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个号称白色金子的植物——棉花

现在社会,科学技术是多么的发达。在任何一间屋子里,随时随地可以改变室内的温度。试想一下古人,冬天没有空调、地暖、棉袄,也一样地度过寒冷的冬天。今天就来探讨一下,有关棉花问题,中国什么时候有的棉花,棉花传入中国的路径,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等等。

棉花进入中国境内的时间很早了,但是具体的时间和方式以及路线可能还需要继续进一步的考证。

一、中国什么时候有的棉花

根据历史的资料研究:

1、据《梁书》中就有关于高昌国的种棉记载:“高昌国多草木,草实如虽,茧中丝如细纑,名曰白叠子。国人多取织为衣,布甚软白,交市用焉。”文中的“白叠子”指的就是草棉所织成的布。而当时的高昌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指的正是新疆的吐鲁番地区。唐贞观十四年(640年)唐灭高昌后,置西州交河郡,土贡氎布。氎布就是白叠子,白叠子就是一年生的非洲棉又名草棉。

2、《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记言体史书,是关于上古时代的政事史料汇编。《尚书·禹贡·扬州》中记载二千多年前的古人就用葛做衣服来起到保暖的作用:“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厥包橘柚,锡贡,沿于江海,达于淮泗。”

这里所说的“岛夷”,指东南沿海的岛屿(有的说是今台湾早期的称呼,有的认为所指就是今天海南岛的,有待考证,笔者认为应该是海南岛)。岛上生活的居民:黎族(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黎族用于纺织的原材料是生长在岛上的草本木棉,也称“海岛棉”,黎语称“吉贝”,这种棉花纤维细长,平滑而有光泽,抗拉力较强,是黎族纺纱织布的上好材料。古时扬州就是我国现在的东南部和沿海一带,所谓“织贝”就是南方当时流行的五色“斑布”,扬州的名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淮海维扬州”。当时的扬州大致的地理范围包括:今淮水以北、黄海、长江广大地域内的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省。

“卉服”,通常被认为是用棉布做的衣服,只是比“织贝”质量要差。南宋的《蔡沈传》对“卉服”有了进一步的解释:“卉服,葛及木棉之属,南夷木棉之精好者,亦谓之吉贝。”而古文中的"吉贝"或"织贝"均指的是棉花。后来的《书集传》是蔡沉受朱熹委托所作,《书集传》由南宋学者蔡沈撰,故《蔡沈传》就是《书集传》也证实这一观点。

现代白话的大致意思:东南海岛上(海南岛)有夷人,穿着锦服,用竹器装着缀有亮贝的一种高级布料,带着橘柚特产,奉命前来进贡,沿着长江大海,到达淮水泗水。

3、《后汉书·南蛮传》载:“武帝末,珠崖太守会稽孙幸调广幅布献之。”珠崖即今日的海南岛,“广幅布”指的是用棉花织成的布,表明在公元前1世纪,海南岛人已经能够用棉花织布了。

4、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所撰写的《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首创的纪传体撰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又因曾任太史令,故自称太史公。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便提到了这种布:“其帛絮细布千钧,文采千匹,榻布、皮革千石……”榻布亦称“荅布”、“都布”,都是棉织品。

现代考古已证实:

1、1929年,考古学家在今天巴基斯坦的摩亨佐·达罗地区发现了公元前3250年至公元前2750年间的三件棉织品残片。

2、1959年新疆尼雅跨越一号墓出土的蜡染棉布。小说中的精绝古城、精绝王等,从这条考古的信息来看,基本断定,情况属实。

3、1960年,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高昌时期的墓葬里,除发掘到一些棉织品外,还发现了一张北魏和平元年(460年)的借贷棉布契约。契约讲到,一次借贷棉布60匹,可见当时的高昌棉布已在市场上流通。

4、1966年,在浙江兰溪县香溪公社密山大从的一座古墓中,出土了一条完整的棉毯。长2.51米,宽1.18米,纯由棉花织成,双面起绒,现藏浙江省博物馆。与棉毯同时出土的还有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和淳熙六年(公元1169年)南宋梁克家、王炎、(虞)允文、钱良臣等具名的告身。根据兰溪《古溪潘氏宗谱》的记载,墓主人是南宋秘书丞荆湖南路转运使潘慈明夫妇。棉毯是潘慈明妻高氏的随葬品。可知宋人的棉织技术已相当成熟。

5、其实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已穿棉织品了。1978年9月,考古工作者在清理福建崇安武夷山白岩崖洞先秦船棺墓葬时,发现一位年龄在55至60岁男性死者所穿的纺织品残片,死者为古越族人,所发现的棉织品为一小片青灰色棉布,这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棉布实物。船棺木材的年代距今3500年左右,相当于商代。即使减去千年树龄,这块棉布无疑仍属先秦时期。这块棉布经过碳十四同位素测定和上海纺织科学研究所鉴定,此物由大蔴、苧蔴、丝、棉布四种质料,界定为3千年前的文物。

