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淮海战役一:曲阜会议后,粟裕终于可以尽情发挥,战神大显身手!

论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淮海战役当仁不让是其中规模最庞大、双方兵力投入最多、战况最复杂、击败敌人数量最多的一场战役。

经此一役后,就连毛主席都笑着说:“此后江北再无大仗可打!”

事实也证明,淮海战役大幅加快了中国解放的进程,从原先的5年战略缩短为3年。这种惊人的跨度,正是淮海战役中我军无数战士换回来的。

万事开头难,要讲淮海战役的开端,还要从1948年9月24日开始说起。

01

【“淮海战役”名称的由来】

这一天,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向中央军委提出一项建议:济南解放后,我军下一步的目标应该以苏北兵团为主力,相继攻克淮阴、淮安,同时用三个纵队的兵力攻占海州、连云港。

在电报的最后,粟裕将此次作战计划命名为“淮海战役”

咱们来细说一下这次计划,这是一项非常稳妥的建议,华东野战军在拿下济南攻坚战的胜利后,主力部队已经能够在山东、河北一带站稳脚跟。按照粟裕的计划,先攻两淮、再拿海州可以立刻打通山东至苏北的交通要道,可以说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于是在9月25日,毛主席回电,他首先用10个字来表明态度:“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其次,高瞻远瞩的毛主席将淮海战役筹划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新安、运河沿线歼灭黄百韬兵团;第二阶段,歼灭两淮、高邮、宝安地区的敌人;第三阶段,在拿下两淮地区之后,通过包围顺势歼灭海州、连云港、灌云地区的敌人。

在三个阶段部署完毕后,毛主席还有些不放心。这种不放心并不是对东野战士们的不信任,而是担心因为这一次这项计划恐怕会给中原国军带来一次规模巨大的连锁反应。

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想要一步步慢慢往南打,并不简单。

于是,毛主席在电报最后补充了一句:三个作战阶段可能会成为一场大战役,打得好,你们可以歼灭敌人十几个旅,可以打通山东到苏北的各种联系,可以迫使敌人进一步退缩兵力保卫长江,有利于你们下一步进行浦口、徐州的作战。

“小淮海”的作战计划初步形成。而自从回电之后,毛主席的房间在晚上再也没有熄灭过灯。

毛主席拿着东北、淮海两张大地图挑灯夜看,东北很重要,中原更重要,虽然淮海战役还没有开打,但是毛主席总有一种预感,感觉这一次“小淮海”的行动没有那么简单。

将镜头转向华野指挥部,粟裕在收到中央军委的答复后,立即开始策划淮海战役的具体行动步骤。但是不论怎么策划,一座大山都一直摆在华野面前,那就是黄百韬的第七兵团。

不论是打淮海还是打徐州,位于徐州东侧铁路沿线的黄百韬兵团不得不除,开篇就要啃下硬骨头,这让粟裕很是忧虑。

最了解粟裕忧虑的,自然是他的“老搭档”陈毅,两人在豫东战役、济南战役中,一个负责军事,一个负责政治,二人的配合堪称完美。陈毅非常清楚粟裕担心的是什么。

但好在陈毅是任何时候都很乐观的人,他向粟裕打包票,指挥的问题,他来解决,并让粟裕好好制定接下来的作战计划。

几天之后,华东野战军师级以上干部突然要求前往山东曲阜开会,会议由华东局书记饶漱石亲自举办。饶漱石刚从西柏坡回来,带来的是中央军委的最新指示,因此这场会议尤为重要。

10月初,改变华东野战军乃至整个解放战争命运的重要会议,在曲阜正式召开。

02

【曲阜会议,一会定江山】

曲阜会议,可以说是华东野战军重要转折点,会议主要以加强纪律性为中心,并结合今后的淮海战役让各纵队指战员在思想上达成高度统一。

10月5日,曲阜会议扩大会议顺利召开,为了加强会议的保密性,会议地点经常转移从孔府到孔庙,从曲阜师范学校到孔林。与会人员有华野的代司令员粟裕、副政委谭震林、参谋长陈士榘、政治部主任唐亮以及华东局总书记饶漱石等人。

华野的核心人物,在这一次会议中齐聚一堂。

这次会议不能用“轻松”来形容,虽然华野在1948年中原作战中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成果比较显著,但会议仍然要以批评为主。

饶漱石书记直白地指出了豫东战役和济南战役的不足之处,由于后勤体系不完善,导致补给资源出现大量浪费,有些指战员甚至出现不服从指挥的现象,实在是不应该出现。

最后,华野全军应该坚决服从代司令员粟裕同志的指挥,并将接下来淮海战役的下一步计划做出简要介绍。

会议虽然很严肃,但是指战员们的心是热的。诚然,大家都喜欢胜利后的庆祝,但是胜利后的批评可能更重要,尤其是解放中原的关键时期,大家不能有片刻放松。

在会议中,各级指战员纷纷作出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并签下保证书,保证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不会出现类似的错误。

事实证明,曲阜会议是格外重要的,它奠定了今后淮海战役中我军的士气基础,在各大包围战中起到了关键的思想作用。这场会议之后,我军的指战员思想彻底跟国军将领拉开距离。

华野上下一心,同仇敌忾,可以说,曲阜会议是整个淮海战役中第一个转折点。

会议结束后,毛主席公开发表了《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特别提出了粟裕领导华野的重要性。至此,粟裕再无顾虑,可以一心一意准备执行计划了。

当华野正在整顿思想砥砺前行时,国民党方面正在干什么呢?

