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国古代优秀兵书系列之16《筹海图编》《海防图论》《江南经略

今天继续为大家阐述兵书系列。因为上述三本都是一个人写的,阐述内容一类,所以当做一部书系列。

作者简介:郑若曾(1503~1570),明昆山人,字伯鲁,号开阳。明朝著名的布衣军事家、战略家。

创作背景:《筹海图编》共13卷,系1556年(明嘉靖三十五年)胡宗宪总督浙江军务时,为防御倭寇,聘请郑若曾等人收集海防有关资料编辑而成的一部沿海军事图籍,《 筹海图编》共十三卷,由郑若曾、邵芳绘图并撰写,胡宗宪亲自担任总编审定,得到抗倭名将谭纶、戚继光等人鼎力支持。成书于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

地位

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内容详备而又完整的海防军事地形图。为此,书中比较详细地列出了沿海的重要岛屿、港湾、要塞、军事要地,并绘图示意,多达110幅,不仅可供当时人们查考,而且也是研究明代地图的重要图籍。在中国地图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内容简介

 《筹海图编》全书13卷,约26万字,附图172幅。书中对我国沿海海岸、海域的地形地貌、关隘要塞等地理形势,沿海驻军、水寨、烽堠、了望哨、海岸、海港、海中设施等防务,朝臣和将帅所提出的防海御倭方略,兵器和战船,中日两国的历史交往,倭寇劫掠中国的时间、地点、头目等情况,倭寇至闽广总路、至直浙山东总路、至朝鲜辽东总路等三条进犯路线,永乐年以来的平倭战绩等,都有比较详细的论述。

《筹海图编》内容中含有"舆地全图"、"沿海山沙图"、"沿海郡县图"、"日本岛夷入寇之图"等。由72幅地图组成的"沿海山沙图",实际上是绘有岛、山、海、河流、沙滩、海岸线、城镇、烽堠等地物符号的沿海地形图。其中广东11幅,福建9幅,浙江21幅,南直隶8幅,山东18幅,辽东5幅。幅幅相连,犹如画卷,一字展开。海中的岛屿礁石,岸上的山情水势,沿岸的港口海湾,沿海的卫、所、墩、台跃然纸上,甚为详备。记明代抵御倭寇事。以嘉靖时事为主,上溯明初及明以前中日交通情况。首列沿海和日本地图、日本事略,继以分省御倭事宜并列年表、寇踪图谱,再次记述重大战役与遇难者事迹,而终以经略。对于用兵、城守、剿抚、互市等,均有详细记载。附有沿海布防形势及战船、武器等详图。

历史意义

1、在众多的海防地图中,当属《筹海图编》最权威,因为它是浙江总督胡宗宪牵头完成的抗倭资料,当属政府行为。该地图还反映了在这个海域里,大大小小岛屿的命名都以中国的命名方式进行,凸显了中华命名形、音、意三结合的重要特征。同时,所有的岛屿名称都经过了明朝政府的反复核定,正式确立了最常用的岛屿名称。该图是明朝政府经营管辖沿海岛屿的最原始的地图记录,其中明确地记入了鸡笼山、花瓶山、彭加山、钓鱼屿、橄榄山、黄毛山、赤屿等岛屿,乃是中华海山一道天然的岛屿石链。它们是明朝政府水军防倭御寇必到的海域,也是浙江、福建沿海及台湾民众前往钓鱼岛海域捕鱼的渔场。将钓鱼岛等岛屿名称明确纳入中国福建省界,是中国明朝政府管辖经营中国东海沿海广大海域的重要成就,为清朝政府经营海疆奠定了主权领土与主权海域的舆图文献基础。

2、此书上排自有至左第五岛"鸡笼山"起,依次有彭加山、钓鱼屿、花瓶山、黄毛山、橄榄山、赤屿等岛屿。清楚表明:作为明朝抗倭最高军事长官的胡宗宪,已经把钓鱼岛等岛屿列入中国海防区域。----钓鱼岛属于中国的有力依据。