根据历史资料的研究和现代考古的证实,公元前3世纪的时候,棉花及棉织品已经存在于中国之内,当时中国的的东南沿海、两广地区、新疆地区就已经有人在种植棉花了,并且还可以简单的加工棉花做成用品。不过当时别的地方没有大面积的种植开发,只是在小区域范围内种植和加工成用品而已。文献和考古都已证实很早以前中国已有棉织品,但这并不能证明棉花是中国原产。

二、棉花传入中国的路径

要想知道棉花传入中的路径,首先得知道,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阿拉伯地区。

1、棉花种植更早些出现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印度河流域巴基斯坦境内的古墓中发现了距今5000多年的棉织品和棉绒遗迹,这是至今人类利用棉花最早的实物证据。

1996年在新疆且末县扎滚鲁克二号墓地上,出土了西汉时期红色棉布裙衣;1995年在民丰县尼雅遗址上发掘的8号墓中,这件汉代织锦护臂为圆角长方形,长18.5厘米,宽12.5厘米。其中绣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织锦为面料,边上用白绢镶边,两个长边上各缝缀有3条长约21厘米、宽1.5厘米的白色绢带,其中3条残断。

2、公元851年,此时是阿拉伯阿巴斯王朝时期,在中国正是唐宣宗大中五年,阿拉伯旅行家苏莱曼来到中国,他在后来所著的《苏莱曼游记》中记述:

他看到棉花被种在花园里。可见,当时棉花在中原地区仍被当作一种花来欣赏。当时唐朝的丝绸衣服也是奢侈品,老百姓根本穿不起的,只能穿麻布。

以上这两国正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地带。

根据史料和考古分析,棉花传入中国路径主要有三条:

1、北棉路-西北丝绸之路

北棉路通过甘肃、新疆境内的“西北丝绸之路”,这也是人们了解最多的丝绸之路。西北丝绸之路,由张骞在汉代时建(公元前140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了西北丝绸之路的基本干道)立,所以,此路也被认为是政府开拓的官道。“西北丝绸之路”东起中国长安,经河西走廊到敦煌。从敦煌起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经楼兰、于阗(今和田)、莎车,穿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安息(今伊朗),往西到达条支(今波斯湾)、大秦(罗马帝国东部);北路从敦煌到交河、龟兹(今库车)、疏勒(今喀什),穿越葱岭到大宛(今费尔干纳),往西经安息到达大秦。

其实就是以当时的长安为起点,经过甘肃、新疆等地,最终到达中亚、西亚地区。西北丝绸之路的路线较为清晰:即从巴基斯坦进入西域,再由西域向东流传,经过河西走廊,最后到达陕北一带,当时的棉花品种主要是非洲草棉。这种棉花生长季短,喜干旱气候,而新疆正好适合草棉的生长。

2、南棉路-西南丝绸之路

“南道棉”就是从我国的东南沿海和海南岛等地入境,其主要品种为多年生的亚洲棉。多年生的亚洲棉渐渐适应我国南方的气候,进而演化成一年生的亚洲棉。

“南道棉”则是经过四川、云南境内的“西南丝绸之路”进行传播的,西南丝绸之路是最早连接中印两国文化的纽带,由印度经过缅甸、泰国、越南传入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地区,时间大约是秦汉时期,之后传入内陆的长江、黄河流域。它穿过四川和云南西部,穿过缅甸北部,进入印度的阿萨姆。阿萨姆则是亚洲棉的原产地,印度棉花也是以此得已传入我国边境地区。

西南丝绸之路的建立要比西北丝绸之路的建立早大约两百年,在西汉时称为“蜀——身毒道”,身毒也就是当时的印度。因为建立时间较早,加上当时没有中央的管控,因此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也早于西北丝绸之路流于国外,而国外的棉花,琉璃等也通过这条路流于国内。西南的丝绸之路更多是由人们自主形成的一条深藏于高山密林之间的道路,四川和陕西是西南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元朝还未统一云南之前,这条西南丝绸之路的终点就设在云南境内。

