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通史之周王室衰落(第十一集)学习记录

从公元前1044年开始,周公在摄政的七年里,行分封、宗法制度,推倡礼乐,不仅稳定了当时的周政权,而且对后来的中国封建王朝能够长久地存在奠定了基础,对后代中国文明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行分封制,主要是将姬姓王室子弟分封到诸侯国,管辖一个地区,拱卫周王室。行宗法制,构建了家国同构、家天下的模式,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封建王朝制度的基础。推倡礼乐制,辅助和促进了周王室权力和地位的稳固,也开创了中华文明礼仪先河。

事物发展都要经过盛极而衰,周王朝也同样如此。周王朝的衰落始于周穆王,经过周共王、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周厉王、周宣王、周幽王、周平王、周桓王等,逐渐衰落。到周桓王时,周朝经历了近300年,周王室权力和作用日渐式微,最终变成了国家权力的象征。本集通过揭示周穆王师出无名征伐犬戎,反而引来了外患;周夷王得诸侯帮助才得以即位,朝堂上失天子礼;周厉王暴政欲重塑周王室权威却以失败逃跑而终;周宣王无兵可用,登记人口示弱;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周平王迁都洛邑建立东周;周桓王惩罚郑庄公反被伤,周王室实际上已成为摆设和权力象征等标志性事件,来解释西周王室的衰落过程。

周朝在周穆王时期国力达到鼎盛,但穆王好大喜功,师出无名征伐戎狄,降低了周朝权威性,耗费了国力,引起了“外患”。周朝在经过了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成王姬诵、周康王姬钊、周昭王姬瑕后,到第五代(周文王被尊称为周朝的先王,但他在周朝建立之前,不算是周朝的正式君主,因此周穆王算是第五代君王)周穆王姬满时,国力达到鼎盛。国土东到大海,北至辽宁、西到甘肃、南至江汉流域。国家的各项礼仪制度已然定型,整个社会秩序稳定,国力强大。周穆王在位达55年,是西周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

周穆王姬满好游猎、四处征伐,颇具传奇色彩。《穆天子传》是一部重要的古代文献,尽管其中掺杂了大量的怪诞传说。如记载了周穆王会见西王母以及周穆王西征的故事等,成为后代艺术家们创作的热门题材。周穆王在四处征讨、巡游和肆意炫耀周王朝武力和实力的同时,其危机也正在看似强盛的繁华之下,渐渐生成。其中夷夏关系由好转坏是造成周朝衰落的外部因素。

根据研究发现,见诸史籍的蛮、夷、戎、狄诸族有不下数十种,这些民族在中原地区的周边,与华夏族的关系简称为夷夏关系。西周时,戎、狄都被视为落后民族。在古文献记载中,戎狄部落世代居住在周朝九州之外的荒远地区。

在宁夏与内蒙交界的贺兰山脉,水草丰茂,自古以来就是那些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的天堂。早在三千年前,戎部落就在这里放牧狩猎,很多情景在贺兰山遗存的岩画中有大量的记载和显现,在陕西、山西、河北等地,都发现了大量的戎狄文化遗存。这些地方在西周时,认为比较偏远,但在现代看来并没有那么远。20世纪80年代,在对北京市延庆县西北13公里的玉皇庙墓地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迄今最大的山戎墓葬群,出土文物一千多件。其中有成组的青铜礼器、兵器等,兵器中的直刃匕首青铜短剑是戎狄民族常用的短兵器。戎狄武士都是骑士,既精于长距离射杀,也能在近战中用匕首进行搏斗和刺杀。

周朝在周穆王姬满之前的时代,国力不断上升,威震四裔,许多周边族群臣服,定期按规定进贡,夷夏关系总体和谐。但到了周穆王时,姬满好大喜功,想进一步控制戎狄。他以犬戎首领不按时朝见为由,征讨犬戎,炫耀兵威。在当时朝廷内部引起了担忧,认为犬戎首领遵守了终生朝见一次周王的制度,穆王的出兵没有道理。周穆王不听进谏,依然率大军出征。出征的结果是在耗费了大量的军力、物力后,却只带回了四只白狼、四只白鹿,而戎狄部落却从此不再向周朝供奉,也断绝了正常往来,由友邦变成了仇敌。更为严重的是戎狄总想伺机报复周朝,原来稳定的外部环境不再有了。同时这件事也损坏了周朝推行的礼制,远方的部落认为周朝没有德了,也就不再来朝贡。

