灵柩,收大汗宝玺,然后举行护理台大会。此时,南宋方面也和忽必烈讲和,愿意划江而治,而且每年给蒙古绢银各二十万匹、两。忽必烈立即接受此条约,并星夜赶回燕京。

汗位之争

当时,阿里不哥的亲信脱里赤正在燕京括集军队,忽必烈到来后,就假传蒙哥临终之命,遣散脱里赤括集之军,保住了最重要的资本。1260年初,忽必烈争取蒙古王公四十余人,以及将领霸都鲁、兀良哈台的支持,直接在开平召开了忽里台大会,抢先登上了大汗宝座。

忽必烈在即位诏书中宣布了帝国的新政策。他对蒙古之前的屠杀、掠夺政策进行了检讨,明确要推行“仁政”。他以中原传统,建年号为“中统”,以中原正统王朝为任。

阿里不哥见忽必烈抢先称汗,于是也纠集一大批蒙古王公在和林举办了忽里台大会,登上汗位。随后,阿里不哥兵分两路向中原挺进,东路进攻开平和燕京,西路进攻关中和河西走廊,以便和南征的蒙古主力汇合。忽必烈快刀斩乱麻,派遣廉希宪、商挺占据快速占据关中,又派遣使者接受停留在四川境内的军队,因为兀良合台也支持忽必烈,使得忽必烈得以很快控制整个中原。

与此同时,忽必烈亲自带领蒙古诸王在草原大战阿里不哥,三战三胜,阿里不哥败走阿尔泰山一带。1261年,阿里不哥卷土重来,忽必烈再次亲征,双方大战,胜负难分,各自撤军。开战期间,忽必烈封锁了对漠北的资源供给,导致阿里不哥陷入困境。

无奈之下,阿里不哥派遣合台后王阿鲁忽到中亚封地征集粮草,阻拦旭烈兀东进。然而,阿鲁忽到达了封地后,就征集了15万大军,和阿里不哥对峙起来。阿里不哥大怒,于1262年派遣大军讨伐阿鲁忽,忽必烈则趁机西征。阿里不哥遭到了前后夹击,最终于1264年投降。

阿里不哥失败后,忽必烈派遣使者通知别儿哥(钦察汗国)、旭烈兀和阿鲁忽等,大家一致同意在1267年举办忽里台大会,选举大汗。然而形势很快发生了变化,伊利汗国和察合台汗国就因为争夺土地而混战起来,无心东归。1264年,窝阔台后王海都崛起,建立了窝阔台汗国,进一步增加了西方的混乱局势。于是原本在1267年召开的忽里台大会就无法举办了,忽必烈被诸王承认为了名义上的大汗,从此帝国彻底分裂。

三,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

1260年忽必烈称汗,建年号,是蒙古汗国转为中原王朝的重要标志。不过,这还远远不够,忽必烈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以确立自己的正统地位。1261年,忽必烈下令编订《大定政要》,以金国的“大定之治”作为治国的参考,以“小尧舜”的金世宗作为自己的榜样,开始了大规模的政治体制改革。

首先就是官制改革,燕京行尚书省被改造为了中书省。这个中书省中的官员主要由蒙古功勋和汉人新贵组成,其中汉人占据绝大部分名单,这说明忽必烈依靠的是汉族官僚(包括女真人和契丹人)。随后,枢密院、御史台等机构也建立起来。中原的礼仪制度也全面推行,先后颁布了《中统权宜条理》、《新立条格》,设立太庙八室、国子学、定朝仪服色等。

在地方,推行行省制。1261年,割据山东的李璮发动了叛乱,忽必烈将之平定。随后,忽必烈废除了中原各大军阀的兵权,推行军民分治。经过1264年的地方区划调整,中原地方形成了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回人充同知的治理体系。中原被分十路宣慰司,各路又仿照宋朝设提举学校官、转运司等,一套比较成熟的治理体系就形成了。

在经济上,诏令十路宣抚使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开发荒地。为了加速经济恢复,忽必烈下令编撰《农桑辑要》,总结了历代农业生产经验,是历代农学之大成。在商业上,发行纸币,同时控制其数量,使得市场稳定。

中原稳定,制度改革之后,忽必烈于1267年下令营造大都,以作为新帝国的首都。1271年,忽必烈在大都即位,该国号为“元”,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与此同时,忽必烈还设置翰林院,开始准备为前朝修史。

元朝建立后,其下一个目标自然是灭南宋,实现天下一统。忽必烈选择了蒙哥不同的攻宋思路,大规模招纳汉军,建设水军,将攻宋军队扩张到了30万。忽必烈没有选择死攻四川,而是以襄阳作为突破口。当襄阳攻陷后,大军就可以沿江东下,直达临安。1276年,元军攻陷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军在崖山之中灭南宋残余军队10万,标志着统一大业完成。

元朝版图

元朝灭宋,不仅仅标志着中国的再次统一,还是中国版图扩张史上的里程碑。从此,五族共存,多元一体的格局开始形成了,中国的疆域史开始进入了最后的奠定阶段。在过去,一个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往往会全盘汉化,北魏正是如此,辽金想在汉化的同时保留个性,但是失败了。元朝统一后,在适当汉化的同时,又广泛吸收回鹘、西藏的文化和制度,形成了多元的文化体系。当然,元朝也保留自己的文化和制度,甚至形成保护自己利益的四等人制度,这是元朝无法避免的局限性。总体而言,对于古代民族融合而言,拒绝汉化、全盘汉化都是不值得提倡的,而以中原为核心,多元并存,相互交融,才是最理想的结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蒙元帝国-中原攻略与西征(六)
蒙古帝国的分裂是谁造成的?为何忽必烈不阻止?
三体人输在计谋上(元宪宗-元世祖)
黄盟读史笔记「之二十二[2]
忽必烈最早只是个普通王爷,为何最终能脱颖而出建立元朝?
如此惨烈的夺位,元世祖忽必烈如何登上大汗宝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