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印反击战后释放战俘,周总理交代印度打绿旗来领,用意极其高明

1962年11月,印度政府上下人心惶惶,过去的骄傲自得在血的教训面前消失殆尽。

仅仅用了一个月,曾经“软弱可欺”的中国军队如同神兵天降,像赶鸭子一样把他们撵回了传统习惯线。

战前飘得有多高,战后摔得就有多重。

眼看这场针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就要打成印度的自卫战争之时,印度政府接到了一份令他们瞠目结舌的通知。

中国的这道通知并不是什么战争威胁,恰恰相反,根据毛主席的最高指示,中国预计于11月22日单方面停火,全军将于12月起主动后撤20公里,同时向印度交还所有的战利品以及战俘。

战胜国主动息事宁人,放弃现有的主动权,这听起来仿佛是痴人说梦。可对当时的中国来说,这其实是利益最大化的一步妙棋。

另外,关于对印反击战中的战俘问题,周总理还特意批示让印方打绿旗交涉。

印度为何挑起战争?周总理的打着绿旗领战俘又到底有什么用意?这一切,都要从中印边境问题开始说起。

边界线,中印地缘冲突的导火索

中印边境问题,其实并不是什么经年累月的矛盾冲突。在几千年的交往中,两国一直和平相处,绵延约两千公里的边界线上更是相安无事。虽然官方没有出面划分,但中印都默认存在一条约定俗成的传统习惯线。

既然如此,为什么后来又存在争议呢?因为英国殖民者来了。
殖民者一向是多吃多占,且毫无底线的。大英帝国吞并了南亚次大陆后,放眼四顾,盯上了位于印度东北方向的新疆和西藏。

恰好中印边界线也缺少官方说法,英国人便决定自己创造一条有利于英属印度的边界,趁机扩大殖民版图。

辛亥革命爆发后,西藏陷入混乱。英国趁虚而入,借中央式微之时大力支持藏独,并将其作为接受中华民国的前提条件。

1914年英属印度代表麦克马洪组织了西姆拉会议,打出调节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幌子,邀请中央政府代表和西藏地方代表列席商议。

鸿门宴一开始,英国人就扔下了伪装,威胁引诱双方代表承认西藏独立。

面对英帝国殖民者与西藏地方代表的沆瀣一气,中央政府代表扛住了压力,拒绝在条约上签字,同时坚决不承认会议文件的有效性,从而让西姆拉会议宣告流产。

阴谋虽然破产,但这次失败并没有打消英国对西藏的觊觎。

英国人于1936年故技重施,将当年同西藏地方代表的秘密交易,修改为西藏无条件接受了“麦克马洪线”。这条线将中印的东段边界,由传统习惯线向北推移了100多公里。

为了证明这条伪造边境的合法性,英国便通过出版伪书,销毁记录等方式篡改历史,一口咬定麦克马洪线是在1914年的西姆拉会议上提出的。幸而仍有两部真书幸免遇难,这才让后人发现了麦克马洪线的真相。

纵观麦克马洪线的诞生过程,这条边界既没有历史传统,也缺乏法理依据,完全是殖民者的霸权产物。

因此,从西藏噶夏政权到历届国民政府,再到新中国,中方的态度一以贯之,均不承认这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

即便是作为始作俑者的英国人,也只是试探性地侵入了麦线上的个别地区,从未敢真正付诸行动。

然而,英国没有实现的野心,独立后的印度却想占有这一切:既抛弃传统习惯线,认准英国殖民者伪造的边境线。

印度曾深受殖民主义所害,却又在独立之后梦想着成为帝国主义,对那套霸权策略照单全收。这主要是因为印度长期受殖民统治,思维已经带有英国人留下的钢印。

虽然中印同为第三世界国家,但与中国不同的是,印度之所以能够成功独立,主要得益于历史趋势。

殖民者的主动退出,不仅埋下了印巴分治的隐患,还使印度缺乏深刻彻底的社会革命。

由于立国过于容易,印度在这旧有的思维惯性下一路向北,从受害者摇身一变成为了加害者。

针对人为制造出的边界问题,印度坚持认为,英国私下扩张的领土,就是印度的固有边界。

中印不存在什么争议,只要中国把这些土地都划给印度就行了。

秉持着这样胡搅蛮缠的态度,印度的行为一步步升级。先是不断蚕食争议地区,后又修改官方地图,甚至越过麦线推进到中国领土,矛盾的日积月累最终引发了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

无度索取:印度挑起中印战火

其实,这场战争本可以避免。中国为了中印能够和平相处,在十余年的拉锯战中做了极大的让步,给过印度无数次机会。机会像雨点一般砸来,但印度都一一闪过了,真正做到了不撞南墙不回头。

