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馀耳之情:楚汉战争中最令人叹惋的一对至交

他,叫做陈馀,战国时期魏国大梁人,魏国名士。

他,叫做张耳,战国时期魏国大梁人,魏国名士。

他们二人有着几乎相同的出身,亦有着几乎相同的经历:

张耳者,大梁人也。其少时,及魏公子毋忌为客。张耳尝亡命游外黄。外黄富人女甚美,嫁庸奴,亡其夫,去抵父客。父客素知张耳,乃谓女曰:“必欲求贤夫,从张耳。”女听,乃卒为请决,嫁之张耳。
陈馀者,亦大梁人也,好儒术,数游赵苦陉。富人公乘氏以其女妻之,亦知陈馀非庸人也。
————《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张耳年少时,曾经是魏国公子无忌的座上客,非常有名。他曾游荡于外地,在外黄邂逅了此地富家之女子,这位女子虽然已经结婚,但因为丈夫已死,且她的父亲看到张耳后一眼就认定此子不凡,于是便将其女嫁给了张耳。

陈馀年轻时,则是数次游历于赵国苦陉之地,被当地富人公乘氏所看重,并且也是一眼就认定此子必不凡,于是便也将他的女儿嫁给了陈馀。

馀年少,父事张耳,两人相与为刎颈交。《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没有人知道张耳和陈馀是如何相遇的,但想必那时并不如现在这般人口众多,而陈馀和张耳又同为魏国名士,所以相遇的机会有很多。

也不知道为何他二人就仿佛是一见如故般,关系非常要好。

正如如史书中记载,因为陈馀年龄较小,所以他对待张耳便就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般,于是这二人最后便约为刎颈交。

何谓刎颈交?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廉颇蔺相如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而后北魏政治家崔浩则是这样解释的:“要齐生死而刎颈无悔也”。

无疑,刎颈交的意思就是,要同生死共患难,才能是刎颈交。

而也正是从那一天开始,陈馀和张耳这两位并不是同龄的魏国名士,却正是由于那个刎颈交的誓言,他们的一生便彻底缠绕在了一起,再无分离的可能。

之后随着秦始皇帝一统山河,魏国破灭。陈馀和张耳因为是魏国名士,所以不为当时的秦政府所容,并被秦廷耗巨资搜捕,其中张耳悬赏千金,而陈馀则悬赏五百金。

好在,陈馀和张耳二人都更换了姓名,并互相不断劝慰对方,荣辱与共,历经一次次的危难,总算是熬过去了那段长达十余年的黑暗岁月。

陈涉起蕲,至入陈,兵数万。张耳、陈馀上谒陈涉。涉及左右生平数闻张耳、陈馀贤,未尝见,见即大喜。《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始皇帝死去的第二年,陈胜于大泽乡发动了大起义,从此便拉开了秦末乱世的序幕。

当此之时,陈馀、张耳二人遂携手一起参加了陈胜的起义军。恰好陈胜身边的人也都听说过这两人的贤能,如此他们还未到,便为陈胜所喜。

陈中豪杰父老乃说陈涉曰:“将军身被坚执锐,率士卒以诛暴秦,复立楚社稷,存亡继绝,功德宜为王。且夫监临天下诸将,不为王不可,原将军立为楚王也。”陈涉问此两人,两人对曰:“夫秦为无道,破人国家,灭人社稷,绝人後世,罢百姓之力,尽百姓之财。将军瞋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原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後,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彊。如此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解也。”陈涉不听,遂立为王。《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客观来说,当所有人都建议陈胜立即称王的时候,陈馀和张耳二人一起为陈胜提的建议,是非常不错的。

正如他们二人所说,当时大起义才仅仅只是个开始,当前最应该做的就是立六国之后为王,从而为其建立更多的盟友,同时也是为暴秦树立更多的敌人,以免遭到秦军的针对性围剿,而后则与诸侯会盟,共同挥师西进,破函谷,攻咸阳,诛暴秦,至此,陈胜便可用首功之威,成就千古之帝业。