3、海上丝绸之路

除了陆上丝绸之路以外,海上丝绸之路也是棉花传入我国的重要途径。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在汉末三国时期,当时由于作战需要,海上交通工具相比之前有了很大进步,推动了航海,造船事业的发展,魏晋之后,海上丝绸之路渐渐有了雏形。海上丝路以广州为起点,经过西沙群岛,穿过马六甲海峡,直达红海、波斯湾。唐宋时期我国的造船技术有了明显提升,更加便捷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元朝时期,中国的贸易已经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抵达欧、美、非等洲,福州地区的棉花最初就是由美洲引进,在清朝后期时又从海上丝绸之路引进了更适合本土种植、更为优质高产的陆地棉和海岛棉。“海上丝路”还是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如唐朝的政治制度、文字艺术、宗教信仰、礼仪服饰等向韩日的传播,主要就是通过“东方海上丝路”实现的。而高丽乐、天竺乐也是通过“海上丝路”进入中国的。通过“海上丝路”,中国向韩、日、南洋和西亚等地运送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进入中国的主要有栗子、香料、玉米、番薯、洋葱、药物、奇禽异兽等。日韩向中国学习制铜、制陶技术;中国从印度学习熬糖(蔗糖)法;印度从中国学习造纸术;

三、棉花在中国的发展及演变

北道棉在新疆地区踟蹰不前,南道棉在宋代才进入闽广地区,到了元代,南道棉迅速地扩张到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但在宋代以前,棉花的种植区域却仅局限于海南、福建、新疆和西南地区。棉花在宋元之前发展非常的缓慢,发展缓慢的两个重要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当时交通运输、信息传播不方便、及时,造成很多内陆的人根本接触不到棉花,更不要提去种植棉花了,不清楚棉花是个什么东西。当棉花在新疆集市交易的时候,内陆的古人们并没有重视起棉花的作用,他们依旧在观察和摸索。

另一方面是由于内陆主要用葛、麻、蚕丝等材料织布做衣,他们并不懂得如何去利用棉花(没有相关的技术方法和交易的渠道),也可以说是当时的纺织技术的落后。所以也就没有大规模推广棉花的积极性。

宋朝文学家谢枋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谢刘纯父惠木绵布》:“

洁白如雪积,丽密过绵纯。

羔缝不足贵,狐腋难拟伦。

絺纩皆作贡,此物不荐陈。

岂非神禹意,隐匿遗小民。

诗多草木名,笺疏欲谆谆。

国家无楚越,欲识固无因。

剪裁为大裘,穷冬胜三春。”也可以看出棉布到宋末时期还是很珍贵的物品。

宋代的时候,福建、两广种植棉花得多,琼州(海南岛)是当时的纺织中心,是当地的黎族主要副业生产。元灭南宋后,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等地区开始大面积地推广棉花的种植技术,至此,生产量增加,棉布被制成各种商品,带来了很多效益。

元朝的“重农政策”也给棉花的种植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元朝首设了“木棉提举司”这一机构,专门用于木棉的征收。据《元史·世祖本纪》记载,元二十六年(1289)四月“置浙江、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绵提举司,责令当地人每年输纳木棉十万匹,以都提举司总之。”这说明在元朝时,棉业已经覆盖了长江流域及华南的广大地区。关于棉花种植情况,元以来的诸多农史文献,如《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农政全书》等皆有详细记载,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棉花种植“寸土皆有”。

强制性的政策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棉花的种植,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司农司编印《农桑辑要》,以专门篇幅记棉花的种植方法。纺绩的工具和技术由于各地方劳动人民的创造和交流,日益进步。宋诗《木棉诗》作者:艾可叔;

收来老茧倍三春,匹似真棉白一分。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衣裘卒岁吟翁暖,机杼终年织妇勤。闻得上方存节俭,区区欲献野人芹。棉花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已经开启了它的“新纪元”。

元代结束了宋朝的南北分裂后,重新进入了一个大一统的时代,南方的种棉技术及纺织技术也有了向外传播的契机。

问题来了:目前所织的布,不如闽广出产的丽密。琼州黎族人民所织的巾,上出细字,杂花卉,尤为工巧。黄河流域主要陕西地区的纺织工具和技术比较简陋,只有辗去棉子的铁杖和木板,棉花的用途只是捻织粗棉线和装制冬衣。

一直到13世纪末年,松江乌泥泾的人民,因为当地土地晓瘠,粮食不够,搞副业生产,从闽广输入棉花种子,还没有蹈车椎弓这些工具,用手剖去子,用线弦竹弧弹制,工具和技术都很简陋,产品质量不高,人民生活还是很艰苦。

到了宋末元初,随着海运的开通,棉花的种植地域由南、北两路相继扩展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后来,随着元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植棉技术又传到北方。棉花逐渐成为当时的一项重要的经济作物,这为棉纺织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元朝统一中国后,黄河、长江流域的棉花种植已经相当普遍,当时已代替了蚕业。在加上本来在元代的时候,元朝的统治者非常重视棉花推广这件事,他们专门派人编写农书教人民种植棉花、纺织棉布,后来的事情,正应和了政府;