周穆王的征讨没得到好处,还削弱了周朝本身的实力,让戎狄部落却变得强大了,反过来不断侵扰周朝,出现了戎狄交侵,暴虐西周的局面,周人深受其苦。

在有了外患的同时,西周推行的封建及宗法制度,随着时间推移所形成的内忧也在不断积累。周王朝初期实现的分封和宗法制度,建立起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格局,依靠地方诸侯的辅助,实现了周王室对广大领土的掌控。然而分封制也是一柄双刃剑,它同时赋予了诸侯高度自治的权力,各诸侯可以独立行政和发展军事,很容易发展壮大自己的封国。诸侯实力的增强在能给西周提供更为有力保障的同时,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监管约束措施,也使他们的离心力日益增强。虽然周人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在分封制度下,周王室实际控制的区域只集中在宗周镐京和成周洛邑附近,被称为王畿的不大区域,并且对这不大区域的控制力也在不断减弱。其中的一个表现就是诸侯国开始自行交易土地。

诸侯国交易土地的事在1975年考古发现的铜器铭文中得到了记载。1975年,在陕西岐山县董家村出土了西周中期,一位名叫裘卫的贵族墓葬中的四件铜器,其中一件的铭文中记述了裘卫和贵族邦君厉互换等值土地的事情,另外三件的金文同样记述了裘卫和贵族矩伯、矩姜进行土地交易的事。土地交易在贵族间进行,意味着周王室对土地控制能力的削弱。同时也说明周朝已不能像早期那样封赐给诸侯一大块土地,而是比较零散的。周王室能控制的土地越来越少,能进行分封的土地也越来越少。

同时,宗法制依赖的血缘关系随着世代的延续,其凝聚力在不断地减弱,地方诸侯与周王室的关系也随之不断地削弱,尽管周朝推行的礼制仍然在起着很大作用。经过了200多年的周朝进入中期后,朝政开始出现混乱局面。

周夷王失仪,王室的权威性在下降。第九代周天子周夷王是靠着诸侯的拥立才从死去叔叔周孝王手里夺过政权的。正因如此,本来按周朝礼仪,周王在接见来朝觐的诸侯时,是不需要下堂迎接的,而周夷王则开始下堂接见诸侯了,这便是后人所说的周天子开始失礼。周夷王上位及下堂接见诸侯的举措,说明周王室的权威性下降了。

周厉王欲恢复周王室权威,却因暴政引起国人暴动,不得已以逃跑而终。周夷王死后,他的儿子周厉王即位。周厉王上位之初很想改变周夷王柔弱的王权形象,走出政治困局,重新树立周王室的权威。他任用荣夷公实行专利政策,将山林川泽收归王室专有,这直接触及了当时国人的利益,引起了贵族和普通百姓的怨言,产生了极大的矛盾。在有了矛盾后,周厉王进行了独裁的强力控制,在全国内实行无孔不在的恐怖监控政策,只要是发现有人说闲话抱怨,就立即处死。吓得当时人人自危不敢说话了,周厉王便自认为没人提异议了而感到得意,实际是隐藏了更严重的祸患。公元前841年,不堪忍受的周人发动了暴动,冲进王宫要杀死周厉王,吓得厉王仓皇逃跑。逃跑路上没人愿意收留,不得已东渡黄河逃到位于现今山西省临汾霍州市的彘地,结束37年的统治,退出了历史舞台。周厉王在彘地默默无闻地隐居了14年,无奈看着周王室继续衰落,直至郁郁而终。周厉王在后世的传说中是反面形象,说他倒行逆施、残暴不仁、亲信小人、剥削人民,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西周国人暴动的本质原因,过去都认为主要是厉王本身政治不好,政策有问题,用了不该用的人。据研究清华简中发现,当时还和外患有关系。

西周国人暴动驱逐周厉王后,还要处死厉王的太子静,是召公在紧要关头用自己儿子换下了太子静(也就是后来的周宣王),才使静活了下来。

在周厉王逃到彘地隐居的一段时间里,周朝是处于权力的真空,还是由大臣召公、周公二人联合执政(共和执政,也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年份记载的共和执政,因此公元前841年也被称为共和元年),历史上都有说法,却都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撑,这段历史待进一步考证。

周宣王登记京畿人口,被认为是示弱。周厉王逃跑14年死在彘地后,太子静继位,也就是后来的周宣王。相传周宣王一生酷爱斗鸡,然而由于从小就历经坎坷,磨炼了意志,因此即位后没有玩物丧志,而是励精图治,努力重振朝政。他早期曾有效地调动各诸侯的力量,如依靠附属周朝的秦人抵御戎狄,有过短暂的宣王中兴。但其后期在对外战争上一再失利,先后败于姜氏之戎和亡南国。在经过三番五次溃败后,周宣王能调动的军民越来越少,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决定登记人口数目。

在西周时期,军民是一体的,周人平时耕种,闲时训练,战时则为士兵编入军队作战。在西周分封制度下,隶属于周王的军队是由王室直接控制土地上的农民户出。在西周的前200多年里,随着不断地分封,王室能控制的民众越来越少。亡南国之战后,周军兵力明显不足,因此周宣王决定打破祖宗成法,登记自己所能控制的人口总数,以补充兵力。但这一举措等于在向诸侯示弱,将会失去诸侯的亲附。结果登记出的人数太少,以致周宣王无法强撑门面了。

