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十六史精选故事683、名过其实的刘伯温

刘伯温,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功臣。在小说戏剧中,刘伯温神机妙算,被塑造成诸葛亮一类的人物,所以,刘伯温在民间大名鼎鼎,几乎无人不知。可从《明史》记载来看,刘伯温有点名过其实。

刘基,字伯温,浙江温州人,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七世祖刘延庆,是北宋名将;他的六世祖刘光世,是南宋“中兴四将”之一,与岳飞齐名。刘基的祖父和父亲,都当过元朝的官员。

刘基自幼聪慧,喜欢读书,十二岁就考中了秀才,被乡间称为神童。刘基曾经入府学读书,学习四书五经和程朱理学。刘基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长大后满腹经纶,通晓天文、地理、数学和兵法。

公元1333年,刘基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了进士。但当时元朝的统治已到了末期,朝廷腐败,官场黑暗,刘基在家闲居三年以后,才被授为江西高安县丞。刘基在高安县干了五年,他廉洁勤政,刚正不阿,体恤百姓,名声颇佳。

刘基后来升任江浙管教育的官员。刘基为人正直,处事公平,得罪了不少权贵。权贵们给刘基很多责难,刘基愤而辞官,回到家乡,过了几年隐居生活。在此期间,刘基读书交友,饮酒作诗,倒也逍遥自在。

元末大乱,起义蜂起,朝廷再次任命刘基为江浙元帅府都事,镇压农民起义军。浙东方国珍起义,朝廷打算招安。刘基不同意,主张趁方国珍势力未成,彻底将其剿灭。方国珍派人用重金贿赂刘基,刘基拒不接受。最终,方国珍仍然被朝廷招安,但处于独立割据状态。刘基见朝廷腐败无能,元朝的统治即将崩溃,于是再次辞官,隐居山林。

公元1360年,朱元璋已经建立了以南京为中心的根据地,正在筹划如何平定江南。朱元璋听说了刘基的名声,派人带重金去请,刘基推辞不来。朱元璋不死心,再派人去请,刘基终于答应了,来到了南京。

朱元璋立即接见了刘基,见刘基身材高大,满脸虬髯,不像儒雅书生,倒像是个赳赳武夫,但谈吐之中,颇有见识,与众不同。朱元璋很高兴,马上命人建造礼贤馆,让刘基等人居住。

朱元璋迫不及待地与刘基谈论天下大事,征询平定江南之策。刘基早有准备,侃侃而谈,慷慨激昂,义形于色。刘基献上平天下十八策,并帮助朱元璋制定了先灭陈友谅,后图张士诚,平定江南,北伐灭元的总体战略规划。朱元璋统一全国,就是按照这一规划施行的。刘基为开创明朝立有功劳。

刘基从此跟随朱元璋左右,成了他最重要的谋士之一。朱元璋每次召见刘基,都要避开他人,进入内室,单独密谈很长时间。刘基也认为遇到了明主,总是知无不言,献计献策。刘基比朱元璋大十七岁,朱元璋从不叫他的名字,而尊称为老先生,并且说:“你就是我的张良啊。”

然而,朱元璋雄才大略,很有主见,对刘基并不是言听计从。韩林儿在安丰被张士诚包围,派人向朱元璋求救。刘基主张不要去救,让韩林儿自生自灭好了。可是,韩林儿是皇帝,朱元璋名义上是他的臣子,不去救有失大义。于是,朱元璋亲自领兵,把韩林儿救了回来。

朱元璋仍然尊奉韩林儿为皇帝,对他行跪拜大礼。朱元璋的部下自然也要跪拜,唯独刘基不拜,并且不屑地说:“一个放牛娃,拜他干什么?”朱元璋有些不高兴了,因为他也是放牛娃出身。

刘基在朱元璋身边,只是出出主意,献些计策,没有上过战场,更没有率军对敌。刘基没有像张良那样运筹帷幄,统揽全局,更没有像诸葛亮那样统领三军,克敌制胜。因此,刘基的作用,是不能与张良、诸葛亮相比的。不过,刘基作为朱元璋的重要谋士,对开创大明江山功不可没,依然属于开国功臣。

公元1370年,朱元璋第一次大封功臣,封了六公、二十八侯、二伯,共三十六人。刘基被封为伯,位列汪广洋之后。在三十六名开国功臣当中,刘基是最后一名,俸禄最少,只有二百四十石,而汪广洋则有三百六十石。刘基不追求权力富贵,对此并不在乎。

朱元璋任命刘基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刘基整肃纲纪,执纪严明,鼓励御史检举弹劾,凡是有过错的大臣,一律依法惩治,引起许多人的怨恨。李善长的亲信李彬贪污,刘基毫不容情,上奏将其斩首。因此,刘基与李善长不和。

不久,李善长犯了过错,朱元璋想责罚他。刘基却劝道:“李善长功劳很大,威望很高,而且能调和诸将,不能轻宜处罚。”

朱元璋感到意外,说:“李善长三番五次想加害于你,你为什么还要替他说话呢?”