然,陈胜终究还是没有听他们两个人的建议,只是自顾自的称王了。事实上我们大家都知道,确实如同陈馀、张耳所言,之后的陈胜就是因为势单力薄遭到了秦军的集中围剿,不过半载岁月,便宣告覆灭,实在是悲哀啊。

再说陈馀、张耳二人,陈馀见陈胜不听,便又向其出主意,准备脱离陈胜起义军:

陈馀乃复说陈王曰:“大王举梁、楚而西,务在入关,未及收河北也。臣尝游赵,知其豪桀及地形,原请奇兵北略赵地。”於是陈王以故所善陈人武臣为将军,邵骚为护军,以张耳、陈馀为左右校尉,予卒三千人,北略赵地。《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比较庆幸的是,这一次陈胜同意了陈馀的建议。

陈胜封武臣为将军,邵骚为护军,并张耳、陈馀二人为左右校尉,统兵三千北攻赵地。到此时,陈馀和张耳二人还算是同心戮力,兄弟齐心。

于是他们便一路北进,后在蒯彻的帮助下,尽占赵地,而后陈馀和张耳二人便又给武臣出主意了:

至邯郸,张耳、陈馀闻周章军入关,至戏卻;又闻诸将为陈王徇地,多以谗毁得罪诛,怨陈王不用其筴不以为将而以为校尉。乃说武臣曰:“陈王起蕲,至陈而王,非必立六国後。将军今以三千人下赵数十城,独介居河北,不王无以填之。且陈王听谗,还报,恐不脱於祸。又不如立其兄弟;不,即立赵後。将军毋失时,时间不容息。”武臣乃听之,遂立为赵王。以陈馀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不得不说,他们这二人确实会说,几句话就把武臣从陈胜的一大虎将说成了自立的叛臣了。其实这也算是应了陈馀和张耳之前对陈胜说的那番话了,本来就不该自己先称王,所以这就造成了天下人便皆有了一种兵强马壮者便可为王的先例。这不,武臣本来都没这心,却还是在陈馀和张耳二人的几句话下,封王自立了。

好在,虽然陈胜那边特别生气,但还是迫于当时局势,也就默认了武臣的自立现实。但事实上就是,武臣的这个赵王其实就是个摆设罢了,从始至终,赵国的局势都掌握在陈馀、张耳二人手中,而这二人要的,可不仅仅是一个丞相和将军之位。

陈王使使者贺赵,令趣发兵西入关。张耳、陈馀说武臣曰:“王王赵,非楚意,特以计贺王。楚已灭秦,必加兵於赵。原王毋西兵,北徇燕、代,南收河内以自广。赵南据大河,北有燕、代,楚虽胜秦,必不敢制赵。”赵王以为然,因不西兵,而使韩广略燕,李良略常山,张黡略上党。韩广至燕,燕人因立广为燕王。赵王乃与张耳、陈馀北略地燕界。《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由上述记载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这种兵强马壮者便可为王的先例而造成了一种很严重的恶果,那就是背叛之事几乎是在瞬息之间便能发生。

陈胜给武臣兵马让其攻打赵地,结果打下了赵地后的武臣便自封为赵王,并拒绝听奉陈胜的号令。而后当武臣又派遣大将韩广北攻燕地时,结果当韩广到达燕地后,居然也自立为燕王。

只能说,这天下是真的乱了。

不过武臣这个自立的赵王在事实上却打不过那个也是自立的燕王韩广,居然还被韩广给生擒了。而后赵国便只得不断出使燕国,企图救出武臣,那么陈馀和张耳就是真心想救出武臣吗?或许其中玄妙之处,就很难说明了。