周宣王晚年时,在京畿地区有一个可怕的流言,称桑木的弓,箕木的箭将灭亡周朝。为此周宣王下令捕杀一对出售这两样东西的夫妇,可见周宣王的恐惧心态,王室的颓败之象日益显露。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灭亡。公元前781年,周宣王之子周幽王即位。即位之初,发生了重大的自然灾害使衰落的周王朝雪上加霜。西周幽王二年,关中地区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岐山出现了崩塌,岐周、宗周镐京都受灾,泾水、渭水、洛水三条河断流。周人当时描述为: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萃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周幽王即位之初,国人对其抱有很高期望,然而周幽王却具备了一个亡国之君的各种恶习。他信用阿谀奉承的小人,摒弃贤人,荒废朝政,一心只想如何让宠妃褒姒高兴。

褒姒是褒国(今陕西境内的一个小地方)的美女,是周幽王攻打褒国时,褒国乞求投降时献出的。幽王特别喜爱褒姒,宠冠王宫。在周幽王四年,褒姒产下一子,周幽王更是宠爱,不惜代价地满足褒姒的一切爱好。相传褒姒喜欢听裂帛的声音,幽王便命人取来丝帛,让有力气的宫女每日撕给褒姒听。褒姒自进宫以来就没笑过,为博得红颜一笑,周幽王煞费苦心,甘愿不顾一切地做出了最荒唐的事--烽火戏诸侯。

戏诸侯的熄火台位于现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骊山西绣山的最高峰上,海拔近千米。它的南边、北边在西周时是通往都城镐京的交通要道。烽火台在中国古代是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是为防止强敌入侵而建,如何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只有外敌入侵时才能点燃。当有敌情发生时,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消息。如果来犯敌人在千人以下,一般举一烽;若千人以上,就要举两烽;若来得更多,则要举三烽;如果敌人倾国而来,三个火堆同时点着后,还要再合拢,过一会儿再分开,表明情况很危急了。烽火用的燃料是柴火和狼粪,具有孤烟直上云霄,风吹不散的特点。一个烽火台点燃,其他的就要一刻不耽搁地连锁举火,这样警报得以传递到远方。按周朝法令,诸侯们看到烽烟后,必须马上率军赶往镐京。

现在西安临潼的烽火台不是原有的,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地人在原址上重建的,专供游人参观游玩。

周幽王为了博得褒姒一笑,命人点燃了只有外敌入侵时才能点燃的烽火,诸侯们带兵赶到骊山脚下一看,上面鼓乐喧天,周幽王正在取乐。诸侯就问幽王,边情怎样了?敌人在哪里?周幽王说,没有边情,我们在这玩哪。诸侯们很是生气,面面相觑,狼狈而回。褒姒看到此情景很开心,终于开怀大笑了。周幽王看到妃子笑了后很是高兴。后来又举了几次烽火,让褒姒笑,而诸侯们知道上当,慢慢就不来了。

为了使褒姒高兴,周幽王还废黜了王后申后和太子宜臼,王后和宜臼被迫逃离到申国(申国在今陕西境内,是申后的母国),幽王还不依不饶,为给褒姒的儿子免除后患,全然忘记宜臼也是自己的亲生子,竟要杀了斩草除根。周幽王逼迫申国侯交出太子,这使得原先忠心拥护周王室的申侯成了周幽王的最大仇敌。

公元前771年,申侯不仅联合曾国(今湖北随州市。据说春秋时周朝有两千多个大小诸侯封国),而且联合了西北的犬戎部落,大举进攻西周。犬戎本来就一直在找机会,正好借此发动了强大的攻势,很快就兵临城下。周幽王赶快命人点燃烽火,然而已失信,没有一个诸侯再来救援。犬戎部落杀进京城,肆意横行,在骊山脚下杀死了周幽王,捣毁了镐京的宗庙宫室,带着美人褒姒和大批战利品扬长而去。

仓皇失措的西周贵族们草草地掩埋了礼仪重器,逃离了家园。至此,,繁盛一时的西周王朝于公元前771年灭亡了。

西周灭亡表面看是犬戎来犯造成,实际上分封制的弊病是其根本原因。分封制初期,诸侯与王室的血缘、亲缘关系较近,王室有绝对的权威,也有可赏赐的土地,诸侯愿意听命于王室,周王室与诸侯国整体协调统一。但随着年代的推移,血缘、亲缘关系慢慢疏远、淡薄,王室也给不了诸侯们想要的土地,加之周王一代不如一代,虽然礼制得以推行和遵守,但王室的德行却不再被认同,其权威性、组织力、凝聚力都大打折扣,慢慢成了王朝权力的象征。同时西周初期扩张得太快,对外部少数民族采取的是压迫政策,造成的民族矛盾一直存在,犬戎入侵只是西周灭亡的外因。