早在1949年,印度就已将西藏看作自己的势力范围,其目的是分出一块中印之间的缓冲地带。为此印度积极唆使西藏独立,为地方武装提供军火,之后又在解放军开进西藏后屡屡给中国使绊子。

即使进入50年代的中印蜜月期,印度为了边界甚至不惜毁掉两国合作的根基。1954年,经过数轮谈判,中印签署了有关西藏的通商交通协定。

但仅仅过了一个月,尼赫鲁就突然翻脸,他在一份政策备忘录中提到:边界问题没有讨论的空间,不仅是争议地带,印度预备在整条边境线上建立哨所。

明面上态度急转直下,暗地里尼赫鲁打的算盘是:既然中印在协定中写明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完整,那印度就可以反过来要求中国接受既定事实。同时他还想利用友好关系这张牌,令中国投鼠忌器。

同年,依据这份政策性备忘录,在没有照会中国的情况下,印度政府单方面修改了官方地图。

在这份地图里,中印东、西两段的争议地界,包括新疆的阿克塞钦和西藏西部的部分领土在内,印度全部采用实线标注,用来表示这是无可争议的印度领土。

面对印度自导自演的种种挑衅行为,直到彻底撕破脸皮之前,中国政府始终坚定主张谈判,以求得和平解决。同时在解决以前,中方呼吁应该维持现状:中国不承认麦线,但为了争取谈判,中国也不越过这条线。

中国愿意谈判,但印度却认定边界线不容谈判;中国承认边界从未划定,并主张维持现状,但印度咬死边界已经确定,还要建哨所改地图。印方秉持执迷不悟的态度,把话说死,把事做绝,必然会使事态不断恶化。

到了1958年,印度的胃口也越来越大,除了东段麦线,他们还看上了西段——由中国实际控制的阿克赛钦地区和林济塘洼地,向中国提出了3.3万平方公里的新的领土要求。

之所以要这个地方,是因为中国在1957年修通了新藏公路。

印度得知后,第一反应就是拿出自己画的边界图仔细对照,怀疑公路穿过了“印度领土”,并派出巡逻队调查。此后印度更是抓着此事大做文章,将其渲染成外交事件。

印度独立后一向自我主义强烈,但中国也没想到印度会走火入魔到这个程度,外交部当即严厉驳斥了印度的痴心妄想。

随着边界争端的公开化,周恩来与尼赫鲁进行了多轮外交沟通。遗憾的是,印度完全无视了中国的声音,不拿到实质性利益决不罢休。尖锐的立场对立,使中印之间的交涉完全是鸡同鸭讲。

就在外交场合陷入僵持之时,1959年的边境局势也是每况愈下。

上半年,西藏武装叛乱与达赖喇嘛事件接连发生;下半年,印度军队在东西两段越过实际控制线,挑起郎久事件和空喀山口事件,使中印争端首次由外交争执升级为荷枪实弹的武装冲突。

保证刹车:中国在对印反击中的极力克制

此时的印度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直冲悬崖,中国能做的也只是奋力拉住绳子,可印度只想把这绳子挣断。

冷战期间,中印同为第三世界国家,且都深受殖民侵略之苦,本应彼此同情,互相谅解,在美苏对抗中谋求生存空间。但现实却是双方不仅没有团结起来,印度还主动挑起矛盾。

1959年中国面对的国际环境空前恶劣,东面被美国封锁,北面与苏联闹僵,南面是台湾问题,如今西面的印度也入侵领土。不到万不得已,中国确实不愿同印度刀兵相见。

直至1961年4月,周恩来还在为了和平而奔走,他亲率代表团出访印度,希望达成边界共识。

然而这些努力毫无悬念地失败了,会议上发表的联合公报不过是一张废纸。就在中国代表团离开不久,尼赫鲁就在送行机场临时召开了记者会。会上他反咬一口,将侵略的罪名推给了中国。

这次鸿门宴其实也并非一无是处,它撕下了中印之间最后的遮羞布,让中国彻底放弃了与印度和谈的幻想,直面严峻的侵略事实。

此时的边界线上,印军正在政府及陆军总部的驱使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越过西段传统习惯线,在边境上广建哨所。

这种情况下,中国果断做出应对举措,要求边防部队在相应地区恢复巡逻并增设哨所,从而实现反包围。

这样一来,边界上的两军哨所交错纵横,因为解放军坚守“绝不先开第一枪”的命令,这才暂时维持住了对峙局面。截至七月,双方共爆发了两起摩擦事件,但为了避免流血,军队对峙均以中国后撤结束。

见中国没有还手,印军愈发得意忘形。他们步步紧逼,很快就把西段的挑衅行为扩大到东段,侵入了中国境内的塔格拉地区。

在数次小规模反击都无济于事的情况下,中国做出了自卫还击的决定。中央军委在商讨后一致决定,中国的目标是把印军赶出传统边界线,作战要迅速,但不能扩大战果。总而言之,这是一场军事政治仗。

