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福祸盛唐(十四)李隆基明知李林甫嫉贤妒能,为何仍任命他为宰相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李隆基逃到成都避难,曾与给事中裴士淹谈论开元和天宝年间的各位宰相。李隆基评价最高的宰相是姚崇,对宋璟则被认为是沽名卖直的人。在评论李林甫时,李隆基认为他“是子妒贤疾能,举无比者”。裴士淹趁机问道,“陛下诚知之,何任之久邪?”对于这个问题,李隆基无法回答,只能默然以对。从这段史料可以看出,李隆基在任命李林甫为宰相之前,对他的为人处事就非常了解的。李林甫嫉贤妒能的本性,在李隆基早就了若指掌。于是裴士淹的问题也就成了很多人关注的焦点,李隆基到底为什么任用李林甫为宰相呢?

从李林甫的政治派系上看,他既是李唐皇室的远房旁支,又与武氏外戚来往密切,总体看来是偏重于外戚集团利益的大臣。在开元年间,李林甫受到武氏外戚的扶持,才得以进入朝廷中枢。后来他又和武惠妃结盟,密谋扶持寿王李瑁为太子,以稳固自己的宰相权势。这些操作从利益层面分析,都是与武氏外戚集团息息相关的。因此从政治派系上看,李隆基是不应该重用李林甫的,至少是不会毫无保留地相信李林甫的为人。可是李隆基在明知李林甫嫉贤妒能的前提下,仍旧让他当了十九年宰相,这就很值得人深思了。

李隆基是唐朝皇帝中最喜欢玩弄帝王之术的,他擅于通过这种阴谋手段来控制朝局,使自己的皇权始终主导朝廷的政治。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李隆基才频繁地更换宰相,保持皇权在朝中的主导能力。李隆基评价最高的宰相是姚崇,他只做了四年宰相。宋璟虽然呆在唐朝中枢近二十年,但出任首相也只有四年。他们两人之后的如张说、张嘉贞、萧嵩、张九龄等出任宰相的时间都不会很长,这说明李隆基不会长期地将相权稳固在某位大臣身上。李林甫连续出任宰相十九年,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也是让后世学者感到疑惑的。

从史料记载来看,李隆基任命宰相的政治意图非常清晰。他任命姚崇就是为了改革武则天时代留下的弊政,清算以武氏、韦氏、太平公主为首的外戚集团势力,夺回外戚和皇族掌控的权力。他任命宋璟是为了打击贵族门阀势力,削弱各大门阀对朝廷政治的操控,加强朝廷的吏治管理。后来李隆基又先后任命边将大臣出身的张嘉贞、张说、萧嵩为宰相,都是为了进行军事体制改革,强化国家军队方面的实力,加强朝廷的中央集权。所以说李隆基任李林甫为宰相绝不会无的放矢,尤其是明知李林甫嫉贤妒能,他肯定有着更深的考虑。

李林甫是在武惠妃和废太子李瑛的斗争中崛起的,他作为武惠妃的盟友,协助其构陷李瑛,帮助寿王李瑁谋取太子之位。在这个过程中,李林甫不但取代张九龄成为首相,还帮助武惠妃谋害了李瑛等三王,是武惠妃身边重要的帮手。从事情的发展过程来看,李隆基并不是完全的信任武惠妃为首的武氏外戚势力,只是利用这些人来对付张九龄的文官集团和李瑛的太子党。所以在李林甫推荐李瑁为新太子时,李隆基并没有接受,反而册立了李亨为太子。由此可见,李隆基对李林甫并非完全信任,反而是有着很深的防范心理。

如果要防止李林甫把持朝政,李隆基理应像对待其他宰相那样,每隔几年便更换首相,而不应该让他在首相位置呆十九年之久。对于李隆基这种前后不一的做法,很多历史学者也进行了诸多的分析。大多数人认为,李林甫摸清了李隆基的脾气,又勾结后宫和朝廷大臣暗中关注李隆基的一言一行,使其能够恰到好处的应对李隆基的要求,所以受到宠信。这种说法看似有些道理,但实际上可能性不高。李隆基不是庸庸碌碌的皇帝,而是从政变中走出来的政治强人。他登基称帝和掌权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政变,不会轻易被李林甫所控制。

实际上除了武惠妃外,李林甫在李隆基后宫的耳目并不多,而且行为举止都停留在拉关系阶段。这点操作其实很好理解,李隆基毕竟是政变起家,对这方面都是严格防范的。李林甫如果有过多的越轨行为,早就被拿下了,还能当十九年宰相?而且武氏外戚也曾通过李隆基的心腹高力士来扶持李林甫,最终也是被高力士所拒绝。这说明李林甫在李隆基身边安插耳目的可能性并不高,甚至没有太多的机会。所以认为李林甫通过邀宠的方式取得李隆基的信任,这完全是一厢情愿的主观臆测,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几乎不可能实行。