刘基说:“我与李善长之间是私事,我向陛下建议的,是国事,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后来,李善长因病免相,朱元璋想让刘基做丞相。刘基极力推辞,说:“我太疾恶如仇了,又不耐烦处理繁杂政务,当不了丞相,陛下还是另选他人吧。”

朱元璋见刘基说得真切,也有道理,便问:“杨宪当丞相怎么样?”刘基与杨宪关系密切,朱元璋认为他一定会赞成的。

不料,刘基却说:“杨宪虽然有才,但气量不够,当丞相不合适。”

朱元璋又问汪广洋如何,刘基说,他的气量还不如杨宪,更不行。朱元璋接着问,胡惟庸怎么样?刘基说:“胡惟庸就像是匹劣马,迟早会把车弄翻的。”胡惟庸知道以后,对刘基怀恨在心。

朱元璋并没有听从刘基的意见,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三人先后都当了丞相,可是干得并不好。

公元1371年,刘基已经六十多岁了,想告老还乡,去过清静日子。朱元璋同意了,但此后经常给刘基写信,咨询大事。刘基每次都详细回答,然后将草稿烧掉。

刘基回归家乡以后,隐居山中,只是饮酒下棋,不与任何朝臣来往。当地的县令求见,被刘基拒绝。县令仰慕刘基,于是换上便衣,装成乡野之人去求见。刘基果然接见了他,但是,当得知他是县令之后,立即起身避开,不与他交谈。刘基是相当谨慎的。

刘基虽然谨慎,但仍不能避祸。不久,胡惟庸当上了丞相,他仍然记着刘基说过对他不利的话,蓄意进行报复。胡惟庸指使亲信诬告刘基,说刘基看好了一块墓地,扬言有王气,硬把百姓赶走,自己霸占下来。

朱元璋半信半疑,没有责备刘基,却减少了他的俸禄。刘基听说了此事,担心引起朱元璋猜忌,便入朝谢罪,住在京城,不敢回乡下了。

公元1375年年初,刘基患病,朱元璋命胡惟庸带御医前去医治。刘基服药之后,腹中出现一个像拳头大的硬块,十分难受。

两个月以后,刘基病情加重,自知不久于人世,便请求回乡。朱元璋准许,亲自撰文赐给刘基,并派专人护送刘基返乡。刘基回家一个月之后,病重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明史》记载说,刘基去世之前,将《天文书》交给儿子刘琏,嘱咐他送给皇帝,算是他最后的贡献。

刘基还对儿子说:“为政之道,要宽猛交替,当务之急在于修养德行,减省刑罚。那些战略要地,与京城遥相呼应,应该特别注意提防。我本想写一份详细的奏章,提醒皇上,可胡惟庸当权,这样做毫无用处。有朝一日胡惟庸下台以后,你把我的话密奏皇上。”

刘基在临死之前,还想着为朱元璋效力,可见他对朱元璋十分忠心。

有人说,刘基是被朱元璋害死的,或者是默许胡惟庸下毒,应该不是真的。因为刘基死的时候,朱元璋还没有开始大杀功臣呢。更重要的是,刘基无职、无权、无势力、无野心,对皇权构不成任何威胁,朱元璋杀他干什么?

在朱元璋的文臣当中,李善长的功劳最大,可他晚节不保,最后落了一个身死族灭的悲惨下场。请看下一集,晚节不保的李善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公元1390年,朱元璋将77岁的李善长满门抄斩,李善长翻出当年朱
刘伯温比李善长精明的多,为何还不如他?朱元璋在一旁笑了
“胡惟庸案”为什么要诛连三万人?朱元璋冷冷地说了10个字
朱元璋为何决心要清除开国功臣和第一谋士刘伯温
揭秘明代军师刘伯温之死:是否为朱元璋毒杀?
打下江山的第一功臣,最后却炒了皇帝鱿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