好在赵国有一位机智的使者,通过游说燕将,并以“此两人名为求赵王,实欲燕杀之,此两人分赵自立。夫以一赵尚易燕,况以两贤王左提右挈,而责杀王之罪,灭燕易矣”的理由,成功从燕军那里换回了武臣。然武臣的命运,也就这样了,终究不是当王的命。

李良已定常山,还报,赵王复使良略太原。至石邑,秦兵塞井陉,未能前。秦将诈称二世使人遗李良书,不封,曰:“良尝事我得显幸。良诚能反赵为秦,赦良罪,贵良。”良得书,疑不信。乃还之邯郸,益请兵。未至,道逢赵王姊出饮,从百馀骑。李良望见,以为王,伏谒道旁。王姊醉,不知其将,使骑谢李良。李良素贵,起,惭其从官。从官有一人曰:“天下畔秦,能者先立。且赵王素出将军下,今女兒乃不为将军下车,请追杀之。”李良已得秦书,固欲反赵,未决,因此怒,遣人追杀王姊道中,乃遂将其兵袭邯郸。邯郸不知,竟杀武臣、邵骚。《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上述记载即为著名的邯郸兵变事件。

赵将李良先是被秦人离间,而后在归往邯郸的时候,仅仅因为遭到武臣姊妹无意间的折辱,便在其部下的挟持之下怒而叛赵,并发动兵变一举攻破邯郸,如此武臣居然就这么死了。

其实从客观上讲,李良的这次反叛行为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存在很大可疑性的,尤其是在这场兵变之中偏偏就陈馀和张耳二人能够顺利逃脱,便足以说明这恐怕就是一场刻意针对赵王武臣的阴谋。

事实上在之后不久,张耳和陈馀二人便击退了李良,所以这也就说明了这种疑点存在的合理性。当然了,目前在史书中还是无法找出确凿证据的。不过由此也可以说明,陈馀、张耳二人绝对算不上什么真君子,明明可以一起逃亡,却偏偏遗漏了最重要的赵王武臣,很显然他们二人的不臣之心早已昭然若揭了。

《庄子·山木》中一言说的很好: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这句话形容陈馀、张耳二人的交情可以说是一针见血,因为他们二人其实就是妥妥的小人。而小人之交,又多不可信也。所以接下来的故事也会说明,陈馀、张耳二人的交情,其实也不过如此。

巨鹿之战的故事众所周知,这里就不赘述了,只说一下当时陈馀、张耳二人的故事。

当时情况基本上是这样的,张耳与其拥戴的傀儡赵王歇一部被秦军王离大军包围,然后张耳便派出了使者希望在旁边的陈馀能够立刻发起进攻,并以刎颈之交来胁迫陈馀:

使张黡、陈泽往让陈馀曰:“始吾与公为刎颈交,今王与耳旦暮且死,而公拥兵数万,不肯相救,安在其相为死!苟必信,胡不赴秦军俱死?且有十一二相全。”《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然陈馀的意思也很明确,不是我不想救,也不是我怕死,而是此时就我的这点兵马,去了也是白白送死,还不如等诸侯联军到达后一起发动进攻,才更有效果。

况且即使失败了,我陈馀也会为张耳报仇的:

陈馀曰:“吾度前终不能救赵,徒尽亡军。且馀所以不俱死,欲为赵王、张君报秦。今必俱死,如以肉委饿虎,何益?”《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其实如果从当时实际情况来分析的话,陈馀说的并没有什么大错,而且是相当正确的,同时陈馀也并不是怕死,陈馀只是不想死的这么憋屈而已。

但眼看自己的好兄弟就这么死去,陈馀终究还是不忍,于是便从自己不足几万的兵马中抽出五千精锐交付张黡、陈泽,让他们作为先锋率先对秦军发动进攻:

张黡、陈泽曰:“事已急,要以俱死立信,安知後虑!”陈馀曰:“吾死顾以为无益。必如公言。”乃使五千人令张黡、陈泽先尝秦军,至皆没。《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如上记载,很显然的确如陈馀所言,此时进攻秦军就是羊入虎口,足足五千人瞬间便全军覆没,由此陈馀便不敢再冒失进攻了。