01

【杜聿明的计划,东北的惋惜】

将时间退回到1948年8月末,济南刚刚解放。

当然,在国军这边,济南不是解放,而是“失守”。

随着王耀武被活捉,蒋介石极为震怒,但他没等处理完济南失守的追责,东北那边9月和10月又出事了。什么事都想“微操”的蒋介石又将重心转到了辽沈战场上。

与此同时,徐州“剿总”也是死气沉沉。所有人都知道,济南之后,下一个就该是徐州了。当时徐州的最高长官是刘峙,面对这种情况,他让众将领集思广益,商讨之后的防御对策。

刘峙客观来说,算不上一个多谋的主帅,与其说他不擅长打仗,倒不如说他是深谙国府官场。他的防御策略一直遵循蒋介石之前部署的“一字长蛇阵”,从郑州开始,沿铁路一直向西连到苏北,几十万大军就这样长铺在铁路沿线。

面对这种防御策略,副司令杜聿明不敢苟同。“一字长蛇阵”正好会碰上解放军最擅长的分割包围战术,国军在这上面吃了无数次亏,可是还不长记性。这让杜聿明很是焦急。

于是在9月末,杜聿明制定了下一步防御计划。他认为,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国军在兵力、装备、交通上都有巨大优势,拿着这些优势不去掌握战场主动权,实在是太可惜。

事后来看,杜聿明的计划,不可为不震撼。

他欲将郑州、开封等地的兵力全部集中到一处,让邱清泉、李弥、黄百韬、孙元良、黄维、李延年等兵团都汇聚在徐州附近,找机会与华野、中野主力展开决战。

当计划递交给南京时,蒋介石大喜,10月初,蒋介石特意召杜聿明飞往南京,同顾祝同商议计划。顾祝同对杜聿明的方案总体上是非常满意的,不过在细节上提出了一些问题。

顾祝同坦言,目前中原国军主力整合在一起,拿下华野应该不是问题,可是一旦刘伯承(指中野)回头切断徐州到蚌埠的铁路,在后部与华野和围徐州,这该如何是好?

杜聿明点头同意,集中兵力好处是拿下主动权,唯一的顾虑就是刘伯承的部队。但如果国军能够在被包围之后整合优势火力做好稳固防御,应该没有太大问题,那就要看中野和华野能不能统一作战了,不过从历史战例看来,两大主力野战军协同作战,本身就不太可能。

对此,顾祝同也没有太多疑虑了。

随后,蒋介石告诉杜聿明,让刘峙严格要求他的计划积极调集兵力,在徐蚌地区展开大决战。

中原大决战概念最初其实是国军提出来的,由杜聿明率先提出中原决战的思路,当时我军尚且还停留在“小淮海”阶段,这也是为什么在国军历史上将此次战役称之为“徐蚌会战”的原因。而我军之后在“大淮海”阶段中,继续沿用了“淮海战役”这个名词。

后来我们都知道,不论是叫徐蚌会战还是淮海战役,最终的大战场既不在淮海,也不在徐蚌。一场有局部战役引发的连锁反应,正在悄然拉开帷幕。

10月7日,杜聿明回到徐州,立即与邱清泉、黄百韬、李弥等将领开会进行部署,计划将在10月15日正式行动。

然而,就在这计划筹备的关键时期,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数打破了国军原有的作战计划。

10月15日清晨,一架飞机从南京飞抵徐州。蒋介石下飞机后,立刻要求召见杜聿明,杜聿明还不明白什么事,就跟蒋介石上了飞机。之后才知道,这架飞机的最终目的地,是沈阳。

原来,15日当天锦州已经基本沦陷,伴随着卫立煌的不作为,蒋介石无奈之下只能调杜聿明临时到沈阳进行指挥。来到沈阳的那一刻,杜聿明的心已经凉了半截。

15日是徐州各兵团集结的第一天,如此重要的一天东北局势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让徐州的计划也只能暂时搁置。而蒋介石这一系列操作,也给华野留下了充足的机会。

蒋介石在淮海战役中的第一步棋,就已经在10月15日当天下错了。

03

【总结】

以上内容是淮海战役前夕敌我两军的部署情况。

从客观上来看,杜聿明的计划其实非常合理。连粟裕在回忆录中也写到:如果不是15日杜聿明突然调离徐州,整个中原战场会发生太多未知的变数。

同样,在许多将领的回忆录中,也将10月15日定做淮海战役的转折点之一。

当然,我们在上帝视角上也能发现,这期间华野师级以上干部正在召开曲阜会议。如果此时国军突然行动,可能真的能够掌握战场主动权。历史有的时候很有意思,它不单单是各种逻辑推演后的必然,更有诸多偶然因素左右历史前进的脉络。

随着杜聿明调离徐州,他的作战计划也被暂时搁置,华野也得到了的宝贵的休整期,准备下一步“小淮海”的作战计划。在下一期节目中,我们当介绍淮海战役中第一个大型歼灭战,看看率先被歼灭的军级单位究竟是谁。

关注我,咱们下期再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战定天下:淮海战役那些牛人牛事儿(2)
淮海战役,真正的奇迹
淮海战役作战示意图详细分析
淮海战役最大的笑话,蒋介石一番神操作,葬送了55万国军
淮海战役里的两个小事件,促成了黄百韬覆灭,直接点了国军死穴
粟裕发起淮海战役时,白崇禧从武汉杀来怎么办?粟裕:他不会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