所以李隆基让李林甫当十九年宰相,并不是因为个人喜好方面特别宠信李林甫,而是有着多方面的考虑。在李林甫当宰相之前,唐朝虽然是开元盛世,而且政治平稳,但政事堂的班子并不固定。姚崇、宋璟等宰相轮流执政,这让很多政务必须由李隆基亲力亲为。这虽然让唐朝创造了开元盛世,却让李隆基也跟着陷入繁琐的政务之中。一方面李隆基担心宰相们把持朝政架空皇权,所以频繁更换宰相,限制宰相决策政务的权力。另一方面,李隆基的事务太过繁琐,这让他的皇帝当得很累,不符合他喜欢享乐的生活方式。

李隆基是多才多艺的皇帝,爱好方面非常广泛,歌舞、戏曲、马球等等都是他的最爱。这样的皇帝长期在宫里办公是几乎不可能的,最多就是刚登基的几年勤政一些。而文官大臣们事事都要皇帝决策,并要求皇帝一言一行都符合规章制度,这就让皇帝不能任性作为。因此在开元年间,李隆基与宰相们的矛盾大多出于此,也多次成为他更换宰相的导火索。李林甫与前任宰相相比,在政务上对李隆基更宽松。他不会强制要求李隆基怎么做,只会按照李隆基的要求去做,然后从中夹带私货,这就减少了相权和皇权的冲突。

比如在政事堂宰相群体的组成上,李隆基就喜欢按照惯例召有功的边将和外臣进入,避免政事堂的宰相联合成铁板一块。张九龄为相时便在这方面和李隆基唱反调,多次阻止外臣和边将进入政事堂。而李林甫却不阻止李隆基这种操作,反而积极顺着李隆基的心思搞。他提出重用寒门官员和胡族将领,认为他们在朝廷没有根基,没有结党营私的土壤。这种论调既符合李隆基分化瓦解宰相班子的目的,又没有威胁到自己的宰相地位。实际上这些寒门和胡族官员进入中枢后,由于缺乏根基,不敢随便对政务发表看法,因此只能对李林甫唯唯诺诺。

这样一来朝廷的政事堂就成了李林甫的一言堂,所有政务都李林甫说了算。在李隆基看来,寒门官员和胡族人是外人,在政治上与李林甫结党的可能性不大。但他却忽略了这些人也不敢阻止李林甫操控朝政,反而成了李林甫独断专行的帮凶。比如小吏出身的宰相牛仙客,便在拜相后成了李林甫的应声虫。

李隆基为了防范李隆基把持朝政,也提拔了杨国忠来对其进行掣肘和牵制。再加上李林甫有着了太子李亨这样的政敌,所以李林甫无法做到一家独大地把持朝政。于是这三方长期处于争斗和平衡中,李隆基就不需要每隔几年就更换宰相,这就让李林甫有了长期担任宰相的条件。

有了多方面的牵制和掣肘,李林甫缺乏威胁皇权的机会,反而还要依赖于皇帝才能保住权势。这样的情况下李隆基就比较放心地把政务交给李林甫,而不必再费心费力的亲力亲为,也不必整天都小心提防着宰相们。这对于爱好广泛的李隆基来说,既解决了宰相权势过大的问题,又留给了自己充足享乐的时间,一举两得。他只需要把政务交给李林甫,自然有杨国忠和李亨帮他盯着,根本不用担心李林甫结党营私。李隆基这种利用权谋调动政治斗争的方式,虽然能够限制宰相权力,让皇权不再受到威胁,却也留下了很大的隐患。

首先,三方争斗是出于平衡状态的,一旦平衡被打破,必然让其中一方权倾朝野。历史上李林甫死后,杨国忠的权势无人掣肘。而李隆基因杨玉环的关系纵容其祸乱朝纲,这让很多巴结杨氏的外臣和边将上位。这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安禄山,也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大患。

第二,三方争斗为了增加势力,必然在朝政上互相拖后腿,在政治利益上拉拢更多的外部人员。这使得朝廷政治内耗严重,而被拉拢的外部文臣和将领则得到渔翁之利。于是乎很多边境将领从中获益,朝廷的权力重心开始从中枢往地方偏移,这也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隐患。

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李隆基长期任用李林甫并非出于个人宠信,而是为了简化自己执政压力,分化瓦解朝廷对皇权的威胁。但这种操作明显是走捷径偷懒的做法,虽然暂时稳固的皇权对朝政的控制,却加剧了朝廷内斗,也让权力重心发生偏移。当朝廷内斗恶化后,朝廷便失去了对全国各地的控制,这便让只控制朝廷的李隆基失去了统治国家的根基。安史之乱后李隆基避难成都,反思自己执政的缺失,意识到这完全是自己任性和懒惰导致。当他面对给事中裴士淹的追问时,对这些错误难以启齿,只能默然以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福祸盛唐(九章)武惠妃并非惊吓而死,死因或许与争夺太子位有关
简述唐史:杨国忠称相,唐朝衰败的开始
大唐,从临潼走向盛世
开创盛世、最终又毁掉盛世的双面唐玄宗
高力士 被误读千载的北燕皇室后人
UC头条:安史之乱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唐朝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