提到推广棉花这件事,不得不提出一个叫黄道婆的伟大女性,对促进长江流域棉纺织业和棉花种植业的迅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元代,文学家:陶宗仪,创作的一部有关元朝史事的笔记,《南村辍耕录》简称《辍耕录》,中记载:“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擀、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絮花,各有其法。”

黄道婆(约1245年—1330年)是宋末元初人,出身于松江府乌泥泾(今上海华泾镇)的一个贫苦家庭,按现代区域看,是正宗的上海人。幼年时流落到崖州(海南岛,也就是当时的琼州),跟当地黎族人学习棉纺织技术,40年后才得以返回家乡,回乡之后的黄道婆向乡人广泛传授纺织技术,改进纺花、织布机械,纺织技术的改进,让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棉花种植规模很快扩大,松江一带成为全国的棉织业中心。

黄道婆的技术革新使棉花的纺织效率大大提高,进一步刺激了棉花的需求,进一步奠定了推广内陆人们种植棉花一事。从那时候开始,无论是棉织品的服饰样式、舒适性还是保暖性上远好于之前的丝、麻服饰,尤其是御寒方面极大地改善了北方冬天的生活条件。从这时候开始,松江府乌泥泾镇做的商品,名扬远近。

诗人,王逢《梧溪集》中有首诗《黄道婆祠》

崖州布被五色缫,组雾紃云粲花草。片帆鲸海得风口,千轴乌径夺天造。

元郑涛撰《旌义编》郑涛字仲舒,浦江(今属浙江)人;官至太常礼仪院博上。《旌义编》其实也就是郑氏家族家规或者族谱之类的书籍。其中:第一百五十六条 诸妇每岁公堂于九月俵散木棉,使成布匹。限以次年八月交收,通卖货物,以给一岁衣资之用。说明,到了明末初年,不但江南地区的农村妇女参加纺织了,就连有地位的家庭妇女,也参加了。不仅如此,松江地区的税粮宋绍兴时只有十八万石,到明朝增加到了九十七万石。

在加上王桢所著《农书》中,对一些纺织工具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提升。一直到元末时期,有了檀木制的椎子用以击弦,这样一来,有技术和设备的加持,为明代纺织工业的发展准备了一定的技术条件。

由此可见,经过宋元两朝的推广,经过黄道婆的助力,到了明朝时期,棉织品已经普及到了寻常百姓家,成为了人们驱寒保暖的衣物。到了明朝棉花的种植已经成了全国各地都在做的事情,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描述说:“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

朱元璋起事的地区,正是元代的棉业中心之一。当时全国纺织业中心的松江,(除松江外,还有杭州也是纺织工业中心)原料和技术都有了基础,使他深信推广植棉是增加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的有效措施。龙凤十一年(1365)下令每户农民必须种木棉半亩,田多的加倍。洪武元年(1368)又把这一法令推广到全国。棉花的普遍种植和纺织技术的不断提高,明代中叶以后,棉布成为全国流通的商品,成为人民普遍使用的服装原料,不论贵贱,不论南北,都以棉布御寒,百人之中,止有一人用茧绵,其余都用棉布。过去时代人穿的媪袍,用旧絮装的冬衣,完全被代替了。

从全国的情况来看,北方河南、河北气候宜于植棉,地广人稀,种植棉花的面积最大,是原料的供给中心。南方特别是长江三角洲一带,苏州、松江、杭州等地人民纺绩技术高,是纺织业的中心。这样一来,已经把南北的的贸易往来紧密的联合在一起了。

随着棉花棉布的生产逐步提高,同时,政府的税收也大大的增加,以税收的形式缴给国库的棉花棉布,成为军队的主要物资和必要时交换其他军需物资的货币代用品。赏赐军士,平均每年只赏赐军衣一项已在百万匹上下,用作交换物资的如洪武四年(1371)七月以北平、山西运粮困难,以白金三十万两、棉布十万匹,就附近郡县易米,以给将士。又以辽东军卫缺马,发山东棉布贯马给之。十三年(1380)十月,以四川白渡纳溪的盐换棉布,遣使入西羌买马。十七年(1384)七月诏户部以棉布往贵州换马,得马一千三百匹。三十年(1397)以棉布九万九千匹往“西番”换马一千五百六十匹等等。至此,棉织工业已经在明代发展到鼎盛时期。

晚清时期尤其是到20世纪以后,亚洲树棉和非洲草棉因绒长度偏短逐渐被市场淘汰,美洲陆地棉和南美洲海岛棉则因绒长质优取而代之。直到现在,中国都是是全球最大的棉花生产国、棉花消费国, 在国际棉花贸易中举足轻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棉花由“丝绸之路”传入
古代的棉纺织
棉花明朝时才传入中国,在这之前中国人是穿什么御寒过冬的?
中国的棉业,为什么在元代得到了飞速发展?
聊聊:花衣街
中国棉花种植小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