但是怎么说呢,陈馀最大的错误就是不应该让张黡和陈泽都去领军,虽然陈馀确实尽力了,可当事人死了,那么谁还能证明陈馀尽力了呢?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巨鹿之战中项羽神勇大破秦军,从而间接上救出了张耳,于是便有了下面的对话:

於是赵王歇、张耳乃得出钜鹿,谢诸侯。张耳与陈馀相见,责让陈馀以不肯救赵,及问张黡、陈泽所在。陈馀怒曰:“张黡、陈泽以必死责臣,臣使将五千人先尝秦军,皆没不出。”张耳不信,以为杀之,数问陈馀。陈馀怒曰:“不意君之望臣深也!岂以臣为重去将哉?”乃脱解印绶,推予张耳。张耳亦愕不受。陈馀起如厕。客有说张耳曰:“臣闻'天与不取,反受其咎’。今陈将军与君印,君不受,反天不祥。急取之!”张耳乃佩其印,收其麾下。而陈馀还,亦望张耳不让,遂趋出。张耳遂收其兵。陈馀独与麾下所善数百人之河上泽中渔猎。由此陈馀、张耳遂有卻。《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对于陈馀尽力没尽力的问题,别人是怎么想的我们都不清楚,但对于陈馀的这位好兄弟张耳来说,那就是两个字,不信。甚至张耳还认为是陈馀把那两位使者杀了,无疑,这就相当于是在彻底质疑陈馀的人品,故而陈馀遂大怒道:“行,既然你不信我,那我把我的军队指挥权交给你,给,这就是我的将印”。

而后,陈馀便去了厕所。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陈馀当时就是一时气愤,觉得自己的好兄弟怎么能这么怀疑自己呢?所以陈馀才如此赌气般的把自己的将印交给了张耳,但陈馀就只是想让张耳明白自己是真的没有骗他,而不是真的就要交权。

然结果却是谁都没有想到的。

所谓的一世人两兄弟,有今生无来世。所谓的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结果还不如门客的一句“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来的实惠。

当陈馀回来后才愕然发现,张耳居然就真的收下了自己的将印,并拒绝交出,同时还派人全面接收了自己的军队。

什么是背叛?这就是背叛,赤裸裸的背叛。

而陈馀呢?他又能如何,只能灰溜溜的带着几百亲信离开了这是非之地。

史书上虽然只是记载了那句“由此陈馀、张耳遂有卻”,但笔者却能真实的感受到陈馀当时的那种愤怒。

被自己最为亲信的人所伤害,所背叛,别说是陈馀了,就算是我们常人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恐怕都会特别愤怒的的?

但陈馀终究还是忍住了,忍住了当时的发作,并蛰伏了起来。

赵王歇复居信都。张耳从项羽诸侯入关。汉元年二月,项羽立诸侯王,张耳雅游,人多为之言,项羽亦素数闻张耳贤,乃分赵立张耳为常山王,治信都。信都更名襄国。陈馀客多说项羽曰:“陈馀、张耳一体有功於赵。”项羽以陈馀不从入关,闻其在南皮,即以南皮旁三县以封之,而徙赵王歇王代。《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项羽分封诸侯的故事我们也都知道,但我们不知道的是,当陈馀看着这位曾经背叛自己的兄弟带领着自己的军队跟随项羽入了关,因此便被封了王,而自己呢?却仅仅是“以南皮旁三县以封之”,还是一个列侯。

事实证明,有一种愤怒是会越积越多的,而对于陈馀来说,这种愤怒在此时,便是真的无法再忍耐了:

张耳之国,陈馀愈益怒,曰:“张耳与馀功等也,今张耳王,馀独侯,此项羽不平。”及齐王田荣畔楚,陈馀乃使夏说说田荣曰:“项羽为天下宰不平,尽王诸将善地,徙故王王恶地,今赵王乃居代!原王假臣兵,请以南皮为扞蔽。”田荣欲树党於赵以反楚,乃遣兵从陈馀。陈馀因悉三县兵袭常山王张耳。《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陈馀表面上在指责项羽不公,但其实更多的还是在怨恨张耳当初的背叛。所以陈馀便在齐国田荣的协助下,与他曾经那位最好的兄弟张耳兵戈相向了。

匹夫一怒,尚且血溅五步,更何况陈馀还是一代枭雄。

事实证明在赵国这块地盘上,张耳终究是不如陈馀的,两者交战不久,张耳军便溃败而逃。

陈馀已败张耳,皆复收赵地,迎赵王於代,复为赵王。赵王德陈馀,立以为代王。陈馀为赵王弱,国初定,不之国,留傅赵王,而使夏说以相国守代。《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也许有人说,陈馀就是纯粹的贪图王位,为了当王才反张耳的,但事实上此时的陈馀却并不是为了当王。当陈馀扶持的赵王意图封赐陈馀为代王时,却被陈馀以“国初定”而拒绝了,所以这也就已经说明了陈馀此时并不是为了当王,那么他的目的就只有一个了,报张耳夺军之仇。

汉二年,东击楚,使使告赵,欲与俱。陈馀曰:“汉杀张耳,乃从。”於是汉王求人类张耳者斩之,持其头遗陈馀。陈馀乃遣兵助汉。《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汉王二年,当刘邦派出使者希望陈馀和自己联合共同讨伐项羽之时,却不料陈馀只对汉军使者说了一句话:“汉杀张耳,便联合”。

客观上说,此时的陈馀确实有点疯癫了,明知道自己就是靠着反抗项羽才崛起的,此时却对即将讨伐项羽的汉军说这样的话,也是难为陈馀了,真是对张耳的仇恨已经成为他的一种执念了。

无奈之下的汉军只得找了一个和张耳类似的人,杀掉后交给陈馀,从而换取了陈馀的加入。

但假的终究是假的。

汉之败於彭城西,陈馀亦复觉张耳不死,即背汉。《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当陈馀听闻张耳并没有死后,转瞬间又背叛了汉军。

到此,陈馀先叛楚后叛汉,天下真可谓是再无他容身之地了。但这一切说到底,却还是因为一个理由,张耳。

仇恨有时候的确是一件好东西,会给人以无限的动力,会让一个人迅速崛起,如陈馀便是靠着这股仇恨成为了赵国新的主宰。然而仇恨在有的时候,却又是一件很糟糕的事物,因为它会蒙蔽一个人的双眼,让他失去了对于周遭环境的基本判断,从而走上了不归路。

汉三年,韩信已定魏地,遣张耳与韩信击破赵井陉,斩陈馀泜水上,追杀赵王歇襄国。汉立张耳为赵王。汉五年,张耳薨,谥为景王。《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以上,就是陈馀和张耳二人的最后结局。

陈馀可以败张耳,但却无法抵挡有着大将军韩信统领的张耳,故兵败被杀。

那么张耳呢?两年后因病去世。

以上,就是他们二人的全部故事。

馀耳之交,谁对?谁错?

最后再用太史公对他们二人的评价结束本文:

张耳、陈馀,世传所称贤者;其宾客厮役,莫非天下俊桀,所居国无不取卿相者。然张耳、陈馀始居约时,相然信以死,岂顾问哉。及据国争权,卒相灭亡,何乡者相慕用之诚,後相倍之戾也!岂非以势利交哉?

(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耳陈馀一成一败,秦末汉初并世双雄,张陈二人反目成仇的始末
陈胜、项羽为何都没能坐稳江山?同样的错误导致了他们的众叛亲离
《史记》乱想
《史记》评论(十八)七十列传(六)
陈馀何以失败?——读《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陈馀是谁?陈馀的生平简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