3、在72幅"沿海山沙图"中所标示的岛屿,没有一个岛屿是其他国家的,全部是中国的岛屿。事实上,由陆及海,陆下海上,从南到北,连绵不绝,地图勾画出从广东到鸭绿江口的沿海画面,如果不通过连贯接续页面的表示方法,那么就难以将图面放大,更不可能绘出细节。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每幅图的右上角都标注着序号,尤其是在开始描绘每个省份的首幅地图的右上角则明确写有"某省界一",例如,首幅福建地图的右上角写着"福建界一",此后依次为"福建二"、"福建三"直至"福建九",其他各省也如此。根据这样的体例逻辑和中国语言的省略习惯,它十分清楚地告诉读者,各省连续页面的整体就是这个省的省界范围。又如,以辽东为例,该省第一幅图的右上角是"辽东界一",辽东虽邻接朝鲜,但辽东的最后一幅图"辽东五"并没有将邻接的朝鲜地图描绘出来,只是用汉字表示"自此入朝鲜界"。《筹海图编》的"沿海山沙图"收录了遭受倭寇袭扰的整个中国沿海地图,以西南到东北为序,但中国领土以外的地区都没有编入,所以,日本人奥原敏雄所谓"只有钓鱼岛不是中国领土"的言论是没有根据的。

思想主张:

1、 首次提出了比较全面的防倭剿倭的战略,反映了郑若曾和明朝一部分朝臣的海防思想。它认为,防倭备倭的根本方略是安民和备战。安民就是要委派良吏推行善政,使沿海居民安居乐业,民安才是巩固海防的根本保证。备战就是要加强海防建设,全歼来犯的倭寇。郑若曾主张陆海应相互策应,从水、陆两路夹击来犯倭寇;各守备部队要互相协力,会同捕剿;军民须相互为援,实行联防;城防内外应遥相呼应,攻守结合;应建立海中岛屿、海岸要塞、岸内城镇相结合的多层次的海防体系。这样才能达到“御寇远洋”,“击贼近洋”,歼敌于将登而未登岸之时的防海目的。  

2、 《筹海图编》认为,要巩固海防就要建立一支有战斗力的海防守备部队。统领这支部队的将帅,需从“行武惯历战阵者”中选拔,在民间豪杰中选拔,在练兵中选拔;士兵要经过选练,练兵首先要练心,使人心齐一;其次要训练御敌保国的真本领,反对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另外,训练正规军应与训练乡勇同时进行,并做到寓兵于农。《筹海图编》针对御倭作战的特点,要求将士重视沿海地形和气象、天候对作战的影响,注意研究季风、春汛、秋汛与倭寇活动的关系,让将士懂得相应道理。 

3、《筹海图编》十分重视改善海防的武器装备,极其敏锐地注意入犯之敌使用的新型武器装备。它记述了进犯广东的葡萄牙舰船所使用的发射火药与佛郎机舰炮,对佛郎机舰炮的形制构造与优越性,记述十分详细。对鸟铳的传入和仿制的情况,记述比较完备。对大型铜发贡(即铜火炮)的威力,有比较细微的描述。《筹海图编》对西方新型火绳枪炮制造和使用信息的搜集,为明朝军工部门对它们的仿制和改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综观同时期的兵书,可知它所搜集的新型火器的信息量最大。与此同时,书中还记载了当时为备倭而建造的各型战船,详细分析了它们的构造特点和战斗性能,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战船建造的概况

《海防图论》是《筹海图编》的姊妹篇

《海防图论》又称《海防图说》或《海防论》。书中自“广东要害论”至“山东预备论”等14篇,系辑自郑若曾的《万里海防图论》《海防图论》以地形和倭情为依据,论述沿海各地的战略形势及其战略地位,提出了御之于远洋,歼敌于近海,各省联防会剿,内外夹击,水陆兼备的海防战略。采取除内奸以塞倭寇之耳目,占岛屿以扼倭寇必经之海道,分哨与会哨相结合以堵倭寇可乘之隙,在沿岸港口增驻水陆守备部队以剿倭寇,训练乡勇以使处处有御倭之兵等措施。

江防专著 《江南经略》  

 《江南经略》是郑若曾专为防御倭寇侵入长江而作的江防专著。  《江南经略)虽为江防而作,但其指导思想与备倭措施仍似海防。全书从长江口的华亭、上海开始,上溯至常州、镇江,依次绘图论列,有些绘图,尚属首制,虽为一时权宜之计而作,却有长期备考之价值。 郑若曾一生潜心于海防、江防之研究,积数十年之心智,留三部专著于后世,人们至今仍铭记他首开海防研究之风的历史功绩。

o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军事海防兵书《筹海图编》、《海防图论》、《江南经略》
江南经略
《筹海图编》
筹海图编
明人郑若曾的“江南防御体系”
倭寇记忆与中国海权观念的演进——从《筹海图编》到《洋防辑要》的考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