现在的西安市长安区普渡镇是西周镐京遗址所在地,从1983年开始的考古,试图重现消逝久远的西周镐京图景,然而由于3000多年前镐京被犬戎攻破后,周王宫的所有东西都被焚毁殆尽,因此虽经多年的发掘,也没能发现一件完整的陶器。挖出的全是碎片,修复难度极大,到现在也只能拼凑出个别不完整的器件。

周平王迁都洛邑,建立东周。公元前770年,登上王位的周平王宜臼(周幽王的王后申后之子)在郑武公、晋文公和秦襄公的护送下,迁都到成周洛邑,建立东周。宗周镐京的贵族大臣们也都随之迁往。临行前,周平王封护送有功的秦襄公为诸侯,封赐的土地就是被犬戎占据的宗周故地,此时的周王室也实在是已拿不出真实的土地封立诸侯了。周平王许诺,秦如果能赶走犬戎就领有其地,这就使得一直被各诸侯国瞧不起的秦得到了周王室的封赐和认可,为后来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后经历代秦王的奋发图强,不懈努力,终成霸业。

另一位护送有功的郑武公与周王室关系密切,其父亲郑桓公是周宣王的庶弟,也就是周幽王的叔叔,周平王的叔伯爷爷。郑武公被周宣王分封到郑地,与东周王畿交界。由于在犬戎入侵时,郑桓公力战而死,因此东周王室将郑国视为最重要的部属。郑桓公、郑武公和其子郑庄公被称为郑氏三公,是东周初期王室最为倚重的诸侯。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实力在改变,彼此的关系也悄悄地发生变化。这在考古发现中得到了证明。

今河南省的郑国车马坑博物馆,是东周时期郑国国君及其家族的墓地。半个世纪以来,在新郑市发掘了东周墓葬三千余座,大中型车马坑18座,其中郑公大墓出土了最重要文物的九鼎八簋(gui),是周朝时期王权的象征,却在郑公大墓这一诸侯级的墓中出现了。从郑公大墓的规模及陪葬品的数量规格上可看出,当时的许多诸侯国实力凌驾于周王室之上。礼制的僭越普遍出现在葬俗上。

此外,郑公大墓中还出土了大量的兵器,意味着随着实力的增加,郑国国君与周王室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亲密的依从关系变成了对权力和地位的争夺。当时郑国虽然还不是千乘之国,但军事力量已经非常强大,不断蚕食周边扩大自己的地盘,对东周王室形成了半包围之势,威胁越来越大,不再愿意听从周王意见,并干预朝政。

周平王死后,郑庄公的势力迅速扩大,周王的实力则不断减弱。周平王的孙子周桓王即位后,剥夺了郑庄公的权力,郑庄公不再朝见天子,周平王便引兵讨伐郑国。公元前707年,两支军队在郑国的城邑繻(ru)葛对战,周桓王率领的联军大败,还被郑国的大臣祝聃(dan)用箭射伤肩膀。从此,周王再也不敢发动战争。此后,东周王室能控制的范围仅限于洛邑四周,各诸侯国也不再定期向周王述职和纳贡,周王室的收入日渐减少,甚至入不敷出,不得不经常向诸侯求车、求粮,失去了昔日王室的尊严。

在东周时期,要想在诸侯中争霸,除了有实力外,最好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因此,天子还是大家名义上的共主,那怕个别诸侯再强大,还要名义上遵奉周天子,这样才被认为是正统的,否则就认为是叛逆。实际上东周王室只存在于小小的洛邑区域内,其地位、军事和经济实力顶多相当于一个小封国了。

夕阳西下,东周的时代正在结束,而夕阳下的群山则显露出峥嵘的模样。英雄辈出,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呼之欲出了。

从西周到东周经历了近三百年的岁月,由当初盛极一时到支离破碎,在接下来仍被称为周的战国时代,辉煌已成过去,周朝只能在勉强中维持,周王室已沦为诸侯争霸的模糊背景。

总之,周朝曾经的辉煌,特别是礼仪制度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后来的传承发扬中,为中国古代的历史照射出一条民族特色鲜明的宽广道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赵国先祖本是周穆王车夫,怎么跑到了晋国做大夫,并瓜分了晋国?
央视大型百集《中国通史》纪录片文字稿 第十一集 周王室衰落
西周的起源、发展和衰亡:起于铁血亡于怂
西周的灭亡:龙漦传说
清华竹简 发现与破译 揭开平王东迁的曲折历程
西周的灭亡,为什么要怪罪到褒姒的头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