10月20日清晨,东段的克节朗河谷内炮火轰鸣,对印自卫反击战正式打响。作战一开始,解放军就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号称王牌精锐的印军第七旅,开战一小时就被打乱建制,两天内被全歼,旅长也被生俘。

随后,解放军势如破竹,接连攻克了印军在克节朗地区的重要据点,迅速瓦解了印军的东线部署。

一周后,印军在东西两线皆是一败涂地。解放军也于10月28日停止进军,反击战的第一阶段至此结束。

虽说中国牢牢把握住了战场的主动权,但本着和平解决争端的一贯立场,中国政府还是于10月24日发表声明,呼吁双方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脱离接触。这些举措都展现了中国的和平诚意,但印度依旧不领情。

此时,前线大溃败的消息令印度举国震惊,战前牛皮吹上了天,现在印军败得这么惨,让政府的面子往哪搁。

尼赫鲁因此断然拒绝了中方的橄榄枝,一边声称这是中国的缓兵之计,一边宣布全国进入战时紧急状态,迅速向中印边境调兵发起新一轮的进攻。

既然印度清醒不了,那中国不介意再给尼赫鲁上一课。

自11月16日开始的反击战第二阶段,不过是上一阶段作战的重演。解放军赢得摧枯拉朽,印军完全被按在地上打。在这期间中国军人还创造了一则军事史上的奇迹,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11月18日的西山口战斗中,一个三人战斗小组,一路深入敌后纵深7.5公里,攻下两个炮兵阵地,击毙官兵七名,缴获火炮七门,途中还击退了二百多人的反击,最后与后到的主力部队胜利会师。

在战后的报告中,战斗组副班长庞国兴说出了一句经典名言:“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

印军兵败如山倒,而中国已完成所有预定目标,战争确实没有必要再打下去了。

宽大为怀:让他们打绿旗来领

11月21日,解放军在推到传统分界线后,立即停止前进。随后中央军委便发布命令,要求前线作战部队主动停火,并于12月1日起全线撤退。自此,为期一个月的对印自卫反击战落下了帷幕。

总而言之,这是一场在有限的时间窗口内获得全胜的局部战争。中国不仅沉痛打击了印度侵略势力,还占领了战略要地,随后解放军主动收缩防御,更是让印度结结实实地吃了这个哑巴亏。

俗话说穷寇莫追,如果中国继续在藏南与印度死磕,将面临政治、军事乃至舆论上的巨大压力,这无异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基于以上的考量,中国在军事胜利的基础上主动撤军,既彰显了大国风范,也表达了与印度实现和解的心愿。同时,为了表现出十足的和平诚意,中国所做的善后工作也是可圈可点。

正式撤退前,解放军不仅仔细打扫了战场,还收集整理了印军遗留下来的军用设备。我军战士们将这些武器弹药揩净擦亮,开列出了详尽的清单,随后向印度行政官员尽数归还了这些物资。

除此之外,在对待印度战俘的问题上,中国以深明大义的胸怀,又对印度做出了许多以德报怨的行为。

此次中印战争中,印军被俘人员自准将以下一共3968人。因此,安置好这支近四千人的庞大队伍,对维系好中印两国的日后关系尤为重要。

冤家宜解不宜结,为了把善后工作做到最好,周总理亲自主抓这些繁杂的琐碎军务。依照总理的命令,解放军严格遵守了优待俘虏的政策。生活上统一特殊关照,伤病员一律提供治疗,大部分俘虏在半年内均陆续回到印度

至于少校以上的高级军官,更是受到了特别的照看。当军官们于1963年5月被遣返回国时,由于中国考虑到中印边界的路不易行走,政府便先用汽车和飞机把他们送到昆明,然后通知印度空军把他们接回去。

事做到这个程度上,中国可谓是仁至义尽。不仅如此,周总理还特意批示道:在移交战俘时,印方可打着绿色旗帜来接人。

依照国际上的惯例,举白旗代表投降,举绿旗代表和平。如果让印度打着白旗来,等于是将他们放在了战败方的位置上。而打着绿旗,不仅在明面上好看的多,有助于淡化印度人的愤懑情绪,而且也包含了与邻为善的良苦用心。

战胜国主动撤军,并且让对方打着绿旗完成移交任务,这一开创先河的举动既表达了中国对和平的诚意,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60年前中印之战很轻松?错!那是不知道毛泽东面对的“六大难”
1962年,中国对印度作战已取得绝对优势,为何却突然停火和撤军?
这支军队曾经打进了中国的紫禁城,最后被解放军全歼
1962年中印战争:中国打服印度的全过程
打印度,我军司令问部下“敌人啥特点”,回复让中央意识到:不妙
中印战争中方胜利,刘伯承建议少撤点,毛主席:撤到麦克马洪线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